用唯物史觀看待歷次傳染病的發生,轉歸結局以及思考

2020-12-17 騰訊網

關注醫學 剖析醫事 服務醫師

本文內容已經過同行評議,以優先出版方式在線發表,可作為有效引用數據。由於優先發表的內容尚未完成規範的編校流程,《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不保證其內容與印刷版完全一致。

【引用本文】

趙志勳,關旭,張筱倩,等. 用唯物史觀看待歷次傳染病的發生,轉歸結局以及思考[J/CD].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20,9(1):E002.

作者:趙志勳,關旭,張筱倩,王錫山

作者單位:100021 北京,國家癌症中心/國家腫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

摘要】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各種傳染病多次席捲世界不同地域,在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同時,對文明發展、歷史更迭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時下,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爆發,給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嚴峻的挑戰。回顧世界歷史上歷次重大的疫情流行和爆發,總結這些事件的傳染病學特徵及其影響,有助於我們正確認識傳染病,預防並提早發現傳染病的流行,消除疾病恐慌,科學防治,進而最終戰勝傳染病。此外,我們還應該構建傳染病知識教育體系,普及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學齡教育,進而從根本上提升國民傳染病防治意識,最終實現全民防禦的目標。

關鍵詞】傳染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歷史唯物觀;生態預防

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之中,各種傳染病多次席捲世界不同地域,在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同時,對文明發展、歷史更迭也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時下,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國爆發,給整個國家和社會帶來嚴峻的挑戰。回顧世界歷史上歷次重大的疫情流行和爆發,總結這些事件的傳染病學特徵及其影響,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傳染病,預防並提早發現傳染病的流行,進而最終戰勝傳染病,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和借鑑價值。

在人類歷史上,一些烈性傳染病如天花、霍亂、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並造成重大災難。時至今日,鼠疫進入活躍期,比鄰地區霍亂時有流行,結核病捲土重來,AIDS有蔓延之勢[1]。

1.天花

最早有紀錄的天花發作是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疑為是天花皮疹的跡象。公元3世紀,西晉末年,晉朝軍隊在作戰時發生了一種奇怪的病。這種病如果不認真治療,皰瘡邊就開始潰爛,伴隨著發高燒,就算僥倖救活,患者的皮膚上也會留下一個個紫色的瘢痕。這種當時稱為「虜瘡」的傳染病,就是天花。1520年,西班牙人的入侵給墨西哥阿茲特克帝國帶來了天花,造成了300餘萬人的死亡,在此後50年裡,墨西哥因為天花又喪失了2 000萬人,這場災難使得阿茲克特帝國從此消失。直至18世紀70年代,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了牛痘,人類自此終於能夠抵禦天花病毒。1980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人類成功消滅天花,天花成為最早被徹底消滅的人類傳染病。

(早期傳染病的治療)

(英國醫生愛德華·琴納發現了牛痘)

2.鼠疫

歷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起源於中東,流行中心在近東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經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陸海商路傳至北非、歐洲,幾乎殃及當時所有著名國家。這次流行疫情持續了五六十年,極流行期每天死亡達萬人,死亡總數近一億人,這次大流行導致了東羅馬帝國的衰落。

而公元12世紀到15世紀,歐洲歷史上最具毀滅性的腺鼠疫爆發,造成了2 500萬人的死亡。這場被稱做「黑死病」的瘟疫產生的影響不亞於一場橫掃歐洲的戰爭。由於鼠疫的流行,造成了歐洲地區社會秩序的動蕩不安,人民生活水平的惡化,經濟紊亂,物價上漲,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公元1 642年,明朝的都城爆發了鼠疫。這場鼠疫一直持續到明朝的滅亡,城中的人口死亡率約為40%甚至更多。當李自成攻打到城門後,發現這裡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直到1832年,北裡柴三郎和耶爾森從香港鼠疫患者身上分離出鼠疫耶爾森菌,人們才開始對鼠疫有了認識,找到了有效的防治手段。1910年,我國東北地區鼠疫大流行,黑龍江、吉林各死亡2萬多人。這次鼠疫大流行,幸有海外歸來學者伍連德危難受命,使這次大疫情在短短4個月內即宣告控制,同時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現代醫學,爭得科學開化聲譽。

(歐洲黑死病—肆虐三百年,死亡近兩億)

(北裡柴三郎和耶爾森從香港鼠疫病人身上分離出鼠疫耶爾森菌)

3.霍亂

在世界範圍內霍亂共有7次大流行的記錄。第一次發生於1817年,隨後的幾次爆發均發生在19世紀,被稱為「最令人害怕的19世紀世界病」。霍亂導致的死亡人數沒有確切的數字,但僅僅印度在100年間就死亡3 800萬人,歐洲則僅在1831年裡就死亡90萬人。隨著英國醫生約翰·斯諾追查到了倫敦霍亂爆發的根源,疫情得以平息,由此證實了水源為霍亂途徑之一。在之後的研究中也逐步發現了霍亂弧菌,並了解了霍亂的發病機制,至此該疾病得到了全面控制。

(霍亂橫行的19世紀)

4.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它具有起病急、傳播快、常引起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等特點。流感作為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傳染病,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臘時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經記述了類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紀,德國醫學地理學家Hirsch詳細列表記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來的歷次類似流感的流行病爆發情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流感監測網提供的信息證實,20世紀有4次波及全球的流感大流行,每次都導致數百萬以上的人員死亡。通過梳理和比較,我們發現這幾次流行既有其共性規律,也有各自的特徵。總體而言,20世紀發生的流感一般是4年左右小流行一次,每10年左右大流行一次。

1918年爆發「西班牙流感」奪去了近4 000萬人的生命,這次流感迅速地從歐洲傳播至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倖免。「西班牙流感」病原為H1N1病毒,最早出現在鳥類中,該病毒與前些年在我國流行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極為相似,該病毒呈球形且核心緻密,屬於RNA病毒,由於RNA結構不穩定,因此流感病毒的變異速度較快。這次疫情的爆發在美國到達了巔峰,在那一年近1/4的美國人得了流感,導致50多萬人死亡,幾乎一半的死者是年輕人,以至於當時美國人平均壽命減少十歲。為了應對這次疫情,美國地方政府嚴禁外來人口流入,嚴禁握手,每次葬禮舉行時間嚴格要求控制在15分鐘等措施。

(西班牙大流感)

隨後,在1957年,「亞洲流感」大流行,這次流感的病原體為H2N2型流感病毒,於我國貴州西部首次出現,隨後在全國範圍內引發大流行,並在之後的8個月內席捲全球。約100萬人死於該次流感的流行。這次流感在我國出現兩次高峰期,第一次出現為1957年2月~5月,致病範圍集中在城市,不同年齡段人群發病率相當,死亡率較低,約為0.01%。而第二個高峰發生在1957年12月~1958年4月,發病區域則以農村為主,發病率高,病症嚴重,某些地區病死率可達0.6%~1.0%,且死者多為老年人和兒童。

(左邊照片展示了一座位於丹麥哥本哈根的臨時救助站;右邊照片攝於1963年,展示了演藝組合「文德邁爾女孩」接種疫苗的場景)

1968年爆發的「香港流感」,病原體為H3N2病毒,病毒來源考慮是攜帶人H2N2病毒的動物與亞洲禽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此次流感1968年7月首發於香港,同年秋季達歐洲,年底到達美洲。此次流感亦引起全球流行,但是傳播速度和發病率不及「亞洲流感」,並且在我國同樣出現兩個高峰。

1977年在俄羅斯爆發了「俄羅斯流感」,病原為H1N1流感病毒,病毒來源不清。該次流感開始在美國在校學生及徵募的新兵中爆發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許多國家也紛紛出現感染流行。此次流感病毒是1957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的變異體,因此在該病毒株流行期生活過的人,對本次流感具有抵抗力和免疫力。

(2009年新型流感)

除了上述世界範圍內傳染病的流行事件,包括像黃熱病,AIDS,瘧疾,斑疹傷寒以及近年來在發生的伊波拉病毒、SARS、MERS以及人禽流行性感冒都對給人們帶來了重大影響,但是人類採取各種防治措施,最終控制了每一次疫情,詳見表1。

人類社會歷史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繫,得出相應的結果。正值疫情爆發時期,對歷次流行性傳染病發生、發展以及轉歸過程中的客觀規律進行總結,有利於加速本次疫情的控制,並增強社會對於傳染病防治的意識和信心。

1.學習和掌握傳染病相關知識,做到有效預防,科學診治

對於傳染源的早期發現和及時管控是傳染病預防工作的第一步。大多數傳染病在發病早期傳染性最強,因此發現越早,就越能迅速採取有效措施消除疫源。同時,對患者的及時診斷,可以使患者得到早期隔離、早期治療,有效地防止疫情進一步擴大,並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規定及時上報。

從歷次傳染病爆發來看,尤其在疫情爆發期間,在特效的藥物和疫苗發現和生產之前,隔離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從古至今,面對鼠疫、黃熱病、霍亂,隔離都被用作一種嚴厲的手段,以遏制疾病的傳播。在17世紀,英格蘭北部有個叫伊亞姆的小村子,全村有4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人已經感染上了鼠疫。面對出去傳染給他人還是自己在村中結束生命的選擇,大多村民選擇自我隔離不出村子。他們在村口還建造了一道牆,不讓外人入村免受傳染。由於村民的犧牲精神,英格蘭北部地區受鼠疫感染死亡者明顯比南部少。直至現在防止瘟疫擴散最好的辦法就是隔離,讓疑似病患先斷絕一切與外界的接觸,能有效阻斷疾病的蔓延[2]。

有效的傳染病治療不僅可以促進患者康復,還利於控制傳染源,防止疫情進一步傳播。對於本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治療,是結合之前的防控經驗,我國專家提出採用「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3]。所謂「四抗」,第一是抗病毒,第二是抗休克,第三是抗低氧血症,第四是抗繼發感染,早期用抗病毒治療,到後面一旦有繼發感染的時候再用抗生素。「二平衡」是指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以及維持微生態平衡。從目前的報導來看,「四抗二平衡」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症患者非常有效,因此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和發展。與此同時,我們在治療過程中要時刻考慮體內病原體和藥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藥物和機體的相互作用,並使之達到一種平衡的狀態,從而在達到治癒目的的同時,減少治療併發症的產生,最大程度減輕對人體的危害。

2.根據可能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不良因素採取應對措施,實現傳染病預防控制前移

在常規疾病預防理論的基礎上,採取措施,防止可能引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各種不良因素的出現。這裡「各種不良因素」包括生物學或自然生態環境的危險因素,也包括與經濟、社會、政策及行為等有關的不利國民健康的因素。它是預防傳染病發生的第一道關口,是我們及時將多種傳染性疾病阻斷在侵入人群前的階段或限制在很小的疫點或疫區內,真正實現傳染病預防控制的前移戰略[4]。

人類的一些行為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平衡,直接影響了傳染病的動態變化。人們已經認識到傳染病並非純粹的生物性疾病,生態平衡的破壞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著傳染病的流行過程[5]。生態平衡的破壞一方面可直接導致野生動物的病原體傳播至人類,另一方面也會促進病原體在致病性、抗原性、傳播途徑和感染宿主的類型等方面發生改變,導致一些病原體跨越物種屏障而感染人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當時,科學家鑑定出SARS病毒的罪魁禍首是一株冠狀病毒,並在廣東畜禽市場上銷售的果子狸中發現了基因類似的病毒,從此,「非典是吃果子狸引起的」這一說法開始迅速流行[6]。後來經過多年的研究確認,在雲南省的一個菊頭蝠種群體中發現的冠狀病毒毒株中,存在傳播至人類的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科學家猜測,很可能是這種蝙蝠先把病毒傳染給了果子狸,人再通過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了SARS病毒。而這次的華南海鮮市場事件又給人類上了沉重的一課,我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通過傳染病的生態預防能夠在人間傳播,建立一種有節制的、可持續的、和平共處的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保持自然界生態平衡,杜絕或減少因生態環境破壞導致動物病原體向人類轉移,從源頭上制止傳染病的發生。

3.構建傳染病知識教育體系,提高人群對傳染病的防控意識

與此同時,當前的社會制度、經濟生活、文化水平、風俗習慣和醫療衛生條件等,對傳染病的流行過程有決定性的影響。其中對於傳染病預防知識的教育的普及,培養公民良好的衛生意識、衛生習慣和應對突發傳染病的能力對於傳染病的防治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這又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7]。人類對於事物的認知可分成三個層次:無知、一知半解和熟知。然而在未知事物面前「無知者」表現出「無畏」,於是我們看到在疫情爆發時期,有走親訪友的、有不戴口罩四處活動的;相反,「一知半解」的人表現為「恐慌」,於是我們看到在武漢封城時期向外「逃竄」的,聽信各種消息購買大量醫用產品的。恐慌帶動傳染源的四處奔走,無畏導致接觸病原機會的增加,最終導致傳染病大範圍的流行和爆發。事實上,疫情當前,各種媒體渠道都在普及相關的知識,進行科學宣教,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以自我固有思維模式來應對傳染病,在給自己帶來苦果的同時,也殃及他人。所以在這裡我們建議有關部門,可以在學齡兒童中開展對傳染病相關知識的普及,將相關內容寫入小學課本,進而在對事物認知的初期加強對於傳染病的重視和預防措施的了解。在此構架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染病全民防疫,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傳染病防治水平。

4.總結與反思

我們應該學習傳染病的歷史,了解傳染病的發展進程,做到以史為鑑。從歷次傳染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中我們可以認識到這次疫情終究會得到解決,通過有效的預防策略,採取科學的治療手段,會進一步加速疫情的控制直至消滅疫情。因此當下我們不必恐慌,「只要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我們就一定能戰勝這場防疫阻擊戰。另一方面,這段經歷給人類帶來更多的是反思,在疫情過去之後我們應該通過怎樣的實際行動來預防或者推遲下一次傳染病的發生,這反而是更有意義的。疫情當前我們「全副武裝、積極應對」,而疫情過去之後我們更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

參考文獻

[1]蘭德增, 王照華, 胡亞軍. 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分類監督綜合評價的幾點思考[J]. 中國衛生監督雜誌, 2017, 24(6): 595-597.

[2]劉東峰, 孫巖松. 重大傳染病疫情應急防控實踐總結與思考[J]. 武警醫學, 2016, 27(12): 1189-1192.

[3]邱五七, 毛阿燕. 我國SARS和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中多部門合作[J]. 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 2019, 30(1): 1-4.

[4]周尚, 梁靜. 疾控衛生信息化建設在傳染病防治中的應用與思考[J]. 科學與信息化, 2019(13): 146,150.

[5]張偉. 傳染病疫情爆發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思考[J]. 保健文匯, 2019(9): 176-177.

[6]孫洪芬, 劉麗君, 謝禕, 等. SARS病人患病10年後生活質量調查[J]. 天津護理, 2017, 25(5): 382-384.

[7]王文軍. 關於新發傳染病帶給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思考[J]. 特別健康, 2020(13): 158.

編輯:歸靖芙 審核:秦苗

【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及微信朋友圈

尊敬的圖片作者,您好,醫師報已為您準備好稿費,

這是《醫師報》醫小妹的微信

有任何問題,及時溝通

歡迎醫師報讀者加她

目前300000+醫生已關注加入我們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外界發生了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和思考發生的事
    派克心理醫生在書中寫過這麼一段話:「外界發生的什麼事情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如何看待和思考那些發生的事情,才是決定命運的關鍵點。」當你大學的好友突然主動給你打一個電話過來,但是電話接通的第一句話卻說,不好意思,我打錯了,我本來是要打給另外一個和你同名的朋友。
  • 柳葉刀子刊:童年期性虐待的長期不良轉歸
    醫脈通導讀 本項傘狀回顧探討的28個長期轉歸中,有26個與童年期性虐待顯著相關,包括8個精神科轉歸中的6個,全部的不良社會心理轉歸,以及全部的軀體健康轉歸。
  • 宏觀看待新冠肺炎死亡率,或在傳染病中屬於偏弱水平
    宏觀看待新冠肺炎死亡率,或在傳染病中屬於偏弱水平 2020-02-05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70年前,發生在上海的傳染病,為何導致西方人與國人衝突?
    清朝末年上海地區傳染病爆發,為何導致洋人與國人衝突?古代由於受科技限制,對傳染病認識並不強。因此,當瘟疫出現時,古人都會用迷信做法處置。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後,西醫對傳染病有了進一步研究和應對方式,到了19世紀時,西方人已經基本研製一些傳染病疫苗,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進步。
  • 2021考研政治馬原必背題:從唯物史觀分析為什麼「以人民為中心」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複習指導>政治>正文2021考研政治馬原必背題:從唯物史觀分析為什麼「以人民為中心」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要「以人民為中心」?
  • 用成長性思維看待不愉快關係 以理性思考做好自身情緒管理
    最近與閨蜜聚會,閨蜜用一頓飯的時間來吐槽她與領導的關係。閨蜜在銀行工作,行長是一位「強勢」的女性,閨蜜憤憤地訴說領導的「變態」之處,其他人一起感慨:職場中的關係實在是太難處理了。在職場關係中,與領導前輩的關係估計是最微妙、最複雜的關係。
  • 一人之下解讀:從現實與情感的角度思考,陳朵的結局是最好的解脫
    在一人之下目前出現的所有篇章中,最為出彩也最為人稱道的就是《陳朵篇》,陳朵篇的劇情可以分為碧遊村與陳朵兩個部分,這個篇章的分鏡、打鬥、臺詞、意境以及通過劇情傳遞給讀者的情緒都稱得上是國漫一流的水平,在前期大量優質劇情的襯託之下,陳朵篇的結尾就成為最為關鍵的部分。
  • 一人之下解讀:從現實與情感的角度思考,陳朵的結局是最好的解脫
    一個角色塑造成功與否,最關鍵的是讀者能否對這個角色產生感情,讀者對於陳朵結局的糾結,其實是將陳朵當成身邊的朋友一般看待,在角色塑造上,陳朵這個角色無疑是成功的。對於陳朵篇的結局一直有一個討論:蠱身聖童是一個人為製造的悲劇,那麼陳朵可不可以不死?對於我來說,我覺得死亡對於陳朵而言是最好的結局,我想從現實與感情的角度出發,跟大家聊一下這個問題。
  • 專注傳染病藥物領域,B肝在研新藥AIC 649,順利進入二期試驗
    專注傳染病藥物領域,B肝在研新藥AIC 649,順利進入二期試驗凡是在製藥行業待過的人,應該都不會不知道Bayer公司,漢譯為拜耳,也是全球著名的德國製藥行業龍頭。AiCuris公司屬於拜耳公司分拆後的公司,主要專注於研發傳染病藥物領域。
  • 真實世界中的首發抑鬱症治療轉歸
    研究簡介 「印度真實世界抗抑鬱藥治療首發抑鬱症轉歸」(MDD-1 India)研究採用自然觀察設計,主要目的如下:1. 評估在印度基層開展此類研究的可行性;2. 探討印度基層首發抑鬱症患者的自然治療轉歸;3. 評估社會人口學/疾病/治療特徵、應激、支持系統等因素對首發抑鬱症治療轉歸的影響。
  • 腦膠質瘤的預後轉歸與護理要點及飲食
    【預後轉歸】腦垂體瘤屬良性腫瘤,如果治療及時,預後較好,如能手術完全切除則可治癒。注意術後腫瘤復發問題,如術後原已進步的視力、視野又復惡化,則常常提示腫瘤已經復發,可根據臨床、X線或造影、CT檢查來判斷。
  • 電影《傳染病》編劇談抗疫:社會恐慌比傳染病更可怕
    伯恩斯通過電話對《財富》雜誌說:「我們片中的傳染病與這次冠狀病毒的相似之處是無關緊要的,偶然的。更為重要、更為準確的是社會反應、恐懼的蔓延以及由此帶來的連鎖反應。這可能是準確的東西。」他說,專家們普遍認同,傳染病疫情暴發不是「『假設』的問題,而是『何時』的問題。他們對我說的話變成現實,我並不感到意外」。恐懼加劇種族排外情緒《傳染病》描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病毒傳播:虛構的MEV-1傳染病,以及傳染病蔓延引發的恐懼情緒。這種恐懼情緒導致社會支離破碎,妨礙國際社會應對疫情。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愛滋病:因愛而生的死神
    按照這一規律,中國已經進入風險社會,如何有效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而在人類歷史上經歷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又以傳染病發生次數最多,危害最大。從天花、西班牙流感、SARS、甲型H1N1 流感(豬流感)、H7N9 流感(禽流感),MERS(中東呼吸窘迫症候群),2003年非典、乃至最近發生的新冠病毒突發疫情,可以說人類社會歷史從某種角度而言是一部傳染病鬥爭史。無論是2003年的非典,還是2020年發生的新冠病毒疫情,對於傳染病規律認識的缺失,使得公眾在疫情初期產生恐慌心理,並讓謠言獲得生長的土壤。
  • 神問答|如何看待《妖精的尾巴》的結局?
    關於「如何看待《妖精的尾巴》的結局?」這個問題,小編整理了多個來源的用戶回答,供大家更全面的了解。對於ID為「漫迷呢」網友的精彩回答,大家紛紛點讚支持,他是這麼說的:很喜歡妖精的尾巴,在五月六號日本首播《妖精的尾巴:龍泣》大概就是大結局,納茲為了打敗黑龍半身化龍要為夥伴獻上生命,是真的不想讓他死,這麼多年看妖精的尾巴已經深深地喜歡上這個少年。
  • 山東新增本地確診病例1例,由無症狀感染者轉歸
    2020年10月14日0時至24時:  山東新增本地確診病例1例(由無症狀感染者轉歸)。累計報告確診病例776例,死亡7例,治癒出院756例。  山東無新增境外輸入疑似病例、確診病例。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69例,累計治癒出院68例。山東無新增無症狀感染者。正在隔離觀察治療的無症狀感染者2例,出院2例。
  • 日媒1990年報導:2020年一半人類患傳染病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崔天也】「2020年,一半人類將患傳染病。」1990年5月2日日本《岐阜新聞》的一則「神預言」最近突然被日本網友翻了出來,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討論:有人說「預言真準」,也有人覺得只是巧合。
  • 無症狀感染者如何轉歸?如何解除觀察?國家衛健委回應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圖片來源:中國網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根據國家衛健委4月15日公布的數據,截至4月14日,全國累計報告無症狀感染者6764例,累計轉歸為確診病例1297無症狀感染者如何轉歸?如何解除觀察?在4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一級巡視員賀青華在回應相關問題時表示,「1297例在管理過程中出現了症狀,轉為確診病例,進入到了82295例確診病例中。在14天集中醫學觀察期後,經過2次PCR檢測陰性,又經過了14天的醫學觀察隨訪,沒問題了,就解除醫學觀察,有4444例。」
  • 華山專家:恐慌與激情過後,該如何思考未來抗擊新冠之路
    昨天除夕我們談無畏勇士,今天初一我們講理性智者的思考。今天下午,我國著名的病毒學家聞玉梅院士電話給我,談到疫情,她說「現在全國一片恐慌,但防疫有其自身規律,目前需要的是理性科學對待。早期疫情是盲目樂觀,現在過度恐慌,反而不能科學對待眼前的疫情」。聞先生是中國著名的病毒學家,經歷疫情無數,現今很多著名的病毒學家都是她的學生。
  • 【防護知識】冬季傳染病防控知識
    3.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學生、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皰疹、痂疹為特徵。水痘傳染性強。患者為主要傳染源,出疹前1-2天至出疹後5天都有傳染性。兒童與帶狀皰疹患者接觸亦可發生水痘,因二者病因同一。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傳染。
  • 醫院傳染病疫情控制制度
    2.首診醫生必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相關規定,嚴格掌握 39種傳染病的診斷標準,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和疑似病人時,要及時報告防保科,節假日、夜間報告總值班,並及時報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時限2小時內;對其它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報告時限24小時內;對丙類傳染病和其他傳染病應當在24小時內報告。3.建立並落實預檢分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