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上海地區傳染病爆發,為何導致洋人與國人衝突?
古代由於受科技限制,對傳染病認識並不強。因此,當瘟疫出現時,古人都會用迷信做法處置。直到西方工業革命後,西醫對傳染病有了進一步研究和應對方式,到了19世紀時,西方人已經基本研製一些傳染病疫苗,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進步。
但在19世紀時,我國還處於封建社會,無論從傳統還是理念上,與西方國家無法接軌。因此19世紀一直到民國初年,這期間我國發生的瘟疫,由於缺少西方防治技術,造成大量人員死亡。期間西方人與我國人還發生衝突,表面看是洋人與國人衝突,但裡面卻有很多讓人尷尬和無奈。
開埠與霍亂
在國人眼裡,上海是令我們驕傲的大都市,無論歷史及發展,上海都可以與世界各大城市媲美。但上海發展史中,卻也發生了很多讓人無法預知的事件。
上海之所以能成為大都市,還要得益於清朝時上海開埠,使上海成為世界貿易中轉站。但伴隨著上海開埠,國人與洋人之間的既有融合也有衝突,但都是血換來的。
上海開埠時,西方人也不斷湧入這個新生的城市,但西方人對國人不衛生生活習慣很上火,西方人就想試圖改變國人的這種習慣。
但國人延續多少年傳統,並不是西方人說改就能改的。西方人除抱怨還想試圖用武力改變,導致了衝突。
上海開埠後,有一位法國人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在上海小鎮,迎面而來的是挑著木桶的男人,他們就是糞便搬運工,他們沿著固定的路線,挑著桶穿過城市。如果跟隨他們,你會發現,他們到達附近的溝渠時,會把木桶的糞便倒入一種駁船裡,當糞便汙水滿了後,這些船便駛到鄉間的稻田裡,再把這些汙物倒了稻田附近的水裡。
由於溝渠很少流動,於是這些滿是汙物的水溝變黃。但就在運送這些汙物的船隻旁邊,有人還用這裡水溝的水洗菜做飯和飲用……。」
這個法國人把清朝末年國人的習慣記得很詳細。正是因為國人的這種習慣,讓西方人很不適應。
1850年,上海突然爆發了傳染病。從英國一個傳教士的醫學報告中,我們能看到,這一年的5月至7月,上海人突然被一種未知的腸道傳染病所困擾,造成了很多人死亡。當時上海城裡一些民眾都在辦喪事。
這種傳染病過後的12年,西方人才知道襲擊上海的腸道傳染病叫「霍亂」。
1862年6月,日本一艘名為「千歲丸」的船隻載著51名日本官員和商人從日本的長崎到了上海。他們並不知道上海有霍亂。當他們到達上海後,還沒有真正領略到上海的繁華時,就上吐下洩,不到三天,就有3個日本人命喪黃泉。
誰都不知道,這種傳染病居然長期在上海潛伏著,1863年,霍亂傳染之勢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再加嚴重,上海民眾以及各國的租界都生活在這種可怕的傳染病陰影之下。
西方人也沒有因為霍亂而獨善其身,有的外國人因病死去。西方人才發現原來在上海生活還有生命危險,他們已經全然忘了當年趾高氣揚的時候了。
西方人知道,霍亂這種頑固的傳染病,曾經禍害歐洲近三十年,直到1849年,英國人才發現這種傳染病是飲用水被汙染及不衛生的生活習慣所致。特別是在垃圾成堆、擁擠不堪和汙水泛濫的角落裡,霍亂最容易傳播。
當歐洲人到上海後,發現上海與倫敦很像,無論是氣候還是城市特點。比如倫敦城裡有一條泰晤士河,上海城裡也有一條蘇州河。
英國倫敦工業革命後,城市大發展,隨著而來的移民增多,當然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因素,比如大量生活汙水垃圾無法處理,倫敦城成了一個臭氣燻天的城市。同樣,倫敦也經歷過霍亂的肆虐,當時英國政府下決心要好好治理泰晤士河這條臭水河。
西方人到上海後,看到蘇州河上傾倒的垃圾汙物,但下遊卻靠這些水做飯,最終導致了霍亂。西方人坐不住了,他們決定阻止傳染病侵蝕他們。
防治與衝突
據史料記載,1874年,在上海發生了一件事,這件事導致西方人與國人衝突。而衝突原因是法租借要侵佔寧波人同鄉會所在地及寧波人的墓地,此地叫作「四明公所」,與法租借相鄰。
四明公所創建於1798年,是寧波人在上海做生意和生活的一個「家」。當霍亂發生後,在上海生活的寧波人也染上這種病,一些人死亡。於是寧波人就把死去的人運到公所停放,再選個時間運回寧波安葬。
由於停放的屍體越來越多,又加之天氣原因,四明公所在夏季就發生劇烈的屍臭味。此地又成了傳染病發病之源,法國人很生氣。
當法國人提出抗議後,國人本來對西方人很生氣,對法國人的抗議根本沒人理。於是法租界的法國人就人想出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修一條穿過四明公所的道路。法國人目的很明確,就是用這一辦法迫使寧波人遷出租界。
不過到1862年時,四明公所實際上就劃到法租界。法國人想通過這一招,改變國人的生活惡習。
但國人卻反對修路,因為這裡停放的屍體不能隨便動,否則就是對逝者不敬,活著人也將受到處罰。
據史料記載,國人向法租界提出抗議,讓法國把道路向北移動,而且還答應給法國人修路費。但法國人並不差錢,他們主要目的就是讓中國人改變惡習。如果法國人真是為了霍亂,那與侵佔土地就無關。
後來國人因為修路與法國巡捕發生衝突,法國居然向我同胞開槍,並打死一名同胞。隨即事態擴大,國人迅速包圍了法國租界,燒了法國住的房子四十多間,法國海軍迅速趕到進行鎮壓,打死同胞數人,打傷二十多人。最終法國放棄修路打算。
到了1898年,法租界不斷發展,但四明公所依然成為法國上火的地方。如果不發生瘟疫還好,一發生瘟疫,這裡就是屍臭滿天,而且還是一個傳染源。就在這一年,上海發生過大規模鼠疫,死了很多人。法租界再次提出修路一事,同樣又與我國民眾發生嚴重衝突。
法國人找了一個叫虞洽卿的寧波人與寧波同鄉會的商量,由於此人會英語,法國人以為讓他去溝通或許能成功。虞洽卿雖然在洋行工作,但他卻向著國人。他召集同鄉研究了對策,然後發動同鄉向法國人抗議。雙方爆發衝突,最終導致我5名同胞死亡。
寧波同胞們為5名同鄉舉行葬禮,並發動國人不要為法國人服務,於是為法國洗衣的等國人不幹了,所有為法國人服務的行業停業了。
當時上海的《申報》和《新聞報》也跟進報導,認為法國人為了爭搶四明公所的地皮而發生流血衝突,於是上海學生上街遊行抗議。
認知與妥協
國人憤怒了,他們砸了領事館的玻璃,還對法租界斷水斷電。法國人不得不妥協讓步。最後法國人路也不修了,當然我同胞也不在四明公所放置屍體了。
一場傳染病防治,在衝突中妥協了。我國人也意識到,不良習慣的確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國人自身。於是上海的同胞們也意識到,為什麼不建立一個像西方一樣的乾淨衛生的城市呢?
1870年,有一個亨得森的公共租界衛生官到上海想為國人接種牛痘,但受傳統影響,沒人願意接受,後來公共租界公開稱,誰接種就給300文錢,這才有人過來接種疫苗。
據史料記載,對於傳染病的消息,一些租界也拿錢買。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就規定:誰發現上報一例霍亂者,賞銀一兩。
據資料顯示,1932年,正是由於西方幫助建立衛生防治辦法,才沒有讓上海再次爆發霍亂。但在我國其他地區,卻遭遇了大災難。
據有專家撰文稱,對於1932年發生的霍亂,由於沒有完整衛生防治體制,那年死亡人數也沒有進行統計。據保守的統計,那場霍亂波及23個省,三百多個城市,死亡三萬多人。這與我國沒有完善的衛生防治體系有很大關係。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