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七成人類新發傳染病源頭在動物!寧琴:防控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

2020-12-24 健康時報客戶端

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

「新冠肺炎不是第一次源於動物的病毒偷襲,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將成為各國長期面對的生存發展的重大難題。」12月5日,在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主辦的「中部肝病與感染國際高峰論壇暨湖北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2020年度會議」上,武漢同濟醫院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長、感染科主任寧琴教授在總結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帶來的思考時提到,近年來,人類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幾乎均屬於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而我們在醫學多學科融合交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可感染人類的病原體約1415種,其中90%會導致人與動物共患病,過去幾十年人類175種新發傳染病中,132種來源於動物,佔比75%,這些傳染病曾給世界帶來了極其慘重的損失。」寧琴教授表示,人與動物傳染病暴發的關鍵點是「溢出效應」,指的是原本只能待在特定宿主物種中傳播的病毒發生突變,使其可以感染另外的宿主物種,並能在後者內部連續傳播。

為何病原體的跨界傳播越來越容易、越來越頻繁?寧琴表示,病原體由動物向人類的溢出重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化,物種多樣性不會導致病毒溢出,恰恰是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為溢出創造了條件,因此生態環境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的多宿主生態學與生態環境依賴性導致了其錯綜複雜的動力學現象。其傳播的最大風險發生在人類與動物的相交點,途徑是人與動物、動物產品(如肉、奶、蛋)或/和其環境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寧琴表示,病毒「突破」是關鍵步驟,發生的常見地點就是野味市場,一系列來自不同環境的物種在封閉環境中共存,為未知病毒的「跨物種傳播」創造了條件。一旦發生溢出,在野味市場,足夠掀起一場病原體的跨物種傳播風暴。

「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防控之路一定是『one health』,人與動物共患病的監測和防控非常需要交叉學科。」寧琴表示,2020年7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牲畜研究所聯合發布《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斷傳播鏈》,呼籲擴大對人畜共患疾病的科學研究,將人類健康、動物健康、環境健康三者統一為一個健康整體,採取將公共衛生、獸醫和環境等專業知識相結合的「一體化健康」計劃。

寧琴表示,不過目前,中國在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研究領域面臨著挑戰,主要表現為專門從事人類傳染病和專門從事動物疫病的研究機構分立,尚無將臨床醫學、獸醫學、環境學、藥學等結合在一起專門從事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國際級研究機構,使得相關學科在突發性、烈性的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暴發時很難進行高效協調銜接

因此,寧琴呼籲,從國際國內重大需求出發,遵從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客觀規律,應當建立國家級重點研究機構,在共同問題的框架下開展工作,深度融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獸醫學、人工智慧等多學科,創立一個多學科高效轉化機制和協調創新機制,培養一批寬口徑、專業精通的複合型青年人才,為國家對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風險預警、流行病學溯源與控制、快速診斷和有效救治及藥物疫苗開發領域提供科學技術力量和協調防控機制,為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相關焦點

  • 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新基建」催生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
    曾勇在會後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新基建」催生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落地應用與快速發展;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融合進一步深化,跨界成為創新的必然。   今年八月,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集成電路專業擬設於新設立的交叉學科門類下,待國務院批准後,將與交叉學科門類一起公布。
  • 以學科交叉融合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新語)
    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驅動下,多學科交叉會聚與多技術跨界融合將成為常態,並不斷催生新學科前沿、新科技領域和新創新形態    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研究方向的選擇要堅持需求導向
  • 動物源性傳染病如何通過動物傳染給人類
    如果這隻鹿蜱攜帶了可導致萊姆病的細菌,這種致命的微生物就會進入人體宿主,這個人就會患上動物源性傳染病。 動物源性傳染病又稱人畜共患病,是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多種疾病的統稱。根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提供的數據,全世界近16%的人類死亡可歸咎於傳染病,動物源性傳染病佔已知傳染病的60%,佔新發傳染病的75%。
  • 多學科交叉融合,聚焦全球科技前沿,國內首個柔性電子學會今成立
    據悉,柔性電子是在學科高度交叉融合基礎上產生的顛覆性科學技術,能夠突破經典矽基電子學的本徵局限,可為後摩爾時代器件設計集成、能源革命、醫療技術變革等更新換代等提供創新引領,是我國自主創新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2020 年4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准西北工業大學增列全國首家「柔性電子學」交叉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
  • 馴化動植物是傳染病根源?
    一名泰國男子路過曼谷郊區暖武裡府一家傳染病研究所的標示牌,上面寫著有關中東呼吸症候群的信息馮偉民進入5月,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續蔓延,許多人開始反思並追溯傳染病的歷史源頭。人們發現狂牛症、禽流感、麻疹、口蹄疫、惡性瘧疾等傳染病都與被馴化的動物有關,於是不禁要追問——傳染病與人類結伴而行,是因為曾經茹毛飲血的古人類,從單純依靠狩獵採集轉向了畜牧業養殖嗎?這場以馴養動物為主要標誌的農業革命就是傳染病流行的源頭?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人群性病菌起源假說,即動物馴化導致人類疾病激增說。
  • 病毒是全人類的最後一個敵人,動物能成為我們的戰友嗎?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人們不得不重視傳染病的危害性。根據科學家追根溯源的調查,認為病毒起源於蝙蝠與人的跨種傳播。其實動物與人的傳染病史上已經有不少血淋淋的先例,保護野生動物、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面對病毒的跨種傳播,我們應該如何防控傳染病的發生與擴散?
  • 季維智院士:新興學科交叉融合為生物醫學研究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中世紀時黑死病,也就是就是鼠疫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了西班牙流感,造成數千萬人的死亡;2020 年,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肆虐也是說明了上面的觀點,人類的健康需要發展生命科學相關的關鍵技術,而這項技術就是生物技術(Biotech)。生物技術是什麼?生物技術的簡單概念就是對生物或生物成分進行改造,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技術來研究整個生命系統,去開發治療疾病的有力工具。
  • 「致敬」侯雲德院士:傳染病流行無疆界,要加強傳染病的基礎研究
    構建我國現代傳染病防控技術體系SARS事件給我國傳染病防控工作敲響了警鐘,全面加強我國醫學科學研究步伐,成為政府、科學家及廣大群眾的共識。2003年6月5日,中國科學院20多位院士集會研討我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對策略。會上,侯雲德作了專題發言。
  • 「方法+對象」:一般性語言學交叉學科的定義方式
    交叉學科的「交叉」和邏輯學上交叉關係的「交叉」不是同一概念,交叉學科的「交叉」其實是「融合」「綜合」的意思。「社會語言學」作為交叉學科,其「交叉」就體現在融合了「社會學方法」和「語言學方法」;也可以說成既採用「社會學方法」,又採用「語言學方法」。
  • 錢乘旦: 中國文科為什麼要交叉, 且必須交叉
    但人們也發現,如今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似乎並不能很好地發揮解析變化、指導行動的功能,特別在高度分科化的今天,傳統的研究方法和學科思維正在喪失解釋力。北京大學教授錢乘旦指出,當今世界理工科交叉已經司空見慣,而文科發展也到了必須要交叉的時候。他指出,人類知識發展歷程經歷了從源頭培養「通才」、知識一體化的時代,到為了適應高速發展而進入分科體系時代的重大轉變。
  • 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專訪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
    經過近6年的努力,該院衛生法學二級學科已擁有了實力較強的衛生法研究團隊,其研究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在衛生法學的人才培養上,該院以法學、社會學、醫學學科群為基礎,為學生提供多學科交叉和「寬專業」知識學習條件和實踐平臺,構築了體現多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的衛生法學學科教學體系和育人模式。
  • 全球累計確診超6000萬例!世衛組織:新冠病毒最初分布在全球各地...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11月26日1時40分左右,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6000萬例,達60037735例。圖片來源:攝圖網據海外網11月25日消息,11月23日,世衛組織在其官網上發布了當天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的視頻,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感染了一批人。
  • 目前的防控措施何時見效?新冠病毒潛伏期如何鑑別?多位專家答疑解惑
    如果目前能夠有效地發現傳染源,並對其密切接觸者採取了嚴密的隔離措施,則在最長潛伏期(14天)內,被隔離的密切接觸者中該發病的都發病了,沒發病的也不會發病了,完全處在我們防控的視野內。所以,從實施了有效措施開始,在經歷一個最長潛伏期後,我們應該可以看到顯著的防控效果,即新發病例數將會明顯減少,流行擴散的地區範圍顯著縮小,也越來越局限。
  • 中科院增選院士向交叉學科傾斜,全國高校已...
    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數學等多學科的橫向發展,如今,交叉學科成了一種趨勢。中科院2021年增選73名院士中,除了數學院士增加外,另一個關注點就是交叉學科領域受到主席團重點關注。
  • 劇情與現實高度重合的美國電影《傳染病》:毀滅人類的或許將是人類...
    此次疫情,跟2011年美國電影《傳染病》中很多內容驚人的相似,比如傳播速度快,比如傳播不知不覺,等等。而更讓人震驚的,電影中病毒的源頭來自蝙蝠,通過中間宿主不經意間傳染給了人,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同樣極有可能來自蝙蝠。
  • 原始人類經常吃野生動物,為什麼他們沒傳染病,現代人卻出問題?
    我們人類飼養的牛、羊,不是什麼草都吃,有時候它們還很挑剔,專挑少數的草吃,這些草就是我們常說的「牧草」,如果我們猛然地在牛的食譜裡,加入了一種全新的食物,對牛來說,是有風險的,牛是草食性動物,草是沒有多少蛋白質的,西歐國家的農民為了提高牛肉的產量,讓牛多補充一些蛋白質,把動物的肉和骨頭攪碎了,加入飼料中,讓牛吃,結果導致牛感染了狂牛症。
  • 防疫新科普 | 疫情防控新階段科普20問,專家來解答
    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從「流行」發展成「大流行」?世衛組織宣布此次疫情為大流行的主要依據,是新型冠狀病毒已經在世衛組織劃分的另一個全球區域內至少一個國家造成持續的社區級疫情暴發。被評估為全球大流行,表明此次疫情的擴散廣度、爆發強度都達到極高水平,需要舉全球之力才能進行高效防治。3. 境外輸入對國內防控局面有何影響?
  •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發言人孫全輝:人類健康離不開動物
    世界動物保護協會首席科學家、發言人孫全輝來到現場發言。 孫全輝說:「健康離不開動物,同一個地球,沒有動物的健康,就沒人類的健康。新冠是危機,也是契機,危機給每個人巨大的影響,但也讓我們每個人對公共衛生安全教育意識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更大的重視,對一些社會的惡俗,比如食用野生動物,有了反思。」
  • 中國交叉科學學會,來了!
    籌備期間,南科大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向國內外交叉學科領域院士及享有盛名的交叉研究機構發送邀請函,請他們一同深度探討如何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在前沿和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學科生長點,完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動力機制、資源配置機制、組織協調機制、利益保障機制和評價監督機制,並為跨高校交流合作搭建平臺。
  • 世衛組織: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可能只是一個擴散地,而不是源頭
    本文轉自【環球時報新媒體】;11月23日,世衛組織在其官網上發布了當天新冠肺炎例行發布會的視頻,世衛組織衛生緊急項目負責人麥可·瑞安在發布會上表示,新冠病毒有可能在很早時候,就在世界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感染了一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