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時報記者 李超然
「新冠肺炎不是第一次源於動物的病毒偷襲,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將成為各國長期面對的生存發展的重大難題。」12月5日,在由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主辦的「中部肝病與感染國際高峰論壇暨湖北省醫學會肝病學分會2020年度會議」上,武漢同濟醫院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長、感染科主任寧琴教授在總結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帶來的思考時提到,近年來,人類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幾乎均屬於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而我們在醫學多學科融合交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研究表明,可感染人類的病原體約1415種,其中90%會導致人與動物共患病,過去幾十年人類175種新發傳染病中,132種來源於動物,佔比75%,這些傳染病曾給世界帶來了極其慘重的損失。」寧琴教授表示,人與動物傳染病暴發的關鍵點是「溢出效應」,指的是原本只能待在特定宿主物種中傳播的病毒發生突變,使其可以感染另外的宿主物種,並能在後者內部連續傳播。
為何病原體的跨界傳播越來越容易、越來越頻繁?寧琴表示,病原體由動物向人類的溢出重要原因是生態環境的變化,物種多樣性不會導致病毒溢出,恰恰是人類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為溢出創造了條件,因此生態環境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
「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的多宿主生態學與生態環境依賴性導致了其錯綜複雜的動力學現象。其傳播的最大風險發生在人類與動物的相交點,途徑是人與動物、動物產品(如肉、奶、蛋)或/和其環境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寧琴表示,病毒「突破」是關鍵步驟,發生的常見地點就是野味市場,一系列來自不同環境的物種在封閉環境中共存,為未知病毒的「跨物種傳播」創造了條件。一旦發生溢出,在野味市場,足夠掀起一場病原體的跨物種傳播風暴。
「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防控之路一定是『one health』,人與動物共患病的監測和防控非常需要交叉學科。」寧琴表示,2020年7月6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牲畜研究所聯合發布《預防下一次大流行病:人畜共患疾病以及如何阻斷傳播鏈》,呼籲擴大對人畜共患疾病的科學研究,將人類健康、動物健康、環境健康三者統一為一個健康整體,採取將公共衛生、獸醫和環境等專業知識相結合的「一體化健康」計劃。
寧琴表示,不過目前,中國在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研究領域面臨著挑戰,主要表現為專門從事人類傳染病和專門從事動物疫病的研究機構分立,尚無將臨床醫學、獸醫學、環境學、藥學等結合在一起專門從事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國際級研究機構,使得相關學科在突發性、烈性的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暴發時很難進行高效協調銜接。
因此,寧琴呼籲,從國際國內重大需求出發,遵從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客觀規律,應當建立國家級重點研究機構,在共同問題的框架下開展工作,深度融合臨床醫學、基礎醫學、公共衛生、獸醫學、人工智慧等多學科,創立一個多學科高效轉化機制和協調創新機制,培養一批寬口徑、專業精通的複合型青年人才,為國家對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風險預警、流行病學溯源與控制、快速診斷和有效救治及藥物疫苗開發領域提供科學技術力量和協調防控機制,為黨和政府的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