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 譚亞敏
12月3日,大商所發布通知,對鐵礦石期貨2105合約實施交易限額制度。
根據通知,自2020年12月7日交易時(即12月4日夜盤交易小節時)起,非期貨公司會員或者客戶在鐵礦石期貨2105合約上單日開倉量不得超過10000手。該單日開倉量是指非期貨公司會員或者客戶當日在鐵礦石品種所有期貨合約上的買開倉數量與賣開倉數量之和。同時,套期保值交易和做市交易的開倉數量不受限制,具有實際控制關係的帳戶按照一個帳戶管理。另外,交易所可根據市場情況對交易限額進行調整。
受近期全球經濟復甦預期推動,近一個月以來黑色系品種整體出現大幅上漲,其中鐵礦石2101合約和2105合約較10月低點漲幅均超過20%,市場活躍度和關注度均有明顯提升。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告訴記者,相關品種短時間內的過快上漲增加了風險:一方面,進入四季度後全球經濟的復甦確實有所提速,但考慮到海外疫情仍然較為嚴重,北半球已進入冬季疫情高發季,未來復甦進程仍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隨著期貨價格快速上漲,目前鐵礦石2101合約已經平水最便宜可交割品種卡拉拉倉單,考慮到卡拉拉可交割資源量較少,鐵礦石2101合約距離下一最便宜可交割品BRBF倉單成本也僅有35元/噸左右,目前的鐵礦石港口庫存仍然處於年內的偏高水平,現貨上漲動力目前來看並不強。
方正中期鐵礦石研究員梁海寬認為,從本周的成材數據來看,鋼廠廠內庫存累庫速度加快,社庫去庫速度放緩,成材總庫存降幅進一步收窄,盤面鋼廠利潤日間出現回落。終端需求轉弱開始影響鋼廠的開工意願,本周五大鋼種產量環比下降8.98萬噸。對於鐵礦石來說,需求端對其價格的上行驅動力後續將邊際減弱,但在鋼廠節前補庫的支撐下仍可維持韌性。
「此次鐵礦石期貨實施交易限額制度,明確會員或者客戶在期貨品種上當日開倉的最大數量,有利於抑制單個客戶單日在該品種上開倉或交易量過高,進而在一些時點可能對盤中價格形成擾動的情況,將更好地維護市場秩序。保障鐵礦石期貨市場的平穩運行。」上述不願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說。
據記者了解,交易限額制度是國際衍生品交易所常用的風控措施之一,2016年以來國內商品期貨交易所開始實施,《大連商品交易所風險管理辦法》第三十一條對交易限額制度進行了規定,交易所曾在鐵礦石等黑色系品種上實施過交易限額制度,制度在提前防範和化解市場風險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記者注意到,今年受境內外疫情等多方因素影響,鐵礦石價格波動較大,鋼鐵企業利用期貨工具管理風險的需求強烈。今年前10月,鐵礦石期貨法人客戶持倉佔比為49%,同比提高了4個百分點。與有色金屬、能源化工以及黑色系其他品種相比,鐵礦石具有貨物單位價格相對較低、期貨倉儲費及入出庫費用在貨值中佔比較高的特點,參與期貨交易和交割的企業對交割成本較為敏感,希望能進一步降低交割費用。
12月3日,大商所發布通知,自2021年6月15日起,調整鐵礦石期貨指定交割倉庫出庫費用最高限價。市場專家表示,此舉措將有利於縮小交割基差,促進期現收斂,便利更多鋼鐵企業參與鐵礦石期貨交易和交割。
根據通知,此次大商所對鐵礦石交割倉庫出庫費用的最高限價進行了下調。其中,汽車出庫費最高限價從10—15元/噸下調為8元/噸,火車出庫費最高限價從20—23元/噸下調為8元/噸,船舶出庫費最高限價從25—44元/噸下調為12元/噸(不含港建和港務費)。
根據市場專家測算,汽車、火車出庫費方面,按鐵礦石價格500—1000元/噸測算,廠庫資金成本約為3—8元/噸。此次大商所按照廠庫資金成本的上限,將汽車、火車出庫費調整為8元/噸,在能夠覆蓋廠庫資金成本的基礎上保留了廠庫交割收益空間。船舶出庫費方面,考慮到取料機取料、皮帶機運輸等船舶出庫作業費用不超過12元/噸,此次大商所將鐵礦石交割中的船舶出庫費上限調整為12元/噸,以貼近船舶出庫實際費用情況。此外,港建費及港務費均為標準性費用,港務費實行政府定價,港建費由港口代收上繳且受政策性影響較大。因此,調整後的鐵礦石入庫費中不包含港建費及港務費。
此次交割倉庫出庫費調整後,預計為產業企業降低20%—73%的交割成本。以較為普遍的汽車、火車出庫交割方式為例,相比於調整前汽車出庫費用標準10—15元/噸、火車出庫費用標準20—23元/噸,調整後8元/噸的最高限價較調整前明顯減少,為鋼鐵企業切實有效降低了參與交割成本,有利於縮小交割基差和促進期現收斂。
上述專家還指出,此次鐵礦石交割費用下調是在遠月合約實施,對存量市場影響較小。目前,鐵礦石主力合約遠月基差在150—200元/噸以上,汽車、火車出庫費用調整後,預計可降低的交割成本佔遠月基差的比例僅為2—5%,對於參考遠月基差進行遠月交易的投資者影響較小。
據悉,未來大商所將研究推出下調倉儲費等進一步降低交割成本和持有倉單成本的措施,支持更多鋼鐵企業設置交割廠庫,服務企業深度參與鐵礦石期貨進行定價和風險管理,便利企業參與期貨交易及交割,提升市場產業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