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寶山是革命先烈被下葬的地方,但林徽因也埋葬在其中。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林徽因緋聞滿天飛,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她。
為了一次性說清楚林徽因的故事,我們準備了「喜歡林徽因的五大理由」系列文章,一共6篇,這是第6篇。
八寶山素來是革命先烈被下葬的地方,但民國才女林徽因也埋葬在其中。
林徽因的墓碑上,只有七個字——「建築師林徽因墓」。
生前,林徽因和梁思成約定,未來要為對方設計墓碑。所以,這七個字,是梁思成親手刻上去的。在梁思成的心目中,林徽因不止是自己的妻子,不止是尋常只會吟詩作對的女子,而是一位人格獨立、堅強勇敢的建築師。
很多人不明白,為何林徽因緋聞滿天飛,還有多麼多人喜歡她。
很多人不明白,明明已經被訂上了恥辱柱,完全沒有辦法「洗白」的林徽因,為何會有那麼多死忠粉。
這些人同樣不明白,什麼叫做靈魂高貴到,跳梁小丑根本無法褻瀆。
梁思成的一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
他的妻子林徽因,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築學家,才識膽略不輸男兒。
梁思成和林徽因結為伉儷,是建築學界的一大福音。夫妻二人為中國古蹟的踏訪調查、研究保護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抗日戰爭時期,人們每天都要把心眼提到嗓子口來過日子。
此時的林徽因、梁思成一邊規避戰亂,拖家帶口的走上流亡之路;一邊尋訪古蹟,將中國古建築研究事業推向頂峰,為催生現代中國建築事業不懈努力!
很多人都不理解,為何那麼多人,明知林徽因的緋聞漫天,卻也相信她的為人,相信她的人品。
因為,一個能夠說出「門口便是揚子江」的女人,一個共赴國難承受了戰爭苦楚的女子,值得我們給她應有的尊敬。
林徽因家境殷實,梁思成更是豪門世家。
此前的林徽因,生活富足平靜,能讀書,能留學,有傭人保姆,養尊處優,生活無憂。
但因為戰爭,所有美好的日子都成了鏡中水月。
這樣的時候,許多人紛紛選擇出國避難,可林徽因和梁思成,卻連出國的心思都沒有。他們早早就做好決定,要共赴國難。
幾經輾轉,他們終於回到北京,但還未安定,北京就淪陷了。不久後,梁思成收到了一封日本軍部的請柬,邀請他加入「東亞共榮協會」。
為了不做叛國賊,梁思成夫妻二人草草收拾行裝,帶著年幼的女兒和年邁的母親倉皇上路,離開北京。
顛沛流離、病痛、貧困,甚至死亡的威脅,對林徽因而言,似乎都能承受,她所最不能承受的是思想與精神生活的貧困。
李莊時期,可能是她精神生活中最為黯淡的時期。
了解林徽因的人應該知道,她的性格是外向的,是喜歡熱鬧的,也是真正過過好日子的人,可李莊的生存環境,根本稱不上有多好。
這裡的環境,比起昆明避難的日子還要艱難。
但他們還是堅持到了最後,誓與國家共存亡。
為了維持生計,林徽因接受雲南大學教授英語的工作;而梁思成身體健康慢慢恢復後,就開始重新營造學社,極力爭取中美庚款基金會的支持,並與隨後到達昆明的黃宗江、陳明達等人,對中國西南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古建築調查活動。
但死亡的威脅並沒有因此結束,更來自林徽因每況愈下的身體。在貴州偏僻的小縣城晃縣,她突發肺炎高燒不已,命懸一線。
在這樣的時期,林徽因和梁思成也沒有抱怨,更沒有退縮,苦苦的煎熬著,等待著那一絲絲勝利的希望。
可最終,林徽因因為北京城樓被拆,拒絕吃藥,憤懣而死。梁思成先生也被折磨成一身病痛,雖然靠著林洙的照顧得已多活一些日子,可內心的痛苦,無人理解。
國難當頭,他們沒有選擇離開中國,而是共赴國難,寧可四處避難,也不肯接受國外友人的幫助。
這一點,他們值得所有人敬佩。
林徽因和梁思成,都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大師。
有的人沉迷於他們紙醉金迷的愛情生活,有的人卻敬佩他們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
真正了解建築歷史人,應當知道,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所處的時代,中國根本連建築史都沒有,更不要說讓中國的建築被國際承認。
比起流傳在民間的風花雪月,我們喜歡的,是她身上那種讀書人的風骨。
是的,是讀書人,而不是貴族。
她說過:「中國的讀書人,總有最後一條路,門口不就是楊子江嗎?」
這樣的風骨,照亮了那個充滿疼痛的時代,成為藏在中國人心中的光。
比起容顏,我更愛她的氣質。
比起緋聞,我更關注她的事業。
比起厭惡,我更喜歡能成為與她一樣有風骨的女子。
怎麼評價林徽因呢?
若有詩詞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林徽因所處的時代,她驚豔了歲月,驚豔了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