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放言五首·其三》。
詩的意思是說事物的真假是很難分辨的,需要時間來來檢驗。各行各業,都有著真假之分。但對於鑑定古董來說,真假更是一個非常要命的關鍵。
在日本的鑑寶節目發現一件「傳世國寶」,專家估價2500萬,卻被中國大媽直言道:那是我80元做的。那麼這「傳世國寶」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一、「傳世國寶」的來歷
此次受到爭議的物品叫「曜變天目茶盞」。首先「曜變」是「窯變」的諧音,窯變是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的一個特有現象,瓷器在燒釉過程中由於溫度,材料,工藝的變化,出現的不確定性變化。可以說沒有一個窯變是相同的。「天目」來自於浙江的天目山。存世到現在的就是日本來中國修行的僧人從天目山帶回去的。
在中國它的名字叫「建盞」是福建建窯生產的,所以叫「建盞」。建窯興起於晚唐與五代十國期間,胎和釉鐵的含量很高。又叫「鐵胎」。釉料在加熱環境下形成氣泡破裂,形成釉斑。最早來說這些釉斑應該屬於「事故」,但是當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去看它們的時候,一切就會不一樣,這種釉斑奇異鬼魅,色彩斑斕。不久就成為人人追捧的對象。
那麼他是幹什麼用的呢?簡單來說就是「鬥茶」用的,鬥茶在宋朝風靡一時,所以建盞就成為宋朝的一個獨特商品。古代喝茶跟今天喝茶也不太一樣,古代是把茶餅碾成粉末,再用沸水衝泡,攪拌,看茶湯顏色,「湯色尚白」,就是說湯色白色是最好的。所以建盞都是發黑色,又有利於人們去「鬥茶」觀察顏色,確定輸贏。有趣的是日本的「茶道」非常類似於宋朝的「鬥茶」。如果加以考究,一定是有淵源的。
二、「傳世國寶」的價格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的對於古董的追求也越來越高。近些年來各大拍賣行拍出的古董價格屢創新高。這其中最為亮眼的就是瓷器了。瓷器因為它兼具審美與實用的性質,又是因為它是中國獨有的,品類豐富,色彩多樣,珍品無數。
很多很多的瓷器不止拍出了天價,更被人們認為是「傳世國寶」大家可能聽說過這種傳言:「家有財產萬貫,不如宋瓷一片」。「曜變天目茶盞」,就是其中非常有特色,也是極為珍貴的品種。那麼它有多珍貴呢?我們來看一下古代的記錄。日本美術著作《君臺観左右帳記》中說:「曜變,建盞之無上神品,乃世上罕見之物,其地黑,有小而薄之星斑,圍繞之玉白色暈,美如織錦,萬匹之物也。」
「無上神品」,「萬匹之物」什麼意思呢?就是極為珍貴,珍貴到什麼程度呢?毫不誇張的說。日本人不但把它奉為「神品」,還給它們磕頭。可見它們的珍貴程度了吧!
那麼拿到現在來說,已知的,真正的完整的,宋代「曜變天目茶盞」還有幾件呢?,只有三件!整個世界只有三件!其中一件名字叫「稻葉天目」,那麼它有多珍貴呢?已知的信息是,三菱社長巖崎家將其購入時,斥資16.7萬日元,在1924年,都能在東京買1300棟別墅了!
這是個值1300棟別墅的碗!難以想像的吧!另一隻叫藤田曜變,相傳最早收藏於皇室,後來由德川家康的後代賣給了藤田家族,售價5.38萬日元。相當於40公斤黃金。還有一隻,僅僅展覽過三次,從沒換過主人。現收藏於大德寺。
在19年的時候,美秀博物館專門辦了一場展覽,就是這三個碗同時展出。只有三個碗,美秀博物館足足寫了600頁的簡介!可見這三個碗的價值與貴重,其不止包含金錢的價值,它所存在的歷史有價值,文化價值更是貴重無比的。
三、號稱第四隻珍貴的「曜變天目盞」的出現,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日本的一檔叫《開運鑑寶團》的節目上,一位叫橋本號司的男子拿出了這個自稱是他們家祖傳的「寶貝」。是他的曾祖父在武皇時期購買的。他覺得這個碗跟「曜變天目盞」很相似,所以拿過來鑑定一下。節目中出現了這麼名貴的「寶物」專家們也是非常重視,謹慎仔細得辨別。在經過一系列鑑定之後專家們認定此碗為「真品」,並估價2500萬。但是僅在一年之後,出現了讓人大跌眼鏡的情況那麼是什麼情況呢?
原來,在《開運鑑寶團》開播一年後,大陸也播出了這個節目,這個「第四隻曜變天目盞」剛好被福建陶藝家李欣紅看到了,當即他就認定這個所謂的「曜變天目盞」是她的作品,只值80元。事件發生後,日本專家表示不可能,於是她說不信你們看碗底有一個小字。這個被鑑定為「第四隻曜變天目盞」碗底還真的是有一個小字。這下真相才水落石出。
那麼這個李欣紅是何許人也呢?原來她就是福建當地一家陶瓷工藝品的創始人,主要從事的職業就是陶瓷的燒造,,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在一家陶瓷廠當學徒。在跟師傅當學徒的時候,就知道了「曜變天目盞」為了能再次讓「曜變天目盞」重見光明。她不斷鑽研,購買了大量的書籍。終於在1993年對「曜變天目盞」初步復刻成功。唯一有所缺憾的是天目盞上的班是後天畫上去的,而真正的「曜變天目盞」是先天形成的。這就是說我們還需要更努力的去學習鑽研古人的智慧,爭取有一天能完美復刻出「曜變天目盞」,也相信我們將來一定會成功。
總結
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實是有「第四隻曜變天目盞」的,它是赫赫有名的織田信長的心愛之物,在織田信長最後一次茶會中,織田信長使用此盞喝茶。這個茶盞也消失在了有名的「本名寺之變」之中。
一個小小的茶盞竟然也潛藏著這麼多故事,這些寶貴的歷史見證,我們今天能夠一見,是後人之福。此次建盞「真假之辯」最傷心得可能就是那個「第四隻曜變天目盞」的所有者了,本來值2500萬,經過一年只值80塊了。的確很難令人接受。不過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了古代文化的回歸,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窯變」,知道了「鬥茶」
。我們通過價格來了解了文化。我們不可能想像,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捧著這樣一個碗的時候,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他們怎樣掌握了一種技術,讓一個茶碗變得如此的絢爛多彩。當一碗茶倒在了這樣一個碗裡,碗的大小正好是手能託住的大小,品香茗,觀碗底。對應星空,遐想無限。這又給古代的人怎樣的心靈寬慰。
文化的傳承是人們不斷探索的基礎。前人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無比的寶藏,等著我們去探尋和挖掘。理解古人的美,學習古人對美的追求,使我們更好地生活,更有底氣,更有尊嚴更有樂趣的生存。古人給我們留下的豐厚的遺產,不只是物質,更重要的是精神。
參考文獻:《唐詩精選集》、《宋實錄》、《茶文化精講》《中國瓷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