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內颳起了一股「收藏熱」,文物市場火了,大家爭相搶購名品珍玩,希望自己能夠淘得幾件古物。這樣的風氣也催生了一大批鑑寶節目的火熱。
可是,鑑別古董是個技術活,稍有不慎,是要鬧出大笑話的。
鑑寶節目不止我國獨有,在咱們一海之隔的日本,也有許多鑑寶節目。本來國內對日本的節目並不熱衷,可是,因為一個意外的大發現,日本的一檔鑑寶節目在中國火了。
一、鑑寶節目發現了國寶?
這個節目叫做《開運鑑定團》,從1994年就開始播出了,可謂日本的「國民綜藝」。這檔綜藝主要內容就是請各路古董專家來鑑定收藏家手中的寶貝。
2016年,一個名叫橋本浩司的收藏者來到節目,他帶來了一隻祖上留下的茶碗。據橋本浩司所說,這隻茶碗乃是橋本家族的先祖在明治天皇統治時期,從一個武士家族後代手中重金買下。
面對這隻工藝精美的茶碗,專家鑑定團研究半天之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這隻碗乃是宋代流傳下來的國寶——曜變天目碗!
曜變天目碗源自北宋,是黑釉建盞工藝的一種。這種茶碗工藝特殊,燒製成功後,碗中的圖案宛若星河流淌,十分奇特,更神奇的是,若將它置於暗夜之中,它的花紋還會發出螢光。日本對於曜變天目碗十分喜歡,稱它的模樣是「碗中宇宙」。
曜變天目碗原是宋人鬥茶所用的器具之一,後幾經輾轉傳入日本,日本人見到後驚喜異常,據說當時的日本貴族爭相搶奪,以擁有這樣寶貝為榮。據傳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織田信長也是曜變天目碗的狂熱愛好者之一。
可惜的是,曜變天目碗工藝複雜,數量本就稀少,南宋滅亡之後,這種工藝更是斷絕,在中國,曜變天目碗僅存一件殘品,是在2009年出土的。而在日本,保存有三隻完整的曜變天目碗,被視為國寶。
而專家認為,橋本浩司手中這一隻,很可能是日本發現的第四件國寶!
如果真是這樣,這隻茶碗的價值至少千萬起步,背後的歷史價值更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
消息一出,中日兩國都震驚了。中國的新聞節目也紛紛報導了日本發現罕見古董的消息。
二、一個學徒工決定復原國寶
幾個月後,一個普通的中國婦女李欣紅十分偶然的看見了新聞視頻,李欣紅看著,越瞧越不對勁。
視頻裡的曜變天目碗做工精美,與博物館裡的那幾件古董不相上下,可李欣紅越看越眼熟,最後李欣紅猛然反應過來,哎呀!這隻碗不是自己以前做的嗎?
李欣紅確定自己沒有認錯,想當年,李欣紅年輕的時候,在福建的一家陶瓷廠當學徒工人。在學習制陶的過程中,李欣紅聽師傅說起了「曜變天目碗」這種失傳已久的工藝。
李欣紅對這種工藝十分感興趣,於是便想,雖說這技藝失傳了,可說不定自己潛心研究的話,可以復原出來呢?
這想法聽著有些難度,可李欣紅是個說幹就幹的脾氣,於是,李欣紅就在工作之餘研究起這個宋代的小茶碗。
許多人一聽李欣紅的想法都覺得好笑,當時,國內許多專家想破了腦袋也沒能研究出曜變天目盞的復原方法。而李欣紅是個什麼人呢?一個陶瓷廠的小學徒,只有小學文化,大字不識幾個,就想研究古董?這不是天方夜譚麼?
可李欣紅就是不服輸,為了好好摸清楚曜變天目盞的秘密,李欣紅花了八百塊錢買了本專業書,當時,她一年都未必能賺八百塊錢。
三、功夫不負有心人
就這樣,小學文化的李欣紅拿著本字典一點一點把這本厚厚的書啃了好幾遍,一有空閒,她就拿著陶土開始做,日復一日,失敗品都堆成了小山高,可李欣紅不論如何,都咬牙堅持,絕不放棄。
在李欣紅的念頭裡,曜變天目碗是國寶,這種神奇的工藝是她的嚮往。既然宋朝的工匠能從無到有創造出這種神奇的藝術品,那麼她同樣做得到!
苦心人,天不負。1993年,李欣紅燒出來了半成品,是國內第一人。
有些遺憾的是因為工藝限制,李欣紅燒出的碗沒有自然形成星空花紋,上面的花紋是後來又畫上去的,因此不能稱做曜變天目碗,而是稱之為「蝴蝶盞」,但這種半成品已經無限接近於歷史工藝了。
李欣紅記得,後來自己陸續製作售賣了上萬個「蝴蝶盞」,每個的單價約在八十元左右,日本節目裡的這一個,李欣紅反覆觀察後確定,這正是自己當年賣出去的工藝品。
國寶成了一個八十塊錢人民幣的工藝品,日本專家難以置信,明明眼前這個茶盞的工藝與曜變天目盞相似度這麼高,怎麼可能是一個現代人做出來的呢?
可是,當李欣紅指出碗中的秘密,日本專家只能心服口服。
原來,李欣紅當年燒制的每一個茶碗都留有自己的記號,日本專家一瞧,手中這隻茶碗底部果然有李欣紅當時做的標記。
這下日本專家讚嘆不已,沒想到各路專家沒研究出的工藝,被一個普通的工人製造了出來,他們連聲誇讚李欣紅了不起。
李欣紅表示,這次事件也算因禍得福,讓大家了解到了建盞工藝,她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關注這些失傳的手藝。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很多事情需要嚴謹的姿態而不是想當然,如果日本專家多了解一些相關知識,也許就不會產生這樣的笑話了。
一個學徒工能複製出國寶嗎?很多人不會相信,但李欣紅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有時候,一個人的是不是專家不是由身份地位決定的,如李欣紅這樣,雖然她身份普通,學歷不高,但她卻有著別人沒有的毅力和堅持,也正是她的堅持,讓她做出了許多專家沒有做到的事情。在面對生活種種挑戰的時候,這種可貴的精神,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
其次,這件事情雖然有些可笑,但我們也應該意識到,許多傳統技藝缺少人們的深入關注,不然也不會出現這種笑話。如今,許多傳統工藝面臨失傳,在向前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多多關注這些將要消失的文化,讓它們能夠更長久的流傳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