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界罕見的日本國寶級文物,8件中國瓷器,你認識幾件

2020-12-22 建盞

如果要問除了中國之外,陶瓷界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莫過於日本了,不僅品種全,而且還質量精。翻看日本的文化史,便可知日本受中國的文化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在陶瓷燒制方面亦是如此。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鎌倉時代(1192-1333年),與中國的宋代點茶法一脈相承。至室町時代,高雅、純粹、獨具東方人文精神美學觀的中國宋、元時期的書畫、雕漆、陶瓷等工藝美術品逐漸充斥著日本社會,轉而替代了日本人對藝術品格調追求的濃豔華麗的唐風,中國宋、元瓷器被列於茶室中以示榮耀,成為物主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日本有8件中國古陶瓷被指定為國寶,在對嗎,每件藏品進行賞析之前,先了解一下日本所謂的"國寶"級別究竟是什麼,日本政府對於文物是怎麼分級的。

日本文化等級分類

I、國寶級

日本的國寶特指日本文部科學省文化廳根據《文化財保護法》規範認定的、具備極高歷史或藝術價值的有形文化財(中譯:物質文化財產)。是日本政府對文物的最高分級。

截止至2014年,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工藝品共252件,其中有4件是宋代建盞(3件曜變天目,1件油滴盞)。

II、重要文化財

即重要物質性文化遺產,指日本官方根據《文化財保護法》規範認定的、物質文化財產中特別重要的部分。其地位類似中國的"國家一級文物"。

截止至2015年,日本共認定工藝品類重要文化財2447件(包含242件國寶,可以得知,國寶是重要文化財的子集)。

III、重要美術品

重要美術品這一分級是日本在1950年實施《文化財保護法》之前,依照舊《重要美術品保存條例》認定的物質文化財產,主要為防止日本持有的文物流到海外。

新法施行後,舊條例廢止。部分依照舊條例認定的重要美術品升級為重要文化財後就不再屬於重要美術品,但未升級的文物,分級仍為重要美術品。可知新法施行後仍分為重要美術品的,地位應低於重要文化財。

目前重要美術品具體件數不明。

在日本官方認定的國寶級文物中,瓷器只有14件,其中有8件是中國瓷器:4件宋代建窯、1件宋代吉州窯、2件宋代龍泉窯、1件元代龍泉窯。我們先來介紹最負盛名的宋代建窯建盞,首先是曜變建盞(日文:曜変天目,平假名:ようへんてんもく。

1、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建窯曜變盞

高:6.8cm 口徑:12.0cm 

圈足徑:3.8cm 重量:284g

等級:國寶(1951年認定)

傳承:德川將軍家(柳営御物)→澱藩稻葉家→小野哲郎先生(三井)→巖崎家(三菱)→靜嘉堂文庫藏

曜變的珍貴之處不僅僅在於極其罕稀,難以複製,更在於變幻莫測的光彩。

已知存世三件完整宋代曜變中,結構最為清晰,色彩最為豐富的一隻,就是這隻又名"稻葉天目"的曜變天目,為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的頭號藏品。

稻葉天目實物帶有藍色輝光,以黑暗為底色,隨著四周角度與光線的不同,其光環顏色也會跟著變幻不定,油滴狀的藍斑宛若星星鑽石般灑落在夜空中,因此被稱為"天下第一碗",是名副其實的"碗中宇宙"。

關於這類斑紋的形成機理,日方學者山崎一雄認為:曜變的藍色輝光可能不是釉的顏色,而是來自釉表面的一層薄膜。薄膜導致光的幹涉,可以產生藍色輝光。

2、大阪藤田美術館藏曜變建盞

口徑:12.3CM 高度6.8CM

足徑:3.8CM

等級:國寶(1953年認定)

傳承:德川家康→德川賴房→1918年藤田平太郎→藤田美術館

藤田曜變琉璃色的閃爍幻彩,在三件國寶曜變中人氣不輸曜變天目。胎骨色呈深沉之黑色,從胎表看胎質較粗,但淘洗、陳腐時間較長。器內曜變斑密布,讓人目眩,外壁肥厚的釉面上帶有銀絲般的兔毫若隱若現,仿若是在看一場流星雨。內箱蓋上金粉書"御茶碗 曜變",外箱蓋黑漆書"御茶碗 曜變"。

3、京都大德寺龍光院藏曜變建盞

口徑:12.1CM 高度:6.6CM

足徑:3.8CM

等級:國寶(1951年認定)

原為日本富商津田宗吉及所藏。單單看圖片色彩,很多人會以為龍光院的這隻曜變天目是這三盞之中最遜色的,其實細心觀看便知不然,內壁乍看與"油滴"類似,細察釉斑隨著光線轉動改變而呈現出斑斕多彩的色澤,同時出現曜變天目特有的黑斑點套紫藍色光環。

而且該盞與"碗中宇宙"不同,極少公開展出,因此很難見到實物,深以為憾。碗內繁星熠熠,淡淡光輝燦若星空,雖不及另外兩隻耀眼,但其幽玄深邃,是另一種靜謐安寧的韻味。美器在手,股掌之間,便可見星辰流轉時空更迭,瞬間跌入浩瀚的碗中宇宙。

4、宋代建窯油滴茶盞

口徑:12.2~12.3CM 高度:7.0~7.1CM

足徑:4.3CM

等級:國寶(1951年認定)

傳承:這隻盞曾經為豐臣秀次(豐臣秀吉的外甥/養子)所有,後經西本願寺、京都六角三井家和若狹酒井家流傳,最後流傳方向為安宅英一→住友集團→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

宋代建窯油滴盞完整器極為少見,成書於16世紀、記錄足利將軍收藏名品的《君臺觀左右帳記》稱其為僅次於建窯曜變盞的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

該盞燒成釉色呈濃重黑灰色。釉汁濃厚,有明顯垂墜感。黑釉色澤深沉悠遠,油滴斑點遍布器物全身,自下而上逐漸變得稀疏,均呈現金屬質感,隨光線角度變化可產生金色、銀色或青色輝光。

另附織錦袋子兩個,漆器盞託三個,傳世文書一份,與建盞作為整體一同登錄國寶名錄。

5、玳玻散花文天目茶碗/吉州窯漏花牡丹花團紋盞

口徑:11.8CM 高度:6.7CM

足徑:3.5CM

等級:國寶(1953年認定)

傳承:上田三郎右衛門→松平不昧→松平直亮→萬野裕昭→萬野美術館(2004年閉館)→相國寺承天閣美術館

"玳玻"即"玳瑁",宋代吉州窯胎體含沙量偏大,胎質粗松,呈現米黃色,似陶非陶,茶碗呈現出像龜殼一樣的外形與色澤,是日本收藏的唐物天目茶碗中最為出色的代表作之一,極少公開展出。

吉州窯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是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因此工匠創造性地發明了將民間剪紙貼花藝術運用到了瓷器燒制上面的巧妙結合。

茶碗的內壁為剪紙貼花裝飾,有兩隻牡丹組成寶相團花,內圈五朵,外圈九朵,暗喻中國古代九五之尊之意。

6、宋代龍泉窯青釉直頸瓶

高23.5釐米,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東京ARUKANSYUURU美術財團藏。

此瓶是南宋時浙江龍泉窯發展到鼎盛時期的傑出作品,通體內外施粉青釉色,釉面潔淨無瑕,渾然一色。日本茶道界稱之為"青瓷下蕪花生",下蕪是形容花瓶的腹部像蘿蔔的形狀。 

7、宋代龍泉窯青釉鳳耳瓶/砧青瓷鳯耳花生

高33.6釐米,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大阪府和泉市久保惣記念美術館藏。

"砧"是指洗衣服時捶打用的砧子,因瓶的形狀頗似古代捶衣裳用的砧子,又名"砧青瓷"。通體內外施粉青色釉,釉色純正,頸部對稱置鳳凰形耳,使其樸素的造型平添均衡勻稱之美。

這件花瓶上還有銘文"萬聲",出自於江戶時代後西天皇的詩句"搗月千聲又萬聲",在傳世宋代龍泉窯青釉鳳耳瓶中以此件最為出眾。

8、元代龍泉窯青釉褐斑玉壺春瓶/"飛青瓷花生"

"飛青瓷"是日語的叫法,專指青釉褐斑的瓷器,"花生"就是指花瓶,意指"使花生長"。

這件飛青瓷瓶的表面散布著鐵鏽色不規則斑點,上面施了一層青釉,這種裝飾手法在元代龍泉窯比較少見。

這件國寶的器型是我們熟知的玉壺春瓶,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無論是瑩潤的釉色,還是錯落有致的褐斑裝飾,這件青瓷瓶在同類中都堪當一件優秀作品。圈足的底釉被削去大約有5毫米左右,露出深紅褐色的胎體部分。細長的頸部和豐滿的鼓腹造型優雅,張弛有度,相映成趣,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全靠掠奪,十大珍品3件源自中國,英國文物僅1件
    據統計,流失到國外的中國文物達164萬件,被全球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最多的是大英博物館,高達2萬3千多件,大英博物館中收藏的中國文物涵蓋了中國各個藝術類別,跨越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藏品包括陶器、青銅器、飾品、玉器書畫、刻本等。
  • 馬未都:村民挖出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的獎勵
    馬未都:村民挖出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的獎勵每一件國寶級文物都是我國深厚文化底蘊的展現。馬未都作為收藏界的人,對於一系列文物的發現與傳承,可謂是如數家珍。馬未都就曾透露過一則文物故事,一個普通的村民發現了一件國寶級文物,上交國家後,得到5雙線手套作為獎勵。這件國寶的經歷看起來很是傳奇,它是如何被發現的呢?對中國考古界又產生了怎樣深遠的影響?馬未都指出,這件國寶級文物也是遇到了好時候,碰上了改革開放。
  •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開展 多件國寶級文物展出 2020-12-02 17:11: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書法、繪畫、古籍、碑帖拓片……「山高水長—唐宋八大家主題文物展
  • 失傳了的四個國寶級的瓷器,經濟再發達也造不了,日本仿造出來了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瓷器很有名,但是有很多國寶級的瓷器我們再也看不到了。一是原材料沒有了,就再也不可能造出一模一樣的瓷器了。就像大馬士革刀一樣,烏茲鋼沒有了,那麼製作再精美的大馬士革刀也不是正宗的;二是手藝和配方的失傳,我國在製造瓷器方面頗有心得,也研究出了很多絕活,但是很多人都是關起門來自家傳承,久而久之,技藝和配方就容易失傳。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幾種已經失傳了的國寶級瓷器。
  • 中國這些國寶級文物,都是博物館鎮館之寶,快來看看你認識幾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五千年歷史綿綿不絕,光耀於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奪天工的文物珍品構成了中國歷史長河中一段段華彩樂章。郵票作為文化傳播的載體,傳承古老文明,傳播歷史文化,通過圖案的設計,記錄下來很多種國寶級文物,下面跟隨方圓一起來探尋郵票中的國寶級文物。
  • 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幹這行,你得懂很多學科知識。」她笑稱,工作室就是「文物醫院」,自己像個外科醫生,各式修復工具加起來近千件,每做一次修復,都要望聞問切。童笑雨 攝她曾用4年時間,修復三件國寶級文物——唐代越窯青釉褐彩如意雲紋鏤孔燻爐、越窯褐彩如意雲紋青瓷罌和越窯青釉褐彩如意雲紋油燈。這三件文物於1980年出土於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母親水丘氏墓中,是國家一級甲文物。但因當時條件簡陋,沒有專門的庫房,臨安方只能放置於銀行金庫中保存。上色用的畫筆。
  • 一英國人打撈中國沉船,偷了100件文物,砸了65萬件用於炒作
    然而,在20世紀末發現的一艘中國沉船上,一個英國人竟從船上偷走了100萬件文物,甚至為了炒作而砸掉其中的65萬件,實在令人痛惜。「泰興」號商船是1822年1月從廈門港出發前往印尼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巨型帆船之一。由於船上裝滿了價值連城的貨物,為了避免沿途遭到海盜的洗劫,泰興號從西沙繞道而行。
  • 古人留下的3件國寶級文物,有一件想看卻要去日本!
    這些珍寶中,有三件國寶級文物,至今無法追回,想看只能去日本。這三件珍貴文物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從中國流落到日本?它們什麼時候能重回祖國的懷抱?其中第三件是不能盯著看的,這是為何?除了禮尚往來以外,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在中國成立了許多文物搜查隊。搜查隊的成員見到中國文物後,會像在自己家一樣,將他們打包好運回日本。即便是今天的日本,依然分布著許多中國文物。為了向自己的國民展示文物,日本修建了很多博物館,在他們當中,最有名的代表就是泉屋博古館。
  •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
    中國4件國寶級文物,如今被「永久禁止出境」,件件都是中國瑰寶前些日子央視辦了一套講述國家寶藏的欄目,深受大眾的喜愛。其實文物這種東西從古至今一直備受關注,生活中大家都樂意去了解一些珍貴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在我們國家多如繁星的文物中有那麼四件比較特殊,它們屬於一批永遠不能出境的群體,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寶藏,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感受下這四件國寶的魅力。第一件國寶名叫「獸首瑪瑙杯」,這是一件唐代的遺物。
  • 西安值得一去的景點,館藏134件國寶級文物,曾為西安孔廟所在地
    因為首先它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它也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並且在這裡收藏著134件國寶級的文物,這個數量甚至比陝西歷史博物館還要多上不少。很多人聽到碑林的時候,以為這個景點裡面只能看到石碑,但其實這個景點裡面除了看到石碑外,還可以看到不少的佛像塑像,甚至還可以看到著名的「昭陵六駿」等真跡。
  • 這些禁止出境的文物,你知道幾件?
    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源遠流長,留下來的奇珍異寶絡繹不絕,一件件經過工匠精心打造出來的文物,不僅是工藝技術的代表作,更是中華民族歷史的傳承,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文物,國家規定一些國寶是永久不準出國展覽的,今天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永久被禁止出境文物的風採。
  • 英國探險家砸碎中國上百萬件文物,獲利數億,卻沒受國際輿論指責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數千年的歷史從未間斷,其中許多的文物珍寶被人們世代相傳保留至今,但也有很多東西因為戰爭被損壞,很多珍貴的古典文物被別的國家掠奪和佔有。那些侵略者像是無理野蠻的強盜,搶走了原本屬於中國的文物、瓷器和各種珍寶,給中國的歷史文明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今天講到的這個人,他砸碎了中國上百萬件的文物,獲利數億元。
  • 古玩故事:清代末期歐洲國家收藏中國瓷器之風尚,影響了一個世紀
    可見福開森所涉獵藝術門類之廣,研學古物之精,且其人品慷慨,所藏上千件文物贈予南京大學,有著不為己利、虛懷若谷的收藏理念。在這些藏家中,有一類為學者、研究型藏家。這類藏家具有較為專業的陶瓷理論知識與鑑定水平,在購買藏品上有目標性與學術性,一般會被博物館聘請為代理人到北京購買藏品。
  • 陶瓷投資收藏存6大誤區:越貴越好 以文物等級論價
    今年,一件小小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在香港拍出2.8億港元的天價後,國內歷來就非常具有民間基礎的陶瓷收藏更加變得炙手可熱。一些以前從來沒有碰過古陶瓷、也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投資菜鳥,也紛紛從股市、房市中轉戰過來,幻想著哪天能逢上好運,從古董市場裡邊淘回一件價值連城的作品。  「這種想法是很好的,但行為卻不值得提倡。」
  • 40年「淘寶」八千件,「復活」千年古窯
    從孩童時愛在路邊撿拾漂亮小瓷片到如今遠近聞名的古陶瓷鑑賞家,古陶瓷這門課,餘學雲一讀就是40年,走南闖北收藏各類文物近6000件。這些年來他還向各級博物館捐贈了將近2000件文物。如今的餘學雲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將樂窯和古陶瓷的文化傳播上,他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古陶瓷和將樂窯背後的文化內涵而非經濟價值。
  • 盤點那些在日本博物館的中國古董
    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也許是中國民眾最熟悉的場館。因為館藏有眾多「國寶級」中國文物,及每年都定期推出的優質中國藝術大展。下面小編就簡單介紹幾個。
  • 六集紀錄片《中國的寶藏》:8家博物館20件頂級文物的奇妙之旅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如果國寶會說話》,我們發現打開文物寶藏的方式如此不同。《中國的寶藏》中文版將於1月10日起在CCTV-9每晚八點播出,為觀眾呈現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中國。製作團隊歷時1年,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8家博物館,5個世界文化遺產,以及20多件稀世珍寶,包括故宮博物院的大禹治水圖玉山、趙孟《秀石疏林圖》,上海博物館的大克鼎、青花瓷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章懷太子墓壁畫《客使圖》、三彩載樂駝俑,
  • 予若觀火|最具影響力的私人中國陶瓷藏家——大維德爵士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而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其中最耀眼的就是中國的瓷器,上迄漢唐,下至明清,青花、鈞瓷、唐三彩、景泰藍按年代與產地排列,應有盡有,大概是除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
  • 中國考古界的恥辱和傷痛
    1984年,英國人邁克·哈徹在中國的一條沉船上,撈起23.9萬件青花瓷和45公斤金錠。2年後,這23.9萬件瓷器在荷蘭公開拍賣,國家文物局得知消息,萬分焦急,湊了3萬美元想去將文物買回來。沒想到,中國陶瓷專家在拍賣現場待了整整3天,竟然連一次舉牌的機會都沒有——每一件瓷器的起拍價格,都在估價的10倍以上,叫價一路走高。
  • 從日本索回的8件青銅器可以看到實物了,省博文物特展帶你感受荊楚...
    記者萬建輝 攝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了葉家山、蘇家壟、文峰塔等重要曾國遺址近年出土的青銅器,含去年從日本索回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8件,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