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署紅正在用手術刀為瓷器除鏽。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6月13日電 題:浙博「文物醫院」探秘:清洗用上超聲波 修復工具近千件
作者:童笑雨
十餘種手術刀、鑷子、超聲波清潔儀、針灸針、口鏡、洗耳球……走進樓署紅的陶瓷修復室,撲鼻而來的是一股化學藥劑的味道,在不遠處的桌上,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醫用工具,令人有種置身醫院的錯覺。
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記者探訪浙江省博物館技術保護部這一「文物醫院」。
樓署紅修復的南宋官窯仿青銅陶卣殘片,左側為修復後的。 童笑雨 攝
樓署紅是浙江省博物館陶瓷修復師,在這一崗位上,她已默默耕耘了近20個年頭,修復了陶器、越窯青瓷、龍泉窯青瓷、青花瓷、彩繪泥塑等150餘件文物。
「幹這行,你得懂很多學科知識。」她笑稱,工作室就是「文物醫院」,自己像個外科醫生,各式修復工具加起來近千件,每做一次修復,都要望聞問切。
「清創」時,用毛刷刷去瓷片上的浮塵,用手術刀清除殘留在瓷器表面的泥鏽,再用超聲波儀器進一步清洗;做「CT」時,用耐火度測定儀檢測文物燒制時的溫度,容重測試儀測量密度和吸水率,三維視頻顯微鏡拍攝內部裂紋;補缺時,選擇醫用打樣膏或石膏材料做模;「縫補」時,用膠黏劑一一將破碎的器物拼接。
修復時需要的手術刀等工具。 童笑雨 攝
她曾用4年時間,修復三件國寶級文物——唐代越窯青釉褐彩如意雲紋鏤孔燻爐、越窯褐彩如意雲紋青瓷罌和越窯青釉褐彩如意雲紋油燈。
這三件文物於1980年出土於吳越國開國國君錢鏐母親水丘氏墓中,是國家一級甲文物。但因當時條件簡陋,沒有專門的庫房,臨安方只能放置於銀行金庫中保存。
上色用的畫筆。 童笑雨 攝
「2011年我們去看時,庫保員說夜深人靜的時候,還能聽到瓷器『咔咔』的開裂聲。」樓署紅在進行全面分析檢測和詳細觀察後發現,這三件文物存在器體裂隙、胎釉開裂、釉層粉化、釉面剝落等現象,且這些病害還在繼續擴展中。
經現場調查到制定並通過修複方案,2013年,三件國寶的修復工作開始了。
「說實話,當時還是頂著很大壓力的。」樓署紅說,裂隙是這三件文物的通病,需要用合適的粘合劑去滲透加固,而這些只能通過和器物相類似的標本去做試驗,等材料篩選工藝確定後再用於文物本體。但文物修復的難點在於,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新的問題。
樓署紅的部分修復工具。 童笑雨 攝
她回憶,在清洗燻爐蓋時,曾發現蓋上出現了兩道長長的鋸痕。事發突然,又不在原定的修復計劃中,她立即匯報了情況,並修改了修複方案。
如果說,這三件國寶級文物屬於「骨裂」,那麼樓署紅面對最多的,是「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在一堆雜亂的陶瓷碎片中,按厚薄、顏色、紋飾等特徵,將屬於—件器物的殘片挑選出來,根據口沿、弧度、底足等特徵一點點拼對。
有時,她還能拼出一個較為完整的形制,但更多時候,一件器物只剩下三五片碎片支撐。
「文物修復講究保持文物的原真性,以前也稱為修舊如舊。」樓署紅指著照片上曾修復過的南宋官窯仿青銅陶卣殘片說,若文物表面有花紋或凹凸的紋路,那缺失的部位也需要恢復。
博物館的文物修復與市場上的商業修復不同,不要求修得看不出一點痕跡。在以不影響文物鑑賞的目的下,要儘可能保留文物上的原始信息,並且會特意把修復補全的界面略低於原器物,使文物在展出時遠看完整,近距離觀察又能看出修復的部分。在樓署紅的提示下,記者方看到殘片上不易察覺的修補痕跡。
如今,這件文物正在浙江省博物館展出。正是這樣的精雕細琢,修復完工的南宋仿青銅陶卣殘片再現其千年前的神秘感。
辦公桌上,擺放著一罐罐顏料,樓署紅需要依照文物顏色,為修補後的材料重新上色。
正在使用超聲波清洗的瓷器。 童笑雨 攝
對於沒有美術功底的她而言,這是一件「頂麻煩」的事。「一般用紅黃藍三原色調,最後加黑色或白色。」事實上,在調色盤裡呈現出的色彩,與塗到材料上的顏色還是有一定區別,樓署紅需要反覆調試。
修復時還需要用到各種畫筆。在她的辦公桌上,平頭、尖頭都有。「有些是上色的,有些是勾線的。」邊說著,樓署紅拉開抽屜,又拿出一盒畫筆來。
與桌上的相比,她手中這盒的筆尖明顯細得多。記者拿起手機,多次想拍下這細細的畫筆,但嘗試多次,都無法對焦成功。
除了修復文物,有時樓署紅也會與自己「較真」。櫃架上的瓷罐,是她自己買來「用來練手」的。修復臺旁,放著她從家中帶來的幾口碎碗,最近樓署紅想嘗試一下鋦瓷這門傳統手藝。
樓署紅曾修復的文物。 童笑雨 攝
在她的標本實驗室,入門右側整齊地堆放著不同類型的陶瓷殘片,都是她從窯址上撿的,並根據採樣地點分類並標註編號。
「想通過這些殘片,了解不同窯址出土瓷片胎釉的成分差別,製作工藝以及古代人們燒制時的溫度,我還買了拉胚機。」說到這時,樓署紅很興奮。以往陶瓷修復都是用樹脂等現代複合材料,接下來她想嘗試用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復。「但原則上,還是不能破壞文物原有的信息。」
樓署紅在陶瓷修復崗位上做了近20年。雖然工作看似繁複,但她覺得,有一種與古代匠師隔空交流的滿足感。最近,她給麗水市博物館遞交了一份修複方案,目前已上報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審核。接下來,就要投入新一輪文物的修復中。
「可能是又一個三年。」樓署紅笑了,她說走上這一條路,意味著學會孤獨,享受寂寞。「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一直覺得時間不夠用。」如果有時間,她想去景德鎮或龍泉,體驗那裡現在仍在的古法制瓷。從選料、煉泥、拉坯、修坯等工藝流程,直觀了解古陶瓷的製作工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