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見證大師修復國家一級文物:我在瞻園修文物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正忙著修復國家一級文物——吳煦檔案

   他們最近在忙啥?

  和博物館站陳的器物類文物不同,「吳煦檔案」相對鮮為人知。它之所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於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吳煦是清朝二品大員。他幾乎全程見證、親歷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軍定都南京那年,吳煦在金壇辦理團練鎮壓運動,後又與上海租界的西方列強合作組建軍隊,鎮壓太平軍、小刀會等民間起義,並與李鴻章有密切往來。最後,吳煦反而因為貪汙被革職查辦。吳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歡收集,包括同僚往來公文,甚至連請客吃飯的食譜、報銷發票的單據,幾乎無所不收。這些檔案資料,就成為學界所稱的「吳煦檔案」,實際數量包括有43包檔案、650餘冊線裝書籍以及約1500餘件清代名人函札、參考史料等,共計數萬件。

  李瑋介紹,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檔案中現狀較好的,已經由太平天國史學泰鬥羅爾綱先生編輯出版了一套《吳煦檔案史料選編》。但剩下的20000件破損最嚴重的,在當年技術不成熟的情況下,始終沒有動。2014年,國家文物局立項撥款,在論證技術成熟的基礎上,於今年啟動這些古文獻的大規模修復。李瑋是文保所該項目負責人。他估算,到2019年,可以完成10000餘件的修復工作。

   看看他們的絕技!

   文物重地三道大門把關,監控全方位拍攝

  5月4日下午,記者跟隨李瑋推開那扇秘不示人的木門,這也是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成立以來,首次向媒體展示文物庫房與修復實驗室。木門之後還有3道把關的大門,「我們一舉一動都會被監控拍下。」李瑋指著四周牆角上的探頭說。

  文物庫房在二樓,記者只被獲許進入最外側的整理室。由巫驍進入庫房提取了一件吳煦檔案的文書裝在函匣中,詳細填寫登記表後,再帶回三樓的實驗室。李瑋介紹,庫房裡,這些紙質文物均存放在恆溫恆溼的電子保護櫃中。

  李瑋笑言,正因為人員管理嚴格,所以修復工作一般不提倡加班的。「最好是到點走人、全場清空,加班必須打報告申請,只有在籌辦展覽等時間緊急情況下才會需要。」

   盯著密密麻麻的蟲卵蠅糞清理,直到「倒胃口」

  修復實驗室是一個幾十平方米的房間,有修復臺、繪圖臺、製漿槽,以及各類電子儀器、手工用具。而對於一件剛剛從庫房提取的文獻檔案,這些工具還暫時用不上。首要做的是最基本的清理——將紙張中殘存的大量蟲卵蠅糞一點點清理乾淨。

  向記者演示的是吳煦檔案中一件類似「奏摺」樣的文書,它本可以橫向伸展開,正因為紙張中淤積大量蟲卵和蠅糞以及其他病害情況,將「奏摺」各頁紙張粘合成塊。

  巫驍熟練地拿起一個專用書頁分割工具,將黏連在一起的紙張一點點撥開。有時將粘連在一起的兩張紙打開後就會發現密密麻麻的黑色蟲卵和蠅糞黏在上面,必須用棉籤一點點刮掉。不一會,襯紙上就落下一堆「黑沙」。這項考驗心理素質的工作,李瑋有時安排團隊中的兩個女生去做,有意鍛鍊她們的膽量。「遇上蟲害比較嚴重的,一刮就是一整天,下班吃飯都沒胃口了。」秦逸晗說。

   光著手觸摸紙張,才能體會每種材質的差異

  李瑋身上也有「老派修復師」的印記。例如他會要求3個年輕人,在不影響文物本體的情況下,光著手觸摸紙張原件,以感受每種紙張材質的不同。「因為你修補這些破損的文獻必須要用和他材質相同的材料,各種紙張材質有什麼特點、怎麼區分,有時是靠手感去積累經驗的。如果你戴上手套,就無法感知這點。」

  再比如,動手修復一張檔案文件時,要先記錄紙張各個位置的破損的情況。通常的做法是拍照然後通過電腦裡繪製出病害圖。但李瑋卻要求年輕人依照原件,手工描摹繪製,將破損情況一點點描出來。「我始終覺得,對著原件自己畫一遍,哪邊需要修復就全部進入腦海中,對下一步的修補會更有效。」

  李瑋告訴記者,這件「奏摺」要修復完成至少需要1個月的時間。完整的過程包括:現狀調查、手工畫圖,去汙(包括蟲卵),用同類型、顏色可識別的材料修補,文獻整理,裝幀,以及後續的養護。

相關焦點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文物從出土到展覽的中間,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環節,那就是文物的修復。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這所大學有個國家一級博物館,文物標本達四萬多件
    近日,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也是全國高校博物館中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在濟南中心校區、青島校區兩地設館,青島校區博物館近期剛啟動試運行。目前,山大青島校區博物館文物和標本總計達四萬多件,文物主要是考古專業師生考古教學實踐中發掘出土品,標本來自生命科學院製作的動植物藏品。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神仙人物紋菱花銅鏡」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神仙人物紋菱花銅鏡」 2020-06-29 2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每天一文物】國家一級文物「菱形雷紋銅卣」
    「讓更多國寶回家,讓國寶永不離家」 國家一級文物「菱形雷紋銅卣」 菱形雷紋銅卣(yǒu),國家一級文物,商代青銅器。
  • 80後長沙文物修復師劉胄造「精絕古城」,修復實力連X光都找不到破綻
    別看他年紀輕輕,卻擁有十餘年的文物修復經歷,不僅恢復了上百件文物,多次參與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修復。他修復的碎成47片的商代青銅鼎,連x光都找不到破綻。這位巧手,他的名字叫劉胄。他在長沙修文物。青年人的老手藝 修復文物x光都找不到破綻「文物修復技藝的傳承,更多的是依靠師父帶徒弟的傳統方式延續的。」劉胄師承父親劉蔚然,從清朝開始祖上便從事文物行業,可以說是出生於一個文物修復世家。
  • 永州市館藏陶瓷和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通過國家相關驗收
    紅網時刻永州10月30日訊(通訊員 朱湘泉)10月28日晚,永州市博物館館藏陶瓷和青銅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驗收會在永州市博物館舉行,經國家文物保護修複評審專家組評審,同意通過結項驗收。永州市文旅廣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科春以及文物修復專家及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團隊、市博物館有關工作人員與會。
  • 他們在香港修文物
    新華社香港3月8日電 題:他們在香港修文物  新華社記者 洪雪華  郎翠妍身穿白大褂,戴著口罩、一次性手套,如果旁觀者沒有被告知,她很大概率會被當成一名醫生。  「我也算醫生,文物醫生。」她向記者打趣道。
  • 古代很普通的銅車軸飾 為何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故事會#今天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古代馬車上的一個飾件,銅車軸飾。同樣是1981年,出土於寧夏固原縣中河鄉孫家莊,西周成、康王時期的墓葬當中,為國家一級文物。通長20.3釐米,箍長10.3釐米,寬徑10釐米,板長10釐米,寬8.5釐米,青銅質。在橢圓筒形箍的一端,連一長方形板。箍的一周與板的正面,均飾有獸面紋,箍中部有對稱的方形穿孔。車軸飾是用來加固車軸,讓車軸和車輪結合更加緊密。
  • 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有個國家一級博物館 文物標本達四萬多件藏有6000...
    近日,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公布,山東大學博物館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名單,也是全國高校博物館中唯一的歷史考古類國家一級博物館。這所博物館在濟南中心校區、青島校區兩地設館,青島校區博物館今年剛啟動試運行。目前,山大青島校區博物館文物和標本總計達四萬多件,文物主要是考古專業師生考古教學實踐中發掘出土品,標本來自生命科學院製作的動植物藏品。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12月10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跟隨國家文物局組織的「文物保護看基層」(重慶)主題宣傳活動,在大足石刻見到了她。  與記者想像的不一樣,陳卉麗個子不高,帶著眼鏡,說話非常有條理,一講起千手觀音,她就滔滔不絕,充滿激情。
  •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是關鍵
    文物保護 修舊如舊是關鍵 2018-11-29 05:55:46來源:人民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房家梁
  • 「夫妻搭檔」修文物: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
    文物修復師在大眾的眼中是一份神秘的職業,他們用薪火相傳的修復技藝,讓眾多稀世珍寶「復活」於世,連結起古與今兩個時空。在湖北省博物館的文保中心,有一對80後「夫妻搭檔」——趙曉龍和張曉瓏。十年來,這對同名、同齡、同修文物的年輕匠人用青春打磨修復技藝,在傳統手工中注入高科技,讓文物的修復效率和精準度得到了顯著提高。
  • 【瓣瓣同心·攜手共進】走近保稅區裡的文物修復師:妙手助國之瑰寶...
    十六善神圖、《清龍藏》木質經板……通過文物修復師們的「妙手」,一件件國之瑰寶煥發生機。日前,「瓣瓣同心·攜手共進」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在北京天竺綜合保稅區的樂石文物修復中心內,見證了這一景象。「修復最主要還是最小幹預和可還原性,還有就是『修舊如舊』,我們要保證文物的原形」,文物修復師魏子茗介紹道。96年出生的他,目前正參與國家一級文物《清龍藏》木質經板修復項目。
  • 毀容式修復又添一個!重點文物安濟橋車轍被修平,滄桑古樸味瞬間...
    一道道車轍,本是歷史的見證,如今卻被簡單粗暴的修復給抹平了。此前,甘肅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經過修繕後表情「詼諧幽默」、「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被修繕成了一堵蜿蜒的「白灰牆」、四川安嶽石窟一尊建於宋代的佛教造像,遭到了毀容式修復……對於文物的修復一定要慎之又慎,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沒有任何計劃地修繕或整容式地修復,是在一點點地抹去歷史的記憶。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那個幾多朝代更迭,幾多流轉歲月,幾多故事吟唱建成將近六百年的故宮,收藏著包括《五牛圖》《清明上河圖》在內的180多萬件珍貴文物。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有靈魂,有生命,它們和人類的內心緊緊相連,歷經百年滄桑,這些人類共同的瑰寶或多或少蒙上塵埃,破損不堪。從故宮博物院建院那一天起,一代又一代文物修復師走入紫禁城的紅牆,通過他們化腐朽為神奇的妙手,將生命的活力重新注入一件件文物之中。
  • 這臺機車竟然是國家一級文物
    1946年8月,工人們從濱洲線肇東車站拉回了一臺破舊蒸汽機車,奮戰27個晝夜將這臺機車修復。同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將這臺機車正式命名為「毛澤東號」。從此這臺以偉人名字命名的機車開始了它的傳奇之旅。 在解放戰爭炮火中誕生的「毛澤東號」機車組在支援前線的運輸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執行了很多急難險重任務。
  • 帶有18個刀孔的國家一級文物
    這套警服,只陪伴了他的主人、烈士、「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重慶市優秀共產黨員」、重慶市公安局九龍坡區分局石橋鋪派出所民警蘆振龍313天。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只有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代表性文物,才能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蘆振龍烈士的這套「血衣」,展現了民警在特定歷史時期的特殊貢獻,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貴文物。
  •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為研究老司城遺址及土司文化提供直接證物  華聲在線5月30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王洪)記者今天從湘西永順老司城博物館獲悉,經過我省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定級,該館明嘉靖十年鐵鐘、「皇明誥封昭毅將軍升授雲南右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石碑
  • 國家文物局關於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鎏金銅鋪首等7件一級文物複製...
    國家文物局關於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鎏金銅鋪首等7件一級文物複製方案意見的函2021-01-04 21 : 37 來源: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經研究,我局同意所報鎏金銅鋪首(總登記號:2013YCM1:4)、鎏金銅鋪首(總登記號:2013YCM1:3)、玉璋(總登記號:2013YCM2:78)、青釉闢雍硯(總登記號:2013YCM2:77)、銅編磬(總登記號:2013YCM2:4)、銅編鐘(總登記號:2013YCM2:3)、隋煬帝墓誌(總登記號:2013YCM1:15)7件文物複製方案。
  • 柳下揮寫了一本文物修復的網文小說,「故宮男神」王津這樣評價
    85後網文作家柳下揮,幾年前在準備寫一本新小說時,恰逢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火。柳下揮也成了這部紀錄片的粉絲,並思考為什麼這樣安靜的片子能火。 連載於閱文集團起點讀書、QQ閱讀等全平臺的《獵贗》,作為近幾年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冒險題材網絡小說之一,在已完結5個月後熱度仍在持續發酵。《獵贗》的主角江來是一位20來歲的文物修復大師,憑藉祖傳的「錦上添花」修復手法和天賦異稟,能夠勝任最高難度的文物修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