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容式修復又添一個!重點文物安濟橋車轍被修平,滄桑古樸味瞬間...

2020-12-05 上觀

據媒體報導,經過一年多的修繕,具有兩百餘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衡水安濟橋橋體和橋面修繕已基本完工。安濟橋原有的石材寬大平滑,有些石塊布滿裂痕,橋面中間有兩道車輛長期碾壓的車轍痕跡,呈現出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但近日有網友曬出衡水安濟橋修繕現狀:施工方在橋面中間新鋪上一截平整的石材,原有的車轍痕跡也被新鋪設的石材截斷。9月14日,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了解到,此次維修系當地文物管理部門自行補配中孔橋面石,目前已責令停止施工。

文物與遺存,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躲過了戰爭的硝煙,結果卻沒逃過今天的破壞式「修復」。一道道車轍,本是歷史的見證,如今卻被簡單粗暴的修復給抹平了。此前,甘肅西和縣法鏡寺石窟內的幾尊佛像經過修繕後表情「詼諧幽默」、「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被修繕成了一堵蜿蜒的「白灰牆」、四川安嶽石窟一尊建於宋代的佛教造像,遭到了毀容式修復……

對於文物的修復一定要慎之又慎,它是不可再生的資源。沒有任何計劃地修繕或整容式地修復,是在一點點地抹去歷史的記憶。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不能任人「打扮」。同時,要擺正對文物修繕的態度。修繕文物,應當是出於保護的目的。如果是以修復文物為噱頭,實際是為商業、旅遊開發做鋪墊,讓文物被嘈雜的環境、商業的氣息所包圍,這樣的修復也是與保護文物背道而馳。文物,是文化記憶,不應當成為地方發展經濟的「搖錢樹」。

修復文物的成果如何,實際上也反映著人們對待文物與歷史的態度。國寶級文物四羊方尊,當年在日軍的轟炸下成為碎片。經過文物工作者的修復,四羊方尊得以恢復歷史原貌。秦始皇陵銅車馬出土時,破損成3000多塊碎片。人們耗費8年時間,將碎片拼接修復完整。

當人們以工匠精神對待文物修復時,文物也會以驚豔的面貌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對於歷史,我們應當有一種敬畏的心情。此前,《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之所以感動人,或許就是源於修復者那份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

現在,不少地方都在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與地方特色。與其去營造這樣的文化氛圍,倒不如認真地發掘自己的歷史,將已有的文化遺存、文物古蹟真正保護好,修舊如舊,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讓城市的文化增添幾分歷史的味道。

同時,管理部門在制定文物修繕計劃時也應當注意到,這不是簡單的施工,而是需要有一定專業資質和技術門檻的工作。此外,保證修復全流程的專業化,也需要有相應管理部門的監督和參與。監管應當走在工作的前面,而不應當是看了新聞才知道事情已發生。

修復文物,要用心,別讓歷史修著修著就沒了。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車轍都修沒了,哪還有歷史?
    作者:王遠方  據媒體報導,經過一年多的修繕,具有兩百餘年歷史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衡水安濟橋橋體和橋面修繕已基本完工。安濟橋原有的石材寬大平滑,有些石塊布有裂痕,橋面中間有兩道車輛長期碾壓的車轍痕跡,呈現出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
  • 古橋鋪水泥磚遭「變臉」文物修復需尋求新舊平衡點
    但在修繕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沒有書面申請設計變更,就在中孔橋面鋪設新條石。目前,已經鋪設的新條石是否會對橋體造成傷害?設計變更能否得到上級文物部門批覆?這些都還是未知數位於河北省衡水市的安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563年歷史。去年以來,當地啟動安濟橋修繕工程,然而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不少網友質疑其「為古橋鋪設水泥磚」「破壞式維修文物」。
  • 河北古橋修繕震動文物圈 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
    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位於河北省衡水市的安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563年歷史。去年以來,當地啟動安濟橋修繕工程,然而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不少網友質疑其「為古橋鋪設水泥磚」「破壞式維修文物」。對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調查。
  • 文物遭「毀容式」修復,西周變上周,千年古佛像變身「喜羊羊」!
    然而,真正的修復是忠於文物本身的價值,然後再輔以現代美學。當一端過於喧賓奪主,那麼另一端勢必會受到影響。很多古建築文物就遭到了不合理的修復,呈現出「毀容式」修復。 2016年,「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令許多網友義憤填膺。
  • 這些被「毀容」的文物令人哭笑不得,該怎麼修復才對呢?
    原創 Edan,雪竹 果殼文物修復,聽上去古樸而浪漫。時光縫隙在修復師巧奪天工的雙手下彌合,文物因此而獲得新生。然而,當文物被修得五彩斑斕、金光閃閃時,質疑和鞭笞也隨之而來,甚至還衍生出了一個新詞——毀容式修復。
  • 西班牙百年少女雕像遭「毀容式修復」
    一棟銀行建築外的古雕像頭部有些損壞,但修復師將其修復後,雕像竟然變成了這樣……左邊修復前,右邊修復後這座雕像位於西班牙北部城市帕倫西亞的一棟建築上,建築建於1919-1922年之間,是帕倫西亞市中心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現在是一家銀行的辦公地點。
  • 西班牙雕像「修復」惹群嘲:堪比「毀容」 看起來很卡通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文物修復不當反破壞的事件接連出現。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1月11日報導,西班牙帕倫西亞市近日又出現了一起令人哭笑不得的雕像「修復」事件。11月6日,帕倫西亞當地藝術家安東尼奧·卡佩爾注意到,工作室對面的一個建築外,一個有年頭的雕像慘遭「毀容」。修復師試圖修復其受損的頭部,卻像是開啟了「融化」模式,毀了雕像。
  • 一位文物修復師與千手觀音的故事
    此外,文物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包括病害研究、保護修復工藝及操作、材料及設備、環境分析與控制、檔案建設、美學討論等內容的系統工作,是一個由考古、藝術、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環境、地質等多學科分工與合作的過程。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支撐文物保護工作。
  • 永和橋古代車轍溝深8釐米,大秦帝國為啥要實行「車同軌」?
    永和橋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東20公裡的永和集村,是一座橫跨洹河故道東西兩岸的厚墩聯式三孔石橋。該橋全長39.5米,橋面寬6.8米,橋面弧長31.5米,通高8.2米。永和橋最晚創建於唐代,因該橋所在地原名為永定,初名永定橋,宋代時永定縣(現今的永和鄉)易名為永和縣,故該橋易名為永和橋。
  • 大庾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祐寺塔
    大餘(庾)縣現有兩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老城東郊獅嶺之下,章江河畔,水口寺路原南安板鴨廠內的嘉祐寺塔便是其中之一。
  • 此文物剛剛送入博物館時,慘不忍睹,16年修復才如此美麗
    在我們的博物館中,大部分的文物古樸莊重,完整無缺,看起來僅僅是歲月在它們的身上留下了痕跡。其實,因為年代久遠,不管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絕大部分文物都曾經傷痕累累。就因為有了文物修復專家的巧手,才讓它們如此美麗。
  • 中國「文物醫生」談修復
    《世界遺產》:採用「四原」原則,對修復世界各地的文物和文化遺產產生了哪些積極影響?  許 言:文物保護的一個大宗旨是保持它原有歷史信息。我們採用「四原」的目的也是為了保持它所存在的主要信息,實現最大限度真實性和完整性。
  • 山東博物館「文物修復師」:修復時光碎片,匠心守護古人智慧
    修復文物切不可臆斷創造。」魯元良說,每種文物病害不一樣,修復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要不斷想辦法解決,「比如拼圖的時候,我們先放一個大概的位置,如果中間有縫隙,就會多加一點水,讓紙片飄起來,再用毛筆把它推過去,等接齊之後,再用毛巾把水給吸掉。這條毛巾就不好選,既不掉毛又不沾紙。我們當時買了三四種,最後試到一種純化纖的毛巾不錯。」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想再收一個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 本文圖片均來自澎湃見習記者 韋毅 圖「我還有七八年就要退休了,要找到熱愛這門手藝的傳承人,不愛是堅守不了的。」52歲的馬如高說,他還想再收一個徒弟。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
  • 看·薦美麗西安 | 走進教場門,混合著滄桑和靈氣的古樸韻味撲面...
    看·薦美麗西安 | 走進教場門,混合著滄桑和靈氣的古樸韻味撲面而來… 2020-01-20 19: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俄羅斯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室
    俄羅斯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成立於1918年10月30日,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大型的文化教育中心。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室成立於1955年,承擔各種文物的修復工作。 新華社/歐新新華社照片,外代,2020年12月4日 (外代二線)(2)俄羅斯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的文物修復工作室 12月3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文物修復工作室的專家正在修復藝術作品。
  • 豫見國保-鶴壁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覽
    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濬縣辛村遺址辛村遺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辛村村中及村東,毗鄰淇河,東西長500米,南北寬300米。為研究西周時期衛國的歷史、葬制、車制及西周時代戈戟的演變等提供了重要的資料。2019年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全程見證大師修復國家一級文物:我在瞻園修文物
    正忙著修復國家一級文物——吳煦檔案   他們最近在忙啥?  和博物館站陳的器物類文物不同,「吳煦檔案」相對鮮為人知。它之所以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在於其重要的史料價值。  吳煦是清朝二品大員。
  • 上海博物館文物修復師馬如高:五個徒弟走了四個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52歲的馬如高說,他還想再收一個徒弟。  上海博物館第四代古家具修復師馬如高收過5個徒弟,1個入門一星期就放棄了,3個轉行去做生意,如今門下只有一個28歲的小徒弟賈濤。  「古代的工匠,他們一輩子就做幾件東西,不顧時間成本,慢工出細活。」在修復室裡,馬如高與賈濤並無過多對話,而與師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殘片和修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