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古橋修繕震動文物圈 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鋪設水泥磚」,引發關注,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怎麼能這樣幹?」

  記者採訪了解到,「鋪設水泥磚」屬於主觀臆測。但在修繕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沒有書面申請設計變更,就在中孔橋面鋪設新條石。目前,已經鋪設的新條石是否會對橋體造成傷害?設計變更能否得到上級文物部門批覆?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位於河北省衡水市的安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距今已有563年歷史。去年以來,當地啟動安濟橋修繕工程,然而整個過程可謂「一波三折」。不少網友質疑其「為古橋鋪設水泥磚」「破壞式維修文物」。對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展開調查。

  古橋修繕震動了文物圈

  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鋪設水泥磚」,並質問「換成水泥總少了一些味道,原汁原味『不香嗎』?」

  這組照片不僅引發當地群眾關注,還震動了文物圈,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文物部門,「怎麼能這樣幹」?記者採訪了解到,「鋪設水泥磚」屬於主觀臆測,但在修繕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的行為也確實存在可商榷之處。

  安濟橋為七孔石拱橋,東西向橫跨滏陽河。1937年,侵華日軍的氣墊船沿滏陽河南犯,行至此處,因洪水淹沒橋孔不能通行,遂將中孔炸毀。1956年,當地群眾以木橋銜接中孔。1982年,政府撥款將中孔木橋拆除,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引發網友質疑的,是安濟橋中孔部分的修繕。根據史料記載,這部分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被侵華日軍炸毀,現存的中孔以上部分為新中國成立後重建,此次修繕的是重建部分,不屬於破壞文物。」衡水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孔憲良表示。

  記者查詢文件看到,經上級文物部門批准的《安濟橋維修加固保護工程設計方案》提到,混凝土結構的中孔歷經近40年使用,結構穩定,能滿足通行需求,也是日本侵略者侵華的實物見證。所以,在修繕過程中,應保持中孔現有鋼筋混凝土結構,適當處理外表面,使中孔色調與周邊協調。

  針對此次修繕,有網友評論「具有幾百年歷史的標誌性車轍印沒了,好好的古橋給毀了」。另有媒體報導稱,「原有的石塊布有裂痕,橋面中間有車輛長期碾壓的車轍痕跡,呈現出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但橋面中間新鋪上一截平整的石材後,車轍痕跡也被截斷了。」

  對此,孔憲良表示,為了儘量接近原貌,施工人員計劃鋪設從河道淤泥中打撈的原有橋面石。然而,原有的橋面石被侵華日軍炸飛,在河裡打撈出來的不足以填滿中孔上部橋面,所以才找了新條石替代。

  雖然當地文物部門稱新條石與清代修橋時的原始條石來自同一座山,但新舊條石還是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反差。

  有自媒體將新條石誤認為水泥磚,並誤導人們「整個橋面可能都這樣鋪下去」,引發輿論擔憂。文物部門表示,「工程尚未完工,會對新條石進行做舊處理」。

  孔憲良說,他們在修繕過程中,也儘量採用打撈出來的原橋面石進行修復,可以做舊的新條石只起到填補作用。

  未履行設計變更申請手續

  據衡水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由於城市發展、道路改建等原因,安濟橋兩端及周邊環境地勢逐步抬高,古橋總體破損嚴重。特別是中孔部分,由於此前修繕工藝水平有限,鋼筋混凝土結構已經出現裂縫,不僅嚴重影響橋體的整體風貌,而且存在安全隱患。因此,在經上級部門批覆、資金到位後,安濟橋修繕工程啟動。

  在修繕過程中,施工人員將整個橋面的瀝青路面剝離後,原始橋面的大條石和深深的車轍便完整顯現出來。然而,當剝離完中孔正上方26米長的橋面後,工作人員發現,此段沒有原始條石,而是三合土,這是原本工程設計方案中沒有預料到的情況。

  此處如何修繕?按照規定,應該先停工,向上級文物部門申請設計變更,待批覆後再復工。

  然而,衡水市文物部門沒有嚴格履行設計變更申請手續,而是與專家「匯報溝通後」,採購新條石修補中孔正上方橋面。其他橋面則保留原始風貌。

  記者從河北省文物局官方網站了解到,衡水安濟橋修繕工程整體上按照設計方案批覆實施。施工過程中,地方文物部門發現中孔橋面石位置為三合土回填,自行補配了中孔橋面石,此舉未履行變更手續。對此,河北省文物局已責令地方文物部門停止施工,認真研究批覆文件和設計方案,抓緊履行變更手續。

  據孔憲良介紹,接到河北省文物局責令暫停施工的要求後,當地正在抓緊進行設計變更申報工作,並與項目實施、設計單位溝通協調,制定變更設計方案。

  同時,當地還組織專家論證,研究條石做舊處理的可行性。「爭取達到安濟橋整體風貌的和諧統一,為城市發展保留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孔憲良說。

  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需反思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公眾文物保護意識的提升,近年來,一些文物修繕過程中的部分舉措,被網友質疑為「破壞性保護」。

  針對此類現象,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博士葉燦陽認為,保護文物必須從源頭做起,理順體制,強化文物保護方面的立法和社會監督,優化保護修繕工程的決策與施工機制。

  目前,安濟橋修繕已暫停施工,但衡水市文物部門一直沒有公開回應社會質疑,反而像鴕鳥把頭埋進沙子一樣,對輿論的指責視而不見。

  文物保護攸關文脈傳承。古橋就如同先輩留在世間的一道彩虹,只有謹慎保護、合理開發,彩虹的光芒才不會黯淡。對於這起事件,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需要反思。

  安濟橋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修繕方案的每個環節都應該慎之又慎。古橋中孔部分本就已出現裂縫,剝離完中孔橋面的瀝青,又覆蓋一層新石板,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中孔受力是否出現變化?是否對相鄰石條結構橋體形成擠壓?這些問題需要精確的力學測算論證,拿準了再做決定。

  但是,當地文物部門卻在未履行設計變更申請手續的情況下,就在中孔橋面鋪設新條石。目前,已經鋪設的新條石是否會對橋體造成傷害?設計變更能否得到上級文物部門批覆?這些都還是未知數。

  另外,如果在修繕工程開始,當地文物部門就向公眾講清楚安濟橋修繕方式,例如設置一個公示牌,將修繕方案簡單通俗地呈現出來,就不會被人誤解為「整個橋面都要鋪設水泥磚了」。(記者王民、馮維健)

(責任編輯:楊淼)

相關焦點

  • 古橋鋪水泥磚遭「變臉」文物修復需尋求新舊平衡點
    原標題:古橋修繕震動文物圈 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河北衡水安濟橋修繕引發網友質疑事件調查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鋪設水泥磚」,引發關注,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怎麼能這樣幹?」
  • 馬上就評|佛像修繕後表情滑稽被熱議,「破壞性修復」必須停止!
    佛像爆紅並非因為它的文物價值和美學價值,而是因為佛像面帶"微笑",表情滑稽,甚至可以直接用來作表情包。「哈哈哈哈……」,「大半夜嚇我一跳」,「他是不是笑我不知道,我先笑了。」……佛像這一笑,讓網友們哭笑不得。不過在佛像所在地石堡鎮文化站站長汪娟奎看來,這並不值得大驚小怪。
  • 濟南這裡有座400多歲的古橋,曾挖出「避水神獸」,明天完成修繕
    鎮海橋在2019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黃山市中心城區最古老的明代石橋。在濟南市平陰縣東阿鎮,也有一座明代石橋——永濟橋,永濟橋2013年就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濟南唯一一處「國保級」古石橋,它還是濟南市現存最大跨度的古石拱橋,是山東省藝術價值最高的古石橋之一。
  • 應縣木塔搖搖欲墜 文物修繕別拖拖拉拉
    可是從1991年就已經立項的木塔維修工程,維修方案至今「難產」。  應縣木塔的命運不是孤例,今年4月,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武安州遼代白塔修繕滯後、存在損毀問題就引發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問題也是卡在了維修方案上。  由於目前我國文物保護以屬地管理為主,也就意味著文物的保護力度跟是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係並不大,而跟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 文物遭「毀容式」修復,西周變上周,千年古佛像變身「喜羊羊」!
    然而,真正的修復是忠於文物本身的價值,然後再輔以現代美學。當一端過於喧賓奪主,那麼另一端勢必會受到影響。很多古建築文物就遭到了不合理的修復,呈現出「毀容式」修復。 2016年,「遼寧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事件令許多網友義憤填膺。
  • 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如何用文物展示這些文學家的成就與古文運動的成果,難度很大,無疑是需要創建性的。從呈現的作品看,策劃用心,名跡較多,不過也有部分藝術節人士表示,「感覺有部分展品用以釋讀這一主題還是有些牽強。」
  • 灣沚區文物管理所開展省保九十殿維修專家會審工作
    九十殿為清代建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灣沚區花橋鎮,早年經過多次維修加固得以保存,是灣沚現存為數不多的古建築之一。近年來,九十殿多處位置出現結構件損壞,卷棚瓦片脫落等情況,安全問題亟待解決。近日,區文物管理所邀請古建專家、設計單位、鎮政府工作人員等,商討並確定九十殿維修要點。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摘要: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12月17日,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
  • 多地古橋、古城牆汛期損毀,被洪水侵襲後古建築如何「續命」
    今年我國部分地區的古橋、古城牆、古民居因為遭受暴雨的衝擊,受到了嚴重破壞,甚至倒塌、傾覆,造成了巨大的文化遺產價值損失。」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表示。「我們的文物類型包括木構、遺址、石窟寺、壁畫及可移動的造像等。」
  • 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 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拆掉夾泥牆後,木塔的側移剛度和扭轉剛度都變小,因此在風荷載和震動荷載等作用下,比以前的變形量增大了。」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鐵英說。  這一修繕工程包括加固木塔臺基,更換損壞的樓板,補強有空洞的主梁,加固劈裂的柱子,補修鬥拱,重新製作平座欄杆,整修木塔的門、窗、柵欄,全面維修瓦頂等,此外還整修了佛宮寺內的其他建築。  「小時候木塔還破破爛爛的,有人從上一層掉到下一層。那次修繕後,欄杆、樓板、樓梯等都變結實了。」原應縣佛宮寺文物保管所所長杜福說。  然而,此次修繕中卻出現了失誤。
  • 河北灤南縣東黃坨鎮:建設旅遊小鎮、幽雅之鄉
    「文化+旅遊」,打造文化旅遊小鎮 東黃坨鎮在文化旅遊上做文章,以建於清雍正二年的清代古橋——「繼善橋」為載體,追溯古橋歷史,挖掘古橋傳說,建立清代古橋主題文化公園,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旅遊項目。東黃坨「繼善橋」橫跨於小青龍河上,又名青龍河橋,是灤南縣域內現存最古老的石橋。
  • 北洋水師故勇在英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100多年過去了,墓碑有的倒塌,有的斷裂,急需維修。11月30日,在北京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宣布,「北洋水師水兵墓修繕」公募項目正式啟動。    接收軍艦,年輕水兵客死異國    19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
  • 《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解密文物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供圖)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對文物修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嚮往。而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我們又知道多少?眼下正在閔行區博物館展出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
  •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故土的標誌物和一個家族的精神家園,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意義,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與古塔、古橋
  • 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時發現罕見地宮
    新華社太原12月13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獲悉,持續約兩年的「上黨長春玉皇廟」修繕工程近日順利竣工,維修人員在其殿內意外發現地宮。「上黨長春玉皇廟」位於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長春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前殿為北宋建築。
  • 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發現罕見地宮 磚上刻有銘文
    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發現罕見地宮 磚上刻有銘文時間:2020-12-13 20:3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山西修繕一宋代建築發現罕見地宮 磚上刻有銘文 新華社太原12月13日電(記者王學濤)記者獲悉,持續約兩年的上黨長春玉皇廟修繕工程近日順利竣工,維修人員在其殿內意外發現地宮
  • 西漢重要軍事要塞——雞鹿塞遺址修繕完成
    雞鹿塞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磴口縣(巴彥高勒)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是漢代貫通陰山南北的著名軍事要塞,西漢時期中原與匈奴經濟政治往來的主要通道,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甕城之一,雞鹿塞於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國一古橋,擁有三個「世界之最」,存在1400年,後來怎麼樣了
    「消失」的趙州橋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展現在人們面前的趙州橋早已不是1400年前的原裝橋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橋也有了現代文明的痕跡。1935年,著名學者以及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就曾經向有關部門提出倡議,要求及時修繕這座古橋,但由於當時受到國內形勢和經濟實力的影響,修橋這件事被一拖再拖。直到1952年,河北省有關單位才開始動工修繕,但令人遺憾的是,趙州橋原本風貌早已不在。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修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昨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對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為救亡圖存,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系、淮系開展「洋務運動」,購軍械、興實業、辦學堂,並將改革重點放在建海軍、強海防。1875至1884的十年間,清政府從英國、德國購置大量船舶,此間也遣專員和水兵赴英國接收軍艦、接受培訓,其中五位水兵因病長眠於異國他鄉。
  • 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正式開工
    2020年11月19日,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開工儀式在莫高窟九層樓廣場舉行,參加開工儀式的有敦煌研究院保衛處韓延軍處長,保護研究所郭青林所長以及設計、監理和施工單位相關技術人員。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由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設計、敦煌市第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甘肅經緯建設監理諮詢有限公司監理。工程參建各方在充分考慮旅遊參觀、文物本體安全以及施工環境等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修繕工程計劃於2021年4月28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