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木塔搖搖欲墜 文物修繕別拖拖拉拉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位於山西朔州的應縣木塔是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被著名建築大師梁思成譽為「獨一無二的偉大作品」。只是這座令大師驚嘆的木塔是否能完美地留給後人,如今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應縣木塔始建於1056年,歷經近千年的風霜雨雪、地質災害、戰火侵襲,塔體早已是扭曲變形。據《新華每日電訊》報導,由於荷載失衡,木塔出現了嚴重的傾斜壓縮,近5年,它的傾斜水平偏移量發展最大,平均每年2毫米多。二層屋簷明顯下沉,柱子向內傾斜。部分柱子傾斜嚴重,不少木構件出現開裂、劈裂、脫榫、被壓碎等情形。

  目前,木塔依然處於不穩定狀態,變形還在持續,可謂是岌岌可危。按理說,這一代表中國傳統木製建築最高成就的木塔,應該受到最高級別的保護。可是從1991年就已經立項的木塔維修工程,維修方案至今「難產」。

  應縣木塔的命運不是孤例,今年4月,位於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武安州遼代白塔修繕滯後、存在損毀問題就引發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問題也是卡在了維修方案上。

  由於目前我國文物保護以屬地管理為主,也就意味著文物的保護力度跟是否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關係並不大,而跟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出現維修方案難產的兩處文物,一個位於內蒙古武安州,一個位於山西應縣,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從而導致保護力度有限。

  但經濟問題並不能成為文物保護工作拖沓的理由,面對木塔尚在持續的變形趨勢,修繕工程已是刻不容緩。如果任其「自生自滅」,但凡出現一丁點地質災害,木塔就可能局部甚至整體垮塌。屆時即便能夠重建,也會失去原有的歷史韻味。

  導致效率拖沓的原因有很多,一是重視程度不夠。山西被譽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濃縮地,地上文物眾多,很難面面俱到地關注到每一處文物。二是由於地方研究水平的限制,對於木塔構造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三是受保護體制的限制,地方上出錢出力,但實際拍板維修的權力不在地方。太耗錢的修繕,地方上資金存在困難;不耗錢的修繕,維修效果又不能保證。

  經過這30年的拖延,如今的木塔修繕已經不是小修小補的問題。但根據《山西省文物維修工程管理辦法》的規定,原有構件能保留的儘量保留(包括經過加固的),不得隨意更換。原有構件因折斷、糟朽已無法加固使用而必須更換的,要經過專家充分論證,始可更換。也就是說,沒有專家認可,修繕工程是無法啟動的。

  應縣木塔從1994年開始,形成了四個版本的修繕方案,「落架大修」「現狀加固」「抬升修繕」「鋼支架支撐」。每一個方案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每一個方案都對文物保護有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中,並沒有一個絕對權威和專家,敢於拍板「就按這個方案」來。

  值得反思的是,武安州遼代白塔的加固工程也是延宕許久,兩版方案均遭到專家組的反對,但是媒體報導之後,修繕工程就已經全面展開了。重視程度可以提升,保護體制可以改革,資金投入可以增加,但如果文物保護者沒有擔當,一味地逃避責任,不顧文物不斷朽壞的趨勢,就很難真正保證文物保護的成效。

  誠然,文物修復是一個十分嚴謹的工程,需要對歷史負責,儘量保護文物原貌,留存更多歷史信息。學術上尚且有爭議,維修方案更不可能完美無缺。對待全國重點文物,修繕工作小心謹慎很重要,提高效率也同樣重要,畢竟人等得起,文物等不起。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魏金金 )

相關焦點

  • 千年國寶應縣木塔扭曲變形傾斜 修繕方案卻「難產」近30年
    記者在孟繁興、張暢耕寫的《應縣木塔維修加固的歷史經驗》中了解到,「臨時支頂」的兩個三角撐子,位置弄錯了,作用適得其反,弊大於利。  10月9日晚,記者在山西省大同市見到了85歲的老文物工作者張暢耕,他對木塔的那次搶險加固工程比較了解。老人坦言:「維修時確實有失誤,後來採取了很多補救措施。」  20世紀90年代初,木塔的修繕保護工作再次提上日程。
  • 960歲的應縣木塔如何保護(文明之聲)
    應縣木塔南面近景。永昕群攝 二層西南內、外槽傾斜現狀。任 超攝 位於山西應縣境內的應縣木塔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心,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詢問這座屹立960餘年的木塔是如何進行加固修繕的,在我們的保護下是否可以延年益壽。本版特請有關專家為讀者釋疑解惑。
  • 最急性子的星座,討厭拖拖拉拉!
    最急性子的星座,討厭拖拖拉拉!白羊行動力蠻強,什麼事情趕早不趕晚,想到就去做,很少會拖拖拉拉的。性格方面,白羊這一屬性更是顯露無疑,說話辦事直來直往,從不拐彎抹角,效率很高,不過在不少人看來,有點不太穩定,過分衝動。
  • 河北古橋修繕震動文物圈 是破壞性維修還是網友誤會
    古橋修繕震動了文物圈  前不久,某自媒體發表一組圖片,曝光衡水安濟橋修繕「鋪設水泥磚」,並質問「換成水泥總少了一些味道,原汁原味『不香嗎』?」  這組照片不僅引發當地群眾關注,還震動了文物圈,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質疑文物部門,「怎麼能這樣幹」?記者採訪了解到,「鋪設水泥磚」屬於主觀臆測,但在修繕過程中,當地文物部門的行為也確實存在可商榷之處。
  • 孩子專注度不夠,做事情拖拖拉拉該怎麼辦?
    孩子專注度不夠,做事情拖拖拉拉該怎麼辦?您好家長,請問孩子目前多大年齡了?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很容易出現上課坐不住,不能認真聽講的情況,這跟孩子的生長發育規律緊密相連的。孩子專注度不夠,做事情拖拖拉拉該怎麼辦??其實是注意力不集中惹的禍,通常是由於大腦營養不足,腦連接程度不夠引起,因此補充均衡的腦營養至關重要,可以為孩子選擇合適的腦營養如全智嘉幫助孩子改善注意力,提高學習能力。一半習慣問題,一半性格問題。
  • 《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解密文物保護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供圖)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讓人們對文物修復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開始對這個專業產生嚮往。而不可移動文物的修復,我們又知道多少?眼下正在閔行區博物館展出的《百載重光——上海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通過歷史原件和傳統修繕工藝的展示,為人們做了一次科普。
  •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啟動修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昨起,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對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十九世紀末,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勢衰微。為救亡圖存,以曾國藩、李鴻章為代表的湘系、淮系開展「洋務運動」,購軍械、興實業、辦學堂,並將改革重點放在建海軍、強海防。1875至1884的十年間,清政府從英國、德國購置大量船舶,此間也遣專員和水兵赴英國接收軍艦、接受培訓,其中五位水兵因病長眠於異國他鄉。
  • 從拖拖拉拉到從第一個上學!我用這些辦法,解決了孩子的拖延問題
    孩子的拖拖拉拉,第一個原因是能力達不到。比如,你對一個三歲的孩子說,要抓緊時間,還有15分鐘就遲到了。孩子很有可能就一臉懵:15分鐘是多久呀,15分鐘很長嗎?因為年幼的孩子尚未建立起時間的概念,對時間既不理解,也毫無感知,所以更談不上管理時間。
  • 我們在遊玩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應縣木塔)時應該看它哪些方面
    佛宮寺釋迦塔地處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的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該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宋至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是國內現存的、唯一的、最古老的、最完整的、世界上最高的木構塔式建築。應縣木塔夜景關於應縣木塔還有一個美麗的民間傳說。傳說魯班的妹妹與魯班比賽看誰的手藝強,魯班的妹妹說她可以在一夜裡做十二雙繡花鞋,如果哥哥魯班可以能在一夜之間蓋起一座十二層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藝高。
  • drag feet,字面意思拖腳,猜到是什麼寓意了嗎
    」,可想而知它比喻有的人做事情故意耽擱,可以意為「故意拖延,拖拖拉拉」,拖誰的腿就用誰對應的形容詞性物主代詞,例如:本意:Please stop dragging your feet, you're going to wear out the soles
  • 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落地,建築版《我在故宮修文物》匠人將...
    摘要:在上海從「拆改留」轉變為「留改拆」之後,修繕人才缺乏問題越發凸出。有這樣一群工匠,他們每天穿過故宮層層紅牆,用世代傳承的技法修復文物,任憑鬥轉星移,唯不變堅守初心。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中,這樣的匠心令人動容。在歷史建築修繕領域,上海正在加快培育大批「同款」匠人。12月17日,上海首個老建築修繕技藝工坊「345傳習工坊」在徐匯區揭牌,計劃從明年起正式招生,並引入系統化展示、教學、培訓和考核機制。
  • 難忘2020|那些有溫度的文物與特展:從古到今,撫慰人心
    或身陷火災與水患,或年久失修,或遭遇破壞性修繕——文物安全牽動人心 2020年,那些或身陷火災與水患威脅,或年久失修瀕臨坍塌,或遭遇破壞性修繕的文物古建牽動人心。
  • 孩子寫作業總是拖拖拉拉,作業完成的也不好,這樣下去怎麼辦?
    孩子作業做得慢,做事拖拖拉拉,從根本上說是思想上不重視學習,認為學習好不好是無所謂的事情,很多家長跟我說,他孩子就是這樣的,做什麼事情都是拖拖拉拉的,這樣的說法完全就不可信,為什麼這麼說呢?
  • 大田灣體育場開始全面修繕!
    大田灣體育場的修繕工作一直在有序進行。8月7日,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非文物工程動工,加上已於6月30日動工的文物部分,標誌著大田灣體育場已經進入全面修繕環節,工程已經整體開工建設!大田灣體育場保護與利用工程包括文物保護修繕工程及非文物工程建設工程,前者將秉承「修舊如舊」的原則,用當年材料和工藝完全還原大田灣體育場,後者將包括地下停車場和體育公園修建等。值得一提的是,曾經的重慶籃球愛好者聖地——大田灣室外籃球場也將回歸,屆時將修建在體育公園裡。
  • 北洋水師故勇在英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墓地修繕啟動公募,全程接受監督    2016年9月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派文物修復專家赴紐卡斯爾實地勘測,形成了符合兩國文物保護標準的修繕意見。勘察得出結論:39、438號墓碑保存較完好,但基礎沉陷,並且墓池被積土覆蓋,需要進行清理;34、35、36號墓碑完全倒塌。
  • 應縣木塔:世界上最高的木塔!獨一無二純木構造震撼世人
    應縣木塔,也叫做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佛宮寺,是中國現存最高的最古老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塔高67.31米,與艾菲爾鐵塔、比薩斜塔並成為世界三大奇塔,純木的構造也使得應縣木塔稱為獨一無二的建築,其建築成就為世界所震撼,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 糧食店百年客棧修繕復原 中和戲院等陸續修繕
    即將完成修繕的通新客棧外貌如今揭開鐵皮圍擋的「面紗」,青磚灰瓦莊重典雅,紅綠窗欞古色古香……人們這才注意到它——「通新客棧」,已有百年歷史,屬於市級文物。其實,在遊客如織的大柵欄,像這樣因不為人知而門庭冷落的文物舊跡還有很多。眼下,西城區正逐個修繕,讓它們重現昔日光彩。
  • 西漢重要軍事要塞——雞鹿塞遺址修繕完成
    雞鹿塞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磴口縣(巴彥高勒)西北,狼山西南段哈隆格乃峽谷南口,是漢代貫通陰山南北的著名軍事要塞,西漢時期中原與匈奴經濟政治往來的主要通道,也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甕城之一,雞鹿塞於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通過驗收
    7月21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南岸區文旅委獲悉,安達森洋行舊址主體建築修繕工程已通過驗收。不久後,這裡將打造成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讓故宮博物院與重慶再續文化姻緣。   依託南濱路安達森洋行舊址打造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是2020年南岸區在兩江四岸核心區實施的重點項目之一。
  • 看上海如何修繕歷史建築:花磚、蝴蝶瓦、滴水獸的保護往事
    2020年,正值上海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4周年,也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工程行業協會成立一周年之際。12月18日,「百載重光——上海市建築遺產保護修繕特展」在閔行博物館開幕。而為了展示操作性很強的修繕技藝,現場會有文物修繕工藝的詳細剖析,同時在展陳上還搭起了腳手架,模擬建築修繕工地,參觀者在入口處還能自主選擇一頂建築安全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