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正式開工

2020-12-24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2020年11月19日,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開工儀式在莫高窟九層樓廣場舉行,參加開工儀式的有敦煌研究院保衛處韓延軍處長,保護研究所郭青林所長以及設計、監理和施工單位相關技術人員。

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由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設計、敦煌市第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施工、甘肅經緯建設監理諮詢有限公司監理。工程參建各方在充分考慮旅遊參觀、文物本體安全以及施工環境等影響因素的前提下制定了項目實施方案,修繕工程計劃於2021年4月28完工。

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修繕工程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工程性質為修繕工程。主要工程內容包括屋面揭瓦,更換開裂損傷大梁、檁、椽,鋪設窟內架空木廊道及玻璃屏風等。

2018年7月3日,莫高窟第94窟屋面突然發生梁、檁斷裂險情,保護研究所立即組織相關人員實施了臨時支護措施,同時委託甘肅省文物保護維修研究所對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進行勘察及設計。該項目於2018年9月得到國家文物局立項批覆,2020年8月組織完成招投標工作。

開工現場,施工單位負責人介紹了項目實施的具體計劃和安排,保護研究所郭青林所長指出要嚴格按照設計圖紙及已批准的施工方案進行實施,並加強各單位之間的協調溝通。保衛處韓延軍處長強調項目實施過程中要落實文物保護措施以及現場消防、人員安全等相關事宜。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均表示一定按照敦煌研究院對項目實施的要求,盡全力做好該項保護工程。

來源:敦煌研究院 丨 保護研究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啟動修繕
    新華社蘭州11月26日電(記者張玉潔)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築日前啟動修繕。項目計劃於2021年4月完工。該項目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主要工程內容包括屋面揭瓦,更換開裂損傷大梁、檁、椽,鋪設窟內架空木廊道及玻璃屏風等。
  • 莫高窟第3窟千手千眼觀音壁畫:中國畫線描集大成者
    昨天本報介紹了展覽上莫高窟現存最早期的洞窟第275窟的複製窟,當您從第275窟出來,對面便是莫高窟第3窟的複製窟。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看起來不大的洞窟既是莫高窟開鑿最晚的一個洞窟,又是中國畫線描的集大成者。
  • 莫高窟壁畫:國外探險家以探險為由,盜取精美壁畫
    莫高窟壁畫:國外探險家以探險為由,盜取精美壁畫作為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土地上能稱得上「國家寶藏」的可謂燦若星河。說到中國的石窟旅遊,相信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敦煌莫高窟或者龍門石窟,畢竟這兩個石窟出現的機率會比較高,因此看起來更網紅一些。
  • 敦煌壁畫裡的殿堂、宅第、塔等古代建築的群體構圖
    單院式天宮佛寺莫高窟第237窟峭壁上的棧道莫高窟第6窟敦煌壁畫中的建築形象,上起十六國,下迄唐宋,各個時代的都有,其中尤以唐代的最多,表現最充分。淨土世界中殿閣、樓臺、寶池、欄杆等形式多樣、結構精巧的建築,就是唐代建築水平的反映。殿堂殿堂是壁畫中最多的一種建築形象,一般來說,殿與堂沒有多大的區別,高大的堂就是殿。凡宮室、寺院、道觀中的主要建築都可以稱為殿。殿下有臺基,大都是磚砌素平臺基。
  • 莫高窟|428窟:降魔成道,釋迦一生的轉折點
    降魔成道圖(也稱降魔變)作為最著名的佛傳故事畫之一,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多次出現,分別見於北魏第254、260、263窟,北周第428窟,唐代第23、112、156窟,其中第254窟、第263窟和第428窟的這一題材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 社會捐資助力敦煌莫高窟「姊妹窟」榆林窟文物保護
    今年5月,國強公益基金會還捐贈80萬元用於榆林窟第17窟的保護展示設施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榆林窟開鑿在甘肅酒泉市瓜州縣境內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直立的東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是古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石窟,它與莫高窟、西千佛洞等共同組成了敦煌石窟藝術體系,以精美的壁畫和彩塑享譽世界。
  • 揭秘|雲岡石窟第3窟新發現銘文,可能是工匠私刻留名
    2019年4月,雲岡石窟第3窟危巖體加固工程開始啟動。6月14日,筆者在施工現場調研時,在第3窟後室三尊像與窟頂間的崖壁上(圖1),發現了六處銘刻文字,其字數不等、大小不一、內容各異、時代不明。從位置和字跡情況看,應為歷史上某階段石窟開鑿或修繕後工匠留刻的痕跡。
  • 傳承中國藝術的典範,頗具我國帝王形象的雕塑,在莫高窟哪一窟?
    莫高窟彩塑中完全中國化的釋迦牟尼佛像,最經典的是唐代第328窟中的釋迦牟尼像。328窟是開鑿於唐代期的代表洞窟。此窟窟形平面為正方形,窟頂是覆鬥形,中心繪交杵蓮花藻井圖案,四披繪棋格團花圖案;西壁敞口龕內繪塑結合,表現佛、弟子、菩薩,龕頂繪彌勒說法圖;南壁北壁及東壁上方均為淨土變,東壁下方為西夏時期的八身供養菩薩。
  • 現場|龜茲石窟「搬到」上海青浦,原大復原第38窟
    展覽同時按原大比例復原了克孜爾石窟第38窟壁畫,可見日天、風神、立佛、金翅鳥、風神等。對於龜茲與青浦的淵源,一位西域研究者對澎湃新聞表示,「龜茲和青浦是發生過關聯的,一千年前的唐朝,青浦為蘇州管轄時曾迎來過詩人白居易,白居易的祖先就是龜茲人,這位龜茲的後裔在蘇州當太守後,曾寫下了『能不憶江南』的名句。」
  • 現場|雲岡第12窟「移動」來滬,同展百餘文物與當代藝術
    1:1復原音第十二窟(音樂窟)2020年12月25日,展覽「大美之頌·雲岡石窟——千年記憶與對話」在上海寶龍美術館開幕。在展廳中,最吸引觀眾的無疑是以高科技手段1:1實景還原的雲岡第12窟音樂窟。根據石窟的形制和造像風格被分作三期:第一期為著名的曇曜五窟(16—20窟);第二期開鑿於文成帝死後至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約公元470- 494年,主要石窟有五組,其中四組雙窟(7、8窟,9、10窟,5、6窟,1、2窟),一組為三個窟(11、12、13窟);第三期開鑿於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年間,約公元494—524年,主要洞窟分布在20窟以西,中小窟龕自東迄西遍布崖面。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
    5月13日,記者前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在第12窟內見到了中國古代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
  • 雲岡石窟第12窟:數字還原中國最早古代宮廷交響樂團
    雲岡石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前殿後室,入深14米,寬11米,高9米,前殿壁雕呈現中國最早宮廷交響樂團,集中表現了佛教彌勒天宮的壯麗與輝煌。當日,記者在雲岡石窟研究院數字室副主任何勇的辦公室電腦裡看到,一座3D複製的雲岡石窟第12窟栩栩如生。目前,雲岡石窟的保護,正從文物本體逐漸走向數位化,邁開雲岡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