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任何事物都有雙面性,有好的一面就會有不好的一面。就像光明對於人類來說極為重要,但是光明存在的地方也同樣會存在黑暗。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超越了那個度,它所展現的可能就是不好的一面了。
有一個俗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路斷人稀。」單看這句話的話人們都能明白講的是個什麼意思,欲望可能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傷害,但是如果沒有欲望的話也就喪失了努力的動力。
這個句子出自《酒色財氣歌》,這首詩歌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是幾個人不斷改進完善寫出來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首詩歌,以及它的來源故事吧!
蘇軾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兩人經常在一起吟詩作對,好不愜意。一次蘇軾上寺廟去找佛印,但是佛印卻不在廟中,於是蘇軾就四處散步,走到一件禪房時看到牆上刻著一首小詩,大致看了一眼覺得挺有趣,就坐下來仔細品讀。
內容是: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面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蘇軾一看就知道是哪個小和尚寫出來的,佛門認為四大皆空,如果能不被欲望所困,就能很長壽。
蘇軾並不贊同這種看法,接著從這首小詩的旁邊雕刻上了自己的作品:「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蘇軾將這首小詩進行了改進,加了自己的理解。蘇軾認為,這四者並不需要直接拋棄,如果自己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和欲望,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後來宋神宗和王安石也來到了這座寺廟,無意之間也被這牆上兩首詩歌吸引住了目光。於是 宋神宗就問王安石對這兩首詩的觀點有沒有什麼看法,於是王安石就自己的見解也在牆上寫下了一首詩。
他接:「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王安石認為酒色財氣是人類社會不可缺少的四樣東西,如果沒有這四樣東西人們生活會缺乏勁頭,也不會再努力的生活了。
後人們把這三人的詩歌結合起來,也就總結出了《酒色財氣歌》。可以說是對酒色財氣理解最深刻、最真實的看法了。沉迷於酒色對身體不好,會給身體造成很沉重的負擔,但是如果沒有對酒色的欲望,也會喪失對生活的樂趣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