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俗語,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打油詩,這首詩的背後,暗藏著歷史上的人們因為職務和境界的不同,對生活也持不同的觀點,「色是刮骨鋼刀,無色人斷路稀」的淵源,其實還要追溯到北宋時期的《酒色財氣歌》。
這首詩原本就充滿了悲情主義色彩,不同的人會持不同的立場進行反駁
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看來四字有害,不如一筆勾銷;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世路難行,無氣到被人欺;看來四字有用,勸君量體裁衣。
這首打油詩的背後,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凡事都要講求一個度,但凡過了一個度,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好的,沒有情慾的人不會走的長久,情慾是一把刮骨療毒的鋼刀。
在這首詩的背後,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其中,王安石、蘇東坡、皇帝、僧侶都對這首詩進行了評價,可謂非常有趣
有一次,蘇軾去拜訪自己的好友大相國寺的和尚的佛印,但是,兩個人事前沒有約好,結果沒有遇到,但是蘇軾看到了佛印寫的關於「酒色財氣」的詩。
酒色財氣四堵牆,人人都在裡邊藏;誰能跳出圈外頭,不活百歲壽也長。
當然了,蘇軾是一個世俗之人,和佛印和尚所秉持的角度不一樣,當然對此事會有不同的見解,蘇軾大筆一揮,就寫下了自己關於這個事情的詩,看著也很工整。
飲酒不醉是英豪,戀色不迷最為高;不義之財不可取,有氣不生氣自消。
從兩個人關於這件事的態度上,其實就能夠看出兩個人的身份,蘇軾認為,色和財都是生活中必須的瑣事,當然,兩個人的共同點就是說,凡事不要過度,節制才是最重要的。
而後來,王安石和宋神宗都看到這佛印和蘇東坡題寫的詩句,兩個人都寫下了題注,當然,他們也都以詩的形式進行交流,我們來看看。
王:無酒不成禮儀,無色路斷人稀;無財民不奮發,無氣國無生機。帝:酒助禮樂社稷康,色育生靈重綱常;財足糧豐家國盛,氣凝太極定陰陽。
從王安石和宋神宗兩個人寫的詩句來看,他們的視野放在了整個朝綱社稷,把色提到了國家生育的這個高度,當然,和蘇東坡和佛印的角度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