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本可以」。如果你的孩子本可以成為一個更好、更優秀的人,卻在人生早期就失去了這個機會該多麼讓人痛心。
熱門短視頻中有一類永遠常刷常新,這類就是家長陪小學生做作業的內容。很多家長都被自己的孩子折磨得每天都在崩潰的邊緣徘徊。哪怕是全程陪伴做作業,但孩子依然無法專心、容易走神,還會發父母脾氣。
另一些孩子的問題可能粗心的家長還沒有發現,比如容易摔倒、撞頭,語言發育遲緩,總是安靜不下來,姿態不良……
而這些問題都可能是因為沒有經過良好的早期教育,或者親子關係不佳所造成的。
比如早教中有個重要的內容叫做感統訓練。
所謂感統,全稱叫做「感覺統合」,是指將人體器官各部分的感覺信息輸入、組合起來,經大腦統合作用,對身體的內外知覺做出反應。
由於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神經體系是非常複雜的,所以需要統合。如果這一能力不足,就會造成大腦、身體及感覺器官的學習混亂,從而造成「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不是一種病,但不及時訓練卻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而很多家長自己無法及時察覺到孩子在這方面的問題。比如前庭平衡覺和本體覺。
前庭平衡覺可以精確地告訴我們在與重力的關係中,我們處於什麼位置、方向,靜止或運動及運動的速度。而本體覺又叫深感覺,是指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彎曲、推拉及關節間的壓縮的感覺。
前庭平衡覺和本體覺失調會讓孩子:好動不安,無法安靜下來;注意力很難集中;愛玩旋轉的遊戲,但是長時間玩也不會暈眩;容易受挫,缺乏自信;手腳笨拙;喜歡爬高,卻不敢走平衡木;走路不穩,容易摔倒或撞牆。
而視覺不良會造成孩子能長時間看電視,但卻無法閱讀;注意力渙散,愛發呆;喜歡躲在較暗的角落裡等。
如果觸覺敏感或失調就更嚴重,孩子可能會粘人、愛哭,孤僻、緊張、不合群、固執、脾氣暴躁;會偏食;害怕陌生的環境;怕別人觸碰身體,容易和人吵架;經常咬手指或戒除奶嘴艱難;
感覺失調有兩大原因:
1.先天性:比如遺傳因素(父母基因或遺傳病),不小心被化學性物質汙染了(酒精,吸菸,用藥或輻射等),缺氧過久(比如生產過程太久導致了腦部神經系統受傷)。
2.後天性:
活動空間不足,照顧者過於保護、協助過多,孩子無法通過自行探索來積累感覺經驗;親子關係不好,互動不足,寶寶心理發展遲緩甚至停滯;孩子沒有可模仿的對象,同齡人際關係太少;缺乏正確的感統訓練。
感統訓練的關鍵期在7歲以前,過了之後就很難扭轉感統失調造成的影響,比如很多成年人依舊走路不穩,不敢玩過山車或者一些活動,這未必是勇氣的問題,很可能是幼年時期感統失調造成的。
而0-3歲的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渠道就是感覺,在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如果感統訓練太少或失誤對孩子的智商和身體發育都會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此外,家長需要明確的是,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的核心,而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現在各種早教產品都是為了讓家長能夠學會正確的感統訓練方法和懂得提升親子關係質量的方式。而感統訓練往往是通過引導寶寶自己遊戲和與家長進行互動遊戲去進行的,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同時提升親子關係質量。
沒有接觸過科學早教的家長會陷入這樣的誤區:為了填滿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而不加選擇地買玩具和玩遊戲,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玩,玩的遊戲有沒有益處,能鍛鍊什麼能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應該讓孩子自己玩,不需要家長去幹預和打擾。
但這些細節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如果你問學霸怎麼可以考高分,學霸說刷題呀。但是你不知道應該怎麼刷,刷哪些題,刷完題了怎麼總結。你刷了1000道,考試出10001道你依然不知道該怎麼解答。
科學早教的作用就在於讓家長知道在內容上如何選擇,在細節上如何把控。
早教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就像是打地基,地基打的深、打的牢才能支撐起一棟高樓。而沒有經過科學、專業早教的人很可能就失去了發展到一定高度的機會。
而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本可以」。你的孩子本可以成為一個更好、更優秀的人,卻在人生早期就失去了這個機會。
至於選擇早教班還是錄製視頻,選擇教具早教還是在線互動早教,又或者家長通過自學做家庭教育,都看每個家庭的具體情況。
嘻遊君並不覺得昂貴的早教班就是浪費錢的,錄製視頻課的內容一定是過時的,教具盒子也不是全無用處,在線互動早教也會有很好的效果。
問題在於不僅錢和精力要花在正確的地方,還要明白浪費的金錢只是錢而已,但浪費的時間是孩子的寶貴人生,是無法重新來過的關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