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書寫時有一個重要的法則,叫做「筆斷意連」,就是說所寫點畫即使在形體上是斷開,但其在筆意上仍要是連續的。這涉及到書法創作中「連」與「斷」之間的辯證關係,在連筆字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好多人不懂得書法創作中,字應該怎麼連起來的。結果當連不連,速度減慢;不當連而連,狀若亂草。
書法家啟功先生在《論書札記》中說:「行書宜當楷書寫,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書宜當行書寫,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所以,如果不懂得「筆斷意連」的書寫竅門,不僅行草書寫不好,就連楷書也是不容易寫好的。那麼到底該怎麼處理漢字中」連「與」斷「之間的關係,做好「筆斷意連」法則呢?我們這裡提出幾個規律。
第一,注意楷書與行草書筆法的融合。
一般來說,楷書的點畫以「斷」為主,行草書的點畫以「連」為主。所以要處理好「連」與「斷」之間的關係,可以把楷書的筆法與行草書的筆法結合起來。唐人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它的意思是說:楷書的形態由靜態的點畫組成,但其神採要由動態的「使轉」來體現;草書的形態由動態的「使轉」組成,其神採要在點畫的靜穆上體現。也就是說,楷書在書寫時要靜中有動,否則就會死板;草書在書寫時,要做到動中有靜,避免油滑。
所以,要想處理好「連」與「斷」之間的關係,就要注意楷書筆法與行草書筆法的融合。比如顏真卿的楷書就受「草聖」的張旭的影響,豎畫外拓,具有一定的「弧形」(《自書告身帖》中更明顯一些),這就是將「使轉」筆法的湧入,使靜穆的楷書增加了流動的色彩,實現了「筆斷意連」的藝術效果。
第二,學習「一筆書」中「輕重緩急」之法。
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就創製了「一筆書」(又稱「連綿草」),這種草書文字間始終連綿相續,如一筆直下而成。唐代張懷《書斷》稱:「伯英(張芝)章草,學崔(璦)、杜(度)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從形式上看,一筆書有連無斷,將所有點畫都連綴起來了。那麼,它是怎樣「連中有斷」呢?答案就是在輕重緩急的行筆中,以「輕」與「急」為連,以「重」與「緩」為斷。
表現在線質上,「輕」、「急」之筆多線條細,「重」、「緩」之筆多線條粗。線條的粗細與輕重能夠體現出字的連斷效果,但寫出的線條不管粗細都不能綿軟乏力,如此才能收到「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藝術成效。不懂書法的人往往不能寫出很好的連筆,這種情況下要可以看一看王獻之的一筆書,揣摩一下怎樣將漢字中的筆畫連起來。多買幾本帖,沒事就拿出來看看,細細讀帖,細細揣摩,認真臨摹,留意單字及幾個字在一起連斷關係,把握及結構的平衡感,以收得所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的藝術效果。
第三,掌握「轉左側右」等書寫技巧。
將主要筆畫斷開,次要筆畫連起來,也是實現「筆斷意連」的手段。王羲之寫字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轉左側右「,這個特點是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所總結出來的。」轉左側右「,就是向左繞轉,向右傾側,也就是整個字左低右高,字勢呈反「s」型分布。具體來說,在大量運用「S」形連筆寫橫畫的同時,王羲之又用斷開的豎畫去破掉這個筆勢,以奇正相生,收「鳳翥鸞翔,似奇反正」之效。
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如「踆峰」、「飛度」、「牽絲」等技巧來處理「筆斷意連」的問題,如書法家黃簡認為寫字是大圈套小圈,不斷的畫圈。「小圈」絞轉,可以連筆書寫;「大圈」就是「飛度」,筆勢斷開,以此可以避免筆毫絞纏。(筆鋒絞到半圈之後就會出現絞鋒點,為避免筆毫絞纏,就得把轉筆處縮小為一個節點,或者飛度,即在空中運筆。)此外,在點畫飛度之時還可以用「牽絲」將點畫連起來,增加美感。掌握了這些技巧,也有助於「筆斷意連」,將連筆字給寫好。
好啦,這就是我們對於「筆斷意連」法則的介紹。筆斷則字穩,筆連則字活,兩者結合,恰如太祖所言「生活、活潑、嚴肅認真」的學風。希望您在掌握它的同時把連筆字寫好,讓書寫更加的流暢自如,順利的使自己的書法法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