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就得勢」是書法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勢」是書法中的核心概念,也是筆法中的最高原則。基本上所有的「筆法」都是由一個「勢」字統領的。《晉書·王羲之傳》中評價王羲之的字「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就是著重強調了他的字勢。梁武帝評王字「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這也是從字勢上對他的字進行評價。
那麼到底該怎麼樣處理漢字中的「勢」呢?其主要法則就是「避就」兩個字,或者也可以叫做「收放」。也就是說,有的地方寫得少或小,收縮迴避;有的地方寫得大或長,延伸擴張。做好了這兩個字,漢字的字勢就容易寫好了。明人董其昌說:「作書之法,在能放縱,又能攢促。每一字中,失此兩竅,便如晝夜獨行,全是魔道矣。」
那麼到底該怎麼樣處理這個「避就」法則呢?為此有以下幾點我們需要注意。
第一,掌握「簪花體」的法則。
能簡省的筆畫儘量減省,這個做法在「簪花體」出現的最為明顯。「簪花體」是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所用的字體。它將能簡省的點畫儘量減少,短一點的點畫都縮小為「點」。由於用「點」代替簡短的筆畫,整個字顯得非常的圓潤,如同花瓣盛開,故稱「簪花體」。唐人韋續稱其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衛夫人的書法既有家學淵源,又得鍾繇妙傳。鍾繇人稱「楷聖」,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的書法家,楷書的創始人,與王羲之並稱「鐘王」。王羲之的字也是從簪花體練起最終發展出來自己的妍美俊逸的書風。衛夫人的字由鍾繇瘦潔飛揚的扁方體變為細長,清秀靈動、柔美清麗的細長體,「婉然若樹,穆若清風」,如插花的舞女翩翩起舞,故有「簪花體」之譽。由於既注重筆畫省減,又重個別筆畫延長,所以簪花體極得避就收放之妙,是掌握「避就得勢」法則的一大利器。
第二,掌握「突出主筆」的法則。
漢字往往是由若干點畫組合而成,在找到了「主筆」後,次要筆畫就應該靠近並避讓主要筆畫(「避」),而主要筆畫應該突出(「就」),以使漢字的美達到和諧統一,而非各自為政。如左右結構的字(如齡、城、旗、林)中,「林」字左「木」旁的捺畫,要寫作一「點」,而橫畫要左伸右縮,以便右邊的「木」向它靠近;再如上下結構的字(盆、紫、委),也要避就得勢,避免腰斬。
第三,掌握「三緊三松」的法則。
「三緊三松」的法則即「上緊下松」(或者叫「上小下大"、"上窄下寬」)、「左緊右松」(左密右疏、左小右大或左窄右寬、左虛右實)、「內緊外松」(內小外大、中宮收緊)。它是書法家啟功提出來的,啟功說:「寫字要注意整體形象,注意間架中先緊後松的比例關係……凡是緊的密的要靠左邊靠上邊,可以松一點兒、可以寬一點兒的要靠在下邊,靠在右邊。這樣子寫出來就好看。」以「之」字為例,遵循「左緊右松」法則左小於右,字才好看;以「三」字為例,遵循「上緊下松」法則,上橫與中橫組成的間距就要小於中橫與下橫所組成的間距。
掌握了這些結字法則,都有助於書法創作中「避就」效果的提高。而「避就」做好了,整個字就容易顯得出彩了。「避」與「就」是一對矛盾,點畫過收縮迴避或或過於延伸放縱都不美;只有避就適當,並形成恰當對比,才能實現漢字的結構美,表現出字勢的雄逸。其實,所有的筆法其實都被「勢」字統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