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不只會使丈八蛇矛,還會書法,三國名人書法你知道多少?

2021-01-08 網易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 ◆

  三國時期,群雄並起,逐鹿天下。難得的是,那個時代的書法成就也是頗為可觀的,既有中國書法史上的大名家,也有玩票性質的業餘愛好者,更為驚訝的是,有些我們所熟悉的三國名人,竟然也精於此道。

  曹操:放縱不羈,動靜有致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漢族。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曹操詩文華蓋天下,而他的書法卻十分罕見。現留存於世的只有兩個字——「袞雪」。

  

  相傳,漢建安24年(公元219年),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運籌國事,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後刻於河中巨石上流傳至今。

  這兩個字近篆而非,屬隸又違,行筆縱放不羈,確有波濤澎湃之勢。從書法藝術上來評判,「袞」字一撇一捺挑起浪花,頗有動態之感;「雪」字安逸靜謐,則有靜態質感,形神兼具,寄寓了書家撥亂反正的雄心與豪情。其書法除展示出與《曹全碑》同時代字跡娟秀清麗的特徵外,更顯出少有的一種雄渾遒勁、動靜有致的浩然英雄之氣!

  

  清人羅秀書見此字後嘆道:「昔人比魏武為獅子,言其性好動也。今見其書如此,如見其人矣!」

  後人又有詩讚「袞雪」曰:

  滾滾飛濤雪作窩,

  勢如天上瀉銀河。

  浪花並作筆花舞,

  魏武精神萬頃波。

  

  該摩崖原刻在漢中石門南約半裡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橫書,字徑四十五釐米。1967年因修路建水壩,而今,「滾雪」景象可再也看不到了,惟有「袞雪」刻石仍藏在陝西漢中博物館。

  諸葛亮:被丞相耽誤的書法家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

  在我們的印象中,諸葛亮是三國裡了不起的軍師。打得了仗、治得了國、發明了「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孔明燈」、「孔明鎖」……但沒聽說過他書法好啊?諸葛亮和李白應該屬於一類人,李白是「書為詩名所掩」(唯一傳世有《上陽臺帖》),諸葛亮是被「丞相」耽誤的書法家。

  

  趙孟頫《諸葛亮像》局部

  《宣和書譜》在提到諸葛亮時,說他「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蹟必珍玩之」。書法水平高到《宣和書譜》在列數歷代擅長草書的書法家時,把諸葛亮當作蜀國的唯一代表,和張芝、張旭、懷素並列。

  「自漢晉宋以還,以草書得名者為多。姑以流傳於今者……漢得張芝,蜀得諸葛亮……唐得張顛、釋懷素……」——《宣和書譜》

  

  《度德帖》:孤不度德量力,欲俟義於天下,而措術淺短,遂至昌蹶,然至於今日,志猶不息,君謂計將安出?

  

  《亮曰帖》:亮曰,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故能克紹,以弱為強。今日擁百萬之眾,恊挾天子而令諸侯,誠能不可與爭。

  被歸在諸葛亮名下的作品並不多,《淳化閣帖》中的《度德帖》《亮曰帖》,被米芾判定為「並諸葛亮書」。流傳有序、較為可信的,只有《遠涉帖》。

  相傳,《遠涉帖》為王羲之臨摹諸葛亮所書,自北宋現世後歷來被奉若拱璧,《遠涉帖》共二十七字,全文為:師徒遠涉,道路甚艱;自及褒斜,幸皆無恙。使回,馳此,不復云云。亮頓首。

  

  諸葛亮《遠涉帖》

  從《遠涉帖》的內容來看,它並不是一封簡單的信,而是諸葛亮在年初揮兵北上出徵時,給後方報平安的戰報。這封戰報的關鍵信息為:「大軍長途跋涉,道路艱險,幸好進入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後一切都平安無虞」。

  

  諸葛亮北伐示意圖

  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知道,諸葛亮從公元228年開始曾經五次北伐、六出祁山,但率大軍過褒斜道北上伐魏只有公元234年那一次,因為這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

  

  褒斜古棧道

  整體來看,《遠涉帖》只是一封尺寸不大的短箋,但字體並不顯得緊縮。反而因為結體寬鬆、內部空白多,有一種進退從容的氣度,倒是與諸葛亮「萬事皆在掌控之中」的氣勢相和。

  全文是章草筆體,間有隸書神韻,筆力纖秀,內斂淡雅,不沾一絲躁氣,所謂「乾坤清氣得來難」,便是這個道理。最後落款三個字中,「亮」是工工整整的楷體,在通篇草書的襯託下,格外引人注目,這應該是為了表示對收信人的尊重。「頓首」兩個字則是一筆而下,完全擺脫了章草「字字獨立」的樣式。

  

  收信人究竟是誰?諸葛亮為何如此尊重?

  沒有「臣」這樣的字眼,應該不是寫給劉禪的。而且在中國古代書信禮儀裡,「頓首」兩個字是平級之間的尊稱,所以說這個人與諸葛亮平輩,但又比他地位尊貴。有學者猜測,收信人應該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

  

  諸葛瑾

  諸葛亮46歲才生了兒子,古人最怕「無後」,所以在這之前,諸葛瑾就把自己的兒子諸葛喬過繼給了弟弟。在這場戰爭中,諸葛亮帶著過繼來的兒子上了戰場,怕人家親爹在後方太擔心,就寫了封信報平安。他不知道的是,這份平安也維持不了多久了。這一年的10月北伐再次失敗,諸葛亮病死五丈原。

  司馬懿:書如其人,詭異多變

  

  司馬懿,字仲達,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在三國歷史長河中,司馬懿是可與孔明匹敵的對手,可見權謀水平不一般。那他的書法水平如何呢?

  

  司馬懿 《阿史病轉差帖》

  釋文1:之白。阿史病轉差未。皆外曹尚患。之白。書法。

  釋文2:之白。阿史病轉差未。皆列曹尚書。之白。書法(《淳化閣帖》肅府本)

  釋文3:之白阿史病轉差未皆外曹尚書雲得書法(《全晉文》)

  原帖大意是:司馬懿我向你稟報,現在有病,交給我的差事,未能完成,全部資料都放在曹尚書那裡,特書寫此條,向你稟報。

  

  司馬懿《阿史病轉差帖》為章草書,計十七字,據考證是魏正始八年(247年)司馬懿裝病時給皇帝曹芳的一張便條,為司馬懿唯一傳世書法,刻入宋太宗《淳化閣帖》中。

  此帖亦為臨習草書的較好範本,筆畫乾淨利落,毫無拖泥帶水之感,其鋒芒盡藏,遒勁有力。尤其「之」、「白」等字,皆在帖中重複出現,而無一形狀相同,詭異多變,「書如其人否?」

  鍾繇:三國第一流書法家

  

  鍾繇(yáo,一作yóu),字元常,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

  

  《力命表》

  去年熱播的電視劇《軍事聯盟之大軍師司馬懿》中,鍾繇的兒子評論當世三位「隱而不爭,實為爭」的人物,首位是荀彧,再次就是其父鍾繇。當時鐘繇說「論權謀,他不敢稱第二。如果是書法,那倒是沒有問題」。

  

  《墓田丙舍帖》

  鍾繇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兼工,張懷瓘《書斷》說:「元常真書絕世,乃過於師,剮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秦、漢以來,一人而已。」

  

  鍾繇 《宣示表》

  真的是一人而已!鍾繇最擅長的是楷書,特別是小楷,《宣示表》就是他的代表作。

  蔡邕:創立飛白書,爽爽有神力

  

  該劇中還展示了一人物的不凡書法,即蔡邕(yōng)。不論是《曹娥碑》猜字謎,還是司馬防忍痛割愛,取出寶貴的蔡邕碑文,讓司馬懿贈送給鍾繇。我們來看看鐘繇得到蔡邕碑文欣喜的表情就知道了。

  

  那蔡邕是何許人物?居然能讓三國第一流書法家欣喜若狂。

  蔡邕(yōng),字伯喈。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除通經史,善辭賦等文學外,書法亦精,尤以隸書造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有神力」的評價。

  

  《熹平石經》

  靈帝命工修理鴻都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蔡邕飛白書「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熹平石經》拓印

  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於經籍距聖人著述的時間久遠,文字錯誤多,被俗儒牽強附會,貽誤學子。於是奏請正定《六經》的文字。

  

  《熹平石經》拓印

  靈帝予以批准,蔡邕即用紅筆親自寫在碑上,讓工人刻好立在太學的門外,這就是中國第一部石經——「熹平石經」(又稱漢石經、一體石經)。後來的儒者學生,都以此為標準經文。

  蔡文姬: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晉時避司馬昭諱,改字文姬,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學家。她的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憤詩》等。

  

  因受家庭環境的薰陶,蔡文姬自幼熟讀經史,博學有才辯,雅工書道,筆法得其父真傳。幾經戰亂,被曹操贖回後,並在其鼓勵下,憑記憶用楷書和行書,書寫古籍四百餘卷,文無遺誤,可見蔡文姬才情之高,也為保存古代文化做了一件好事。從此,「文姬歸漢」便在歷史上傳為美談。

  

  可以看出,蔡文姬的書法功力相當深厚,她的每筆每畫,均包含了力、情、意、精、氣、神、勢、趣、韻等多種文化審美內涵構成的質地要求,既講求法度,嚴謹認真,又奔放灑脫,俊逸灑脫,磅礴大氣,無不讓人心曠神怡,可用「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來贊之。

  梁鵠:八分書大家,曹操的最愛

  

  梁鵠是八分書的大家,八分書是隸書的一種,人們把帶有明顯波磔特徵的隸書稱為"八分書"。亦稱"分書"或"分隸"。漢末魏晉之際,"八分"這個名稱才在典籍中出現。梁鵠的這一成就,來自於一次「偷竊」。

  東漢時期,漢靈帝劉宏愛好辭賦書畫,下詔徵天下工書者入鴻都門學(設立在洛陽皇宮鴻都門內的學府),梁鵠與師宜官同被召入。從此,他倆便成了同門,可謂亦師亦友。

  

  孔羨碑

  師宜官好飲酒,經常是一邊喝酒一邊在塗著白灰的字板上書寫。不過,為了使自己的書法保持一種神秘感,他從不輕易示人,常常是在寫過之後,就把的字板燒掉或將上面的字跡抹去。梁鵠仰慕他的書法,很想臨摹學習,便抓住師宜官飲酒揮毫的機會,在一旁為他添加字板。等到他喝醉了,就偷偷地將寫滿字還未來得及除去字跡的木板收藏起來,拿回去細心鑽研臨摹。

  

  魏梁鵠書孔子廟碑

  就這樣,梁鵠逐漸掌握了師宜官的書法技巧,書藝大有長進,因此被愛好書法的漢靈帝擢升為選部尚書,後遷幽州刺史。後來,漢末天下大亂,梁鵠先是投靠了劉表,後又歸於曹操。

  

  孔子廟碑局部

  曹操身邊雖然聚集天下書法英才,但他卻獨愛梁鵠書,常將梁鵠的書跡懸掛帳中,或是訂在壁間,慢慢觀賞,就連曹操宮中的題署多是出自梁鵠之手,可以說是「三千寵愛於一身」。

  

  孔子廟碑局部

  他的書法歷來廣受好評:梁瘐肩《書品論》將梁鵠、皇象、鍾繇、索靖等九人的八分書列為上品之下;唐李嗣真《後書品》又將是梁鵠書列為上中品;韋續《墨藪·九品書》將梁鵠書列入上上品;張玉灌《書斷》又將其列入妙品。

  張飛:善草書,喜畫美人

  

  張飛,涿郡人,字益德,從年輕的時候就跟關羽一起跟隨劉備,一起徵戰天下,忠貞不二。著名的「桃園三結義」說的就是張飛、關羽、劉備三人結異姓兄弟的故事。

  

  明人羅貫中小說《三國演義》中張飛的形象早已為人熟知,小說中寫道「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領虎鬚,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儼然一介赳赳武夫。街談巷議中,張飛也是莽漢的代言人,現實裡若某人衝動不細心,便稱之「莽張飛」。

  

  《八濛山銘》(傳)拓本

  而據《三國志集解》等一些史料記載,張飛不僅擅長書法,還會吟詩作畫,素有才情。

  《三國志》記載:當年張飛以少勝多,把曹操名將張郃打得大敗。因勝利而喜悅,他當即便以石代紙,以丈八蛇矛作筆,在八濛山石壁上鑿兩行隸書:「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郃於八濛,立馬勒銘。」即後世傳誦的「八濛摩崖」,又叫「張飛立馬銘」。以示記功勉士兼羞曹軍。

  

  《八濛山銘》(傳)拓本(疑為清代偽刻)

  明代陳繼儒《太平清話》等書也有記載:「漢將軍飛,率精卒萬人,大破賊首張合於八蒙,立馬勒銘。」

  那麼,這塊有史有記的張飛所書的「立馬」石碑現在何處呢?如今在閬中市錦屏山碑林就有一塊。

  

  《八濛山銘》(傳)拓本(疑為民國偽刻)

  陸遊青年時代曾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沖天之志,沒想到早在三國時代就有張飛替他真正做到了。元吳鎮《張翼德祠》詩作云:「關侯諷左氏,車騎更工書。文武趣雖別,古人嘗有餘。橫矛思腕力,繇像恐難如。」劉備稱帝之初,封張飛為「車騎將軍」,文中的「車騎」指的就是張飛,意思是張飛的書法很有造詣,連三國著名的書法家——魏國的鐘繇、吳國的皇像都比不上他。

  在古代,書畫往往不分家。張飛不僅書法作品甚佳,而且還很愛畫畫,尤其喜歡畫美人。據明代卓爾昌編的《畫髓元詮》載:「張飛喜畫美人,善草書。」張飛的書法真跡尚有存世者,可惜的是張飛畫的真跡卻至今尚未發現,這也是歷史的一個小小的遺憾。

  —版權聲明—

  本文摘自網絡,僅供學習研究

  文中言論與本號無關

  如涉及版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總編 / 葉相龍

  顧問 / 劉聖煊

  採編 / 齊思思

  編輯 / 張建蘭

  美工 / 吳 迪

  校對 / 張新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繼青龍偃月刀出土後,張飛的丈八蛇矛也被專家挖出?
    因此許多名人對《三國演義》有「七分真實,三分虛假」的評語。一開始不知道的人讀完《三國演義》之後就非常不願相信《三國志》的記載,熟悉《三國志》的人就非常排斥《三國演義》,這就造成許多不必要的誤會了。繼青龍刀出土之後,張飛的墓穴出土了一具無頭屍,那麼作為張飛專屬武器的丈八蛇矛也隨同張飛墓的發掘而出土了嗎?首先,張飛墓穴一共兩處,一處是身體所葬之處,閬中。而張飛頭顱則被帶到雲陽,被雲陽人葬下。並分別建有張桓侯祠和張桓侯廟。那麼張飛的丈八蛇矛是否隨葬了呢?
  • 三國中張飛丈八蛇矛,違背力學原理,那他真正的武器是什麼呢?
    三國中張飛丈八蛇矛,違背力學原理,那他真正的武器是什麼呢?整部三國講述了一個亂世三分天下的故事,對於後世的人們而言,都知道「亂世出英雄」的道理,這對於三國也不列外,在三國的這個亂世中,諸多的名人異士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憑藉自己的才能智計攪動著歷史局勢的發展方向,除了這一眾的運籌帷幄的謀士之外,更多的是那些馳騁沙場、歷經戰火洗禮的名將。
  • 張飛的武器是這樣,被傳聞丈八蛇矛誤導了太久,現在知道得太晚了
    張飛的兵器是什麼?很多人會脫口而出:"丈八蛇矛!"在清代流行的《繡像三國志通俗演義》中,許多插畫中張飛手中握著的兵器都是一桿"蛇矛",它的前端完全像蛇一樣蜿蜒。事實上在很多人的心目當中,"蛇矛"可不就是這個形象嗎?然而小說終究是小說,在張飛那個年代是沒有"蛇矛"這種說法的。《資治通鑑》的注釋者胡三省首次對"蛇矛"進行了考據,他考據的內容倒不是三國時期的,而是五代十六國軍閥陳安所使的兵器。
  • 「丈八蛇矛」違背力學原理,張飛所使的真正兵器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張飛是蜀漢的一員猛將,既然是員武將,那麼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上陣殺敵,既然要對敵,那就可定會使用兵器。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所使用的的兵器名字是「丈八蛇矛」,但是在歷史上的張飛肯定不是用這件武器,至於為什麼小編說張飛的武器並非「丈八蛇矛」,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 歷史上張飛是個高富帥,書法寫得也特別好?是真的還是假的?
    最近網絡上有人講「張飛,出身高貴,文武雙全,英俊瀟灑,寫得一手好書法,畫得一手美丹青。」歷史上真實的張飛真的是這樣嗎?首先張飛的書法。在網絡上很多人張飛的書法是三國八分書體代表人物之一,但是無論哪本史書上都沒有提到張飛書法的蹤影,不過在1982年出版的《三國志集解》中有提到一句「說張飛那年以少勝多,大勝張郃,他用丈八蛇矛在八蒙山上寫下一段「立馬銘」,教科書級別的八分體寫得好看至極,鼓舞士氣又羞辱敵軍。」張飛寫下的「立馬銘」網絡上有多個版本,時隔一千五百多年,這些資料已經很難考證,至於哪個版本更接近真相也很難說清。
  • 若誤會沒解開,面對張飛丈八蛇矛突刺,趙雲如何保命?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張飛有著「萬人敵」的稱號,一桿丈八蛇矛在長坂坡嚇退曹操大軍,更是能跟馬超打拼一天一夜,可想而知張飛是多麼的勇猛,但是在三國中,也有著一位一生無一敗績的名將,他就是趙雲。那麼如果說張飛對戰趙雲的話,兩人誰的武功更勝一籌呢?一起來看看吧。
  • 《三國志戰略版》丈八蛇矛怎麼獲得 丈八蛇矛獲取方法一覽
    導 讀 對於丈八蛇矛相信不少玩家都有所了解,它是張飛的專屬武器最近玩家想要獲得這把武器的話可以通過兌換的形式來獲得,大家應該都非常想要知道如何兌換,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八蛇矛的詳細兌換方法
  • 「丈八蛇矛」不符合力學原理,那麼張飛拿的真正武器是什麼
    (張飛劇照)在《三國演義》及民間傳說中,張飛拿的武器叫做「丈八蛇矛」。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張飛拿的真正武器,絕對不會是這個。為什麼說不是「丈八蛇矛」呢?第一,張飛的武器絕對沒有那麼長。張飛的武器叫「丈八蛇矛」,也就是說,有一丈八尺長。按三國時期一丈相當於現在的2.4米計算,張飛的武器有4.3米長。這可真是太長了,至少相當於一般武器的兩倍多。這麼長的東西,如果不是特別粗,在使用的時候肯定容易彎折。如果特別粗,張飛又怎麼拿得動?而且使用起來也很不方便,要掄一圈都難,更別說在戰場上殺敵人了。第二,張飛的武器絕對不是蛇形的,前面也不是分叉的。
  • 趙雲青釭劍,張飛丈八蛇矛,你還知道哪個?
    你知道哪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首先說說號稱是武聖的關二爺,說起他的兵器,很多人很容易脫口而出,青龍偃月刀,在演義小說當中,偃月刀又被叫做冷豔鋸,重達82斤,上面還配備有華麗的裝飾,成為了關羽形象的代名詞。
  • 《策魂三國》丈八蛇矛屬性技能圖鑑一覽
    18183首頁 策魂三國 《策魂三國》丈八蛇矛屬性技能圖鑑一覽 《策魂三國》丈八蛇矛屬性技能圖鑑一覽 來源:網絡 作者
  • 三國十大兵器排行榜,張飛丈八蛇矛第五,呂布方天畫戟第四
    第八位:惡來雙戟 使用者:典韋 典韋,可謂三國之真悍將,出場時既逐虎過澗,80斤雙戟不比青龍刀輕幾斤,左手戟重三十九斤,右手戟重四十一斤,只是用尋常鑌鐵打造而成,但是在典韋手中運使如飛,衝鋒陷陣,如入無人之境。第七位:寶雕弓 使用者:黃忠 寶雕弓是指用金、銀、珠、玉等珍寶裝飾,弓身雕有花紋的弓。《三國演義》第二十回:「 操 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
  • 三國的丈八蛇矛,貴族都愛用它裝逼,這類波浪刃武器到底強在哪?
    再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也有張飛的丈八蛇矛。而現實中也存在有一些波浪形刃的武器,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焰型劍,再比如東南亞諸國流行的馬來克力士劍。那麼這些波浪形刃的武器是不是要比直刃的武器威力更大呢?
  • 它才是三國第一兵器,秒殺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
    三國時期的英雄非常多,關羽、張飛、呂布都是一等一的高手,武將中的極品。不過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有著名武器的武將卻並不多。這其中最出名的要數到呂布的方天畫戟。方天畫戟的設計非常高明,在長槍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側鉤,鉤上還帶有月牙。
  • 張飛用沒用過丈八蛇矛?「萬人敵」張翼德到底用的是什麼武器?
    但是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這本的人往往會把在《三國演義》裡所發生的故事情節當成是真正的歷史。就像《三國志》中張遼是病死,可是在《三國演義》中,張遼卻是被丁奉給殺死了。我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張飛用沒用過丈八蛇矛?「萬人敵」張翼德用的到底是什麼武器?相信大家都很好奇,下面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一些研究《三國演義》的專家們發現,小說中張飛使用的武器是丈八蛇矛。
  • 張飛用的蛇矛到底是什麼樣?這兵器太詭異了
    呂布這些兵器儘管不合漢末三國歷史,但好歹歷史上都有。只有一個兵器比較特殊,是因為讀音搞錯造成的,算是一種創新,那就是猛人張飛所用的丈八蛇矛。《釋名》中記載:矛長丈八曰矟,馬上所用。唐初名將程知節和尉遲敬德就是用矟高手,尤其是後者,不僅擅長躲避矟,而且能反手奪敵人的矟,反殺別人。後來齊王李元吉不信,還非要和尉遲敬德比試,結果轉眼之間,被尉遲敬德連奪三次矟。《舊唐書》記載的清清楚楚,「元吉執矟躍馬,志在刺之,敬德俄頃三奪其矟。」那麼,張飛的蛇矛是怎麼回事呢?有三種觀點。
  • 張飛手中的兵器究竟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叫蛇矛?真與蛇相關
    要知道張飛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演義之中劉備的三弟。當年他在當陽據水斷橋,僅一人就嚇得曹魏五千虎豹騎不敢接近。後來又曾擊敗運送糧草的虎痴許褚,也曾在宕渠擊敗過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對蜀漢建國立下赫赫戰功。
  • 京劇貓:大飛和巴蛇的故事還沒有結束,別忘了張飛的武器丈八蛇矛
    #讓你更了解京劇貓丈八蛇矛與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齊名,這兩件兵器也因為關雲長和張翼德而名揚天下。丈八蛇矛全身均由鑌鐵點鋼打造,矛杆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刃開雙鋒,就像一條遊蛇一般,因而得名。丈八蛇矛的使用者其實不止張飛,還有林衝、陳安等。
  • 三國殺:丈八蛇矛是張飛的武器,但是劉焉拿到了之後比張飛更可怕
    文:小胖三國殺中有很多專屬武器,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呂布的方天畫戟、張飛的丈八蛇矛,一般這些專屬武器用到專屬武將上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可以打出很好的效果,但是今天要說的例外就是丈八蛇矛,丈八蛇矛是張飛的武器
  • 關羽青龍偃月刀,張飛丈八蛇矛,趙雲黃忠呢?
    那麼你可知道,五虎上將們都是用的啥兵器呢?關羽:青龍偃月刀其實在歷史上青龍偃月刀,在宋朝才正式出場。主要是練武場鍛鍊臂力所用,至於在東漢末年是否有這樣一件重型兵器其實存在著很大的爭議性。但青龍偃月刀無疑是一件極為拉風的兵器啊,《三國演義》的記載:「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
  • 《三國殺》菜刀將最愛的武器,劉焉用它誅天滅地,張飛卻涕泗橫流
    丈八蛇矛雖是張飛的武器,但卻有那麼三位武將更適合它。殘血爆發:張春華丈八蛇矛從某種意義上說更像是一柄為過牌而生,讓無用牌轉化為殺的利器,而說到過牌,就不得不提到大魏的冷血皇后張春華了。張春華的技能「傷逝」在殘血的時候過牌能力堪稱恐怖,但是往往也會遇到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手的閃讓你無牌可出。落到這種局面,很多玩家都是有苦說不出。而一旦抽到了丈八蛇矛,張春華即可一轉攻勢,直接將廢牌當殺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