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很多藝術作品中都有出現波浪形的武器,比如金庸的小說《碧血劍》中就出現了一把劍身彎曲的金蛇劍。再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也有張飛的丈八蛇矛。而現實中也存在有一些波浪形刃的武器,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焰型劍,再比如東南亞諸國流行的馬來克力士劍。那麼這些波浪形刃的武器是不是要比直刃的武器威力更大呢?
我們中國人最為熟悉的波浪形刃的武器自然是傳說中張飛所用的丈八蛇矛了,實際上蛇矛一詞出現時期很早,目前已知最早記載蛇矛一詞的是《晉書》,裡面記載了西晉時期的名將陳安:「安左手奮七尺大刀,右手執丈八蛇矛,近則刀矛俱發,輒害五六。」眾所周知,三國最終被司馬家統一建立了晉朝,也就是西晉。所以很多人甚至認為三國時期張飛可能用的真的就是丈八蛇矛,畢竟陳安距離三國時期時間上也就差個40年左右。陳安用得,張飛就用不得?但是這只能說是三國迷的美好猜測,畢竟張飛用丈八蛇矛僅僅是《三國演義》裡這麼說,在任何史書裡都無相關記載。而羅貫中顯然並非考古學家,他作為小說家不需要考證張飛真的用什麼武器,也沒必要非要拿小說裡的武器去在歷史上牽強附會。
但是確實有蛇矛的記載,不僅僅是《晉書》,唐代對於蛇矛一詞出現的次數就很多了,李白甚至都寫過「丈八蛇矛出隴西,彎弧拂箭白猿啼。破胡必用龍韜策,積甲應將熊耳齊。」的詩句。杜牧在《郡齋獨酌》中也寫過「犀甲吳兵鬥弓弩,蛇矛燕戟馳鋒鋩」的詩句,在唐詩中蛇矛一詞出現的頻率並不算低。但是在正史中,以及唐代的兵書中,都沒有蛇矛這種兵器。網上有種論調就是蛇矛並非唐代部隊的制式武器,可能是民造武器。但是《唐律疏議》中明確規定了:「謂甲、弩、矛、矟、具裝等,依令私家不合有。若有矛、矟者,各徒一年半。」是禁止民間持有矛、矟一類武器的。也就是說矛、矟這種長杆兵器只有國家軍隊才允許持有,這就斷絕了蛇矛是私造兵器的這個可能性了。
《三國演義》中三大奇葩兵器:方天畫戟、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與宋代《武經總要》中就有類似形象的方天畫戟和青龍偃月刀不同的是,丈八蛇矛這個波浪形刃的兵器是出現在明代的。古代矛頭這種武器出土並不算少,但是最早也只有明代才出現大家印象中這種矛頭彎曲如蛇一般的蛇矛,同樣最早有圖樣和具體彎曲矛頭描述的也是明代的典籍裡才有。宋代法律對於兵器管制這塊也是沿用的《唐律疏議》中的條款,也就是說宋代矛、矟這種武器也是管制器械,不允許民間持有,而宋代兵書各種插圖中均沒有波浪形刃的蛇矛形象。比如《武經總要》槍九色記載了九種長槍,但都沒有彎曲如蛇一般的蛇矛形象。所以同樣很多傳說宋代就有蛇矛的,還一本正經說宋代蛇矛什麼樣有啥特徵和明代蛇矛有啥區別的,也不過只是捕風捉影的謠傳而已。
而波浪形的蛇矛,這很明顯拿來實戰根本不好用,頭是彎的刺進去都會變向,這顯然用起來就很難受了,網上有蛇矛彎曲是可以擴大傷口,但實際上如果想增加殺傷半徑,傳統的菱形槍頭的殺傷半徑要比蛇矛更寬,製造難度也更低,也不擔心捅進去長矛都變嚮導致杆子抖動自己都抓不住。所以現在普遍認為蛇矛只是一種儀仗器,造型奇特比較好看,儀衛拿著看起來很拉風,製作越複雜的武器顯然價格越昂貴,這也也顯示了主人的財力。
而唐詩中眾多的蛇矛一詞,一般認為只是形容詞,即便是現在的評書裡也經常會有「一桿大槍使得如同蟒蛇出洞一般」的描述,所以蛇矛一詞只見於文學作品中而不見於史書、兵書中也就很正常了,因為蛇矛並非是一種長矛的形制,而是類似形容長槍磨的雪亮的亮銀槍這種諢名,主要是形容長矛如同蟒蛇出洞一般。而到了明代因為元代對於文化的毀滅,導致了有斷代,真的仿照彎曲的蛇一般創造了波浪形刃的蛇矛。
但不僅僅是蛇矛,歐洲也有焰型劍這種波浪形刃的巨劍。很多人也認為這種看起來就很拉風的焰型劍肯定劈砍要比直刃劍更厲害。但實際上這種焰型劍僅僅是德意志法庭以及宮廷衛士所持有的儀仗器,讓身穿法袍的衛兵手握這種看起來很厲害的焰型劍來顯示法庭與宮廷的權威。真正使用這種雙手巨劍作戰的德國僱傭兵中都卜勒劍士們所用的劍並沒有這種波浪形劍刃的焰型劍,也只是正常的直刃劍而已。
所以說這種焰型劍其實也不過是歐洲國家的儀仗器,都是為了顯示儀衛所持的兵器看起來就與眾不同造價高昂,倍兒有面子。但真去打仗,也沒人用這種花裡胡哨的武器,畢竟這種焰型劍的波浪形劍刃可以明顯看出來是通過直刃劍切割出來的,強度真的趕不上直刃劍,而這種德式雙手巨劍也很長,一半全長在一米四到一米七這個長度範圍,切割出來焰型劍的劍刃強度降低,這麼長的劍真打起仗來長期大力劈砍,一旦斷了那就要命了。
在同時期德國還有貴族狩獵用的豬牙劍,也有一段波浪形的刃,和焰型劍一樣,這種波浪形刃的豬牙劍的波浪刃也是切割直刃做出來的,並不會加寬殺傷半徑,但因為畢竟只有尖端一截波浪形的劍刃,而且以捅刺為主,強度方面作為狩獵沒有盔甲的野獸來說,倒是不用擔心會斷。
同樣,這種豬牙劍一樣是有直刃版本,兩種劍對比來看,波浪形劍刃的豬牙劍也並不會比直刃有什麼優勢。但畢竟是德意志的貴族專用的武器,波浪形劍刃顯然更具美感,能有效拉高使用它的貴族的逼格。畢竟貴族的東西,不求最好,但求最貴。
最後再說說著名的東南亞兵器——馬來克力士劍。這種短劍最早出現於爪哇島,9世紀的浮雕中就有出現類似馬來克力士劍的形象,但是一直到14世紀末期在東南亞崛起的滿者伯夷王朝才是這種短劍真正在整個東南亞海島地區流行起來。馬來克力士劍的波浪一般是3到13彎,傳說還有29彎的,但至少網絡上並無這麼多彎的實物照片。馬來克力士劍的波浪必須是單數彎,這跟當地的宗教信仰有關,當地人甚至認為馬來克力士劍是具有魔力的。
實際上在滿者伯夷王朝時期,波浪形刃的馬來克力士劍是非常少見的,絕大部分都是直刃的。這是因為平民其實不允許佩戴波浪形刃的馬來克力士劍,而有多少彎的波浪也代表著佩戴者不同的身份,彎曲越多的自然佩戴者身份越高,這從存世的馬來克力士劍的裝飾上也能明顯看出來,波浪越多的劍裝飾也越華貴,一般存世十三道彎的古董馬來克力士劍都能華貴到一看就知道不會真的拿來戰鬥用,而三道彎的看起來就樸素很多。波浪形刃的武器各國其實都不是拿來實戰用的。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人渣嘯西風,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