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毛筆書法的執筆方法、書寫姿勢
一、執筆方法
毛筆的執筆方法一直是書法愛好者關注的焦點,了解執筆的技能技巧,掌握執筆的方法是學習寫字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書聖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足見正確執筆的重要性。自從宋代大書法家蘇軾說過一句「執筆無定法」之後,對於執筆法就是眾說紛紜,似乎如何執筆已經不是重要的事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大家要知道蘇軾在上句話後還講了句「要使虛而寬」,這實際上就是無定法中的定法,即要使筆運用自如而得心應手,不能執得太實太死,要讓筆在紙上提按使轉皆靈活自由,遊刃有餘。
歷代流傳的執筆法很多,有撮管法、擬管法、單鉤法、揸管法、回腕法等,當下最流行、最適用的是五指執筆法。 錢若水嘗言:『古之善書者鮮有得筆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 「擫(ye按)、押(壓)鉤、格(頂)、抵(託)」。又稱五字執筆法,即五指互相配合,互為作用。
圖:五指執筆法
擫(ye按)——用大拇指的上節緊貼筆管內側,由左向右用力,略斜而仰,好象吹笛子時壓住笛孔一樣。
押——用食指指節末端斜面出力,貼住筆管的外側,位置和大指內外相當,配合起來捏住筆管。
鉤——從中指第一節彎曲鉤住筆管的外側,與大拇指食指相互協調。
格——含有擋住的意思,即用無名指的指甲緊貼筆桿,將中指鉤向內之筆管擋住。
抵——小指緊抵於無名指後,以增加無名指的推擋之力,含有憑託之意。
五指執筆法的優點就在於它充分調動和發揮了五個手指的功能,能把筆桿執穩,在書寫中靈活運筆,適宜書寫各種書體,同時還可以隨時調節執筆位置的高低,使之運轉進退自如,五指執筆法現在被廣泛普及到教育機構,學校書法課堂。
除了五指執筆法,在其它的執筆法裡,重點說一下三指執筆法。
圖:王羲之執筆
晉唐至五代主要流行的是二指與三指單鉤式的執筆方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晉唐的時候是席地而坐。席地而坐,沒有高桌高椅,它是以床塌為中心的,床榻都是比較低矮的,所以他沒辦法放在上面寫字,於是他只好左手持紙,右手執筆手勢拎起來的。
古人三指執筆的方法,與近代人用三指執筆的方法不一樣,卻有點像現代人拿硬筆寫字那樣,所不同的,前者是「腕豎則鋒正」,後者是「腕平而尖斜」。三指執筆,拇指與食指捏住筆管,中指在右下方託住筆管,就形成所謂「單包氣而把中指也放在筆管外側,就形成所謂「雙包」。古人稱「包」而不稱「鉤」,並強調「指齊」,都是與「直腕」、「腕豎」有直接關係的。這裡還要介紹一下蘇東坡的三指執筆法。蘇東坡老人家也是三指斜支筆,用拇、食、中三指,即被稱為「拔燈法」的單鉤執筆法,具體方法是大指、食指、中指夾持筆管,食指從管外鉤向內,中指用甲肉之際往外抵著,其餘二指緊貼在中指下面。但是蘇東坡的手是沒有拎起來?東坡翁的手腕是靠在書案上。
蘇圖:蘇東坡執筆
二、毛筆書寫姿勢
毛筆書法的寫字姿勢又稱身法,是需要注意的重要問題,古今書家對此都十分重視,然而當前很多書法教育機構和家長對書寫姿勢卻要求不嚴格。寫字姿勢不正確,不僅影響練字,而且關係到身體成長。因此,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書寫姿勢分:坐勢、站勢。
通常情況下,如果書寫大小在10釐米以內的字或篇幅較小的行草書,可採用「坐勢」(書法高手除外)。
坐勢的要領是:頭正、身直、臂開、足安。頭正,就是頭部端正,勿歪斜,稍微向前俯視。身正,是指上身挺直、兩肩齊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歸納法抵桌沿,以免妨礙呼吸。臂開,意思是兩臂自然撐開,右手執筆、左手按紙,成均衡之勢。筆距前胸一尺左右。足安,就是兩腳自然放平穩,不要交叉或蜷腿、踮腳尖等。坐勢是書寫的主要姿勢,根據書體不同和字型大小,手腕的位置也不所不同:
1、著腕,即手腕貼於桌面。此法多用於寫毛筆小楷及鋼筆字。
圖:著腕書寫姿勢
2、枕腕,將右手腕枕於左手背上。此法適宜寫小楷和中楷。
圖:枕腕書寫姿勢
3、懸腕,即肘著桌面而虛提手腕。由於手腕提起,轉動靈活,旋的幅度加大,所以適合寫中楷、大楷以及小行書。
圖:懸腕書寫姿勢
4、 懸肘,即腕肘皆離開桌面。這樣活動迴旋的餘地大大增加,筆力也得到充分發揮。適於寫大楷、行草書。
圖:懸肘懸腕書寫姿勢
站勢分立勢俯寫和立勢題壁兩種。
圖:站立勢書寫姿勢
站勢俯寫的要領是:頭俯、身躬、臂懸、足開。
圖:題壁書寫姿勢(水滸傳中著名演員李雪健題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