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司空見慣的書法書寫用語——「厚德載物」。不管懂不懂,都想掛一掛,標榜一下。「厚德載物」語出《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思是指君子的品德應如大地般厚實可以承載萬物。一個有道德的人,應當像大地那樣寬廣厚實,像大地那樣承載萬物和生長萬物。大地承載世間萬物,靠的正是「德」。大地常被比作母親。
作者:易揚
每當深入鄉村,便可聞到泥土的香味,這就是所謂的接地氣。長期生活在城市裡的人,時不時需要下樓走一走,就是這個原因。 殊不知,「土」和「洋」正好代表著中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文化的核心特質就是「土」,比如聆聽黃土高原的信天遊,不需要伴奏,原汁原味,直入人心;形容一個人「洋」,有一點偏於現代感的意思。「土」和「洋」也用來形容城鄉差別,帶有一點歧視的意味,比如「土包子」之類,大有鄙視之意。但從骨子裡來說,中國人還是喜歡「土」,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土菜館便是證明。土菜強調的是原生態,更接近本色,土菜館又名農家樂,點出了一個要點,農民是中國社會主要成員,不要小瞧他們,他們辛苦勞作,養活了很多人。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到了某個地方不適應,謂之水土不服。很多旅居異鄉的遊子,總是喜歡用罐子裝一些家鄉的泥土隨身帶著,每當想家的時候,就拿出來聞一聞,用手摸一摸,便可以緩解思鄉之苦,人類無論遷徙到哪裡,都忘不了故土。頭頂一片天,腳下一方土,這是一個人的根,土地養育了我們。 曾經見到有些報刊雜誌的欄目,謂之「五色土」,旨在表明素材豐富。中國地大物博,確實有「五色土」。比如分布全國各地的丹霞地貌,「丹霞」是具有神奇力量的自然,給中國這片土地最為特別的情意,她是中國最明亮的一抹赤紅,如同天空朝著生養我們的大地,摁下的一枚傳世印章。令人驚喜的是,整個地球上,這種紅色地貌景觀分布最廣泛的區域恰是中國這一最喜愛紅色的國家。
東北有肥沃的黑土地,讓人愛得深沉,代表一種文化;俗話說,靠山吃山,江蘇無錫的泥土,可捏出各種造型,出了有名的「泥人張」,隸屬無錫的宜興,紫砂壺天下聞名,依賴於當地獨一無二的特殊泥土材質。但凡砂土質的地方,種植水果一類特別好吃,煙臺蘋果,碭山梨名滿天下,因為位居黃河下遊,或者是黃河改道之處,形成了衝積平原。漫步沙灘,腳步鬆軟,特別愜意。
書家必須要知道,有書法術語名之曰「錐畫沙」和「印印泥」。這二者都是唐代褚遂良提出來的。「錐畫沙」強調「中鋒行筆」,意在筆前。以錐子畫沙,而兩側沙子勻整凸起,痕跡中正,形似「中鋒」,故以「錐畫沙」比喻書跡的圓渾,筆劃的沉著,追求藏鋒只之功效;「印印泥」中的泥不是現在印章用的泥,而是古時候用石蠟松枝加顏料製成的,稍加熱就會融化,是用來封瓶口、信件的。要把印印在這種泥上,必須深入有力,永存其真。用「印印泥」來形容用筆功夫的精深,運筆的圓潤厚重,下筆的穩健準確而有力,有時也用來指一個字的筆畫和結構布置,當如印章那樣布置要妥帖、精當,恰到好處。 但並不是所有帶「土」的詞都是褒義,比如煙土,這是毒品,必須保持距離,保持警惕。
再如混凝土,是水泥和砂子的混合物,早已與土無緣。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城市中,很容易遠離自然,個人心靈變得封閉起來。混凝土不是土,「現代書法」不是書法,很多類別的書法,加了前綴,意思就扭曲了,諸如現代書法、文化書法、藝術書法、美女書法、學者書法等等,書法就是書法。 古代沒有混凝土,但建造的城牆卻十分牢固,可以經歷數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歲月。城磚的黏合劑乃是最普通不過的糯米飯汁。城磚由黏土燒制,經過高溫,柔軟的泥土變得堅硬,成為廣泛應用的建材,以另一種面目融入我們的生活。如今所見的一些書法墓磚,紀年磚,皆經燒制而成,有的加工成瓦,秦磚漢瓦,乃是一個時代的見證。
磚瓦易碎,歷經滄桑歲月而能夠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機緣非常重要。然而無論怎樣宏偉的宮殿,都抵擋不住戰火的肆虐,最終灰飛煙滅,歸於塵土。嶽飛《滿江紅》有句:「三十功名塵與土」,說白了,誰非過客,生命很強大,強大到企圖徵服地球,卻也很脆弱,不過是一粒塵埃。萬事萬物,終歸塵土。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