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石:書法之線條,要像鐘錶之發條,不要像煮爛之麵條。
鐘錶的發條大家見過吧?上緊的時候,一圈繞著一圈,力道緊繃。煮爛的麵條大家應該很熟悉吧?軟綿綿地,一攪就爛,沒有一絲筋道可言。
胡小石用鐘錶的發條和煮爛的麵條來形容書法的線條,說的就是線條的骨力和韌勁。
書法的線條落到紙面之後,是靜止的。那麼,什麼樣的線條才是好的呢?就像胡小石形容的那樣,要寫出鐘錶發條那般的韌勁。什麼樣的線條不可取呢?大家想想煮爛的麵條是什麼樣子,也就明白了。
其實,不光胡小石這麼說,自古就有類似的形容。「折釵股」大家都聽說過吧,是古人形容書法用筆的一個名詞。到底什麼是「折釵股」呢?《續書譜》中說的很明白:折釵股者,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這其中的意思,和胡小石的鐘表發條差不多,說白了,就是「圓勁」。
說了那麼多,怎麼才能寫出類似「折釵股」或者「鐘錶發條」那樣的線條效果呢?古人在這方面也有過論述。
王羲之就曾說過:「每作一點畫,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矣。」唐太宗李世民在《筆法訣》中也說:「勒不得臥其筆,筆鋒先行。」另外,褚遂良、顏真卿等人也有過諸如「印印泥」、「錐畫沙」、「屋漏痕」等等的形象比喻。上面所有這些,強調的都是線條的質量。
古人說得雖好,也比較形象生動,但是呢,多少有點含蓄,不是那麼輕易就能理解的。比如說顏真卿的「屋漏痕」吧,那種效果當然是好的,可是,怎麼才能實現呢?有沒有更加具體的可實施方案呢?顏真卿並沒有說的那麼明白。
是啊,怎麼才能實現上面說的那些效果呢?下面還是用我聽過的兩個比喻來嘗試給大家解釋一下。
1、在你寫字的時候,要有一種紙面上還有一層薄沙的感覺。要想把墨跡留在紙面上,筆鋒首先要有劃破上面那層薄沙的力量。另外,為了不把上面的那層薄沙弄散弄亂,下筆時還需要小心果斷,中鋒行筆必須有,多餘動作全省掉。
2、直線行筆也要有搖動筆管的意識,古人稱之為「振」。這個「振」是什麼意思呢?大家想一下咱們開車的時候,即使是直線前行,也要時不時地微調方向,為的是什麼?主要就是為了穩定住前行的方向。開車如此,其實書法用筆也是同樣。
比喻來比喻去,還不是那麼直接。有沒有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法呢?有。大家如果真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先別管那麼多大道理,先嘗試寫一段篆書或者隸書再說。等你寫了一段時間後,再來思考上面的那些形容,就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感觸。
文章的最後,強調一點:學習書法,道理要明白,可是,光講道理,猶如紙上談兵,遠遠不夠。正所謂,實踐出真知,當你還有些困惑的時候,不妨先把那些大道理放在一邊,先練起來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