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凌雲之書法:縱筆交錯,方顯筆墨奔放,逸致飄然,書寫凌雲之志
河南寧陵位於黃河故道旁,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它孕育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而土生土長於黃河流域的權凌雲,他血脈中也流淌著這份沉澱千年的華夏文明。古人講,天時、地利、人和。這片不足五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自古以來孕育了多少位秉文兼武之才,而權凌雲就是其中之一。
權凌雲,字險峰,號昶廬主人,1980年出生,河南寧陵人。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榮寶齋畫院馬海方工作室成員,中國花鳥畫創作院副院長,《中國美術鑑藏報》副主編,商丘市書法家協會理事,寧陵縣政協常委。師從著名畫家李逸野、劉兆英、馬海方等諸先生。
權凌雲的書法以草書見長。世人皆知,論起草書就不得不提唐代的張旭與懷素,而權凌雲的草書卻頗有幾分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師王鐸的風採。王鐸之草書以其老辣純熟、筆力健壯而抒遣孤冷與矛盾的心理。權凌雲學王鐸的草書顯見之其書風成熟,狂草也漸入臻化之境。
在學習書法道路上,權凌雲受教於書法大家李逸野,所以在欣賞權凌雲的草書作品中又顯有李逸野書法的影響痕跡,以鬥方作書、筆墨變化,章法布局,運筆凝神來彰顯師承傳習的關係,是乃在隱隱約約中看到其師的影子。
師法王鐸,師承李逸野,二者的草書造詣在今人看來皆是大家,王鐸之草書意在排解內心之鬱結,李逸野之草書在沉穩飄逸中吸納古今草書名家的汪洋恣肆。權凌雲領王鐸之精神,得李逸野之逸氣。在筆墨奔放中增強運筆之勁道,字體之流暢,是以其草書既有魏晉之逸致,唐宋之飄然,亦有癲張之風,醉素之貌,王鐸之氣。
草書在各類書體中屬於感情強烈的一種書體,其是書法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迸發,這種迸發是情感表現於筆墨之上的激情。激情的迸發不是沒有法度的,不是沒有章法的,不是沒有布局的,而是在符合書法規則的基礎上表現出草書獨特的氣質,是昂揚的姿態,是癲狂的瀟灑,是不羈的放縱,是書法線條的脫去束縛的組合。
張懷瓘在其《書斷》中記載:「草書字體「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雖未出現「狂草」字眼,但通過這一段描述,可知其狂草的狀態。是神化自若的氣韻,也是變化不窮的姿態,權凌雲的草書尤是如此。
權凌雲的草書作品「『師古』而不『泥古』,『鼎故』而不『逾矩』」,是在對傳統草書的繼承上又加入了自己獨特個性張揚,使之朝著暢達的方向前進。在對傳統草書的學習上,是心平氣和進行既定方向的堅持,也是深入研究得其精妙的努力。不浮光掠影,不只求皮毛,不浮躁焦動,在氣定神閒中仔細的,淡定地,琢磨出草書的精妙與獨到,精益求精方可大成氣候。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權凌雲的草書內蘊魏晉唐宋之高古意,外有與時俱進之時代美,是古樸流暢中靈氣律動,是豁達神怡中尤見瀟灑。權凌雲之草書,筆墨精絕,字韻雅致,書風脫俗,道法自然,見其字如深臨其境,感知以心情,曉知以書意。
權凌雲在潛心研習中筆耕不輟,在博學古法中又廣納今義,是其在苦苦追尋著書法奧妙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筆藝風格。鑑賞權凌雲的草書作品在那行雲流水的線條中感受到草書所帶來的豁達心境,是線條在穩而不亂的組合中所抒發出的暢達氣勢,也是書法藝術所帶來的意境、情趣與美學思想。
人們都說,見字如見人,字品如人品。練就一手好字,除了勤奮外還要品行端正,因為書法在日復一日的練字中也是在磨合一個人的品行,戒驕戒躁,平和淡然,參悟書道才可練就好字。權凌雲的草書,字如其人亦如其名,在縱筆交錯中彰顯筆墨奔放,在逸致飄然中展現出凌雲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