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洪波,字一冉,山東臨沂人,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2013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黃格勝先生中國山水畫方向研究生。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藝術顧問、首都博物館書畫院副院長、民革中央畫院副秘書長、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藝術百年組委會執行主席、中國 · 水墨藝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書畫院副院長、文化部中國蕭軍研究會書畫院副院長、文化部全國青聯委員、中華兒童文化藝術促進會副理事長、美國書畫藝術研究院藝術總監、世界和平大使、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逸興遄飛 洪波湧起
——評包洪波先生的新寫意山水
文/執金吾
優秀的藝術作品要能反映時代變化,引起時代的共鳴。藝術創作只有順應時代發展,把握時代脈搏,敏銳地感受到時代情感的變化,將這種情感融入到藝術創作中,才能與時代同步,與觀眾同在,升華觀眾的審美感受。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局部)
中國山水畫發展到今天,改革和創新步履維艱。傳統山水畫法因為程式化嚴重,顯得匠氣十足而被觀眾和市場冷落。現代寫意山水由於創作者胸襟、學識、涵養不足而一味模仿,佳作寥寥難以形成氣候。部分畫家另闢蹊徑開始嘗試山水創作抽象化,如盧禹舜通過色彩和構圖形式在拆散自然時空的框架之後予以幻覺性的重組與拼接,表現出具有神秘感的魔幻主義色彩;姜寶林遵循「既要筆墨、又要現代」的藝術理念,索性將山水形狀抽象簡化成線條、色彩和幾何圖形。這些創作顛覆了傳統的審美觀念,以其前衛性而受到學術界關注,將中國山水藝術與此前的創作形式拉開了距離,或許也正因如此同時拉開了與觀眾的審美距離。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一些藝術家踏準社會發展的節點,準確捕捉時代的精神需求和審美感受,將山水創作情感化,淡化「師造化」,突出「得心源」,創作出兼具時代特色和藝術個性的山水作品,而在學術界和藝術市場揚起波瀾,這就是以包洪波先生為代表的新寫意山水。新寫意山水的漸興,不啻於當代中國山水畫創作的一股清流,表現的是一種創作者自我意識觀照下的山水,形而下是自然山水之美,形而上則是自我情感、理念和個性的張揚,因其鮮明的主觀色彩而將中國山水畫的寫意境界推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包洪波先生筆下的山水,真骨凌霜、高風跨俗。觀其山,淡墨隱出,雲移峰緩,幾無崔巍嵯峨之險峻;觀其水,線疏厾輕,靜水深流,嘗見波瀾不驚寵辱偕忘之從容;觀其樹,旁逸斜出,筆轉力遒,枝斂梢放,去斧鑿痕而多變態;至於寺塔高古,屋廬深邃,橋渡往來,雖逸筆草草,而不失一種蒼老之氣,讀之有味、品之有格,隱隱流露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疏朗、閒適曠達,呈現出平淡簡遠的藝術風格。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這種風格的形成與包洪波在筆墨技法上的創新息息相關。古人強調「以書入畫」。唐代張彥遠提出「書畫同源」;元趙孟頫主張「以書入畫」;明代董其昌認為「士人作畫,當以草隸奇字之法為之,樹如屈鐵,山如畫沙,絕去甜俗蹊徑,乃為士氣」,八大山人倡導「畫法兼之書法」;清代鄭板橋「以書之關紐透入於畫」。這些古人突出書法之於繪畫的重要性,主要是強調筆墨線條的準確性,將書法的用筆和字體的空間造型滲透於繪畫。包洪波並不反對這樣的傳統,但是深感當前書法的沒落已經很難使現代藝術家去駕馭「以書入畫」。書之不存,畫將焉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包洪波不得已摒棄以書入畫,轉而借鑑西方油畫的用筆技法。所以欣賞包洪波先生的山水作品,你能感受到中國傳統筆墨的質感、構圖和造型,但是褪去了「以書入畫」所帶來的拘謹和約束。他筆下的山石樹木,用筆粗礪疏放,多用淡墨線條,意到而筆止,體現出一種隨性而又節制的筆墨語言特點。正是擺脫了以書入畫的羈絆,包洪波才得以肆意揮灑放蕩不羈的性情,展現靈動疏朗的風神,用筆日漸靈活多變而豐富多彩起來。「他的筆墨,極重筆勢,以筆勢去構築重山復水整體氣勢,活化和深化了飽滿的神情意蘊,讓人感受到一種高層次的主觀精神狀態,一種精神視野與境界追求。」(楊延文語)。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包洪波先生早期對畫面講究經營布局嚴謹周全,表現在筆墨上則是細緻入微形肖神似。如2006年創作的《和諧的家園》,描繪的是他的故鄉沂蒙山區農村姑娘勞作生活的場景,近峰遠山多用直筆線條清晰,樹木枝葉交待詳盡,房屋皴染留白對比鮮明,特別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變化多端,或立或坐各不相同,哺乳母子刻畫得栩栩如生,兼之用暖色調的赭色來烘託表現創作主題,營造出溫馨和諧的故園風貌。然而縱觀整幅畫卷,你很難尋找到用筆上「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關鍵筆墨,單看每一筆的用筆都似可有可無,將這些可有可無的每一筆連接融合在一起統一於獨具匠心的構思中,這種從容淡緩的用筆特點就顯現出來。這樣創作的好處是減少了技法對創作靈感的幹涉,增加了筆墨的靈活性,以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效果。2007年創作的《有朋自遠方來》在對山樹的表現上延續了前面的用筆特點,但是通過墨色濃淡、色彩敷施強化了塊面組合的表現力,溪流江河則直接留白,橋渡亭閣進一步寫意化而略見其形,人物形象更是筆墨儉省以厾點代替,幽渺淡遠的氣息逐漸濃厚。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包洪波先生在感受到學界對自己山水創作的接受認可後,逐漸將這些特點沉澱下來,轉化成穩定的創作習慣。其於2014年創作的《花枝拂人來山鳥向我鳴》,山石無稜樹木無葉,突出樹木巖石的空間通透感,淡墨淡彩,人鳥隱約,居於中心的屋宇亭閣線條傾斜粗疏而率性,從這些簡約的筆觸中,仿佛感受到作者置身世外的超脫和隨性,流露出「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禪道色彩和歸隱意味。
作為一個山水畫家,包洪波先生的筆墨特點可以從陳子莊筆墨精神中去尋根探源。比如單論用色,薛永年認為,陳子莊山水有近乎林風眠之處,在形色的遣用上,他不像多數山水畫家那麼恪守傳統,敢於「拿來」,甚至在題畫中也承認「偶近西畫之色彩」。
▲包洪波先生寫生作品欣賞
包洪波很好地繼承了陳子莊的創新勇氣,在陳子莊寫意精神中汲取精華,對山水藝術語言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開拓,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於2017年創作的《水長流》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上述創作特點,畫面大紅大綠的色彩渲染,看似大俗實則大雅,巧妙傳達出對山水的一瞬間幻覺性體驗。就連在意境的營造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繫。陳子莊推崇平易自然景少意長的意境,曾說:「平淡天真,跡簡而意遠,為不易之境界也。餘寫雖未稱意,而心嚮往之。」繪境的平易近人與簡潔明了,也正是包洪波先生一以貫之的創作追求。包洪波創作態度與陳子莊對藝術的態度是共通的,陳子莊說「處境困厄,心地益沏,畫境隨之高逸超妙而」並認為「寫山水雖屬農村山區小景也要寫豐饒新穎」。從沂蒙山區走出的包洪波,飽含對家鄉景色和平凡生活的熱愛,將所見所思提煉成筆墨以山水藝術呈現出來,既是對故鄉風物情感的升華,也是對自我審美意識的升華。
作為新生代山水畫家,包洪波所接受的美術教育要比前輩更加多元化,使其能夠在文化全球化視野下審視傳統山水畫的利弊得失,所以他的部分作品借鑑融合西方油畫印象派的某些技法來凸現對時代的感受,在造型和用色上不再囿於成規更為大膽起來。例如有時為突出某一特定的形象而將其扭曲變形,在直覺上給人一種突兀感,或運用紅色、綠色等重彩凸現強調畫面的某個區域,打破畫面的平衡感和穩定感,體現了他對形式美感的強烈追求與表現,巧妙地傳達出現代人由於對人生無法把控所產生的捉摸不定和焦慮不安的情緒體驗。
這種情緒體驗正是現代都市人在經歷工業現代化進程中,獲得了物質的極大滿足而在精神上極度空虛的普遍感受。漸行漸遠的田園故鄉已經被物慾化的商品社會所摧毀,成為記憶中的烏託邦。當懷舊成為一個時代所關注的社會話題,表現這種人所嚮往的田園風光的藝術創作自然而然地就會引起大家的關注、共鳴和欣賞。所以包洪波先生的新寫意山水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深刻的思想基礎。包洪波先生的山水作品奉獻了像詩一樣抒情的田園風光和可遊可居的精神家園,飽含著濃鬱的生活激情與時代氣息,給予現代都市人一種精神上的慰籍。
包洪波的新寫意山水藝術創作兼具傳統和現代的雙重藝術特質,不但能引起普通觀眾的共鳴,更能引起一些山水畫家的同頻共振,從而使這種風格蔓延成長為一種創作趨勢。如何在趨同性的藝術創作中繼續保持個性和優勢,這是一個難題,我們對包洪波先生的山水藝術前景充滿了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