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齊白石的畫,最讓人嘆為觀止的當屬於那些帶有草蟲的畫。齊白石學畫之初就是從工筆入手,難怪他的草蟲造型比例準確,表現工致細膩。像這樣細緻的草蟲很少有人能做到,古代倒是有很多大師能做到,這個時代太浮躁了,很多人太急。
這些集工致草蟲與老辣花草組合的國畫作品,到底算是工筆畫還是寫意畫呢?
人們理解的工筆好像就是拓稿、上色,沒有什麼深入的技術含量,甚至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可以做到,這其實是對工筆的誤解。工致畫比寫意畫更講究筆法,也就是線條的書寫性。
由於毛筆的特殊性,書法線條各式各樣。應用到繪畫上,可以用不同的線條表現描繪對象不同的質感。花瓣的柔嫩不能用粗壯的線條來表現,石頭的堅硬不能用細弱的線條來表現。這些線條的獲得是通過對毛筆的控制來實現的,這只是國畫用線的最基礎的方式。
高級的用筆法線條會用線條本身表達一種概念,打個比方,寫詩詞,寫文章的人常會用到一種修辭手法叫作」用典「,繪畫也是這樣。看看於扉庵先生的工筆牡丹中老乾的表達所用的線條,或許能明白一二。
還有工筆一直被誤解為製作,寫意重神似,而工筆則要求形神兼備。不能因形失了意;也不能因意失了形。看看五代黃荃徐熙的作品,宋代的那些工筆作品,哪一個不是形神兼備?包括山水、人物、花鳥!
工筆和寫意只不過是國畫的兩種表現方法,工筆是一隻孔雀,寫意是美麗的孔雀羽毛。意筆來源於工筆,工筆支撐著意筆。
自古以來都沒有工筆畫和寫意畫之說,這種說法也都是現代人提出的。古畫中都是有共有寫,有收有放的。比如趙孟的《三世人馬圖》,就是形神兼備,意趣濃厚,既有工筆又有意筆。他主張」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
同樣,工筆畫也是詩書畫印為一體的藝術形式。宋畫小品由於篇幅小,不具備題寫空間,也就不具備質證的資質。同樣古畫中不少的意筆畫也沒有詩書題款。這樣的作品,古有趙佶《聽琴圖立軸》之類,今有於扉庵之作。還有一個問題,有些人會認為,工筆就是那種嚴肅工整的。其實也不是,工筆表現不同的物象有不同的格調,花鳥也是要婀娜多姿。
郭先生說,俞至珍、於扉庵和張大千幾位大師都酷愛劇曲,於先生常帶學生去戲院聽戲,讓學生們從京劇演員的」甩水袖「中吸取營養。俞先生更是借鑑了梅派京戲的精華,是自己的作品中描摹的對象像在翩翩起舞的仙子。
工筆的精緻與意筆逸致從來都不是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就如同貴族精神,有極精緻,才有極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