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本末

2020-12-05 產經圈

書法誕生於文字,自倉頡造字以來,書法與文字便有了緊密的關係,多少年來一直是統治階層特有的產物。它的地位從一開始就是被尊崇的。但書法一定是在寫好字的前提下產生的。寫字謂之於書,法則存乎於義理,得之於法度。古之書者志於義理而體勢存焉,法度森嚴而富廟堂氣象。

書與法相得益彰謂之書法。書法從商代就有記述,當時貴族所盛行的「六藝」中就有「書」,同時還有「識字」「學文」「書寫」諸多含義。所以書只是一個表象,法才是書的靈魂,它是一種思想、人文、學識、德行等等的承載體。

書與法的辯證關係始終是相輔相成的,書是關鍵如果沒有一個書的刻苦學習過程,字的架構、筆法、運筆,無法形成一個紮實的基礎,是很難上升到法的。如同某太極掌門人之流,光流俗於一個花架子,在實戰中便會破綻百出貽笑大方,最後只不過是譁眾取寵罷了。

書法也亦然,雖然在清代不少書家的理論中,將書法歸納為心學範疇,心到即眼到,以至於這種思想對於現代書者毒害甚重,一味的追求內心的展示,而忽略了書法作為書的重要性,變成了一種抽象的藝術形態。

現在的射書、吼書、以及夾雜著淫穢表演的所謂書法……基本上源於此,將傳統的書法文化變成了形上學的藝術,遠遠的脫離了書法的本源,是書法文化的怪胎和毒瘤。

中國古代「藝術」一詞,在南宋編撰的《後漢書》中就有了詳盡的闡述。古人註解:「藝謂書、數、射、御,術謂醫、方、卜、筮。」「書」「數」「射」「御」是古時候士子接受的最基礎教育,其中還有禮樂教化,都屬於藝的範疇,著眼於立身成人的「為己之學」。而「醫」「方」「卜」「筮」則著眼於社會服務,是「為人之學」,說明「藝」和「術」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反映出的是「成人達已」的儒家思想。由於受外來文化的衝擊,藝和術分別在後世被逐漸混淆起來,而統統被稱為「雜藝術類」。

書畫定性為藝術,曾在《顏氏家訓》裡面就有隱晦的提及,並將書畫置諸為「藝術」之首。在古代書畫藝術,一直都是上層階級所擁有的產物,沒有博大的學識和經濟作為支撐,一般老百姓基本是上望而卻步的。宋徽宗作為一個時代的領軍人物,更是將這一文化淋漓的貫徹流行於貴族之間,由此而可見一斑。同時書法的階級性與人文的情境博學相融合,故顯出它高貴而不可攀的與眾不同。

由於近代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藝術一詞早已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它既用來泛指一切藝術門類,也用來專指所有藝術門類的一個部分:美術,其中包括繪畫、雕刻、建築、音樂、舞蹈等。已經喪失了我們傳統藝術的純粹性和絕對性。這種「以美為目的」的「藝術」觀念傳入中國後,又經晚清民國一些庸俗的文人在理論上的謬解,以及用現代「藝術」觀念來審視古老的中國書法,便發現其扞格之處非止一端。

現在書法以美的觀念來定義,主要表現為「線條」、然後以「造型」去解讀,以「美術」來涵蓋書法、以「美學」來研究書法。以無限的張揚個性來展現書法……書法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如果非要用現代「藝術」觀念,去作為一種評判和檢驗的標準,無異於「閹割」了這一傳統的國粹文化。這種思想一旦被接受被廣泛應用,是非常可怕的,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就此徹底地被閹割,如同曾經影響並改變整個民族的朱程理學,如今已經是蕩然無存,只留其表。

白焦先生在六十年代就發出了感慨,在「我道其東」指出中國的書法如果再不繼承和發揚,將趕不上日本,將要去向日本學習。其實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看看現在的書法界就知道白焦先生的擔憂是正解的。

如不逆轉這一現象,不久的將來或許書法藝術便會流俗成為街頭酒席間的一種表演,混雜於脫衣舞之間。

倘若是賣弄取樂倒也無妨,終究還是可分拙劣,然則打著真理的旗幟以書法之名混淆視聽,就如同一具骷髏披著華麗的外衣登堂入室,竟是人鬼難辨別。

現在的醜書、老乾體、江湖體、無不是打著書法的幌子來宣揚自我個性,這種個性可以是任意的,誇張的、不受任何束縛,這種恣意甚至是妄為,會是書法傳統意義的釋讀嗎?會是繼承和發揚嗎?我們一切的文化藝術,如果脫離了釋、道、儒傳統文化的支撐,將會變得毫無意義。

像這樣的書者,大都會找出一些理論來為自己正名,如清代書家傅山先生的理論,就常被人扯來作為遮羞布:「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這種無釐頭撿來的碎片知識,在其泛泛美學的思想觀念體系中,怎麼會結出美麗的碩果。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明亡之後,傅山一度陷入了極度的痛苦與彷徨之中,於是他將這一情緒帶入了藝術之中。他非常強調「做字先做人」。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書風是南董(董其昌)北米(米萬鍾),董則巧媚,米則肥糜,而董又極推趙孟為五百年來第一人。趙孟本是宋皇室子孫後卻做了元人的高官。傅山痛切時弊針對當時社會上媚俗做作、柔弱無骨、賊態十足的惡俗風俗,不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發出了時代的最強音:「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傅山先生提出的書法理論,其實是被很多人誤讀的,東施效顰只能是一出鬧劇。

過分注重個性的宣揚和形式美,而忽略了書法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支系的重要性。沒有了傳統文化的靈魂,書法也只是一門博取眼球的技巧。

這種現象我稱之謂掉進脂粉堆裡的藝術。古代的婦女以三從四德為美,而現代女子卻以美而為美,一個注重內在的美,一個注重外在的美。兩種美麗則是截然不同的,古代的女子因為有了內在的美而風情萬種、端莊秀麗、知書達禮。現代女子的美大多只在其表,脂粉一塗全然一個樣,內在涵養皆無,也只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物慾充斥渾渾噩噩。這一現象又何嘗不是當今書畫界的一種普遍現象,只注重其表而不充實其內。為了追求感觀的刺激,過分的追求脂粉般的堆砌,從美術般的線條追求,到張揚個性的體現,到最後的裝裱及所襯託的美感,無一不作繁冗的妝扮。

對於書法,古人就曾提出過先人後文再墨的觀點,這一觀點也應是今人學習書法必須要遵循的。所謂人可理解為人品,文可指學識及人文的情感,墨才是最後書畫者作品的體現。

朱長文在《續書斷》列出的「神品」三人,分別是顏真卿、張旭、李陽冰,三人皆出自唐代。朱長文貫徹的乃是道德、字學、書藝三個標準。在朱長文看來,「德均則藝勝」,故顏真卿排第一。朱長文認為顏真卿的傑出特立表現為「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楊子云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正是立足於「德義」而言。

所以人的德行與人品是寫好書法的必備條件之一。

唐代時期,穆宗皇帝問柳公權如何將書法寫好,柳公權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如果人品不高,則落墨無法。蓋因穆宗怠於朝政,柳公權以書喻政,一方面說明其面對書法創作的態度,一方面也巧妙地藉由書法藝術的精神進諫。從此「心正筆正」說一直流傳至後世,成為書法倫理標準之一。

立足於本方有始末。高潔的品德,廣博的學識,最後要達到詩賦文章的創作,將這些積攢的底蘊融入到書法的創作中去,這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才能真正的去繼承和發揚。

今人學書者總是缺少這些素養,譬如德行的修為,有些書家也很博學也很用功,唯有德行修為不夠,如恃才傲物者絕不在少數,這也是一種德行的缺失,也是其至敗的一個原因。常見一書家書法功力很是深厚,卻難以跳出巢窠的束縛。戲稱之為籠子藝術,只局限於某一書體之中展轉反惻流連於其中。每與人交流皆以老子天下第一而自傲,這如同關在一間沒有燈光的屋子裡,目之所及極其短視。當一個人的思想達到一種自滿的境界時,便不能再吸收進有益於自己的東西,只能是固步自封停留在原來的地方,無法前進。

惰性也是今人許多學習書法所面臨的一個問題,豈不知勤與儉一直以來也是道德要求的一個部分。古代書家無一不是經歷了勤奮刻苦的學習才最終成為一代大家。王羲之洗筆硯處的墨池、王獻之十八缸水的墨書風流、懷素棄筆堆積,埋於山下,號曰「筆冢」。這些無不佐證著古代書家勤奮的美德,如唐代裴說《題懷素臺》詩:「杜甫李白與懷素,文星酒星草書星。永州東郭有奇怪,筆冢墨池遺蹟在。筆冢低低高似山,墨池淺淺深如海。」古代先賢的成功無不是以勤自勉而名揚天下,真正的藝術之花也因此而燦爛美麗並彌久芳香。

其實今人學習書法的錯誤及書法藝術的怪象,我認為皆是文化缺失、精神萎靡、心理浮躁、表裡不一,這不能不讓我們警醒,從而思考書法的初衷。不知本豈知末,書法之本源與初衷是很大的一個命題,如果忽略了此命題,我們便難以求得滿意的答案。沒有根系的植物,花朵開的再美也是曇花一現。溯本追源,才能讓書法藝術的道路走得更寬,走得更遠。(作者:郝建軍 作者系山西省農民書畫藝術協會會長)

相關焦點

  • 本末造句和解釋_本末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具說本末。] 主次,先後。 [郭沫若《滿江紅》:「八字方針聯本末,三大革命增憑障。」] 指農業和工商業。 5、但是世界銀行似乎將事情本末倒置了。 6、如此對於財政的聚焦使事情本末倒置。 7、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並不讓人意外。 8、處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必然越弄越糟。 9、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
  • 紀事本末 | 古代的歷史普及讀本
    這一史體或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或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四庫全書總目·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將分散的材料集中敘述,能夠充分展現歷史事件的全貌。與早早誕生於先秦兩漢的編年、紀傳體不同,雖然紀事本末的形式早已在史籍中作為補充而存在,但成為一種獨立史體的時間是比較晚的。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是南宋袁樞(1131—1205)的《通鑑紀事本末》。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本和末的概念之爭是魏晉文人很喜歡的談論話題。相關的探討爭論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探討的「道」就是「本」的意思。末就是「道」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古人的哲學邏輯理解起來有點困難,本末之間的關係可以理解為母子關係。天地萬物都是由本源衍生出來的。也有人認為,本末之間的關係是主次關係。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他評價自作書也是以「法」為基準,如「昨日見歐陽叔弼(歐陽修之子,筆者注),云:子書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覺其如此。世或以謂似徐書者,非也。」,「故僕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言似言法華。」等。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李致忠先生《通鑑紀事本末》簡論
    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周世宗之徵淮南,包括數千年事跡,經緯明晰,節目詳具,前後始末,一覽瞭然,遂於史家二體之外,別為一體,實前古之所未有也」(《四庫全書總目·通鑑紀事本末》提要)。可見袁樞之所以 將二百九十四卷的《資治通鑑》縮寫成四十二卷的《通鑑紀事本末》,正是這種敢在史體上大膽創新的結果。宋楊萬裡嘗言:「搴事之成,以後於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乎其明。」
  • 來自高僧的勸學箴言:求學之目的及本末
    孔子說:求學之人,在家要孝養父母,外出要敬順兄長,行為謹慎,言而有信,博愛眾人而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以後,有多餘的力量,就用來學習文化。蕅益大師《論語點睛補註》云:養蒙莫若學問。學問不過求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悌謹信乃至學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時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後文。蓋文是道統所寄。
  • 說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讀《大學》之「明德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不用講。我個人是蠻喜歡讀這一段的。每次讀完像被加持了一樣充滿能量。說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從蘇秦的教訓談知所先後,在戰國逐利的背景下,本末關係被忽視
    那麼在戰國的逐利背景下,蘇秦"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引得多人模仿,那麼這些人又是否又忽視了本末關係呢?在儒家經典代表著作中,曾有"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的說法。那麼到底何為本末呢?又如何知其先後呢?蘇秦給我們很多啟示。
  • 觸摸十堰書法之脈搏
    綜觀當今十堰書法事業的發展,正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十堰眾多書家一幅幅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韻味十足、清新靈動、神採飛揚、剛柔相濟,展現著獨特藝術特色的書法作品,正躋身莽莽蒼蒼的中國書法之林。■記者 冰 客書法不斷層 十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有書法的傳統,我市書家們秉承這些書法遺風,在藝術之路上不斷探索進取。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章其實是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解釋。「無」字,是道之無,是有無相生的「無」。而不是字典中「空,沒有」的「無」。道作萬物,先無後有,無是關鍵。「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道用是很微弱的,不易察覺的。
  • 權凌雲之書法:逸興遄飛,凌雲之志
    權凌雲之書法:縱筆交錯,方顯筆墨奔放,逸致飄然,書寫凌雲之志河南寧陵位於黃河故道旁,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它孕育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也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而土生土長於黃河流域的權凌雲,他血脈中也流淌著這份沉澱千年的華夏文明。
  • 書法的精妙之處,用筆至關重要,也是書法的精髓所在
    說到中華文化,很多人會想到書法和繪畫。是的,書法是中華文化裡面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書法從某種方面來說其實就是使用毛筆去創造藝術以及表達情感的。我們國家的書法教育也是從小學時候就開始了,甚至有的孩子會更早接觸書法的教育。所以,從古至今誕生了很多優秀的,數不勝數的著名書法家。書法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以培養人的耐心。
  • 當代書法的源初之問
    研究方式的主客體思維模式漢字作為書法的載體,是書法創作的素材,書法與漢字的主客體之間,不是簡單的模仿關係。很多人學書法,不注重書法客體的作用,沒有把屬性交代清楚,常常忽略了書法藝術本質的規定性,忽略了書法藝術所依賴的客體,即漢字的作用。書法不同於繪畫,繪畫可以從一個客觀的自然之形到藝術的自然之形,再從其中抽取出形態意象,從而構成整個物、象、意三部曲過程。
  • 虛空先生淺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如何解釋?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什麼叫「本末」呢?舉個例子,我們說樹,那什麼是根呢,什麼是本呢,對呀,樹根就是那個根,就是那個本,什麼是末呀?上面的樹枝,上面開的那個花,結的那個果實是末,所以很多人都是反的,只追求果實,能行嗎?
  • 兩宋書法,鮮明的尚意之風
    從唐代後期開始,人們對書法藝術的價值地位進行了重新估價,詩豪劉禹錫提出書法「六博之上、文學之下」的觀點,使書法藝術逐漸成為文人知識階層的一種「雅玩」,成為表現文人的價值觀、人生觀、學問修養及性情趣味的一種藝術形式。文人書法之審美流變從此伊始,至宋代更加明朗了。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車市如何快速「重啟」
    原標題:躍躍哲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車市如何快速"重啟" 儘管整車廠和經銷店都已經基本完成「重啟」,但終端銷量卻沒能跟上節奏。究其原因,疫情期間醞釀的購車剛需沒有被快速釋放出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車市回暖的節奏。
  • ...展示書法之鄉風採:固鎮縣第三中學舉辦全縣書法特色學校作品...
    為了傳承和發揚書法的歷史文化,規範漢字書寫,展示校園書香文化建設,近日,固鎮縣第三中學舉辦了全縣書法特色學校作品交流展。縣委宣傳部部長李捷、縣教體局局長陳大保、第三中學校長嚴介鵬等出席了開展儀式,李捷宣布書法作品交流展正式開展。
  • 聚焦書法創作 弘揚古典之美
    一本書學筆記 《書法答問》是一本討論書法創作的書,是根據朱教授在書法實踐課上的講課內容整理彙編而成,所以呈現的方式都是「一問一答」,激活了古典的書法傳統,使傳統生動活潑起來。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編,上編從中國書法最基本的筆法講起,首先介紹了書法所用到的工具,向讀者講解了筆、墨、紙、硯以及初學者如何選擇;接著就講到了筆法和墨法:如何執筆和如何用筆等。
  • 「書法是小眾藝術」觀點之我見(師彥偉)
    師彥偉 最近看到李剛田先生同美術文化周刊記者的一篇對話文章,李先生說:「當下書法已從精英文化逐漸走向大眾文化,走向展覽中的技術比拼以及娛樂文化。原本屬於『小眾』的書法篆刻具有了生命活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基礎。」我贊同這段話中關於「書法原本屬於小眾藝術」的觀點,在此也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 為什麼寫書法要用繁體字,難道簡體字就不能體現書法之美嗎?
    簡繁之爭已經很久了,在書法方面其實沒必要爭論這個,原因是顯而易見的,簡體字只是為了社會的發展,便於使用而做的改變,很多字簡化之後都失去了原有的美感。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幅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在古代,繁體字是通用字,而簡體字是新中國建國之後才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