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先生淺解: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如何解釋?

2020-12-24 虛空濟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那什麼叫「本末」呢?

舉個例子,我們說樹,那什麼是根呢,什麼是本呢,對呀,樹根就是那個根,就是那個本,什麼是末呀?上面的樹枝,上面開的那個花,結的那個果實是末,所以很多人都是反的,只追求果實,能行嗎?說咱們外面那個薔薇花開了,那個櫻花開了,過幾天那個桃樹,那個桃子就結了,如果你把你的關注點,都是放在桃子上,是不是本末倒置,那你看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人,是不是本末倒置的,你關注的是桃子,是花,關注的是樹枝,可是你那個樹根才是本呢,如果你那個根是爛的,上面能長桃子嗎,能開花嗎?

那你看我們學《大學》是不是一樣的,什麼是根呢,「明德 親民」是根呢,這是本呢,如果你不能不斷的,提升自己內在修養,你不能不斷地去幫助他人,你一直向外求,我求人際關係好,我求生意變得更好,我求我變得更有智慧,那不是虛妄嗎,那不是本末倒置嗎?

你都在求「末」,而忘了悟「本」,那整個剛才我們講的,這七個次第也是一樣的,「知」和「止」是本,後面所得到的「定靜安慮得」這是末,你看很多人都會問說,老師你就告訴我,怎麼靜心吧,你還有那麼多的欲望,你也沒有「知」,你也沒有「止」,你也沒有定力,你的心如何靜啊,所以我們做事情,一定不要本末倒置,那你們做的每一件事情也是一樣,你著急求那個果是不行的,如果你沒有把你當下這個事情,研究透,研究通,你那個果怎麼會呈現呢,

相關焦點

  • 說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不用講。我個人是蠻喜歡讀這一段的。每次讀完像被加持了一樣充滿能量。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車市如何快速「重啟」
    原標題:躍躍哲談:"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車市如何快速"重啟" 儘管整車廠和經銷店都已經基本完成「重啟」,但終端銷量卻沒能跟上節奏。究其原因,疫情期間醞釀的購車剛需沒有被快速釋放出來,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車市回暖的節奏。
  •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車市如何快速「重啟」
    《禮記·大學》裡有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它告誡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應該掌握好輕重緩急,抓好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編輯部同仁的鼓動下,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的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嘗試用哲學的視角觀察車市。本期《躍躍哲談》與您一同探討,受疫情影響的汽車消費市場,怎樣才能快速恢復。
  • 以經解經之《道德經》:七,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第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一章其實是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的解釋。「無」字,是道之無,是有無相生的「無」。而不是字典中「空,沒有」的「無」。
  • 事有終始方得功成
    但我們的先賢可不這麼說「始終」,而是強調「終始」,為什麼?其實,這裡面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哲理。01《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就是說,我們一定要分清一件事的終和始分別代表的意義,知道做事的順序,千萬不要本末倒置,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
  • 本末造句和解釋_本末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本末(běn mò)。近義詞有:主次,先後。反義詞有:始終。 5、但是世界銀行似乎將事情本末倒置了。 6、如此對於財政的聚焦使事情本末倒置。 7、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並不讓人意外。 8、處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必然越弄越糟。 9、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
  • 人、事、物、的順序,先人、中事、後物!以終為始來顛倒思考!
    從人、事、物作為切入點來探討系統思維!這個需要一系列的銜接!來看一下人、事、物!人:願景、目的、目標,物:系統、功能、結構、形式事:假設、剪枝、路線圖物在這裡指任何一個能實現特定功能的系統,為了方便闡述,你可以把物等價於一個系統;物在這裡可以指任何一個自己所輸出的作品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李致忠先生《通鑑紀事本末》簡論
    待到晚年,又嫌《通鑑》本書太詳,而《目錄》太簡,遂再撰《舉要歷》八十卷,以期適中,然天年不永,未竟而終。南宋紹興初,雖有胡安國就司馬光《舉要歷》遺稿加以補充,並被譽為文愈約而事愈備,但仍未能達到事貫時通之效。孝宗乾道中,又有袁樞起而纂修《通鑑紀事本末》,始令《資治通鑑》有了可讀門徑。 袁樞(1131—1205)字機仲,建安(今屬福建)人。
  • 虛空先生淺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如何解釋?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聰明的人過了 愚者想去依乎中庸,想去聽明白中庸在講什麼,又聽不懂,現在這個時代,依然如此,有很多的自許為聰明的人,一聽道理我都懂,所以現在最流行的這句話,你不用跟我講那些,道理我都明白什麼都懂,就是過不好。
  • 從蘇秦的教訓談知所先後,在戰國逐利的背景下,本末關係被忽視
    這個時期人民苦不堪言,然有破壞必有建設。在這個問題頻出的時代,很多有識之士都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就是所謂的百家爭鳴。諸子百家中,有這麼一個學術派系,他們提倡通過外交遊說來改變列國格局,同時立取卿相之榮。這就是後來被傳的玄之又玄的縱橫家。其集大成者是戰國中期的蘇秦和張儀。
  • 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紀念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
    沙孟海先生或許是最後一代具有書法「先天」經驗的國人,他們將命筆揮毫視作與生俱來,將書法修習與求學問道視作一體之事。所以對沙先生而言,書法與學問無法分割,須積學而成。 我鬥膽狗尾續貂,加上幾個字以顯明先生之意——「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此處之「源」亦可換成「緣」,因為緣即是源,反之亦然。 沙先生第三句更為關鍵——窮源竟流。他說:「什麼叫窮源?要看出這一碑帖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什麼叫竟流?要找尋這一碑帖給予後來的影響如何?哪一家繼承得最好?」因為「各種文藝風格的形成,各有所因」。
  • 怎一個「物」字了得 | 《大學》導讀系列(六十八)
    我們接著學習《大學》的內容,前面我們已經把《大學》第一段前面兩句已經學習結束了,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句話「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整個《大學》第一章在講「格物致知」。就是我們後面重點要學習的,就是一句話叫「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好,我們來看一下這句話,裡邊有幾個字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但是對它的了解不一定很深入,大部分屬於日用而不知的狀態。我們重點介紹「物」和「事」這兩個字。
  • 《五德終始》-有機宇宙哲學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先秦諸子哲學中有一部璀璨著作卻沒能流傳下來,那就是鄒衍的《五德終始》學說、被英國學者李約瑟稱為有機宇宙哲學,《呂氏春秋-應同》曾以社會演變的形式把該學說的理論精髓記錄下來:遠古黃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
  • 人生總是被黯然與奪目糾結在一起,既然苦樂終始,不如坦蕩地直面
    應事接物,常覺得心中有從容閒暇才見涵養。有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前來拜訪弘一大師,恰逢弘一大師正在吃飯。夏先生見他只吃一道鹹萊,不忍心地問道:「難道您不嫌這威菜太威嗎?」弘一大師回答:「成有鹹的味道!」過了一會兒,弘一大師吃好後,手裡端著一杯開水,夏先生又皺皺眉頭說:「難道沒有茶葉嗎?怎麼每天都喝這平淡的開水啊?」
  • 曾國藩:將來有出息之人,多半有這4種「福相」,看看你有沒有
    相傳,他有一套獨家的識人秘技,一個人站在他面前,他能判斷出這個人是否有出息,能否擔當大用。如果一個人身上有多半有這4種「福相」,將來必有出息。「福相」一:謙卑含容古語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再聰明的人,都有不知道的事情。懷著謙卑包容的態度向他人請教,受教的是自己。曾國藩和左宗棠一直「不對付」,經常鬧出一些爭端。但曾國藩一直很讚賞左宗棠,認為「論兵戰,吾不如他。」國家有這樣的人,實乃幸事。
  • 虛空先生淺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何解釋?
    不光是人,所有的眾生,都有那個性,這個性管他叫做「自性」,說自性是圓滿的,自性是無所不知的,這個性是每個人的內在本自具足的,用王陽明先生的話講管他叫做「良知」,但是良知絕不是性,那為什麼說良知是性呢,是讓人方便去理解,用良知來代替這個性,能更好的理解性是什麼,這個「性」,他本身是乾淨的,是純潔的,是一絲不染的,是至善的,是至純的。
  • 我的世界天啟之境終有什麼地形建築 天啟之境始與終攻略
    《我的世界》中國版在最新上線的《天啟之境:終與始》內更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天啟世界的奇妙建築,冒險家們將面對眾多全新敵對生物和四名更為強大的新BOSS。它們會在全新的地形與建築中等待冒險家們前來挑戰! 本次更新了兩個群系:極地和遺忘之海,它們都有著相對應的建築奇觀。下面就有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獨特的地形與建築吧!
  • 紀事本末 | 古代的歷史普及讀本
    原創 弗拉基米爾 中華書局1912 來自專輯大促值得買的中華鎮宅好書我國古代有「三大史體」: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編年體按年代順序記事,強調時間;紀傳體以帝王本紀和人物列傳為主體,注重人物活動;紀事本末體則完整地記敘史事的前因後果,主要關注的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