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紀念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

2020-12-14 騰訊網

出席開幕式的領導和嘉賓還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盟中央專職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張平,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原部長葉如棠,財政部原部長謝旭人,文化部原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國家文物保護理事會會長勵小捷,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原黨組成員、紀檢組長王傑,中央文史研究館特約研究員、光大集團原董事長唐雙寧,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中國文聯辦公廳主任鄧光輝,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張碧湧,民盟中央宣傳部部長曲偉,中國書協主席蘇士澍,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葛學斌,浙江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陳瑤,寧波市委常委、秘書長施惠芳,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成員、省文物局局長柳河,浙江省文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省書協主席趙雁君,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水華,沙孟海先生之子沙更世等。寧波市委常委、鄞州區委書記褚銀良主持開幕式。

展覽分「翰墨千秋」「金石永壽」「積健為雄」「百年樹人」四個板塊,展出沙孟海先生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之書法、篆刻作品以及文獻、遺物300餘件(組),其中不乏首次面世的珍貴手稿,全方位地展示了沙孟海先生作為文人學者的崇高理想、作為藝術家的卓越成就、作為教育家的時代擔當。

開幕式現場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宣布展覽開幕

中國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屹致辭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成嶽衝致辭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協副主席吳為山致辭

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振濂致辭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浙江省美協主席高世名講話

彷徨尋路源為路

轉益多師是吾師

——寫在沙孟海先生120周年之際

高世名

三年前,我們在這裡成功舉辦了「民族翰骨:潘天壽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展」;現在,我們以同樣的規模,展示沙孟海先生的書學成就。沙先生是中國美術學院五十名師中的傑出代表,是我校書法專業的開創者,也是中國書法高等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我代表中國美術學院全體師生後學,向沙先生表達崇高的敬意與深切的懷念。

浙江美術學院聘請沙孟海先生為終身教授的聘書

沙孟海在浙江美術學院為學生授課

今年是沙孟海先生誕辰120周年。百餘年前,中國適逢「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文明衝突,國族危難,民智勃興,變革叢生,中國傳統的學術與藝術也經歷了一番劇烈的鎮痛與嬗變。沙孟海先生或許是最後一代具有書法「先天」經驗的國人,他們將命筆揮毫視作與生俱來,將書法修習與求學問道視作一體之事。所以對沙先生而言,書法與學問無法分割,須積學而成。

沙孟海為留學生上課

沙先生曾經用三句話總結其一生學書的經歷,第一句是「彷徨尋路」,第二句是「轉益多師」。前一句講求道之難,後一句講學無常師。我鬥膽狗尾續貂,加上幾個字以顯明先生之意——「彷徨尋路源為路,轉益多師是吾師」,此處之「源」亦可換成「緣」,因為緣即是源,反之亦然。

沙先生第三句更為關鍵——窮源竟流。他說:「什麼叫窮源?要看出這一碑帖體勢從哪裡出來,作者用怎樣方法學習古人,吸取精華?什麼叫竟流?要找尋這一碑帖給予後來的影響如何?哪一家繼承得最好?」因為「各種文藝風格的形成,各有所因」。這就是以書法為學問,既是我們理解沙先生書道的關鍵,也是他書法教育思想的根本。

沙老與王個簃先生、諸樂三先生及日本友人在超山合影

沙先生的「窮源竟流」溯源於浙學的治經傳統,即章學誠的「源流互質」與章太炎所謂「務持終始」。《大學》中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源流需互質,終始應務持。治學之人要深入過往先賢的思想世界,言行交推地理解他們的歷史問題與突圍之路。不僅要探究先賢的思想與實踐,還要理解其風格與人格整體,更要從當下之切身境遇出發,檢省歷史發展,承襲傳統脈絡。我們當下之處境正是前人努力之後果,當下既是過往之「流」或「終」,亦是後世之「源」與「始」。對沙先生來說,無論學書法還是做學問,都需要做到文理密察,輾轉相推,所謂務實求真而知本,會通終始則履遠。

沙孟海書黃賓虹山水冊跋

沙孟海先生自己的學術基礎,來源於清代樸學與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新史學。他早年受「疑古派」影響很深,絕非一味擬古、抱殘守缺之輩。在同代學人中,他較早地引入近代考古學視野,對傳統金石學進行反思,批評沒有宏觀視野與系統框架的文獻搜輯與材料羅織。沙先生早期的考碑之作以及諸多文獻考證,大多是將書法與考古融為一體的實踐,文獻爬梳之外,自有其史學之目的與見解。他在史學方面的構建與疏通工作,是書法之學會通經史、連接古今的重要象徵。然而他對於書法史最大的貢獻,則是在1960年代初,他應潘天壽先生之邀,與陸維釗先生一同在浙江美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開創了書法的高等教育之路,於現代學院體系中重新建立起道藝會通、學養相成的書法教育的「通人之學」。

缶廬講藝圖碑記,1986年

沙先生年青時問學於吳昌碩等海上諸家,尤其沉迷沈曾植的書法,愛其「方筆翻轉,詭變多姿」;再經由黃道周追索前代群賢,接續清剛峻拔、慷慨義烈的晚明風骨。後觀六朝書跡,領會其團結開張、鎮重跌宕之氣象,用他自己的話說:「審其落墨運筆,中筆必折,外墨必連,轉必提頓,以方為圓,落必含蓄,以圓為方,故為銳筆而實留,故為漲墨而實潔,乃大悟筆法」。及至壯年,沙老書風終至大成,形成自身蒼雄鬱勃、勢大力沉的獨特書風。

西泠四家印譜跋

沙先生作書首重結體之情態,內集外緊,筆畫內斂,體勢險勁,密繁緊結。除結體之外,他以北碑方筆入行書,筆方勢曲,重墨淋漓,厚重沉實,故其單字空間緊迫、點劃密集,綜觀全篇則氣脈流通,精力瀰漫,氣質俱盛。這種老辣矯健、氣象崢嶸的書風,與潘天壽先生雄強剛健的藝術風格和「強其骨」的精神訴求契合無間。這或許正是潘先生力邀其加入我校,創辦書法專業之根本緣由。

夜雨雷雨,1934年

在二十世紀中國藝術史和教育史上,潘天壽、沙孟海等一批前輩大家,歷經百年中國的滄桑巨變,在現代視野中整理國故,於學院體系中弘揚國粹,所謂「文章煥發,蔚為國華,藝事清高,符於古趣,先民矩矱,重不朽於立言,後學津梁,在無紛於志道……。」他們於民族危機中奮起,在時代問題中自新,以中國之書畫振作民族之精神,從傳統正學中鼓蕩起中國人的堂堂士氣、大丈夫氣,在書法與學術的彼此貫通中煥發出文明振興、國學存續的碧血丹心。半個世紀之後,他們的高風峻骨、他們對文明的自覺與自信,依然滌蕩吾人之心胸。正如我校另一位前輩黃賓虹先生詩云:「道成不與藝成分,禹鼎湯盤述作存。高出佉盧梵書上,要知天未喪斯文。」

展覽現場

編輯|趙雨岑 曹芸瑜

攝影|龔美玲 華怡

審核|徐元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全媒體工作室

相關焦點

  • 沙孟海誕辰120周年大展:見證「彷徨尋索」與「轉益多師」
    稍後是想『轉益多師』,多方面吸收些營養來豐富自己。」對於自己的書法之路,沙孟海曾如是說。今年是一代書法大家、學者、中國高等書法教育的先驅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由中國文聯、民盟中央、浙江省政府、中國書協聯合主辦的「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11月28日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該系列活動由3個板塊組成,包括一個展覽、一次紀念會和3場學術研討會。
  • 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開展
    今年是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10月20日,由玉林市委宣傳部、玉林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遊局主辦的「一代宗師 學術垂範——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在玉林市博物館開展。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特展開幕式現場。觀眾觀看特展,紀念和緬懷王力先生。
  • 【紀念王力誕辰】王力書院開始布展 迎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
    ▌【紀念王力誕辰】 王力書院開始布展 迎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 隨著紀念王力先生誕辰120周年活動的臨近,10月20日上午,坐落在客家書香小鎮的博物館內,佔地面積1400多平方米的王力書院各展館陸續開始裝館布展。
  • 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
    為紀念沙孟海為中國書法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近期在京展開。沙孟海書法篆刻藝術大展暨學術文獻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展,同期還舉辦了紀念座談會及全國「書法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學術研討會。
  • 思享|《光明日報》刊發副院長沈浩文章: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
    最好的紀念是承續與進取——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沈浩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出生於浙江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六十年代初,沙孟海應潘天壽之邀,與陸維釗等諸位先生在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籌辦並成立了全國首個書法專業。此舉開創了書法的高等教育之路,於現代學院體系中重新建立起了道藝會通、學養相成的書法教育「通人之學」。為紀念沙孟海為中國書法事業作出的卓越貢獻,研究其學術理念和方法,「碧血丹心——紀念沙孟海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近期在京展開。
  • 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在南昌舉行
    央廣網南昌12月1日消息(記者王一凡)為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12月1日,由江西省文聯主辦,江西省美協、省書協承辦的「惟樸惟真——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曁學術研討會」在南昌舉行。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開幕式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攝)專家學者齊聚進行陶博吾作品研討會(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攝)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表示,舉辦「惟真惟樸——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暨研討會」,是江西省文聯加大對本土優秀文藝名家推介、宣傳力度的重要舉措。
  • 沙孟海先生的故鄉情結 本月11日是他120周年誕辰紀念日
    沙阿品被抓後,他80歲老母痛不欲生,為此,沙孟海又託請好友朱贊卿大律師為其打官司,甚至親自擬寫辯護書,為沙阿品討回公道。1939年,寧波文化教育界名人楊霽園先生蒙屈被軟禁在古林,遠在重慶的沙孟海聞知此事後,在無人請託的情況下,立即動用人脈設法營救。
  • 黃公渚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青島市美術館啟幕
    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實習生 王正一由青島市美術館、青島大愚美術館聯合主辦,青島當代藝術文獻中心學術主持的《大匠如斯——黃公渚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11月6日在青島市美術館啟幕,展覽持續十天,將於15日14時舉辦的學術講座後閉幕。
  • 紀念宋德珠先生誕辰100周年活動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
    12月5日,紀念宋德珠先生誕辰100周年活動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記者田恬攝河北新聞網12月5日訊(記者田恬)今年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教育家宋德珠先生誕辰100周年。為深切緬懷他崇高的藝德風範,繼承和發展宋派京劇藝術,由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河北藝術職業學院承辦的紀念京劇「四小名旦」宋德珠先生誕辰100周年演出系列活動在北京拉開序幕。今天,該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率先在京舉行。發布會上,宋德珠之女、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丹菊深情回顧了父親的藝術人生歷程。
  • 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名家書畫展
    ▉華德榮今年是「揚州八怪」中的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紀念,為紀念這兩位八怪先賢,11月29日,由揚州市文物局和揚州晚報主辦,揚州八怪紀念館承辦的「只留清氣滿乾坤——紀念高翔誕辰330周年、陳撰誕辰340周年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暨學術研討會」在揚州八怪紀念館隆重開幕。
  • 【盟務動態】致敬先賢 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
    【盟務動態】致敬先賢 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 2020-12-02 15: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馬連良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首博開展,舞臺戲服為何顏色依舊鮮亮?
    今天上午,「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開幕,110餘件(組)珍貴資料展現「馬派」藝術精華,講述京劇大師的藝術生涯。策展人張杰介紹,此次展覽以馬連良先生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為主線,共分為「鬚生泰鬥」「溫如劇藝」「菊壇流芳」三大主題。
  • 冰心誕辰120周年 鐵凝將120朵紅玫瑰組成的花束獻到她墓碑前
    今年10月5日是著名作家冰心誕辰120周年紀念日。9月30日上午9點30分,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冰心女兒吳青與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向冰心墓敬獻鮮花,鐵凝將120朵紅玫瑰組成的花束輕輕放到墓碑前,以紀念冰心120周年誕辰,並向冰心先生的塑像三鞠躬。冰心生前回憶大學生活時曾說道:「1919年,我進協和女子大學時,在長廊下開滿了長長的一大片猩紅的大玫瑰花。
  • 紀念蕭鼎鹹先生誕辰115周年
    父親是1905年生人,今年是他誕生一百一十五周年。一百周年誕辰時,我們為他出版了一部書法集,還請徐邦達老師題寫了書名,轉瞬十五年過去了,我們在線重新發表先父蒼勁的佳作,這些作品曾經深刻地影響著我,我也樂意將其分享給更多的愛好者。
  • 達成所願,振興湖師|紀念邵達成先生誕辰一百周年
    在「文革」動亂時期,邵達成先生繼承抗大傳統,發揚延安精神,頂住各方面的嘲笑和譏諷,領導創辦了「華中師範學院黃石分院」,為黃石市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邵達成先生領銜的建校團隊於覆盆山麓艱苦創業、慘澹經營,在短時間內辦起了一所「大學水平、師範性質和地方特色」的高等學府。
  • 喜訊| 江門市六件優秀作品入選「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
    12月13日,「紀念黎雄才先生誕辰110周年——廣東省中國畫作品展」複評工作會在肇慶美術館舉行。
  • 新文網頭條:紀念尚小雲先生誕辰120周年 京劇《秦良玉》成功上演
    距今120年前的1900年,一個男孩出生在北京市安定門內法通寺草廠大院。他7歲投身梨園,隨後用長達76年的人生譜寫了一段與京劇有關的傳奇。他就是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
  • 紀念張載先生誕辰1000周年研討會在穗舉行
    紀念張載先生誕辰1000周年研討會在穗舉行金羊網  作者:王楠  2020-08-15 如何將古代先賢的思想運用到當今社會的發展和研究中去,成為不少學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直播紀念曹禺誕辰110周年特別行動,等你「入座」
    今年是中國現代戲劇奠基人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原本要舉行的各種紀念活動卻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戛然而止。幾天前,北京市文旅局發布了關於演出場所有序恢復經營活動的通知,這不僅是演出行業的福音,也令戲劇人為之振奮。
  • 紀念|方介堪誕辰120周年:留澤鄉梓的一代篆刻大家
    今年是近現代篆刻大家方介堪先生(1901-1987)誕辰120周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原溫州市市長錢興中、書法篆刻家林劍丹等對方介堪先生的回憶片斷,同時刊發70多歲的方介堪之子方墨頤近日為紀念其父一百二十周年誕辰及溫州方介堪藝術館而撰寫的回憶文章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