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弗拉基米爾 中華書局1912 來自專輯大促值得買的中華鎮宅好書
我國古代有「三大史體」: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編年體按年代順序記事,強調時間;紀傳體以帝王本紀和人物列傳為主體,注重人物活動;紀事本末體則完整地記敘史事的前因後果,主要關注的是事件。這一史體或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或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四庫全書總目·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將分散的材料集中敘述,能夠充分展現歷史事件的全貌。
與早早誕生於先秦兩漢的編年、紀傳體不同,雖然紀事本末的形式早已在史籍中作為補充而存在,但成為一種獨立史體的時間是比較晚的。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是南宋袁樞(1131—1205)的《通鑑紀事本末》。聽名字就知道,《通鑑紀事本末》和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的編年體巨著《資治通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袁樞銅像
《通鑑》共有294卷,約300多萬字,記敘的歷史前後跨越1300餘年,內容豐富,篇幅龐大。而它以時間為綱的書寫體例,一方麵條理清晰,能夠清楚地反映出歷史事件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但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時間跨度較長的史事,卻不易展現其前後聯繫,讀者常常看了後面忘前面,對事件喪失整體的理解。
這種閱讀上的不便,並不只是當今的讀者的「老大難」,在宋代大家就已經有同樣的苦惱了。司馬光本人就曾無奈地說過,《通鑑》寫成後,很多人想讀,可是大多數人還沒看多少,就已經昏昏欲睡了(《宋史·王益柔傳》)。這當中固然難免「學渣」們不夠努力的因素,但《通鑑》難讀,不易普及,也是不爭的事實。
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鑑》,篇幅龐大,內容豐富,令人有「望而生畏」之感。
《通鑑紀事本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作者袁樞有感於南宋偏安朝廷政治上的軟弱,希望《通鑑》能夠提供歷史借鑑;但同時,他也意識到了閱讀這部史學巨著的具體困難。於是袁樞想了一個辦法:他將《通鑑》中記載的史事分類編排,總結為239個獨立成篇的條目,分別加以標題,用一個個完整故事的面貌來呈現。為了不失卻《通鑑》的原意,他全部採用了《通鑑》的原文,並將司馬光的史論「臣光曰」也抄錄下來。經過他的一番精心改編,最終形成了42卷的《通鑑紀事本末》。
袁樞的這部書確實達到了使《通鑑》更易讀的目的。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安史之亂」,前後持續將近八個年頭,在《通鑑》中,對於這一時期歷史的記敘也跨越了六卷,其中自然還記有許多與安史之亂並無直接關係的事件。這些事情與對安史之亂的記敘相互交織,要想一一理清,很可能要前前後後,反覆翻查。而袁樞則將與安史之亂有關的記述選出,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單獨寫成「安史之亂」條,其餘諸事則另立名目。經過這樣的改寫,讀者對於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難怪宋孝宗在看了袁樞的書之後,也讚嘆不已,不僅命東宮太子和邊防將領熟讀,還給袁樞升了官(《宋史·袁樞傳》)。
中華書局出版《通鑑紀事本末》,繁體豎排、簡體橫排兩種形式,供大家自由選擇。
《通鑑紀事本末》的成功,立刻引來了「跟風者」的仿效,與袁樞同時代的章衝,在袁樞書成之後九年,參照這一體例編撰了《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到了清代,馬驌又作《左傳事緯》。學者高士奇(1645—1704)在章、馬二書的基礎上完成了《左傳紀事本末》53卷。它以春秋時期各國諸侯為中心,按國別劃分,在每個國家之內,把重大事件標目成篇。不過高士奇並不滿足於僅僅用另一種更好讀的形式來重編《左傳》,他參考《公羊》《穀梁》《國語》《史記》等資料,作了不少的考證工作。在每卷之後,他還學習司馬光,以「臣士奇曰」的形式發表史學見解。
《左傳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通鑑紀事本末》所載史事的時間下限是五代時期,此後又陸續有學者以紀事本末體的形式編撰宋遼金元明歷代史。明代陳邦瞻(1557—1628)在兩位前輩馮琦、沈越工作的基礎上,編撰成了《宋史紀事本末》。宋代立國320餘年,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元代官修《宋史》即有496卷,約500萬字,比《通鑑》還要龐大,閱讀難度可想而知。而《宋史紀事本末》只有109卷,用較少的篇幅對宋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做了梳理和記錄,對於想簡單快捷了解宋史的讀者來說,可謂不二選擇。
繼《宋史紀事本末》之後,陳邦瞻又編寫了《元史紀事本末》。雖然這部書敘事較為簡略,但除《元史》之外,陳邦瞻還參考了其他資料,對元代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都作了介紹。
《宋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元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清代晚期的李有棠(1837—1905)則編撰了《遼史紀事本末》40卷和《金史紀事本末》52卷。這兩部記載少數民族政權歷史的作品都分為正文和考異兩部分,正文均取自官修《遼史》和《金史》,考異則兼採眾書,用小注的形式將諸書異同列於每條之下,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判斷。
《遼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金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儘管上述種種「紀事本末」各有特點,但大體而言,還沒有脫離對已有作品摘編改寫的框架,而清代谷應泰(1620—1690)的《明史紀事本末》和楊陸榮的《三藩紀事本末》卻頗不同。《明史紀事本末》並非是對《明史》的改編、考證,實際上,它成書比清代官修的《明史》還要早八十多年,是谷應泰綜合了多種明代史料獨立編纂而成的。《明史紀事本末》共80卷,記事起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終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而4卷本《三藩紀事本末》接續其後,作者雜採眾說,並參考王鴻緒《明史稿》中的相關內容,比較系統地記錄了南明史事。
《明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三藩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可以看到,從南宋到清末,紀事本末也並非一成不變。袁樞的效仿者們並沒有拘泥於最初的形式,從單純地對史學巨著加以改編,到後來的依據史料獨立剪裁、撰寫,以及在記錄歷史事件之外還加以考證和發表史論,這一史體也能更多地體現出作者的個性和史識了。
這些流傳至今的紀事本末,記錄的史事從先秦貫穿到明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相互關聯、前後接續的「中國歷史故事」,它們相對較小的篇幅和較強的可讀性,仿佛通俗版的「二十四史」,使得更多讀者可以更輕鬆地邁進歷史的大門。這是紀事本末體的魅力,大概也是它作為一個晚至南宋才正式形成的體裁,最終卻能與編年、紀傳兩巨頭並肩而立的原因吧。
「紀事本末」大家族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原標題:《紀事本末 | 古代的歷史普及讀本》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