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事本末 | 古代的歷史普及讀本

2020-12-15 澎湃新聞

原創 弗拉基米爾 中華書局1912 來自專輯大促值得買的中華鎮宅好書

我國古代有「三大史體」:編年體、紀傳體和紀事本末體。編年體按年代順序記事,強調時間;紀傳體以帝王本紀和人物列傳為主體,注重人物活動;紀事本末體則完整地記敘史事的前因後果,主要關注的是事件。這一史體或是「一書備諸事之本末」,或是「一書具一事之本末」(《四庫全書總目·史部五·紀事本末類》),將分散的材料集中敘述,能夠充分展現歷史事件的全貌。

與早早誕生於先秦兩漢的編年、紀傳體不同,雖然紀事本末的形式早已在史籍中作為補充而存在,但成為一種獨立史體的時間是比較晚的。我國第一部完整的紀事本末體史書,是南宋袁樞(1131—1205)的《通鑑紀事本末》。聽名字就知道,《通鑑紀事本末》和中國歷史上極具影響的編年體巨著《資治通鑑》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袁樞銅像

《通鑑》共有294卷,約300多萬字,記敘的歷史前後跨越1300餘年,內容豐富,篇幅龐大。而它以時間為綱的書寫體例,一方麵條理清晰,能夠清楚地反映出歷史事件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但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時間跨度較長的史事,卻不易展現其前後聯繫,讀者常常看了後面忘前面,對事件喪失整體的理解。

這種閱讀上的不便,並不只是當今的讀者的「老大難」,在宋代大家就已經有同樣的苦惱了。司馬光本人就曾無奈地說過,《通鑑》寫成後,很多人想讀,可是大多數人還沒看多少,就已經昏昏欲睡了(《宋史·王益柔傳》)。這當中固然難免「學渣」們不夠努力的因素,但《通鑑》難讀,不易普及,也是不爭的事實。

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鑑》,篇幅龐大,內容豐富,令人有「望而生畏」之感。

《通鑑紀事本末》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作者袁樞有感於南宋偏安朝廷政治上的軟弱,希望《通鑑》能夠提供歷史借鑑;但同時,他也意識到了閱讀這部史學巨著的具體困難。於是袁樞想了一個辦法:他將《通鑑》中記載的史事分類編排,總結為239個獨立成篇的條目,分別加以標題,用一個個完整故事的面貌來呈現。為了不失卻《通鑑》的原意,他全部採用了《通鑑》的原文,並將司馬光的史論「臣光曰」也抄錄下來。經過他的一番精心改編,最終形成了42卷的《通鑑紀事本末》。

袁樞的這部書確實達到了使《通鑑》更易讀的目的。像大家耳熟能詳的「安史之亂」,前後持續將近八個年頭,在《通鑑》中,對於這一時期歷史的記敘也跨越了六卷,其中自然還記有許多與安史之亂並無直接關係的事件。這些事情與對安史之亂的記敘相互交織,要想一一理清,很可能要前前後後,反覆翻查。而袁樞則將與安史之亂有關的記述選出,按照時間順序重新編排,單獨寫成「安史之亂」條,其餘諸事則另立名目。經過這樣的改寫,讀者對於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一目了然,難怪宋孝宗在看了袁樞的書之後,也讚嘆不已,不僅命東宮太子和邊防將領熟讀,還給袁樞升了官(《宋史·袁樞傳》)。

中華書局出版《通鑑紀事本末》,繁體豎排、簡體橫排兩種形式,供大家自由選擇。

《通鑑紀事本末》的成功,立刻引來了「跟風者」的仿效,與袁樞同時代的章衝,在袁樞書成之後九年,參照這一體例編撰了《春秋左氏傳事類始末》。到了清代,馬驌又作《左傳事緯》。學者高士奇(1645—1704)在章、馬二書的基礎上完成了《左傳紀事本末》53卷。它以春秋時期各國諸侯為中心,按國別劃分,在每個國家之內,把重大事件標目成篇。不過高士奇並不滿足於僅僅用另一種更好讀的形式來重編《左傳》,他參考《公羊》《穀梁》《國語》《史記》等資料,作了不少的考證工作。在每卷之後,他還學習司馬光,以「臣士奇曰」的形式發表史學見解。

《左傳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通鑑紀事本末》所載史事的時間下限是五代時期,此後又陸續有學者以紀事本末體的形式編撰宋遼金元明歷代史。明代陳邦瞻(1557—1628)在兩位前輩馮琦、沈越工作的基礎上,編撰成了《宋史紀事本末》。宋代立國320餘年,留下了豐富的資料,元代官修《宋史》即有496卷,約500萬字,比《通鑑》還要龐大,閱讀難度可想而知。而《宋史紀事本末》只有109卷,用較少的篇幅對宋代的重大歷史事件做了梳理和記錄,對於想簡單快捷了解宋史的讀者來說,可謂不二選擇。

繼《宋史紀事本末》之後,陳邦瞻又編寫了《元史紀事本末》。雖然這部書敘事較為簡略,但除《元史》之外,陳邦瞻還參考了其他資料,對元代政治、經濟等方面的重大事件都作了介紹。

《宋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元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清代晚期的李有棠(1837—1905)則編撰了《遼史紀事本末》40卷和《金史紀事本末》52卷。這兩部記載少數民族政權歷史的作品都分為正文和考異兩部分,正文均取自官修《遼史》和《金史》,考異則兼採眾書,用小注的形式將諸書異同列於每條之下,並提出自己的見解判斷。

《遼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金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儘管上述種種「紀事本末」各有特點,但大體而言,還沒有脫離對已有作品摘編改寫的框架,而清代谷應泰(1620—1690)的《明史紀事本末》和楊陸榮的《三藩紀事本末》卻頗不同。《明史紀事本末》並非是對《明史》的改編、考證,實際上,它成書比清代官修的《明史》還要早八十多年,是谷應泰綜合了多種明代史料獨立編纂而成的。《明史紀事本末》共80卷,記事起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終於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而4卷本《三藩紀事本末》接續其後,作者雜採眾說,並參考王鴻緒《明史稿》中的相關內容,比較系統地記錄了南明史事。

《明史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三藩紀事本末》(簡體橫排本)

可以看到,從南宋到清末,紀事本末也並非一成不變。袁樞的效仿者們並沒有拘泥於最初的形式,從單純地對史學巨著加以改編,到後來的依據史料獨立剪裁、撰寫,以及在記錄歷史事件之外還加以考證和發表史論,這一史體也能更多地體現出作者的個性和史識了。

這些流傳至今的紀事本末,記錄的史事從先秦貫穿到明末,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個相互關聯、前後接續的「中國歷史故事」,它們相對較小的篇幅和較強的可讀性,仿佛通俗版的「二十四史」,使得更多讀者可以更輕鬆地邁進歷史的大門。這是紀事本末體的魅力,大概也是它作為一個晚至南宋才正式形成的體裁,最終卻能與編年、紀傳兩巨頭並肩而立的原因吧。

「紀事本末」大家族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原標題:《紀事本末 | 古代的歷史普及讀本》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李致忠先生《通鑑紀事本末》簡論
    《通鑑紀事本末》簡論 ——李致忠 《通鑑紀事本末》的纂修緣起 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序》中嘗言:「先正溫國司馬文正公受詔編集《資治通鑑》,既成,又撮其精要之語,別為《目錄》三十卷
  • 何謂紀事本末體?有何代表作?
    古代史書主要有兩大體裁:一是編年體,一是紀傳體。兩種體裁各有其優勢,缺點也很明顯。編年體勝在時間概念很強,但寫人記事很破碎;紀傳體能夠保證寫人記事的完整性,但容易出現內容重複的現象,描述發生在同時期的事件時,又很難體現出其相互之間的關聯性。
  • 本末造句和解釋_本末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具說本末。] 主次,先後。 [郭沫若《滿江紅》:「八字方針聯本末,三大革命增憑障。」] 指農業和工商業。 5、但是世界銀行似乎將事情本末倒置了。 6、如此對於財政的聚焦使事情本末倒置。 7、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並不讓人意外。 8、處理事情如果本末倒置,必然越弄越糟。 9、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
  • 在古代動不動就要誅九族?說出來別不信,歷史有記載的僅有三例
    不管在古代題材小說還是在古裝影視劇裡,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人因為犯法而被誅九族的情節,這也不由得讓人好奇,莫非在古代動不動就要誅九族嗎?若真是如此,那要誅殺多少人呢?說出來別不信,事實上,古代並不是隨隨便便就會誅九族的,正史所記載的「誅九族」事件也僅有三例。
  • 去《義烏文史讀本》中找答案
    聚談間,他提出,想為家鄉編纂《義烏文史讀本》。義烏市委書記林毅當時是市長,對這一設想很感興趣,當場就拍板表示支持。「編纂《義烏文史讀本》,就是為了做好義烏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工作。」編者從浩瀚博大的義烏歷代典籍中精選一百多篇作品,分類編排,普及版、拓展版設置「歷史回望」「山川風流」「文史名篇」「規約家訓」四大板塊。
  • 本末之爭與重本抑末
    在古代哲學中有兩個概念「本」和「末」。本,是指宇宙本源;末,是指天地萬物。本和末的概念之爭是魏晉文人很喜歡的談論話題。相關的探討爭論可以上溯到春秋時期,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探討的「道」就是「本」的意思。末就是「道」衍生出來的萬事萬物。
  • 《漫畫版新冠肺炎預防讀本》電子版發布
    免費「畫」給你看 《漫畫版新冠肺炎預防讀本
  • 「護苗」在行動 長白縣開展民生讀本進校園活動
    寒假來臨之際,長白縣委宣傳部、縣文旅局深入全縣8個鄉鎮小學聯合開展「我的寒假、好書相伴」民生讀本進校園活動。「我的寒假、好書相伴」民生讀本進校園活動走進寶泉山鎮中心小學此次活動共為8所鄉鎮小學發放圖書1000餘冊,通過活動的開展,向同學們普及了正版書籍與盜版書籍的區別,閱讀盜版書籍有什麼危害,引導青少年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讓他們在寒假養成「好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
  • 《漫畫版新冠肺炎預防讀本》電子版來嘍!
    《漫畫版新冠肺炎預防讀本》電子版來嘍!↓↓↓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為將新冠肺炎防疫知識普及覆蓋到更多公眾,尤其是低年齡段少年兒童,省科技廳、省科普作家協會、成都市科普作家協會支持編寫了《漫畫版新冠肺炎預防讀本》,日前電子版已正式發布,市民可和家裡小朋友一起在線免費閱讀。
  • 江蘇發布《垃圾分類知識讀本》 通俗易懂娃娃也能看明白
    6月5日上午,一場以「垃圾分類我先行,文明生活新時尚」為主題的全省性垃圾分類倡議活動暨《垃圾分類知識讀本》首發式在各地展開,南京設主會場,各設區市設分會場。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廳聯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江蘇省文明辦首次向廣大城鄉居民發出生活垃圾分類倡議書,呼籲引導更多的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共建共享生態環保生活。
  • 從紀事的「時間軸」看全球抗疫中的中國力量
    日前,《中國發布新冠肺炎疫情信息、推進疫情防控國際合作紀事》正式公布,紀事以時間為軸,詳細梳理了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同世界攜手抗疫過程中,在及時發布疫情信息、分享抗疫經驗、推進疫情防控國際交流合作方面的主要事實,向世界釋放共抗疫情的積極信號。  在紀事的「時間軸」中,人們看到一個公開透明、用堅強領導和正確決策挑起大國擔當的中國。
  • 美文賞析|縣城紀事(十)_政務_澎湃新聞-The Paper
    美文賞析|縣城紀事(十) 2020-12-18 16: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來自高僧的勸學箴言:求學之目的及本末
    求學有本末主次,「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簡單說來,就是德為本,才為末;正心為主,知識為次。《淨宗大德昌臻法師的一生》中記載昌臻法師的祖父對子弟的教育理念及成果為此做了很好的註腳:張祥龢認為,教育首先是學習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