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動不動就要誅九族?說出來別不信,歷史有記載的僅有三例

2020-12-14 史海心語

不管在古代題材小說還是在古裝影視劇裡,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人因為犯法而被誅九族的情節,這也不由得讓人好奇,莫非在古代動不動就要誅九族嗎?若真是如此,那要誅殺多少人呢?說出來別不信,事實上,古代並不是隨隨便便就會誅九族的,正史所記載的「誅九族」事件也僅有三例。

犯人

關於「誅九族」概念,大概是從秦朝的刑法中衍生出來的,《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這三族指的是「父、兄弟及妻子。」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出現了誅六族,乃至誅九族。那么九族具體是指哪九族呢?其實關於九族的說法,最先出現在《堯典》中,「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當時的九族只是泛指同宗之人,並沒有具體指哪些人。

九族五服圖

而到漢朝時,許慎等人為九族賦予了具體內容,他們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嶽父、嶽母。而在後來的《三字經》中,九族又變成了"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

可這兩種說法不管哪一種,所涉及的人數都非常多,所以在古代即使是謀反罪,也一般是不會發生「誅九族」之事的。比如西漢韓信以謀反罪被夷三族,唐朝對謀反罪規定:「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明朝時的《大明律》提到:謀大逆者,不管主、從犯,一律淩遲,祖父、子、孫、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滿16歲的都要處斬。由此可見,即使是在漢唐明這三個極其輝煌的朝代中,就算是謀反罪,也極少會「誅九族」,而在正史上有記載的「誅九族」事件也僅有三例。

犯人

第一個是在《隋書》中記載的起兵造反最後被隋煬帝鎮壓並且「罪及九族」的楊玄感,在《唐六典注》中也記載:「末年嚴刻,生殺任情,不復依例。楊玄感反,誅九族,復行轘裂梟首,磔而射之。」這讓楊玄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史書明確記載被誅九族之人。第二個是明朝官員景青,他因為忠於建文帝而去刺殺明成祖朱棣,被抓後處以剝皮刑罰,在《明史》中提到他被「誅九族,轉相攀染,誅其鄉人。」

犯人

第三個是明朝時期的大儒方孝孺,他曾是建文帝的左膀右臂,後來朱棣在攻破南京城後請求方孝孺為其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卻破口大罵,朱棣便以誅九族威脅,卻沒想到方孝孺竟然高喊:「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終於忍無可忍,將方孝孺的學生算作一族,抓了873人,全部屠殺。這件事記載於《明史紀事本末》、《寧海縣誌·方孝孺傳》,但是《明史》中卻沒有相關記載,而且朱棣上位不久,也不太可能做這種事,所以此事還存在爭議。

方孝孺

總的來說,不管在什麼時候,誅九族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殘酷行徑,因為涉及到的人數太多了。而且古往今來關於誅九族事件的謠傳太多了,即使是正史記載也不能確保此事的真實性。我想,之所以會出現誅九族這一刑罰,更多的是在起震懾作用。《荀子》中有:「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或許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了解到刑罰的殘酷,才是一種更好地預防犯罪的辦法。

史海心語,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哪些?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只有2例
    先講講這個「誅九族」和「株連九族」的區別。兩者表達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用法上不一樣。「誅」是個動詞,表示消滅、殺害,故「誅九族」意思是殺掉某人的九族。而「株連」意思是因為一人有罪而牽連了他人,重在「牽連」。所以兩種用法都是對的,但沒有「株九族」,因為株本義是指露出地面的樹根。
  • 古代皇帝動不動誅九族,到底誅了多少人?別被古裝劇騙了,僅2例
    在古裝劇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皇帝青筋暴起,憤怒地下達誅九族的命令,那麼,誅九族到底誅了多少人,歷史上真正被誅九族的又有幾例呢?誅九族來自於秦漢時期的夷三族法,《史記》中記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到了漢朝時,夷三族法幾度廢立,著名的大將軍彭越、韓信等人都受到了這一罪罰,只不過夷三族的範圍因為時代不同而有所出入,誅九族同樣也是如此。
  • 電視劇中的皇帝動不動就誅人九族,但正史上僅有兩人被誅九族而已
    在看到有皇帝、君王的影視劇時,只要有人惹怒到統治者,君王便會向侍衛下達這樣一道命令:「把此人拖出去誅他九族!」被誅九族者聽到這話,往往是面如死灰,仿佛被打入十八層地獄永不翻身一般絕望,乖乖的等著被拖出去執行殘酷的刑法。而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被誅九族的到底有多少人呢?看到電視劇這樣演繹,會覺得肯定多得數不過來,但實際上只有兩人這麼點兒背,他們都是誰呢?
  • 古代「夷三族」和「誅九族」哪種刑罰更殘酷,為何親屬不逃跑
    縱觀華夏歷史,以法家思想為根本的律法成為封建君主們維繫江山統治的根本方式,在眾多的古代法律處罰名目之中,」夷三誅」和「誅九族」是最讓囚犯及其族親膽戰心驚的判罰。這兩種處罰多對謀反及弒君罪名的重犯叛罰,都是以「斬草除根」的方式徹底消除被處死囚犯後代及親屬復仇的實力和社會關係。
  • 歷史上「誅九族」誅的都是哪九族?史上承受誅九族酷刑的都有誰?
    據史籍記載,族誅早在夏商奴隸社會時就已經出現,《左傳哀公十一年》引《尚書盤庚》云:「其有顛越不共,是劓珍無遺育,無俾遺種於茲邑」,意思是對於專幹壞事、不恭於命的叛臣,就要殺得他斷子絕孫,這也是歷史上有關株連子孫最早的記載。商末時期,族誅的對象由子孫發展到「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弟妻子」,此時父母、兄弟和妻子亦也納入到族誅的範圍內。
  • 古代誅九族,是哪九族?其中嫁出去的女兒和女婿誅不誅?
    死亡的歷史會復活,過去的歷史會變成現在,這都是由於生命的發展要求它們的緣故。——克羅齊 古代人對於刑罰這一塊看的是特別的重,這也是帝王的一種統治手段。在古代往往有誅九族那麼一說。那麼這九族到底是哪九族呢?其實這件事還真的需要好好的說道說道。
  • 皇帝常說誅九族,那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有多少?其實只有2人
    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幕,就是大臣犯罪後,皇帝龍顏大怒,讓人推出去將其誅九族。但實際上,在我們的歷史長河中,真正被誅九族的人很少,有歷史記錄的被誅九族的人,只有兩人。誅九族是古代的一項重罪,雖然古代有凌遲、車裂、腰斬等眾多酷刑,但這些刑罰主要針對犯罪者本人的,而誅九族,除了犯罪者本人外,還會牽扯到犯罪者的親屬,它的血腥程度超過了車裂、凌遲等酷刑,這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刑罰。古代皇帝對誅九族的刑罰使用也是慎之又慎,除了謀反、謀逆等重罪外,很少會對大臣施行誅九族的重罪,所以歷史上被誅九族的人非常少。
  • 古代的誅滅九族是哪九族?方孝孺誅十族,十族又指的是什麼?
    所謂的九族,其實有兩種理解方式。因為在我國歷史上,存在兩種解釋九族意思的派別。其中,以許慎為代表的一派認為,九族指的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具體來說,意思就是父方血親中的成員佔九族的四成,即包括自己這一脈、出嫁的姑母一脈、出嫁的姐妹一脈和出嫁的女兒一脈。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別被電視劇誤導了,其實也就兩個
    在古代,最嚴重的懲罰是什麼?相信大家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想到:株連九族,作為一種經常在影視劇中出現的情形,這種情況想想也都讓人感到害怕。然而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呢?可不要被電視劇誤導了,或許你不會相信,其實也就兩個,這又是什麼原因?不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看一看古代刑法中的誅九族,具體是指哪幾族?
    當然這裡的姑姑是指犯人的嫡親姑姑,也就是犯人父親的血親姐妹,犯人叔伯的姐妹就不在這個範圍內。另外姑姑的丈夫也不在誅殺範圍內,可以躲過一劫。九族之三:犯人出嫁的姊妹及甥女、甥男具體是指犯人已經出嫁的姐妹和其所生的子女。這裡的姐妹是指犯人的嫡親姐妹,也就是犯人父親所生的女兒,犯人叔伯所生的女兒(犯人的堂姐妹)不在這個範圍。
  • 人們常說的「六親不認」是指哪「六親」?誅滅九族是哪「九族」?
    在以前,「六親」的含義各不相同。其中一種說法是父子、兄弟和夫婦。在《老子》的這句話中,意思是家庭出現了種種矛盾後,才能顯示出來其中的孝心和慈善。而文中的「六親」被王弼註解為: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還有一種說法是:父、母、兄、弟、妻、子。在古代《漢書》中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 古代誅九族,為什麼沒有人逃跑?其實不逃跑的人才是智者!
    於是在血緣的基礎上,就衍生出了世襲制度,一般的家族都有自己的氏族和族譜,而咱們說的九族其實就是說以父系延傳下來的一脈,簡單的說就是家裡面的直系親屬和配偶就稱為九族。而我們常聽到的誅九族就是一個人犯罪,他的直系親屬和配偶都要跟著去死,對於這個處罰可以說既沒有人性也沒有王法,那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 誅九族到底有多可怕?誅三族更噁心?韓信慘遭誅三族!
    還不是封建王朝為了鞏固中央政權,穩固皇帝的地位,去掉威脅而衍生出來的一種刑法,這種刑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斬草除根,徹底的去處子報父仇、孫報祖仇的實力和人脈,不給自己留下一絲隱患。這種刑法是從秦始皇時期開始的,在受到趙氏孤兒復仇成功的教訓後,才立下這種慘無人道的刑法。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誅九族的案例?或許你不會相信,其實也就兩個
    但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有多少誅九族之案?別被電視劇誤導了,也許你不會相信,其實也有兩個,那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先要弄清楚「九族」的概念,對這三個字的解釋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 古代殘忍血腥的「誅九族」,一次要殺死多少人才能放下屠刀呢?
    誅九族是古代一種慘無人道的刑罰。大體情況下就是一個人在官場中惹來殺身之禍的話,不僅自己要賠掉性命,連自己的親族好友都不能倖免。「連坐制」由法家首創,較早的記錄見於李悝的《法經》「越城,一人則誅,自十人以上夷其鄉族,曰城禁。」
  • 「歷史問答」怎麼看待連坐(主要是誅九族)這種懲罰方式的?
    有頭條網友提問:你們是怎麼看待連坐(主要是誅九族)這種懲罰方式的?答:題主同志,「連坐」和「誅九族」是不一樣的。「連坐」的全稱是「聯保連坐。」總的來說「聯保連坐」制度對推動社會發展有一定作用,於官方有讓民眾相互監督,相互檢舉的效果,於民眾有相互支持、相互幫助的作用。
  • 皇帝總說誅你九族,那麼被連誅十族的方孝孺,到底對皇帝做了什麼
    方孝孺又站出來了。決議固守南京,等待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的援軍,結果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也不知所蹤。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帶領大軍進入京城大部分的文武百官投降了朱棣。承認朱棣為新主。只有方孝孺為首堅決不投降,燕王朱棣一氣之下當場就要殺了方孝孺,最後還是姚廣孝的勸說,方孝孺才躲過一死,當場就被關進了大牢,以觀後效在發落。
  • 「誅九族」誅的是哪九族?史上最殘酷誅九族,人數險些沒湊夠
    他的結局往往是「懲罰九族」。觀眾可能會知道懲罰九族的概念。替身的謀反罪似乎可以懲罰九族。主犯的親朋好友將被處以連坐處決。但是從歷史上看,懲罰九族並不是經常性的事件。甚至在車站很少發生這種事。因為懲罰九族太殘忍了,本來只懲罰一個人的事,偏偏牽連了無數無辜的人的生命。真的有傷口和天空,影響王室的統治,引起天怒之怨,漸漸失去民心。九族由古代宗族制來判斷。
  • 九族是哪九族,為什麼皇帝殺了罪臣還要誅滅九族?
    還有一種九族的說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種說法在文獻中出現並不多。正常情況下皇帝不會出現誅九族的現象,一般是夷其三族。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取得魏國大權之後,曹爽作為失敗者被夷三族。但是作為曹爽的表弟夏侯玄當時並沒有在被誅殺行列,夏侯令女是嫁給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她也沒有被誅殺。
  • 古代犯「誅九族」的罪後,為什麼沒有人跑?專家:根本跑不掉!
    ——車爾尼雪夫斯基(俄)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809字,閱讀約2分鐘古代官員一旦犯罪,就會受到懲罰。有的輕一些,有的重一些。從古至今,中國發明了數不勝數的刑罰,其中最殘酷的就是刑訊逼供。因此,古代官員不敢輕易侵犯皇權,即篡權。一旦失敗,基本被全家斬首。對於九族,有不同的定義。九族是哪九族?專家一致認為,父親,母親和妻子是犯人的近親屬或直系親屬。由此可見,九族的目的就是讓此人永遠無法東山再起,更談不上報復。皇帝的做法也是為了永遠消除後患。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刑訊逼供,皇帝是不會判的,因為畢竟傷天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