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在古代題材小說還是在古裝影視劇裡,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人因為犯法而被誅九族的情節,這也不由得讓人好奇,莫非在古代動不動就要誅九族嗎?若真是如此,那要誅殺多少人呢?說出來別不信,事實上,古代並不是隨隨便便就會誅九族的,正史所記載的「誅九族」事件也僅有三例。
關於「誅九族」概念,大概是從秦朝的刑法中衍生出來的,《史記·秦本紀》中記載:「文公二十年,初有夷三族之罪。」這三族指的是「父、兄弟及妻子。」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出現了誅六族,乃至誅九族。那么九族具體是指哪九族呢?其實關於九族的說法,最先出現在《堯典》中,「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當時的九族只是泛指同宗之人,並沒有具體指哪些人。
而到漢朝時,許慎等人為九族賦予了具體內容,他們認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其中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姊妹之子(外甥)、女兒之子(外孫)、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是指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從母子(娘舅);妻族二是指嶽父、嶽母。而在後來的《三字經》中,九族又變成了"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
可這兩種說法不管哪一種,所涉及的人數都非常多,所以在古代即使是謀反罪,也一般是不會發生「誅九族」之事的。比如西漢韓信以謀反罪被夷三族,唐朝對謀反罪規定:「諸謀反及大逆者,皆斬;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絞。」明朝時的《大明律》提到:謀大逆者,不管主、從犯,一律淩遲,祖父、子、孫、兄弟及同居的人,只要年滿16歲的都要處斬。由此可見,即使是在漢唐明這三個極其輝煌的朝代中,就算是謀反罪,也極少會「誅九族」,而在正史上有記載的「誅九族」事件也僅有三例。
第一個是在《隋書》中記載的起兵造反最後被隋煬帝鎮壓並且「罪及九族」的楊玄感,在《唐六典注》中也記載:「末年嚴刻,生殺任情,不復依例。楊玄感反,誅九族,復行轘裂梟首,磔而射之。」這讓楊玄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史書明確記載被誅九族之人。第二個是明朝官員景青,他因為忠於建文帝而去刺殺明成祖朱棣,被抓後處以剝皮刑罰,在《明史》中提到他被「誅九族,轉相攀染,誅其鄉人。」
第三個是明朝時期的大儒方孝孺,他曾是建文帝的左膀右臂,後來朱棣在攻破南京城後請求方孝孺為其寫登基詔書,方孝孺卻破口大罵,朱棣便以誅九族威脅,卻沒想到方孝孺竟然高喊:「誅我十族又如何!」朱棣終於忍無可忍,將方孝孺的學生算作一族,抓了873人,全部屠殺。這件事記載於《明史紀事本末》、《寧海縣誌·方孝孺傳》,但是《明史》中卻沒有相關記載,而且朱棣上位不久,也不太可能做這種事,所以此事還存在爭議。
總的來說,不管在什麼時候,誅九族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殘酷行徑,因為涉及到的人數太多了。而且古往今來關於誅九族事件的謠傳太多了,即使是正史記載也不能確保此事的真實性。我想,之所以會出現誅九族這一刑罰,更多的是在起震懾作用。《荀子》中有:「不教而誅,則刑繁而邪不勝;教而不誅,則奸民不懲。」或許讓那些心懷不軌之人了解到刑罰的殘酷,才是一種更好地預防犯罪的辦法。
史海心語,話古今,了人物,學精髓,曉世事,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