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族是泛指親族。明末的西昌人程登吉編撰的《幼學瓊林》中給出的九族解釋是:何謂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也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向上為四代,向下為四代,這樣的稱為九族。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對九族的理解也是如此。
還有一種九族的說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這種說法在文獻中出現並不多。正常情況下皇帝不會出現誅九族的現象,一般是夷其三族。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取得魏國大權之後,曹爽作為失敗者被夷三族。但是作為曹爽的表弟夏侯玄當時並沒有在被誅殺行列,夏侯令女是嫁給曹爽的堂弟曹文叔,她也沒有被誅殺。
這樣看來夷三族遠遠沒有我們後世想像的那麼大。《女仙外史》中就說:稽之歷代,謀反叛逆者不過三族。一般不會出現皇族誅殺九族的現象出現,當然也有特例,比如明成祖殺方孝孺時,殺的是十族,第十族就是門生舊吏為一族,這個是特例。
皇帝為什麼還要誅滅罪臣之九族呢?主要是為了恩威並舉
天子之恩威,止於爵三公、夷九族。恩威盡,而人思以勝之矣。故明君養恩不盡,常使人有餘榮;養威不盡,常使人有餘懼。此久安長治之道也。
上面這段話是明代晚期著名學者呂坤所寫的《呻吟語》中的一段話。他將皇帝為什麼要誅滅九族的原因說得一清二楚了。
皇帝治理天下需要恩和威。恩就是讓人當官,官至三公為最高,這是古代地位最尊顯的三個官職,一般指司馬、司徒、司空,或者指太師、太傅、太保,歷朝歷代有變化。
威的極限就是誅其九族。有恩有威,這樣老百姓財富觀。
為什麼誅九族就能讓老百姓服管呢?
因為古代的人不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他們都出生於一個大家族中,每一個人都優先為家族考慮,因為家族強盛,代表自己可以獲得的利益就越多。
比如衛子夫這個衛家本來就是下層百姓,但因為衛子夫給漢武帝生下兒子,立為皇后,衛家就雞犬升天,最輝煌的時候衛家那些還在嬰兒都已經被封侯,衛青拜為大將軍,並娶原來的舊主平陽公主為妻。衛家起來之後,連帶霍家也起來了。因為霍家是衛子夫的二姐衛少兒的夫家。
同樣後來衛子夫倒後,衛家和霍光也迅速敗落。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說的其實就是家族之事。
不依附家族,一個人是很難生存下來的。同時大族會欺壓小族,名門會看不起寒門小族等等。所以家族的興旺就是自己的榮耀,這是一體的。既然是一體的,那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必須要考慮到你背後的族人。如果你想反抗王權,你就會考慮到你的族人,這種代價是很大的,有時就會出現有這心而沒這個膽了。古代判斷一個人有沒有能力,那就先看此人能否和睦九族。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史記·十二本紀·五帝本紀》九族可以搞得定,你還可能被人認可出來管理百姓。古人對九族是很看重的,同時對族中之間也會進行接濟。莽深辭讓,受六千三百萬,而以其四千三百萬分予十一媵家及九族貧者。——《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二十八》這就是王莽的做法。皇帝要娶自己的女兒,送了黃金二萬斤,為錢二萬萬,王莽接受了六千多萬,然後大部分錢給了族人救濟。
整個古代中國人的生活圈子是自己——九族——鄰裡——鄉黨。這樣四環相扣的。所以誅九族之罪更多的是拿來保護微信之用,一般不會真的誅到九族,這是最後的大殺器,皇帝不會隨意用之。古代大族往往是相互通婚的,如果真的實行誅殺九族,估計朝廷大員會被誅殺很多,這會影響到統治。所以夷三族成了最常見的做法,但這種極端的做法還是保留著,比如明成祖就誅了方孝孺十族,共計873人。
為什麼一定要誅九族,皇帝不是擔心這些族人報復,而是告誡所有其他家族的人,保持對皇帝的敬畏。所以誅殺九族的意義更多在於皇帝想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