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審美,主要是筆法、章法、意境的欣賞,筆法的體現主要在漢字書寫的線條之中,中國書法的線條雖然只是用墨汁來書寫,但是依舊要有「濃、淡、幹、溼」等墨色的變化,現代有的人研習書法時說要善於應用「枯筆飛白」,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實際上中國書法中準確地說有一種「飛白」筆法,「枯筆飛白」應該分為「枯筆」與「飛白」兩種,「枯筆」是敗筆,而恰到好處的「飛白」則是中國書法家應該善於應用的一種技法效果,能夠讓書法線條變化豐富,更有美感!
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擅長篆書、隸書,尤以隸書著稱,其字結構嚴整,點畫俯仰,體法多變,漢靈靈帝命工匠修理鴻都門(東漢時稱皇家藏書之所為鴻都),工匠用掃白粉的帚在牆上寫字,蔡邕從中受到啟發而創造了「飛白書」。蔡邕寫作《聖皇篇》一文,親自送到當時的皇宮圖書館—鴻都門,這一天鴻都門正好修理內部,宮門緊關。只見一個工匠,用笤帚蘸著石灰水刷宮牆。由於笤帚太大,石灰水又很濃,所以刷完的牆一道黑一看上去很不舒服。蔡邕此時由於進不了鴻都門,便佇立門下,觀察良久,若有所思,他快步回到家裡,他趕緊找來一些竹子,劈成細細的條條,仿照答帚的式樣,綁在一起,做成了一支扁形的竹筆。然後飽蘸濃墨,運筆時速度又較快,經過幾次刻怠練習,終於創造出這種點畫中有一絲一條的露白的書體「飛白書」。後來,這種書體曾一度極為盛行,尤其是當時的一些宮門的匾額題字,均採用此體,飛白書亦稱「草篆」。這種書體,筆畫中絲絲露白,似用枯筆寫成,為一種獨特的書體,對後世影響甚大。唐張懷瓘《書斷》評論蔡邕飛白書時說「飛白妙有絕倫,動合神功」。
「飛白書」作為一種字體因種種原因衰落下去,然而書法線條中「絲絲露白」的「飛白」效果卻被古今優秀的書法家們廣泛的應用,中國書法線條貴潤不貴燥,以中鋒為主飽含墨露的書法線條有血有肉,有精神氣質,「枯筆」則沒有血氣缺乏生命力,屬於「敗筆」,因此「枯筆」與「飛白」不能等同,「飛白」效果的出現是優秀書法家書寫過程中通過提按頓挫,運筆速度快慢不同而自然流露出來的線條效果,並且「飛白」線條的應用要恰到好處,不宜過多! 「飛白」的效果主要是書法筆畫中間夾雜著絲絲點點的白痕,能給人以飛動的感覺,「飛白」筆法也被應用到國畫中,現在我們把書畫的乾枯筆觸部分也泛稱為「飛白」,筆畫中絲絲露白,是書畫家善於用筆的表現!
歷代書法家喜歡用「飛白」筆法的主要原因是,感覺書寫暢快淋漓,書法中「飛白」筆法多應用於草書,尤其是大字草書中,每當書法家寫到盡情處,往往在寫一些長豎、長橫等筆畫時,一掠而過、一洩千裡,筆畫的中間會出現一段「飛白」,讓書寫者和旁觀者都會產生視覺和感覺上的暢快感,偶爾使用「飛白」,章法上能製造出濃淡、乾濕的對比效果,是書法章法布局的重要手法之一,「飛白」是書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使用「飛白」筆法不人人都能做到的,需要書法家達到一定的筆法熟練程度,否則不僅寫不好「飛白」,還會弄巧成拙!
使用「飛白」時切忌用在單字起筆處或筆畫前端,一個字裡忌多筆有「飛白」,一個筆畫「飛白」要長短合適,自然寫出,不要刻意出現很長的飛白線條,同時而整篇中不能過多使用「飛白」,否則會導致鬆散不實,缺乏力度,要以少勝多!
總起來說,一名優秀的書法家一般不會用「枯筆」,而會恰如其分的應用「飛白」筆法,豐富書法作品中的線條表現,以其有更好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