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0 15:1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沈愛群
《清平樂》圖源網絡
由王凱、江疏影領銜主演的《清平樂》正在熱播。宋朝以文治國,無論是君主還是大臣,均好讀書,尤以書法、繪畫為樂。文學史上「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6個,書法出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繪畫除了範寬、李成,更有燕文貴、武宗元、許道寧、趙昌、易元吉、文同、郭熙等。
《清平樂》熱播,讓「宋粉」們追劇之餘,也看到了宋仁宗時代極其流行的一種書體「飛白書」。劇中,宋仁宗和曹皇后均愛極了這種書體,兩人不僅常常各自臨帖,有一次曹皇后要去仁宗處訴情意,也是命宮女帶上一幅自覺最滿意的「飛白書」和一壇自釀的墨曜酒。
宋仁宗的書法造詣,「飛白尤神妙」
宋仁宗趙禎是宋朝第四任君主,在位時間41年。最近,宋史學者吳鉤的《宋仁宗:共治時代》出版問世,聚焦的也正是這位大宋皇帝。
在吳鉤的筆下,我們得以知道宋仁宗也是一位頗有才情的藝術家。《宋仁宗:共治時代》裡說,仁宗從小就喜歡繪畫,「在春宮,閒時畫馬為戲」。他還通曉音樂:「洞曉音律,每禁中度曲,以賜教坊,或命教坊使撰進,凡五十四曲,朝廷多用之。」
其書法造詣也很厲害:「萬幾之暇,惟親翰墨,而飛白尤神妙。凡飛白以點畫像物,而點最難工。」這裡的「飛白」,指的就是「飛白書」。
宋仁宗的「飛白書」藝術水準有多高?歐陽修在《宋仁宗御書飛白》中,用一個小故事講述了他對仁宗「飛白書」水平的敬佩:「治平四年夏五月,餘將赴亳,假道於汝陰,因得閱書於子履之室,而雲章爛然, 輝映日月。為之正冠肅容,再拜而後敢仰視,蓋仁宗皇帝之御飛白也。」
由於宋仁宗對「飛白書」的提倡和身體力行,仁宗時期許多文人也加入到「飛白」的創作大軍中。晏殊前後寫了四篇頌揚仁宗「飛白」的文章,歐陽修、蘇東坡也對仁宗的「飛白」競相稱譽。作為臣子對皇帝書法的讚揚,不管其中有多少馬屁成分,但至少也側面說明仁宗的書法水平極為高明,否則以公正著稱的歐陽修不會這麼公然稱讚。
歷史上,「飛白書」到底是個怎樣的「存在」
「飛白」,因筆畫中有的似鳥頭燕尾,又似鳥頭鳳尾,橫豎筆畫絲絲露白,飛筆斷白,燥潤相宜,似枯筆做成,故稱「飛白書」。
據傳,「飛白書」為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獨創。有一次,蔡邕在等待皇帝接見間隙,看到有幾個工匠正在用蘸著石灰水的掃帚刷牆。由於掃帚比較稀疏,蘸水後水分不是很充足,加之牆面不夠光滑,所以一掃帚刷下去,印在牆面上的水痕裡仍有些地方會露出未被打溼的牆皮。這讓蔡邕受到啟發,經過反覆思考和無數次嘗試,終於掌握了蘸墨多少、用力大小以及行筆速度等方面的尺度,寫出了黑色中隱隱露白的筆畫,使整幅字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靈動、變化和飄逸,別具韻味。
蔡邕獨創的飛白體,很快被推廣開來。長期以來,「飛白」被理解為一種書體。北宋的朱長文在其《續書斷》中評價道:「飛白之法,始於蔡邕,工於羲、獻、蕭子云。」「羲、獻」,即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蕭子云,為南朝梁書法家。之後,「飛白書」一直受到隋、唐、北宋帝王垂青。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的《晉祠銘》碑額,武則天親自撰文並書丹鐫刻的《升仙太子碑》碑額,皆採用了飛白書。至北宋時期,由於宋太宗、宋仁宗對此書體的極力喜愛,使「飛白書」的技藝在那時漸趨完善成熟,出現創作的最高峰。
「飛白書」的「後來」
「飛白書」曾在書法史上扮演過重要角色。無論是陸機的《平復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還是懷素的《自敘帖》,都運用了大量的「飛白」。明代的徐渭、清代的傅山、近代的齊白石和林散之,也都非常擅長「飛白」。
然而我們也看到,自宋以後,「飛白」就漸漸式微了。但受其影響,「飛白書」的今生是:它仍以其他形式,存在於藝術創作中。
絲絲露白的「飛白」筆法,作為書法的一種特殊筆法,現在還被廣泛運用於各種書體中,在轉換向背中,使書法的筆法逐漸豐富起來。
在繪畫中,「飛白」則成了國畫的一種特殊技法。有時在民間廟會上,會看到一些民間書畫藝人創作「鳥蟲書」或「花鳥字」,用的也是「飛白」技法。
1587367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