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九大藝術形式分別是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建築、電影、遊戲。
那麼,最讓人有距離感的莫過於【建築】——畢竟,相較於其他形式的「體積」,【建築】顯得過於龐大,我們欣賞文學、繪畫、音樂、舞蹈、雕塑、戲劇、電影、遊戲等藝術(形式),某一款大概只需要消耗1小時,但「鑑賞」一座建築,也許消耗1小時,也只能了解到一些皮毛。
印象中我最早接觸的以建築為主體的書是《建築十書》,作者馬可·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是公元前1世紀的一位著名古羅馬工程師。該書是世界上遺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築學著作,也是現在僅存的古羅馬技術論著。
同時,也正是他最早提出了建築的三要素——「實用、堅固、美觀」,並首次提及要把人體的自然比例應用到建築的丈量上,並總結出了人體結構的比例規律。
在《建築十書》問世的約1500年後,達文西根據書中的概念繪出了完美比例的人體——這就是傳世的天價手稿《維特魯威人》。
「駕馭」建築和「駕馭」文字一樣,需要數年來的刻苦磨礪。
通常我們能看到的經典建築,建造時長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像很多教堂更是跨越幾個世紀才完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可以說「看過建築」,而非「看懂建築」的根源之一。如果想「看懂」某一建築,為什麼蓋了這麼久也是個很值得思考的話題,對吧?
再比如,【金字塔】固然經典,但至今我們仍然不知道它是如何建造的,建造目的是為何,建築內是否還有尚未發掘的密道。
而關於【神聖家族大教堂】,這是個世界一流的「爛尾樓」——因為至今還未完全蓋好。它的外型和內飾,很難讓你理解它是一座傳統的嚴肅教堂,更像是充斥了鬼魅的曲線建築,它有獨有的神聖,但空靈之外,則多了人世間的離奇。
單純去遊歷【神聖家族大教堂】,縱使有資深導遊引領,也未必能明白設計師【高迪】的鬼馬奇思,也斷然為其一生的傳奇哀嘆。
縱觀當代藝術類書籍,處於高階的很多都是通史類,例如《加德納藝術通史》、《詹森藝術史》、《藝術的故事》等,細分領域的大部頭也以講述繪畫為主,文學、音樂、舞蹈、雕塑、戲劇、電影、遊戲與生活接觸較多,不過是尋常之物——唯有【建築】,讓人總覺得高深莫測。
這的確有點奇怪,雖然我們每天都是從1個建築到另1個建築,但正因為越是熟悉,我們才越會覺得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以紐約中央火車站為例,每天約有42萬6千人次進出使用,但又有多少人冒出過駐足觀賞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