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2020-12-22 澎湃新聞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一起走進徐匯,解讀徐匯老建築。

此次的城市行走路線之一是來到了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為市民上了一場生動的城市行走課程,希望通過專業的建築師和建築學者帶領參與者閱讀建築,在城市行遊中深度理解優秀歷史建築對於城市文化的意義,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使街區成為露天的小課堂,讓參與者在行走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並深度感受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活動特別邀請織城網絡組織設計,作為一個以建築學為背景的研究與策展團隊,策劃一系列上海「城市行走」活動,挖掘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多次勘探現場,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考證文獻,設計出了吸引不同年齡、不同背景市民的行走路線,力求徒步線路主題更鮮明,故事更有趣。

武康路作為上海最有名的風貌街道之一,當之無愧是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精緻縮影,可以稱作是一座開放式的歷史建築博物館。

第一場行走活動以「閱讀上海近代建築風格——認識武康路上的萬國建築」為主題。行走路線以武康大樓為起點,沿途經過原義大利總領事官邸、密丹公寓、威爾金遜住宅、柯靈故居、武康路100弄等,由畢業於同濟大學歷史建築保護專業的應伊瓊導師現場講解,多年來一直從事歷史建築修繕工作的她從專業的角度解說各類建築特點,帶領大家捋清西班牙式、英式、法式等不同住宅建築的風格。

說到武康路,武康大樓是不得不提的建築之一,因地處淮海中路、武康路、興國路、天平路、餘慶路的交叉口,契合基地的三角形形體獨特而巍峨,一直被視為上海的城市文化符號之一。

應伊瓊說:「武康路就是一座開放式的歷史建築博物館,既可以看到城市發展的印記,又能讀到有趣的細節設計。」

「武康大樓1924年由法商萬國儲蓄會開發,初名萬國儲蓄會霞飛路公寓,也稱為諾曼第公寓或東美特公寓,設計者是還在美商克利洋行擔任主創建築師的鄔達克。」應伊瓊介紹道。

這座八層高的大樓是滬上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平面因地制宜布置成熨鬥形狀,第一、二兩層為基座,有連續半圓券廊和水泥仿石牆面;三至七層為黃褐色磚牆,且有豐富的裝飾,第三層有三角形古典山花窗楣,還會看到刻有螺旋花紋的「牛腿」造型。居室大多朝南,戶型結構靈活,作為舊上海第一批高檔公寓之一,最初住戶多為外資公司高級管理人員。

「現在我們看到的武康大樓是經過完整修繕後的樣子,由於外立面空調機架、雨棚,晾衣架等附著物增多,對大樓安全和景觀都有一定影響,所以修繕工程特別將二樓以上的所有空調機架位置進行了調整,做到『橫平豎直』,雨棚和衣架都拆除了。所有的空調機架也都統一定製,兼具遮擋、通風和安全美觀的功能。」應伊瓊仔細介紹了武康大樓的建築細節。

1943年,福開森路更名為武康路,1953年,諾曼第公寓更名為武康大樓。1995年,武康大樓被列入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名錄。

隨著隊伍繼續向前,幾幢淡黃色外牆的小洋房映入眼帘,武康路394號、396號住宅是20世紀30年代上海十分流行的西班牙式建築,帶有細小粗糙質感的水泥拉毛紋理的外牆,圓拱形的門廊和窗洞,以及特製的西班牙螺旋形柱子。

「羅密歐陽臺」是武康路小有名氣的打卡點,坐落於武康路378號,曲線形鑄鐵花飾陽臺成為了人們了解西班牙建築的標誌之一。隨即看到的是開普敦公寓和密丹公寓,從整體建築線條和裝飾上就能直觀感受到現代派建築和裝飾藝術建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從武康路轉進復興西路,可以看見由建築師奚福泉設計的西班牙風格建築——柯靈故居。「仔細看他對這棟樓房的設計,簡潔又緊湊,一底帶三樓,有半圓形券門、螺旋柱券窗,以及鐵藝裝飾、米黃色水泥砂漿拉毛外牆、紅色屋面筒瓦」,她說,「奚福泉的設計做到了豐富且平衡,與我們在武康路上看到的那些西班牙式住宅也不同。」

慢慢走到了烏魯木齊南路64號,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紅色瓦屋頂、半露木構架山牆和清水磚牆組成的老宅。應伊瓊解釋道,「這裡是我們漫步的最後一站,這棟英國鄉村別墅花園住宅出自鄔達克之手,原先這裡是國際禮拜堂牧師住宅。」

「色彩明亮的拉毛牆面、拱券門廊、紅瓦屋頂、木質屋架、英國式花園住宅、帶有螺旋曲線裝飾的西班牙式小洋房、簡潔精巧卻也不失裝飾藝術韻味的現代式公寓、還有法國的文藝復興風格以及上海為數不多的地中海式花園住宅……」應伊瓊一一道來並深入解讀建築風格背後的城市發展歷程,為大家講述藏於武康路的人文故事。

這次「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考古活動以「閱讀」為題,藉助陸家嘴讀書會優質資源,通過介紹建築類的相關書籍,如《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上海武康路建築地圖》等,結合實地探訪,讓市民能在本次活動中獲得全新的城市體驗。

今年8月,上海市文旅局聯合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策劃出版了一本講述上海地標建築的書——《這裡是上海:建築可閱讀》,該書介紹了上海56處地標建築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和時代意義。

早在2017年,韓正同志就這樣描述上海的未來:「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城市始終有溫度」。我們閱讀法國梧桐樹下老洋房、石庫門裡弄,閱讀一處處名人故裡、歷史遺存,閱讀亭臺樓閣橋寺塔,閱讀嵌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地標。

一處處獨具美感的建築空間,一棟棟嵌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地標,背後所展現的是上海乃至中國波瀾壯闊的發展史、進步史與創新史。當建築遺產的歷史價值在現今日常生活中被激活,建築,就是歷史與當下最好的連接。

正如同濟大學副校長伍江教授所說:「你可以欣賞一棟好看的建築,但它不一定能和你產生互動。能和你產生互動的,一定是容納你感情與記憶的地方。」 要和建築產生互動,就要真正走進建築,感受建築與城市的魅力之所在,把建築的歷史價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讓建築作為連接歷史與現在的橋梁。

END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
  • 建築也可「閱讀」!滬上100多條建築微旅行線路公布
    市文旅局在2020上海旅遊節之際,發布了100多條各具特色的建築微旅行線路,大家可跟隨這些旅行線路,用腳步丈量魔都,聆聽歷史建築前世今生,感受城市歷史人文氣息。→建業裡24海派文化之源類型:海派文化線路長度(km):2預計遊覽時間:全天涉及建築 徐匯公學舊址→徐家匯藏書樓→徐家匯天主教堂→徐家匯觀象臺→光啟公園→土山灣博物館25
  • 直播、聲遊、夜購……徐匯區16處文物建築和文博場館明天免費開放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下簡稱「非遺日」),徐匯區文旅局以「非遺+」結合「建築閱讀」「徐匯故事」「夜間消費」等熱點話題,將非遺項目的體驗、展示和銷售搬到「雲端」,為市民遊客帶來一場全感官、多維度、沉浸式的「雲享非遺」精彩之旅。
  • ...徐匯濱江|楊浦濱江|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浦西|龍美術館|周到君
    (正在規劃的星美術館建在南浦火車站原址上)架設在龍美術館東側的二層高架步道,可俯瞰江景、近距離觀賞塔吊。連接徐匯濱江與黃浦濱江的日暉港尚在施工。·徐匯濱江是浦西4個濱江中唯一可玩滑板、露營野餐的地兒,不要錯過哦;·不打算野餐的小夥伴可去附近的兩家mall:正大樂城和綠地;·海事塔附近有洗手間和飲料售賣機;·要去美術館的記得提前預約。黃浦濱江:喚起世博記憶;PSA望江天台吹風過了日暉港即是黃浦濱江,可看見盧浦大橋。
  • 在上海閱讀建築,這些經典線路你可以漫步!
    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 要真正讀懂上海, 就必須走進一條條梧桐濃蔭裡的小巷, 看一幢幢風情萬種的各式建築 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日前推出 這個假期,就挑選你感興趣的去走走吧
  • 中國首個「建築模型博物館」,一個巨大的未來城
    建築模型博物館是中國首個模型博物館,館內收藏眾多著名建築師手工模型,搭配上數位化的科技展示手法展現,打造未來城市的概念。收藏的眾多建築模型本身反映了建築師及建築設計行業所經歷的建造技術發展、建築歷史文脈的傳承與革新,也折射出不同設計語境下的建築風貌,更體現了建築設計的多樣性和地域性。通過建築模型的集成展示,可以增進行業內部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同時這些實物資料也構成了一部行業文化「專著」,以開放共享的姿態樹立行業展示窗口的美好願景。
  • 2019上海旅遊節,先來樂享徐匯漫生活吧!
    公益,旅遊,資訊,宣傳,活動當梧桐樹葉從夏日炙熱中積攢了充足的能量,當初秋第一縷微風清涼拂過永不拓寬的小馬路,當有故事的老建築裡迴蕩著歷史餘音靜候閱讀。2019上海旅遊節將於2019年9月14日至10月6日舉行。
  • 上海徐匯:「神仙操作」! 網紅街區化身「移動博物館」!
    電影博物館在以展覽及文化空間打造為基礎的業務模式上,結合City Walker(城市行走者)的概念,在建築可閱讀的基礎上,以館藏精品為核心,融入特色文創,聯通電影內外,定製獨一無二的「移動博物館+文旅」的概念線路,探索電影主題的文旅新方式。
  • 秋收,冬藏,徜徉於徐匯金色美景中
    秋收,冬藏,徜徉於徐匯金色美景中 2020-12-16 15: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FR-EE建築設計助力城市更新
    這座博物館為各種規模的永久性和臨時性展覽提供靈活的空間,頌揚著日常生活。FR-EE建築設計打造的索瑪雅博物館第一年就吸引超過100萬訪客,成為城市和社區重生的催化劑。 建築是傳統文明的現代釋放在21世紀的設計中,全球化理念和實驗是必不可少的。
  • 「海派之源 非遺新生」 徐匯之美在文博會等你
    展區以「海派之源,非遺新生」為主題,從徐匯承載千年江南古韻、匯聚百年海派文化、開啟東西方文化交流之先河的歷史文脈中梳理出「百年音樂」、「百年建築」、「百年工藝」和「新生新銳」四大板塊,通過非遺精品、非遺技藝、文創產品、文創服務等內容的展示,以徐匯時尚感十足的新生非遺為切入口展現徐匯文創IP的無限可能,讓觀者徜徉其中,體驗「建築可以閱讀,街區適合漫步」的氛圍,感受徐匯之美。
  • 健康專家、建築專家陪同 來場說走就走的城市漫步吧!
    圖說:健康和建築閱讀兼備的人文行走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大家平時走路太快,無暇欣賞道路兩旁的建築。其實,經常欣賞美就會更年輕喲!」建築可閱讀,街區可漫步。人文行走作為一種新興的城市活動,因其健康生活、閱讀城市歷史等特性正日益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昨天下午,健康專家和建築閱讀專家陪伴近30位市民,來了場「說走就走」的人文行走。
  • 劉克成作品: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 / 2017-2018年度建築設計獎·建築...
    江南貢院明清盛期曾有科舉考棚20600個,在科舉制度1300年歷史中,有百分之五十一的狀元從這裡走出,產生了大量人才。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江南貢院土地先後被政府、商業、醫院、劇場等佔據,目前僅存考場中心建築明遠樓,以及飛虹橋。
  • 當我們在閱讀建築時,究竟讀什麼?
    (均市文物局供圖)製圖:馮曉瑜 三年間,對外開放的歷史建築從近百處增至1039處,2458處老建築設置了二維碼,方便市民遊客更快捷地了解其前世今生……這是上海自2018年啟動「建築可閱讀」工作以來交出的成績單。 如果說,掃碼閱讀是1.0版,開放建築是2.0版,那麼3.0版的「建築可閱讀」應該是什麼樣的?
  • 中國第一個建築模型博物館,其實是一個未來城市的預 [mó] 言 [xíng]!
    2011年,我關於垂直城市的博士論文裡引用了庫哈斯的這段文字和圖片。我認為20世紀初從歐洲到北美對摩天樓的各種想像形成了垂直城市的雛形。由此激發我要把博物館設計成一個關於未來的垂直城市模型。△ 漫畫家A.B Walker對摩天大樓最初功能的遐想《看不見的城市》中輕盈的城市之二中提到的完全建築在高腳樁上的珍諾比亞幫助我確定了未來城市的基本架構。
  • 公共文化建築設計:珠海博物館/案例
    項目位於珠海海濱,背山臨水,毗鄰鬱鬱蔥蔥的城市綠地公園,與珠海大劇院隔海相望。新兩館建築——博物館和規劃展覽館,與大劇院一起構成珠海市北側的入口地標,建築面積55807㎡。
  • 博物館類建築怎麼做?你沒留意的知識點都在這裡!
    也可在走廊式進廳中布置垂直交通設施。 丹麥哥本哈根方舟現代藝術博物館就是將陳列室布置在弓形走廊式進廳兩側的例子。 博物館建築的內部功能和流線分析 內部入口 在中小型博物館中,人流、貨流可共同使用一個人口。在大型博物館或一部分中型博物館中,可將人流、貨流入口分開設置。在大型博物館中還可將內部工作人員與外來專業觀眾的入口分開。
  • 廣東「隱藏」的古村走紅,號稱「嶺南建築博物館」,潮汕民居之巔
    很多人對廣東省的認識更多的是高樓林立,旅遊資源豐富,小吃眾多。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廣東省的普寧市洪陽鎮南村,有一座「家族古村落」——德安裡。現在這座古村落已經是當地的旅遊了,而且不收門票,遊客們可以免費進入這座村落,遊覽參觀,沿著青磚石瓦,斑駁陸離的石板橋行走在古村落的街巷。但是看古董展覽還是需要門票的,不過也不貴,才10元,僅僅是一杯奶茶錢。
  • 中國外形奇特的三座建築,分別在三座城市,造型贏得連連稱讚
    三座造型奇特的中國建築,分別在三個城市,造型博得人們的讚譽,如今我國發展迅速,不僅不同於跨大城市,其他城市的文化也不同,所以每一個城市的建築都有很大的差異,有些建築不是城市的象徵,而是反映當地的生活水平,當然因為吸引了許多遊客,你知道這些中國造型奇特的建築分布在哪裡嗎?
  • 孩子們透過建築「認識」世界
    「組團」研究、設計、搭建的「珍品」,將整個校園裝扮得就像一座小小的世界建築博物館。  改變內容實現學習主題的「自選擇」  「港珠澳大橋的作用是讓這三座城市的連接更緊密……」「這是我們組完成的傣族竹樓模型,注意,他們的一樓是不住人的……」  每周五上午第二節課,建大附小的校本課程「小小建築家」就開始了,學生們或者分組製作模型,或者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