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城區:
「四結合」走活理論宣講「一盤棋」
「今天,我們講一講家風。習近平總書記說:『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冬日暖陽下,潞城區合室鄉中村一處農家小院裡人聲鼎沸,農閒在家的鄉親們聚在這裡,聽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長治當代鄉賢」蔣彩玉講故事。這裡是蔣彩玉的家,她將自家的5間堂房騰出2間,1間作圖書室,藏書1100餘冊,1間作「小院講堂」「道德講堂」,宣講政策理論,弘揚新風正氣。
在潞城區廣大農村,農家小院、房前屋後、街頭巷尾是當地百姓談天說地、「擺理說事」的主要場所。如今,這裡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時常有當代鄉賢、道德模範、「草根藝人」等登臺亮相,以講故事、說快板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把「普通話」改成「家鄉話」,用「小故事」講清「大道理」,傳理論、說政策、話發展,傳播正能量,引導好鄉風。
「每次我只講一兩個小故事,用咱老百姓的話,把正能量在鄉村樹起來。」在蔣彩玉看來,她家的小院被設立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後,鄉親們「進牌場」、蹲麻將館的少了,進書屋、進講堂的多了;鄰裡矛盾糾紛少了,互敬互助的多了;叨叨家長裡短的少了,關心熱議國家大事的多了。
這是潞城區堅持大平臺結合小庭院、小人物結合大情懷、線上播結合線下講、多樣性結合針對性「四結合」,走活理論宣講「一盤棋」的生動實踐之一。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紮根幹部群眾心中,這是打通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最後一公裡」責無旁貸的職責所在。如何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圍繞「在哪講」「誰來講」「怎麼講」,潞城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工作堅持在傳播的平臺、內容、手段、形式上下功夫,通過「四結合」打好「陣地建設+內容建設+創新形式+創新技術」「組合拳」,有聲有色地開展理論宣講,深入淺出地闡釋解讀政策,幫助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學得更懂、弄得更通、做得更實,讓黨的創新理論在潞城大地落地生根,成為凝聚民心的重要武器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幹事創業的精神源泉。
大平臺結合小庭院,靠前設置陣地。
群眾在哪裡,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就建在哪裡。群眾在哪裡,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就延伸到哪裡。在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15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基礎上,延伸更加接地氣的農家小院為實踐「點」,靠前設置陣地,在房前屋後、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百姓身邊開展理論宣講,實現了全覆蓋、無盲區、零距離,達到了「時時宣講、處處宣講、事事宣講、人人聽講」效果,打通了理論宣講「最後一公裡」,讓基層幹部群眾「第一時間」在家門口就能深刻領會到黨提出的一系列思想觀點、決策部署的解讀。
依託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小院「四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平臺,自上而下、「多級」聯動,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大眾化、普及化。中村80多歲的老黨員、老支書蔣雙紅說:「彩玉家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後,大家有事沒事就過來嘮嘮,不固定時間,不固定主題,不固定人數,在聽講、聊天的過程中就能把黨的聲音傳播出去。」
小人物結合大情懷,壯大宣講隊伍。
整合志願者資源,注重吸收群眾身邊威信高、口碑好的老黨員、老幹部、道德模範、鄉土文化人才、科技狀元等,實現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志願服務隊伍全覆蓋。鼓勵民間「草根」登講臺,開展「鄉音宣講」「鄉賢宣講」等百姓宣講,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群眾身邊的小人物體現無限大情懷,讓課堂內容更接地氣、更富成效。
「上得場來喜盈盈,說段快板你聽聽。說說鄉村咋振興,黨的領導最英明。潞城區委強引領,科學發展遍潞城……」在走鄉串村的演出中,潞城區道德模範、文化志願者李東芝的說唱,贏得了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李東芝難掩自豪地說:「這是我老公苗昌木專門給我編的一段快板,別看他眼睛看不見,卻是眼盲心不『盲』!」原來,李東芝40年如一日照顧盲人丈夫的故事在當地傳為佳話。苗昌木眼睛雖然不好,但頭腦靈活,李東芝每天給他讀報,他又聽廣播電視,每天接觸的信息量很大!「聽李東芝說快板,我們不僅學政策,還學習她陪伴照顧盲人丈夫40年的大胸懷。」崇道村村民侯雪蘭說。
小人物,大情懷。通過進村入戶宣講,闡釋黨中央大政方針、為民利民惠民政策,送理論、送溫暖,更送志氣、送信心。
線上播結合線下講,創新宣講方式。
緊緊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線上平臺,充分運用各類資源,利用理論宣講平臺開設直播課程,讓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共享新時代文明實踐的「理論大餐」。同時,精心遴選宣講骨幹,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理論宣講團,進基層、進鄉村、進農戶,走到老百姓家門口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
「種植大豆選良種,自留種子不能用。種豆最怕重茬地,選擇地塊記心中。通風透光圪梁地,平川大田立體種。四行玉茭三行豆,高低搭配利通風……」這是科技志願者賈雙龍對接農民耕作需求,編寫的《大豆栽培技術順口溜》。
「念起來朗朗上口,都是方言土語大白話,好懂、好學、實用!」「沒想到種地還這麼多門道哩!」通過線上平臺播發,贏得了群眾的點讚。
多樣性結合針對性,豐富宣講內容。
針對「理論宣講」太抽象、聽不懂現象,由本土文藝志願者領銜創作,把理論語言「翻譯」成方言土語,把抽象的理論轉化成為具有宣傳教育功能、富有地域特色的各類文藝節目,常態化開展面對面宣講、互動式座談,用冒熱氣、接地氣的群眾語言,採用舉例子、講故事方式,深入淺出地開展宣講,以群眾愛聽、愛看的方式推動黨的新理念、新思想入心、入腦、入行。志願者每到一處,都要了解當地生產生活情況、群眾關心關切問題,既講思想理論,又講政策取向,同時對於群眾需求,「不出院」就能被收集,讓廣大幹部群眾產生共鳴,使理論宣講接地氣、暖人心。
讓黨的理論走深、走心、走實,潞城區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之路。
(文/王宏 常珍珍 徐姍)
武鄉縣:
「六在武鄉」構建文明實踐「大矩陣」
夕陽無限好,人間重晚情。近日,在武鄉縣故城鎮河底村村委會院內,一場熱熱鬧鬧的「愛心餃子宴」紅火了整個村子。
「餃子來了, 大爺、大娘,快動筷子嘗嘗剛出鍋的餃子……」桌子擺起來,歡歌唱起來,故城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志願者們將熱氣騰騰的餃子端上桌,老人們樂呵呵地吃著餃子、看著節目,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和樂同心,明德潤品。為特殊群體送去溫暖和關愛,營造樂於助人、文明和諧的良好社會風氣,這是武鄉縣創新思維以「六在武鄉」做實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中「和在武鄉」的一項重要內容。
以文化人,以風化俗,以德潤心。新時代文明實踐像一盞燈,點亮群眾精神路。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武鄉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緊扣「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目標定位,圍繞「文明實踐、鑄魂育人」主題,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把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傳承紅色基因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的重要內容,以學在武鄉、紅在武鄉、樂在武鄉、和在武鄉、美在武鄉、興在武鄉「六在武鄉」為抓手,構建文明實踐「大矩陣」,著力譜寫新時代文明實踐新篇章。
學在武鄉,紅在武鄉,築思想之基,揚太行精神。
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重要任務之一。武鄉縣著力盤活整合現有基層公共服務陣地資源,強化資源整合和功能融合,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平臺開展理論宣講,推動理論傳播通俗化大眾化。
在全縣黨員幹部群眾中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等,持續開展科級幹部素質提升輪訓,舉辦全面從嚴治黨等專題報告會。
針對青少年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弘揚太行精神、愛國主義雲課堂」「筆中話真情、緬懷革命先烈」徵文等活動;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宣講小分隊走進中小學,將紅色故事與學校思政工作相結合,打造紅色思政課堂;組織「悠悠朗讀」志願服務隊、黃河藝術志願服務隊,分別深入鄉村學校開展紅色記憶志願服務和炫酷魔方志願服務,營造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打破「各自為政」的陣地壁壘,強化資源整合和功能融合,將縣級公共文體設施、區級文化活動場館等統籌納入武鄉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促進工作平臺互融互促,充分發揮了各類平臺載體綜合使用的效應,切實做到了「一個中心、N點輻射、多重功能、共享使用」。
太行精神放光芒,紅色基因代代傳。作為革命老區,武鄉縣始終把紅色文化貫穿新時代文明實踐全過程。
「我志願參與全村各項工作,不計報酬,只講奉獻!」今年春節,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武鄉縣各鄉鎮、村(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的志願者們第一時間響應,挨家挨戶發放宣傳資料,排摸人員情況。黨員幹部、普通村民,一批又一批志願者們挺身而出、主動請纓。全縣3000多名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者參與活動,「戰疫」一線黨旗紅。
清明節期間,以「移風易俗、文明緬懷」為主題,開展網上祭英烈等活動;「七一」重溫入黨誓詞、參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先進黨員事跡報告會等活動,進一步堅定了黨員理想信念;在中小學校廣泛開展升國旗、唱國歌、講紅色故事等活動,厚植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懷。
樂在武鄉,和在武鄉,育文明新風,建德善家園。
文明實踐活動接地氣,才有生命力。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過程中,武鄉縣突出地域特色,結合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送到群眾家門口,讓文明新風吹進群眾心坎裡。
組織文藝志願者開展文化進萬家、文藝輕騎兵進基層活動20餘場次,將脫貧攻堅、掃黑除惡等通過秧歌、三句半、開花調等形式呈現出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組織志願者下鄉入村為老年人開展衛生健康、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律法規等知識宣傳,並手把手教識字困難的老黨員操作學習強國平臺,為他們日常生活「加餐」「充電」;持續開展健康知識講座、全民健身活動,對基層文藝工作者開展公益培訓;加強鄉鎮、村記憶館,文化活動場所等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在各村設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文化牆……讓群眾在歡聲笑語中受教育、樹新風。
文明鑄魂,德潤人心。組織廣大志願者助力春耕生產、復工復產、森林防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深入社區、村莊開展「田間地頭送溫暖、助耕支農送服務」「免費義診 愛暖人間」「護林防火在行動」等活動;開展關愛殘疾人志願服務活動,免費義診,發放康復輔助器具;在鄉村開展「十星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評選,「小家傳大家 共築家國夢」家風家教主題宣傳月活動;開展為留守兒童送溫暖獻愛心、文明家庭展示等活動……文明實踐活動的觸角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呈現在群眾中,有效提升了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美在武鄉、興在武鄉,創優美環境,助鄉村振興。
「草兒綠花兒香,環境優美人健康」,武鄉縣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志願服務為基本形式,以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為目標,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
組織志願者開展城鄉綠化活動,參與整治亂扔亂倒、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結合愛國衛生運動季,組織志願者深入機關、企業、學校、鄉村,開展健康清潔文明實踐活動、健康生活傳播文明實踐活動、健康知識宣講文明實踐活動、健康行為促進文明實踐活動,形成了組織體系網絡化、服務內容多元化、活動開展常態化的良好態勢。
文明實踐引領鄉風,文明助推鄉村振興。武鄉縣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入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
「以前以為咱年齡大了,也做不成什麼事兒了,現在,我覺得生活還可以翻出更多花樣兒!」貧困戶任麗紅自從開起微店創業後,變成了闖蕩商海的「電商能人」。
如今,在武鄉縣小米節、播種節、開鐮節、梅杏節、梨花節等活動中,處處都能看到武鄉微商們的身影。武鄉縣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項目,有效增強農村婦女、困難群眾創業就業能力,讓「指尖技藝」變成「指尖經濟」。組織五村春播節直播、權店梅杏節直播、巾幗助農網上賣貨;把魏家窯綜合體驗園、石北水上樂園、嶺頭微商村、李峪魔術村等打造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貧困勞動力為培訓對象,開展電商、梅杏種植、養殖技術等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動力。
線上線下雙線運行、深度融合,月月有主題、活動不斷線,一個個豐富多樣、充滿溫情的活動,打造出新時代文明實踐「六在武鄉」樣本。
精心雕琢文明之美,用愛點亮文明之燈,全力打造文明高地,今日武鄉,新時代文明實踐之花滿城飄香。
(文/王宏 常珍珍 徐姍)
來源丨長治日報
編輯丨路璐
審核丨韓焰
監製丨嶽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