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唐朝譚用之
在中國的古代詩詞和文字裡,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就是一詞多義。當然也給詩歌帶來了無限的美感和遐想空間。
比如芙蓉這兩個字就很特別。它到底是荷花還是木芙蓉呢?
雖然荷花的文字歷史可以追溯但先秦,有詩經為證」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但同期屈原的詩裡,荷花也叫芙蓉。「制芰荷以為衣兮,芙蓉以為裳。」綠色的葉子做上衣,粉紅的花朵做裙子。
但問題也出在屈原,這位浪漫主義的大詩人流放在湘江一帶,他還寫了一句話,「釆薛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說的是湘水之神湘君在水中天上起舞,居然幻像疊出,在水裡採集藤蘿呀,在樹梢摘蓮花。當然這種奇麗的想像很符合神仙的氣質,何況湘君是個男神,排山倒海之外,必然也會生出各種奇境。
但問題也來了,這湘君如果是屈原自己,他跑到河邊去採藤蔓的花朵,順手在樹上摘下荷花一樣的大花,也有可能。那長在樹上的花,就是木芙蓉。
在唐詩中最早出現木末芙蓉的是王維的《辛夷塢》」木末芙蓉花,紛紛開且落。「但是非常難以判定這個木末芙蓉是指荷花還是指木芙蓉。
但是稍微晚一點的時期,韓愈和柳宗元都有專門詠木芙蓉的詩。
「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豔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釆江官渡晚,搴木古祠風,願得勤來看,無令便逐風。」唐朝韓愈《木芙蓉》
韓愈沒有去過雲南大理,所以這個官渡只能是河南省的官渡,也正好是韓愈的老家,在北方就出現了木芙蓉,足以證明在唐朝中期,木芙蓉已經南北種植。不過韓愈也給了一個花名的理由,說木芙蓉和荷花是偶爾同名,但卻又用了屈原的典故,所謂搴芙蓉兮木末。
」有美不自蔽,安能守孤根,盈盈湘西岸,秋至風露繁。「
那麼唐朝的柳宗元這太有發言權了。32歲他就點到了湖南的永州做永州司馬,他做了整整的十年。那麼在這湖南的十年裡,最打動他的就是其他地方有,但是絕對趕不上這裡的木芙蓉花。木芙蓉花開在秋天,秋露重的時候花越繁茂,比起荷花來,更適合水岸庭院種植,所以他毫不客氣地從湘西的水邊移植到自己所住的院子。
「新亭俯朱檻,嘉木開芙蓉。」這是別人家的庭院,柳宗元照樣的不吝嗇讚美。
在唐朝中期,木芙蓉是湘江邊茂盛的自然花朵,和水中的荷花扮靚著整個夏秋,到了秋天,木芙蓉則顯得更加高大壯觀。
唐朝末年五代十國的詩人譚用之路過湖南,正好秋天下雨,《秋宿湘江遇雨》
「湘上陰雲鎖夢魂,江邊深夜舞劉琨。
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
這首詩寫得非常有意境,也非常有意思。他是在湘江邊留宿,而且遇見了雨。他自己胸中鬱悶,在江邊舞劍,如果就眼前的實景來講,荷花一般長在淺水區,所以在江邊看到荷花的機率是不會高的,那但凡說是涉江釆芙蓉,基本都不會是太大的河流。也就是說譚用之此時看見的只能是比荷花高大的木芙蓉。在暮雨中,他看到了秋天時節依然蒼翠的藤蔓繚繞在湘江人家的庭院。
但是正是有屈原做底,湘地自古也盛產荷花,這句」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又直接致敬了屈原。眼前的木芙蓉和靈魂深處的煙水荷花連成了一體。
芙蓉國就成了湖南的代詞,它即是指的有地區植被特色的木芙蓉,也是指的,自古以來的澤國荷花。這倒是一名雙用。
很多人想到荷花時會想到湖南湘水,想到木芙蓉時也會想到。所以芙蓉國竟然是立體的。
比如木芙蓉開花時,也可以叫做芙蓉花開。荷花開時,也可以叫芙蓉花開。比如有個湖南的攝影大賽,就是用芙蓉國做標籤,專照荷花,說得過去,要是再來一次,用木芙蓉做主題,照舊吸引人。
最有名的關於芙蓉國的詩,自然是潤之1961年的《七律·答友人》,同樣上承屈原的浪漫主義氣質,磅礴大氣。
「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淚,紅霞萬朵百重衣。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裡盡朝暉。」
這位出生在湖南的偉大詩人,立體描寫了霞光下的湖南與芙蓉,它們在水裡,在岸上,既是荷花,又是木芙蓉,和霞光交織在一起,萬千重紅花搖曳,那是對芙蓉花和故土最大的祝福。
所以這就是芙蓉花的魅力,一名兩花,是美與美的交相輝映。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