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都要盤點一年來閱讀的書籍,今年年底盤點,發現居然老生常談,讀的還是中國四大名著。
其實我的閱讀既沒有宏觀規劃,也沒有微觀瞄準,整個可以稱之為囫圇吞棗。
在小學三年級,就喜歡上《紅樓夢》。那年因為參加武漢市少年兒童詩歌朗誦比賽獲了獎,語文老師邱老師便推薦我讀《紅樓夢》。現在想起來,邱老師真夠豹子吃馬鹿——好大的胃口,讓一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去讀《紅樓夢》。難道她不知道《紅樓夢》就像一片海,掉進去爬不出來嗎?
記得邱老師這麼說:「《紅樓夢》是一本好看的書,孩子愛看,教師也愛看,只是世界上沒有一片同樣的樹葉,每個讀《紅樓夢》的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紅樓夢》,這就是《紅樓夢》的偉大。」《紅樓夢》,你可真夠扎心的。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藝術成就最高的小說之一。
喜歡讀書源於父母是文教工作者,家裡有藏書,其中就有四大名著。記得小時候我家住五樓,是頂樓,再往上走就是陽臺。通往陽臺的樓梯很靜謐,沒人走,我便找到一處靜謐的讀書之地。我家對門鄰居是個工程師叔叔,他路過時總把我的書抽走看看,時間長了,他很詫異地說:「少不看《西遊記》,老不看《三國演義》,男不看《水滸傳》,女不看《紅樓夢》,你這個小孩怎麼什麼都看?」少年的我在那個樓梯上吸吮了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甘露,而最最喜歡的還是《紅樓夢》,尤其是被《紅樓夢》裡的詩詞歌賦驚呆掉了,哼哧哼哧地背誦了好多:《好了歌》《葬花吟》《紅豆詞》《枉凝眉》。現在想想,那時的學生就數我心裡最沒數了。
讀著書讀著書,靜靜地長大,感覺到了書籍的無限魅力。常常想,也許可以給自己選幾本書,緩慢地閱讀,緩慢到一生都在閱讀,而且每每讀來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每每讀來都可以「百度」記憶中的讀書碎片。如今的生活中充滿了視覺「閱讀」,電視、電影、網絡幾乎都成為大眾普遍的閱讀方式,那些宮鬥網絡劇、後宮網絡劇、抗日神劇和無釐頭愛情劇充斥網際網路,誤導著無數的青少年。為了這些消費品的點擊,就連曾經自詡為行走在高雅藝術殿堂的「老哥穩」們,也不能免俗地放棄了「將革命進行到底」。
但是我們知道,訴諸於感官獵奇的享受和帝王三千爭寵以及神乎其神的劇目都難以長久,不管它多麼刺激、神奇和纏綿悱惻。而《詩經》《唐詩三百首》《宋詞》《老子》《莊子》《紅樓夢》,那些可以在緩慢和靜謐中閱讀的書籍會成為一生都在和自己對話的知己,那些讀過以後還要眼巴巴地去再讀、一再讀的書籍,是永遠忘不了的,她能在你的心靈和生命思維裡形成沉澱的力量。
記得當兵時,父親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為唯一的禮物贈送給我。當兵太小,體重34公斤、身高1.55米。參加野營拉練,被老兵用腰帶拖著走;上軍校跑5公裡越野虛脫暈倒,醒了還接著跑;在鄂西北的高瘧區染上了瘧疾一周在忽冷忽熱中度過;在炎熱的夏季患上急性感染性休克導致血壓降到零,醒來後發現父母已經趕到部隊。看到淚水溢滿眼眶的他們,我笑著拿起病床邊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說:「沒事,比起保爾·柯察金這不算什麼。」真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給你厲害壞了,你咋不上天呢?」這就是書籍之於柔弱的我。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了無數遍,這本書會賦予人一股傻勁兒,死磕著去幹自己想幹的事。就像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就像走在沙漠裡的人需要水。曾經的文化荒漠催生了我們讀書的渴望,青年時代的我,逮著什麼書讀什麼書,《魯濱遜漂流記》《巴黎聖母院》《大衛·科波菲爾》《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當時聽說湖北省圖書館和武漢大學圖書館把曾經封塵的圖書「解放」了出來,我們就裝成大學生硬著頭皮去辦閱讀證,成功後就窩著圖書館裡閱讀,印象最深的有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等等。
那時年輕軍官工資並不低,但架不住那點錢都被我很「敗家」地購買了書籍,而且都是大部頭的——《魯迅全集》《中國新文學大系》等等,戰友們都覺得我很「土豪」,買書從來都不帶拍腦門兒的。
陽光下的閱讀最幸福。
莊子曾感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面對書海的一望無垠,常常感到人生的短暫,感到讀書的不夠和無序,盡讀那些所喜愛、所鍾情、所吸引、所渴望的,並沒考慮有用沒用,似乎浪費了許多時間。
但如今,經常在腦海裡「百度」那些讀書碎片,魯迅的《阿Q正傳》,感到俺讀過這部小說真好,否則寫新聞就會缺一塊,因為精神勝利法,太經典了;老舍的《駱駝祥子》,還有什麼比老舍筆下的故事更痛的嗎?看過老舍,就會知道「藍瘦,香菇」是什麼感覺。
20歲靜謐的仲夏夜晚,那時的讀書時節,一杯茶,一盞燈,一頁頁地翻書,一句句地閱讀。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生怕落下,「否則會錯過一個億」的感覺。
上軍校時借到一本《西行漫記》(又名《紅星照耀中國》),同學說明天必須還,於是一夜坐在儲藏室把它讀完。可以發誓的是,每個字都讀了。那時雖然學醫,卻成為斯諾這樣一名美國記者的粉絲,他對具有「東方魔力」的共產黨人的嚮往和研究影響了我,讀完那本書,未滿18歲的我立下志向,而且與自己所學專業相去甚遠——做一名記者。
美國作家和記者埃德加·斯諾1928年到達中國後,曾兩次訪問陝甘寧邊區,匯集成《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中譯本名稱《西行漫記》。
是的,後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像斯諾那樣忠實地用筆記錄軍隊、記錄中國、記錄歷史。一本書籍之於一個年輕人的影響居然如此厚重和不可思議,學醫的我就那樣「不務正業」的走進了軍事記者隊伍。理想的動力生風在腳下,前行的路上無怨無悔。
2019年6月,作者參加「記者重走長徵路活動」在於都紅軍渡口。
如今「百度一下」成為生活和寫作的必須,但是這終究不能代替閱讀。讀書是一生的功課,只要你讀,就不會「感覺身體被掏空」,你可以從記憶中「百度」到知識、智慧和力量,儘管它可能由一個個的碎片組成,卻強大而有力,因為它來自你的靈魂深處。況且,腹有詩書氣自華,在過分追求「顏值」的時代,「主要看氣質」就靠閱讀了。
我的一位很著名的朋友說,擁有了《詩經》,便擁有了一片別樣的天空,乾淨、溫潤,仿佛從未髒過。連痛苦都是乾乾淨淨的,沒有吶喊,沒有血拼,一切戰慄只在血脈中隱秘流淌。你會坐在生命的河床邊,看夕照下的河灘,遼闊寬廣。在黑暗的另一面,永遠有一個明天。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閱讀吧。
作者 | 劉小渡
來源 | 學習軍團(ID:xuexijuntuan)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監 制:王士彬 張曉輝
編 審:歐 燦 鄒 菲
責 編:杜海豐 趙曉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