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最新一部小說——《長生塔》

2020-12-18 大眾日報

●不同於之前獲得雨果獎的《北京摺疊》,郝景芳在新書《長生塔》中將視線投向了現實生活。在這裡,有人們追尋生命真相的執著與痛苦,也有充滿溫情與善良的謊言;有利益驅使下的瘋狂,也有對內心信仰的堅持;有親情帶給人的慰藉,也有探討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一篇故事,就像是一面鏡子,它出自每一個普通人的內心深處,人間種種,似乎都可以歸入這座「長生塔」。優秀的作品不僅僅在為讀者呈現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更是在用有溫度、有態度的文字,安撫萬千讀者的心靈。現實中,關於真相與慰藉,關於理想與現實,關於情感與利益,你的種種困惑,或許都能在這裡找到共鳴與答案。

郝景芳《長生塔》

—— 長生塔下的人間百態

□文/周六

如果說主流的「科幻」是硬科幻,以想像力傾注於科技突破,探索星空、曲率、納米、量子數學,至廣大至精微的理工科式浪漫,那郝景芳的作品,無論科幻小說、還是現實主義小說,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人。

在郝景芳新作《長生塔》中,十篇中短篇小說題材豐富且立意深遠。無論是藉助克隆技術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永生醫院》,還是人間百態的《長生塔》,還是家族的故事、農村女兒的故事、理想與幻滅的故事、修車匠與音樂的故事,都不是簡簡單單的某一類型,其中有親情、有愛情、有階層、有夢想,從社會多維角度經歷從「求諸外」向「求諸內」的坍縮之後,最終回歸了人性的關照。

開篇《永生醫院》探討了一個科幻領域、或者說哲學領域永恆的問題:我是誰。公元一世紀普魯塔克向我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忒修斯之船上的每一塊木頭每一片甲板都逐漸被更換,那麼它還是不是那艘船,再衍生,如果用這些換下來的木頭重新組裝一艘一模一樣的船,究竟哪一艘才是真正的忒修斯之船?這個問題經過哲學家們的不斷衍生和回答,終於在現代社會的科技發展背景下具有了現實意義,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要義是什麼?

主人公將病危的母親送進號稱生死人肉白骨的高級醫院,眼看著母親一天天病危,回到家中卻發現另一個健康的母親,震驚查探之下卻意外發現自己的身世秘密。如同忒修斯悖論,做了器官移植的人還是那個人毫無疑義,那麼每一個器官都被複製移植後的人還是那個人嗎?再進一步,打破了時空連續性被完完整整複製出器官和記憶的複製人,究竟還是不是那個人?病房裡的母親和家中的母親,究竟還是不是一個人?健康的「母親」對他說「重要的不是你知道你是你,而是你周圍其他人都知道你是你就行了」,又具有怎樣的深意?

《長生塔》沒有人說得清塔是什麼,「人們仰望著塔的存在,大聲疾呼,直抒胸臆,捶胸跺腳,訴說著內心不滿。」看開頭你以為這是一個可憐農婦的故事,視角一轉又同情起了被鬧訪的官員,中間摻雜著幼稚的學者和隨時博取新聞關注點的記者,最終的贏家卻是房地產商。人間百態,眾生辛苦,唯有白塔俯瞰一切,默而不語。

郝景芳的文字不經意間透露出她對生活的觀察入微,「棒碴兒細而微軟」的貼餅子,泡得多了味道淡了就和好茶沒什麼區別」的茶葉沫子,農村小賣部鍋巴上的灰,一隻昏黃色燈泡外表染了泥,散發著幽暗的光,城郊結合部「環島旁一角有一棟帶羅馬柱的爛尾高樓,樓上掛著白字殘缺的紅色條幅,地上堆著瓦片、沙子和石子」,打牌的中年婦女「穿著亮色羊絨衫、盤著頭髮、腰腹突出」。不斷生長的白塔下,是熙熙攘攘的人群,是忙忙碌碌的人生,是無數大人物小人物和不大不小不好不壞的人,他們咂摸翻炒著自己的酸甜苦辣,不斷碰壁、幻滅、抉擇、重生,在不值一提的生活中拼命舒展枝葉,他們活得旺盛而微渺。好在,有人看到了他們。

相關焦點

  • 郝景芳入圍雨果獎 女作家郝景芳簡歷資料作品集
    雨果獎官方網站截圖  2016年4月27日,美國第74屆雨果獎初賽結果公布,中國天津女科幻作家郝景芳[微博]的作品《摺疊北京》(Folding Beijing)入圍最佳中短篇小說獎。《三體》第二部遺憾落選。
  • 中國科幻女作家郝景芳作品《北京摺疊》入圍雨果獎 三體2落選
    據美國雨果獎官網消息,2016年4月27日,美國第74屆雨果獎初賽結果公布,中國女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摺疊》入圍,《三體》第二部遺憾落選。去年8月,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獲得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屬於亞洲首次。 在此次公布的入圍作品中,《北京摺疊》在中篇小說中排名領先老牌科幻和恐怖作家史蒂芬金的作品。
  • 2020年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正式頒出
    紅星新聞記者剛剛獲悉:北京時間今天上午,在紐西蘭惠靈頓舉辦的2020年世界科幻大會上正式頒出了今年雨果獎的各個獎項。其中,女作家阿卡迪·馬丁的長篇小說「A Memory Called Empire」(暫譯名《一個被稱為帝國的回憶》)獲得了本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
  • 雨果獎獲得者郝景芳現身抖音知識直播,現場解密未來教育發展新趨勢
    一場來自於科幻小說作家、雨果獎獲得者同時也是兒童教育創業者、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她向抖音直播觀眾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家庭成長經歷,以及作為年輕母親的教育理念。另一場直播來自美籍華人作家、教育家劉墉和他的兒子哈佛心理學家劉軒。劉墉向抖音直播觀眾分享了如何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劉軒則分享了自己接受父親教育過程中的趣事。
  • 2020烏鎮時間《北京摺疊》作者郝景芳談轉行創業:做教育比寫科幻...
    雨果獎獲得者、科幻作家、童行學院創始人郝景芳出席主題為「展望未來」的圓桌論壇,帶來了她對青年與教育的見解。郝景芳很多人都不陌生,1984年出生的她,因小說《北京摺疊》於2016年8月獲得第74屆雨果獎,這是繼劉慈欣的《三體》之後我國作家第二次獲得該獎項,因而備受外界關注。
  • 這位非典型科幻小說家,將驚喜亮相騰訊X-Talk
    來源:時刻頭條2016年8月,《北京摺疊》獲得第74屆雨果獎,這篇曾在科幻小說迷中流傳甚廣的短篇小說,因摘得科幻藝術屆的"諾貝爾"出圈,成為網絡熱門詞。彼時剛過而立之年的郝景芳,也因繼劉慈欣後摘得殊榮,成為科幻小說屆最為閃亮的名字。
  • 2020雨果獎公布,種族主義、性別歧視染指科幻
    2020年雨果獎獎項公布 據悉,雨果獎由「世界科幻協會」(World Science Fiction Society)頒發,自1953年起在每年8月舉行的世界科幻大會(World SF Convention)上公布獲獎名單,獎項名稱來源於「科幻雜誌之父」雨果·根斯巴克(Hugo Gernsback),是全球級別最高的科幻作品獎項之一
  • 劉慈欣 江曉原|劉慈欣|江曉原|科幻電影|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雨果獎
    "8月23日,中國作家劉慈欣憑藉科幻小說《三體》獲得「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也是亞洲人首次獲得該獎。而他的好友交大教授江曉原也在今年書展上推出新作《江曉原科幻電影指南》。8月31日晚21:30藝術人文頻道《今晚我們讀書》就請來兩位,與主持人李蕾一起來聊聊科幻文學和科幻電影。
  • 雨果獎與電影關係緊密,連《臥虎藏龍》都得過獎!這些你知道嗎
    郝景芳的短篇小說《北京摺疊》獲得雨果獎中短篇小說獎。這是中國人繼劉慈欣的《三體》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後又一次獲得雨果獎。其實,雨果獎不僅是科幻/奇幻文學界的大獎,和電影也有緊密的聯繫。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那些和雨果獎有關的影片。
  • 雨果獎7位科幻插畫大師作品賞
    雨果獎被稱為「在科幻及奇幻創作中其中一個最高的榮譽」,每一年雨果獎都會為科幻插畫領域取得顯著成就的藝術家頒發「最佳職業藝術家獎「,縱觀半個世紀的獲獎者,每一位都是充滿了創意與顛覆的藝術大師。原畫人今天為大家分享其中7位代表畫師的作品。
  • 繼「雨果獎」後,劉慈欣又獲「克拉克獎」:全程英文演講談科幻使命
    美國當地時間2018日11月8日晚8點15分,劉慈欣被授予2018年度「克拉克想像力貢獻社會獎」(Clarke Award for Imagination in Service to Society),表彰其在科幻小說創作領域做出的貢獻。這也是繼2015年8月22日劉慈欣《三體》獲得雨果獎後的又一喜訊。劉慈欣在頒獎現場用英文發表了全長近15分鐘的獲獎演講。
  • 日媒:中國在科技領域日益自信 助推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的特徵,劉慈欣說,經常會有人問不同之處,但是容易在不同文化中引起共鳴的正是科幻小說。他解釋說,在現實主義文學中,基於人種的國家隔閡是難以超越的,但在科幻小說中,人類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應對危機。報導稱,東西方科幻小說在危機處理方式上存在不同特徵。西方是英雄主義,將希望寄托在具有特別力量的英雄身上。
  • 科幻圈不僅僅有《三體》,硬核科幻類書單第一波
    ◆偉大的《沙丘》六部曲入選了:美國圖書電商「一生不可不讀的100本書」 BBC「英國百大受歡迎圖書」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百大科幻·奇幻小說」等幾乎每一個「不可不讀」的書單。◆《沙丘》摘得《軌跡》雜誌「20世紀科幻小說」桂冠 ◆初代同時獲得雨果獎與星雲獎的作品,科幻小說中的至高經典。
  • 與科幻作家郝景芳一起傳播科學知識 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
    郝景芳是科幻作家、雨果獎獲得者,長期關注天體空間,一直以來,為全社會航天知識科普貢獻巨大。關於此次備受矚目的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她加入了《月球,我們又來了》知識官計劃,和我們一起傳播科學知識,再燃全網航天科普熱!嫦娥五號特邀 「知識官」郝景芳快問快答:1、全球的航空航天事業,您比較關注哪些方面,如何看待今年的 「航天熱」?
  • 世界文學新動向|雨果獎的線上頒獎典禮
    雨果獎和科幻文學像很多頒獎典禮一樣,雨果獎頒獎典禮暨世界科幻大會從紐西蘭惠靈頓挪到了線上。自2016至2018連續三屆摘得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的N.K.傑米辛(Nora K.2020年雨果獎獎盃1953年至今,雨果獎都是由世界科幻協會主持。
  • 《三體》日文版風靡日本 日媒:中國科幻小說走向世界
    劉慈欣(新華社)關於中國科幻小說的特徵,劉慈欣說,經常會有人問不同之處,但是容易在不同文化中引起共鳴的正是科幻小說。他解釋說,在現實主義文學中,基於人種的國家隔閡是難以超越的,但在科幻小說中,人類可以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應對危機。報導認為,東西方科幻小說在危機處理方式上存在不同特徵。西方是英雄主義,將希望寄托在具有特別力量的英雄身上。但在東方,特別是中國重視集體主義,大家齊心協力朝著共同的目標奮鬥。
  • 海內外科幻「大咖」會聚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展開研討
    新華社南京12月7日電(記者沈汝發)第二屆藍星球科幻電影周6日晚在南京江寧區牛首山收官,郝景芳等海內外科幻「大咖」圍繞科幻、電影、科學以及未來展開研討。  「科幻代表探索和創造精神,希望科幻精神能夠照耀我們的教育。」
  • 科幻藝術界奧斯卡「雨果獎」增加電子遊戲獎項
    對於熟悉科幻文學與藝術作品的玩家都了解與星雲獎並列的科幻藝術界最高獎項雨果獎,而這個已經跨過67年的大獎宣布將在2021年特別設置一個「電子遊戲獎」獎項,這也是電子遊戲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首次在雨果獎獲得一席之地。
  • 推薦:5本獲得過雨果獎的科幻小說,保持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其第一部經過劉宇昆翻譯後獲得了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三體》具有深切的社會意識,小說中逐漸浮現出的「宇宙社會學」,糾結在制度建構與人性道德的衝突之上,實際上也更為直接地將「中國經驗」的難題投放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之上。可以說劉慈欣構思的「三體世界」儘管有著上億光年的時空,其實卻並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