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上班族加班到抑鬱,五年368人「過勞死」,稱「沒有選擇」

2021-01-10 Figure

「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這段話對麼?不正確,因為對成年人來說,「用命拼」就像限量款盲盒,看上去挺美,可代價太高;但它很真實,因為「安逸的後果」,很可能是我們不敢面對的中年潦倒和晚景悽涼。

可怕的不是囿於「過勞」,而是無法逃離。

出品|Figure·紀錄片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好幾年。精神瀕臨崩潰,無暇顧及周圍的風景,四季不辨,晝夜不分。每天耷拉著頭,拖著沉重的步伐去上班、一坐上辦公室的椅子,眼前就只有電腦,也聽不見周圍的聲音……」

中原翔太曾經是位系統工程師,高級「碼農」。正常工作八小時加「自願加班」八小時,這樣的工作,他做了八年。因工作過度,睡眠不足和壓力,中原翔遭受抑鬱困擾,卻不敢尋求幫助。

因為「害怕生病就會被解僱;害怕失去這份體面的正式工作後,我的人生就玩完了;特別害怕自己會忍受不了這樣的痛苦而輕生。」

攝影師:深田志穂

2014年,電影製片人、攝影師深田志穂(Shiho Fukada),將自己對日本底層社會人群的觀察,製作成系列記錄短片《日本的即拋型工人(Japan'sdisposable workers)》,中原翔太是第三集的主角之一。

這一集名為《Overworkedto Suicide》,過勞自殺。「一個員工對大公司來講,什麼都算不上,可以隨時利用、隨時拋棄。」

更可怕的是,幾年後,「過勞」不再是日本社會獨有的痼疾,「過勞死」成為頻頻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新聞熱點。然而那些逝去的生命,在一番唏噓幾度反轉之後,很快就會被遺忘。

過勞日本

日本人喜歡用文字造新詞、新梗,比如「社畜」,公司會社的牲畜;再比如「過勞死」(karoshi),2002年,這個詞被英語權威詞典《牛津英語詞典電子版》正式收錄。

第一宗有記錄的過勞死個案就發生在日本:一名29歲男性員工在公司猝死於中風,但沒有引起太多在意。直到同公司幾位較高職位的壯年行政人員,在沒有明顯疾病情況下先後猝死,才引起媒體和關注,「過勞死」現象從1980年代末開始,成為日本社會的熱議話題。

早在1947年,日本就頒布了《日本勞動基準法》規定,員工每天工作8小時,但幾十年來很少有企業遵照執行。

攝影師:深田志穂

1989年,學者森岡孝二在文章中推算:大約四分之一的日本員工每月加班超過80個小時,這些額外工作時間通常是無償的。每年過勞死人數達1.7萬人,高於交通事故死亡。

2016年,日本政府發布首部關於過勞死的白皮書顯示,五分之一的企業員工有過勞死的危險;約21.3%的日本員工平均每周工作49小時或以上,遠高於美國的16.4%,英國的12.5%和法國的10.4%。

用NHK的說法就是:每一年,日本人要比歐洲人多工作3個月。他們還給出了一組數據:2018年之前的五年間,日本共有368人死於過勞死。

過勞自殺

過勞帶來的不止於身體健康,還有精神層面損傷。

2016年高橋茉莉過勞自殺事件,使得日本人意識到過勞、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聯,並認定僱主責任重大——這是日本第一宗被官方認定為「過勞自殺」的案例。

24歲的高橋茉莉,從日本最好的東京大學畢業,在全球知名的日本電通廣告公司工作。在人們的觀念中,這就是幸福人生的開始。

然而,入職不到一年,她就從宿舍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花季年華。

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根據高橋的打卡記錄,她曾在一個月內加班130個小時,遠遠超過公司承認的約69.9小時——電通的員工協議規定:一個月加班70個小時是上限。

高橋自殺身亡之後,生前在Twitter上留下的讓人絕望的字句才被注意到:「假日加班準備的材料,竟然被批的一文不值,讓人身心俱疲」「除了想睡覺,我已經失去任何渴望了」「人生是為了活著才工作,還是為了工作才活著,我已經分不清」「我真的很想死」。

「在日本人為什麼工作這麼多?我感到沮喪的原因肯定是勞累過度。」一位程式設計師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我無能為力。我什麼都不想做。我只是感到煩躁,疲憊和噁心。我試圖用藥物抑制這些感覺,但是我覺得最近我的藥物療效越來越差。我好擔心,我該怎麼辦?」

他的母親西垣美代代後來發現,兒子的74名同事中,有13名因為抑鬱而休假或辭職。但兒子老闆的說法,讓她感到驚訝:「這裡的每個人都患有抑鬱症。學會與抑鬱症一起工作,是專業精神的真正標誌。」

攝影師:深田志穂

日本政府對過勞死問題採取了一些舉措:一旦經認定為過勞死,受害者家屬每年會獲得政府約2萬美元、公司方面最多160萬美元的賠償。

厚生勞動省設定每年11月為日本的「防止過度勞累死亡啟蒙月」,對「過勞死」問題展開宣傳,各縣府道政府也有自己的「縣民不加班日」等活動。

2019年10月1日,日本厚生勞動省正式發布了《令和元年版過勞死等防止對策白皮書》,其中對過勞死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

如果員工一個月內在法定時間外超時工作累計超80個小時,並因為過度疲勞引發死亡的現象,即為過勞死。

儘管有了這些法律和措施保障,但是否冒著「死亡」的風險從事過勞的工作,依然無法由員工個人來決定。

刺入國家命運的雙刃劍

一直以來,對日本社會過勞死問題成因的分析中,日本員工對勤勞的認同、對集體的服從,都被當做是重要因素。

在戰後一代的日本人心中,為公司「出生入死是偉大的」,信奉「加班光榮,休息恥辱」。據Expedia調查,68%的日本員工對「帶薪休假」感到羞恥。很多員工即使早早完成了手上的工作,也不敢早下班,以避免成為公司的「異類」,影響了自己的職業前程。在這種劇場效應下,加班文化愈演愈烈。

企業歡迎這種現象,開始資助工會、文化團體,公司提供宿舍、交通接泊和娛樂設施、醫務室和育兒中心——美其名曰「企業文化」。

在這時候,工作對生活的改善是顯而易見,美好的未來、階層上升似乎唾手可得,只需要你「奮鬥」。

攝影師:深田志穂

剛剛去世的著名學者傅高義,1963年發表的《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描述了當時大量穩定就職於大公司的日本工薪階層崛起的狀況,工作穩定、消費自由、晉升可期的工薪族模式逐漸成為日本青年人心中最為理想的工作—生活模式。

被稱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更是將工作稱作一種修行,一種「燃」的精神——是不是覺得很耳熟,「福報說」該認祖歸宗了吧?

日本確實在這種高漲的社會情緒中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生於1965年的日本作家金子由紀子,在《不被理想束縛的生活》一書中這樣描繪:「那是一個芝麻開花節節高的年代。日本經濟一路向上,人口增加,都市擴大,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

1984年東京奧運會、持續20年股市房價暴漲、貴婦全球掃蕩奢侈品……一切如夢幻般美好,然而在1990年代初,日本泡沫經濟迅速破滅,社會陷入崩潰邊緣。上班族們發現,儘管還有一份工作可以餬口,但曾經作為公司鼓勵的種種福利已經變成枷鎖,時時提醒人們:工作便是生活,生活離不開工作。

沒有選擇的選擇

1930年,經濟學家凱恩斯做過一個預言:100年後,人類每周的勞動時間只需要10~15小時,人們會因為閒得無聊而煩惱。

事實上,人類也確實經歷過一段「工作時間越來越短」的美好時光,我們有了8小時工作制,一周雙休成為全球主流。然而好景不長,正常的工作時間縮短了,加班卻越來越嚴重……

為什麼在生產力日漸發展、經濟效率不斷提升的今天,人們期待的「休閒型社會」並未到來,而是進入了新的「過度勞累的時代」?

森岡孝二在2005年出版的《過勞時代》一書中提到:技術革命與信息資本主義為過勞時代提供了技術支持。「儘管計算機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帶來了方便的社交工具,但越來越被當作生產工具來使用,它並未帶來工作量的減少,反而是延長了人們的工作時間」。

過於發達的通訊,模糊了工作與家庭的邊界,以時間為核心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節奏和心理期待。

這是一個以數字為核心的龐大體系,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螺絲釘,不斷地被推著走,需要不斷地完成一個又一個KPI。

「這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攝影師:深田志穂

國家也被捲入競爭中。森岡孝二在《過勞時代》中文版序言中提到:日本的長時間勞動,是阻礙中國縮短勞動時間的重要原因。反過來,中國的長時間勞動又進一步加劇了日本的過勞問題。

「在勞動時間問題上,其實全世界的員工都在進行艱難的博弈。如果世界各國的勞動者不能齊心協力,這場博弈的勝利者就不會是勞動者。」

諷刺的是,森岡孝二一生都在為改善過勞問題而奔波,卻在2018年8月1日因勞累引發慢性心力衰竭急性惡化而逝世。這一天,離他完成《過勞時代》的中文版序,不到一個月。

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

2016年,中國臺灣TVBS電視臺拍了一部名為《誰偷走了臺灣薪水》的紀錄片,片中提到父女二人,都是做從事企劃工作:父親30歲時就拿到了每月38000元新臺幣(約合9000元人民幣)的薪水,而女兒30歲時,月薪是39000元新臺幣,漲勢感人。當臺灣媒體批評這一代人「不敢吃苦」時,女兒的話一針見血:「恐怕是我們連吃苦的機會都沒有吧」。

在經濟蒸蒸日上的年代裡,人們沒有理由去想像未來的生活會比當下更糟糕。而當經濟增長放緩,貧富差距拉大,「充滿希望的未來」成為了奢侈品,「打工人」應運而生。

2018年,日本NHK出品了一部紀錄片《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一位68歲的老人青山政思,年輕時憑自己的奮鬥躋身中產階級。他曾以為憑藉退休前攢下的2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6萬),足夠自己養老了。結果發現存款跑不過通脹,更負擔不起91歲母親的護理費,一盒廉價的小菜要分2-3頓吃。

他和片中那些為了生存出來上班的老人一樣,正是當年帶領日本走向鼎盛的「過勞一代」。

攝影師:深田志穂

2020年10月,人類學家項飆接受專訪時談及熱門詞彙「內卷」,說:「現在內卷的一個很重要的機制,就是沒有退出的機制,不允許你退出。」

《奇葩說》曾經有一期辯題是:「生活被工作填滿,辭職嗎?」主持人蔡康永說:「生活不要被工作填滿,我覺得是對的。可是生活該被什麼填滿呢?生活之所以填不滿,才是它最迷人的地方。」

但當年輕人看不到未來,或者說無法看到美好的未來時,真敢辭職么?沒有答案。

如果不選擇過勞,是不是一定要承擔「安逸的結果」?沒有答案。

紀錄片中那些人不敢去冒險。是什麼令他們不敢冒險,體制?資本?沒有答案。

唯一肯定的答案是:一個員工對大公司、對社會來講,什麼都算不上,但是對於一個家庭來講,卻是無可替代。

資料來源:

紀錄片《日本的即拋型工人(Japan's disposable workers)》

紀錄片《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

紀錄片《誰偷走了臺灣薪水》

《拼多多 23 歲員工加班後猝死,打工人難逃「過勞時代」》

《日本的過勞死文化是怎麼來的?》

《每個過勞死的「社畜」身上,都有你的影子..》

《猝死低齡化: 那些被迫下沉「逐底競爭」的年輕人》

- END -

Copyright Figure Studio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打工人難逃「過勞時代」:每天加班3小時,心臟病風險高60%,「996...
    來源:生命時報微信「有時間掙錢,沒時間花錢」,是上班族的一句自嘲,卻也反映了辛酸的現實。對很多人來說,每天下班後「主動」加班已成常態。當一群人掙扎於「996」時,另一群人已經被迫開始了「007」。長期保持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可能導致多種系統功能下降,繼而引發呼吸、消化、免疫等系統性疾病……甚至是猝死。
  • 拿命換錢的中國人,下一個「過勞死」會不會是你?
    一條年輕的生命換來了一句:「底層人民,哪個不是拿命換錢」,以及緊隨而至的刪除闢謠否認。 而這樣的意外事件,不是偶然。 半個月前,一名 43 歲的外送員在送外賣途中猝死。 一個月前,27 歲某電商公司員工,在年終誓師大會期間猝死,家屬稱法醫鑑定為過勞。
  • 日本加班多原因總結,特色精神造就特色文化,過勞死多是有道理的
    現在11月是日本的「防止過勞死的啟發月」,這個是根據2014年制定的《過勞死防止對策推進法》而設立的。大家都知道,日本生活壓力大,加上日本很多獨特的文化,過勞死成了日本人的一個企業文化及社會文化,連過勞死的英語karoshi也是日語發音直接拿來用的。
  • 日本過勞啟示錄
    那個研究「過勞死」的人,過勞死了。文丨華商韜略 楊 凱在過勞大國日本,關於過勞及其應對舉措的探討,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1】2015年12月25日,高橋茉莉從電通女員工宿舍四樓一躍而下,結束了她24年的短暫人生。
  • 一生懸命到最後一刻的「日本忘年會文化」
    每到年底,日本許多知名餐酒館都會推出豪華的忘年會大餐方案,讓人食指大動!Point2:確認參加人員接著要來調查參加者。一般來說,年輕且職場企圖心較高的員工參加意願也較高,已參加過三、四屆忘年會的人通常就會意興闌珊。幹事通常在確認參加者後,就要以性別、年齡組成來物色適合的餐廳。
  • 刀劍亂舞「大倶利伽羅」:從上班族變身國民男神「手冢國光」
    2014年,以奈爾可代表董事松田誠為首,和日本其他製作「2.5次元音樂劇」的公司聯合成立了「日本2.5次元音樂劇協會」,正式把「2.5次元音樂劇」這種作品魅力帶到海外。同年,奈爾可在上海成立分公司,負責亞太地區的日本海外業務。日本的「2.5次元音樂劇」開始在國內演出,也是始於2014年。
  • 日本的「鬼怪文化」談
    日本有「千妖之國」之稱,種類多且詳細,甚至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歷史,成為影視作品最愛翻拍的鄉野題材。究竟日本有哪些妖怪?為什麼妖怪大多是女性?「樂吃購!日本」在鬼月幫大家剖析日本流傳千年的妖怪傳說,讓你變成日本鬼怪通!
  • 漫畫:「深夜加班的美女」提醒著我們不要過勞加班
    以前過勞死的鬼是個女鬼,疲勞過度的她死後怨念不散,只要遇到體質較弱的女人加班,她就會吸取加班人的精氣,使人感到異常疲勞...
  • 日本如何應對「過勞死」和超時工作
    去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捲入了一場關於過勞死的辯論中。當時,前自民黨幹事石破茂指責安倍晉三的經濟政策讓大企業獲益,而大量中小企業卻越發經營困難,這直接導致公司花費在員工身上的錢越來越少,過勞死現象越來越嚴重。當時安倍晉三被責問得啞口無言,一直拿著白色的手帕擦冷汗。但當時石破茂有一個觀點值得商榷,他說,為什麼在別的國家沒有過勞死,而只在日本發生?
  • 「上班族」的英文是?用英文聊坐辦公室的優缺點
    上班族office 意指「辦公室」,office worker 指的即是「在辦公室上班的人;上班族」。同義詞還有 desk jockey,jockey 意指「操作員」,同樣指「辦公室工作人員;上班族」。
  • 「遅刻魔」?日本人的時間觀念是怎麼樣的?
    日本用語中「遅刻魔」(ちこくま),意思是「遲到狂」,指遲到成性的人。帶有嘲諷、鄙視的意味。日本人出了名的守時,對時間的管控力更是精準得嚇人。在日本社會裡,守時是常識,提早到更是禮貌。甚至不會特別規定遲到的懲罰,因為很少人會沒有正當理由就狂遲到,然而你知道對於日本人來說早到,也是一種「不守時」喔!提早到也得道歉?
  • 在日本,年薪800萬僅僅只是「最低幸福水平」?
    那收入高真的就會收穫「幸福生活」嗎?日本上班族們給出了這樣的一個答案:「就算是相對較高的收入,也不一定會擁有非常幸福的生活。」01.夢想「年入千萬」很豐滿,現實「不到均值」很骨感日本上班族們嚮往的年薪是多少?
  • 實習女醫生月加班251小時自殺 被認定過勞死
    (原標題:實習女醫生月加班251小時自殺被認定過勞死)日本新潟市民醫院一名37歲實習女醫木元文,去年1月在家附近公園自殺身亡,家屬提出木元文是因為過度加班,曾經有一個月加班到251個小時,從而導致精神疾病爆發而自殺,新潟當局昨日認定,木元文的自殺,跟過勞死有直接關係
  • 用「日本MTOY自動破壁機」,做豆漿比泡麵還簡單
    相信每個上班族最難熬的時候,肯定是上班的時候,而一天當中最難熬的不是加班,而是起床。相信每個上班族起床的時候都非常煎熬,相信每個上班族在起床的時候,恨不得要「毀滅地球」的心都有了吧。有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紳士為此特地翻遍了網絡,只為適合上班族的豆漿機,功夫不負有心人,紳士終於找到了合乎上班族心意的豆漿機——「日本MTOY迷你自動破壁機」,它外觀小巧,350ml容量,剛剛好一杯,自動清洗,非常適合懶人上班族購買。
  • 從電器城到「宅男天堂」,秋葉原周邊房價逆市攀升!
    一直到明治2年(1869年),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預防火災,在原來下町的這個區域建了一座神社,取名為「鎮火神社」,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鎮火神社」開始供奉火伏神「秋葉権現」,於是便改名為「秋葉神社」,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的秋葉原。
  • 給每一個普通人安利這部9.2分的「成人動畫」
    就算連逛商場太久沒買東西都會覺得對不起營業員,最後不好意思,買幾雙襪子以示「補償」。(餵你不好意思個毛線啊)所以聽到同事有難處,讓「靠譜」的自己代代工,她往往不好意思拒絕,結果加班到很晚。不管別人提出什麼要求,她都會說「Yes」。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日本和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因此不少中國人即使不會日語還是能辨識一些文字及符號,但依然有一些看起來奇怪的符號,學過日語都不見得讀的出來。今天跟這明好小語種再來看一下其他的文字&符號。表示最後動作的「〆」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
  • 無人知曉的死亡:我在日本清掃「孤獨死」現場|故事FM
    記得添加「我的小程序」,一鍵收聽全部故事喲!「孤獨死」這個概念來自日語,它最早出現在 1970 年代的日本新聞中,指的就是獨居者因為疾病或者意外等原因在家中死亡而且無人知曉的情況。根據日本 NHK 電視臺 2010 年的統計數據,在日本每年會有大約 32,000 人「孤獨死」,其中大部分是獨居的老人,而且往往要等到死亡幾天甚至幾個月之後屍體才被人發現。
  • 庵野秀明稱宮崎駿適合在「風雪黃昏」製作中當2號人物
    宮崎駿時隔五年的大作「風雪黃昏」將於7月20日上映,初次正式挑戰配音工作的庵野秀明接受採訪,稱「宮崎駿適合當2號人物」,「動畫的表現方式走到了死胡同」,評價自己時稱「我是個不負責任的人,不適合當導演
  • 10個你不知道的「日本京都冷知識」!金閣銀閣,還有「銅閣」?
    後來豐臣秀吉進行京都市大改造而下令遷移,並曾數度因火災燒毀、重建,後來再轉移到日本近代知名企業家大倉喜八郎曾居住的別墅地。這座「銅閣」(也稱為「只園閣」)的誕生即是大倉出資建造的,已登錄為有形文化財。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學校基本調查」指出,京都府的四年制大學生人口比率,全日本第一。平均每100人當中,約有6人是大學生。除了以校風自由聞名,並孕育出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的京都大學;同志社大學、立命館大學也是全日本頂尖的私立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