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日子,我一直住在鄉下的家裡,雖然有時候也會懷念城市裡便捷的生活,不過我還是比較喜歡農村,出門就可以看到成片的田野,一直蔓延到天盡頭。
這不禁讓我想起1991年上映的電影《歲月的童話》,女主角岡島妙子也擁有著這樣的鄉村情懷。
影片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82年夏天,27歲的女白領妙子,特意向公司請了10天假,從東京趕往鄉下,體驗鄉村生活。
在這期間,她不時回憶起小學五年級的自己,通過與過去的和解,更好地了解到自己。
一、 曾經那些「少年的煩惱」
電影採用了現實與回憶雙線展示的風格,像有兩個平行的空間,一個是妙子當下的生活,一個是她記憶中國小五年級的生活。
國小五年級,對妙子來說,應該是一個不平凡的時期。
因為生病不能上體育課卻被同學當作是來例假時候,又急又氣的解釋;面對隔壁班的男孩子的表白,害羞地躲開之後卻開心的像飛上了天;因為和姐姐賭氣,任性過頭的時候第一次被父親責罵,於是更加厲害的痛哭流涕.....
看到這樣的妙子,我在心裡笑了,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的糗事。
曾經自己也因為父母生了二胎之後而感覺自己被拋棄了,躲到鄰居家門口大哭一場,現在想想,真的是有點太小題大做了。可是小孩子嘛,眼裡的世界本身就是小小的,一點風吹草動都像驚濤駭浪,怎麼可能不驚慌呢。
這些事情,回頭看,都變成了生活的調味料,也許再過上幾年,十幾年,我也會看著另一個這樣的小孩如此糾結吧,到時候我會怎樣的心情呢?
二、怎麼也弄不懂的分子除法
在鄉下生活的這段時間,妙子認識了從東京辭職回到鄉下專心做有機農業的俊雄,兩個人非常聊得來,一次聊天的時候,妙子問他:「小學時分數除法學的好不好?」
當時,俊雄感覺有些訝異。
原來,妙子一直覺得分數除法學得好的人,比較容易獲得幸福,就像她的小學同學裡惠,分子除法做得很好,所以長大以後很順利的結婚生子。
而自己已經快30了,還沒有對象,可能就是因為做不好分子除法吧。
她回憶起五年級學習分子除法的時候,在考試中只考了25分。家人們都覺得可能是小時候妙子磕到頭影響了她的智商,還說出了「她腦子是不是不好?」這種話。
但其實,妙子只是想用分蘋果的方法搞清楚原理,卻被姐姐一口否定,說她是個白痴。
「現在想起來,我還是搞不懂分數的除法,真的好難哦!」
有時候,家人無意的一句話,就會給我們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因為家人的質疑,妙子可能這輩子也搞不懂分子的除法吧。
正當過去對分子除法的恐懼再次佔據妙子大腦的時候,俊雄說:
「你說的也沒錯啊,就像我們農人,做很多事情必須要很執著,越來越多的人只知道模仿別人,跟著城市的流行走,最後卻失去了自我。他們根本就忘記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目標。」
俊雄的這番話,也讓妙子發現,自己做的工作並不是自己喜歡的,但是她很羨慕俊雄能把工作當成理想。
如果當時的妙子堅持用自己的方法搞懂分子除法的原理,現在的生活就會是另一番景象吧。
在我們成長的路上,總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情阻礙了我們對理想的堅持,雖然放棄堅持沒什麼大的影響,但是堅持下去才會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三、毛毛蟲要經歷成蛹的尷尬,才會變成美麗的蝴蝶
在女生們都被例假困擾的時候,同學裡惠告訴了她一句話:「毛毛蟲要經歷成蛹的尷尬,才會變成美麗的蝴蝶。」
而國小五年級的那段時期,在妙子眼裡,就是她成蛹的一段時期,家人的不理解、同學之間的調侃都讓她感到煩惱和悲傷 。
帶著這些煩惱和悲傷長大的妙子,在城市裡有著一份體面但並不喜歡的工作,步入大齡卻連對象都沒有,這些都化成了生活的重擔,壓得她喘不過氣。
但是這種壓抑的心情,隨著她在鄉下的生活釋放了。
原來無人傾訴的話,有了俊雄,也變得能夠說的出口。也因為俊雄,妙子才明白當初處處看她不順眼的同桌可能對她有「特別的情感」;
原來小時候的討厭,背後藏著這麼多口是心非;
原來自己覺得很辛苦,跟著農夫做了幾天農活,於是覺得自己這點事也沒什麼大不了;
在結束這段路程的時候,妙子說:「我不會再跟五年級的我同行了。」
27歲的妙子因為一場旅途告別了曾經的自己,化解了兒時的心結,這是妙子與自己的和解。
在這場和解中,她也得到了真正的成長。
寫在最後
《歲月的童話》,不僅僅只是一場旅行、一場回憶,還是一次經歷、一次成長。
成長的路上總是伴隨著煩惱和不愉快,但是也只有經歷了這些事情,才會讓我們獲得成長的力量。
這些成長,也就成了歲月的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