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克森號符騰堡號戰列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最後建造的戰列艦是4艘「拜恩」級戰列艦,其中,該級的第一、第二號艦—「拜恩」號及「巴登」號於1916年服役,而第三、第四號艦—「薩克森」號及「符騰堡」號雖已下水,但最終建造工作只停留於下水階段。在「拜恩」級以前,「愷撒」級、「國王」級戰列艦的主炮均為305毫米火炮,因而該級戰列艦既是第一批也是最後一批裝備380毫米火炮的德國戰列艦,同時還是第一批採用了與同時期英國戰列艦同口徑主炮的戰列艦。
無論是在計劃年度(1913、1914年)方面,還是在主要性能方面,德國「拜恩」級戰列艦均與英國「伊莉莎白女王」級戰列艦相對應。其主炮口徑均為381毫米,航速也均為22節,但「拜恩」級戰列艦舷側水線部分及主炮塔部分的裝甲厚度達到了350毫米米,與「君主」級的330毫米相比防禦能力明顯處於優勢。在主機方面,與「拜恩」號及「巴登」號一樣,「符騰堡」號也採用了3軸蒸汽輪機,主機功率為35000馬力;「薩克森」號則採用了兩軸蒸汽輪機(28000/馬力)及1軸柴油機(12000馬力)相趨合的方式,僅靠與中心軸相連接的柴油機工作的話,其巡航速度可以達到12節。
這兩艘未建成的戰列艦就這樣一直停泊在建造廠附近,並於戰後的1919年11月退役。此後,「薩克森」號於1920年被售出,「符騰堡」號也於第二年被售出,並分別在漢堡和基爾解體拆毀。「薩克森」號搭載的8臺柴油發電機被安裝到了4艘正在建造的商船中。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
根據戰前1914、1915年度的造艦計劃,德國海軍於1914年8月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當月訂購了第一艘艦—「馬肯森」號,4艘該級戰列巡洋艦均於1915年內動工,並計劃在1917年夏至1918年秋建造完畢。該級艦的最大特徵是裝備了356毫米火炮。從德國戰列巡洋艦的發展過程來看,從早期的「馮·德·坦恩」號(1911年完工)到「塞德利茨」號(1913年完工)等4艘戰列巡洋艦均裝備的是280毫米主炮開戰後完工的3艘「德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裝備的是305毫米主炮。
馬肯森」級戰列巡洋艦是「德弗林格」級的改進艦,其裝甲的配量模式與「德弗林格」然基本相同。由於裝備了大口徑主炮,因而其規體增大了一圈,主機功率也進一步增大。雖然外觀與「德弗林格」級也很相似,但部分比甲板要高出一層,主炮分別安裝在了前後中心線上的4座雙聯裝炮塔中。356毫米炮在當時的歐洲是十分罕見的,同時期只有美國和日本在其戰列規裝備有這種火炮、而英國戰列艦則已經裝備381毫米的巨炮。德國之所以選擇小口徑主炮也許是為了儘量減輕整體重量吧。當時,英國戰列巡洋的水線部分及炮塔前部的裝甲僅為290毫米,裝備有381毫米巨炮的高速戰列艦的裝甲厚度為330毫米,因此可以說356毫米的火炮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實戰要求了。在4艘該級戰列巡洋艦中,只有「馬肯森」號及「海軍上將斯佩伯爵」號於1917年下水,其他兩艘正在建造的戰艦則於當年中止了建造工作,並分別於1921-1922年作為廢鐵出售、解體拆毀。其中,建造進度最慢的第四艘艦(原計劃命名為「俾斯麥」號)在船臺上就被解體了,而第三艘艦為了空出船臺而被迫於1920年3月下水,但此後不久就被解體拆毀。
約克級戰列巡洋艦
約克級將馬肯森號上的356毫米火炮改為381毫米火炮而且主機等均與「馬肯森」級基本機同。從外觀來看。其艦體增長了4.8米,煙道也得到了改進,此前的幾根煙囪被集中為一根,這也是改變最大的地方。根據建造要求:其航速需要達到29-30節,但這樣其主機功燃就必須要達到12萬馬力。為了避免戰艦大型化,最終其航速僅為27節,主機功率與「馬肯森」級相同為9萬馬力,其標準排水量為33500噸,因此它也是當時德國海軍最大的戰艦。德國海軍共計劃建造3艘該級艦,其中第一艘「約克」號於1916年7月動工。其他兩艘未動工就取消了。「約克」號於第二年年初停止了建造工作,建成部分僅重1000噸左右。從整體來看,該級艦是與1916年7月動工建造的英國「胡德」級戰列巡洋艦(排水量超過了4萬噸)相抗衡的戰艦,也可以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展到了頂峰的戰列巡洋艦。如果按照英國海軍的標準,可以稱其為高速戰列艦。
1918年計劃
在德國海軍的戰列艦及戰列巡洋艦中,「約克」級戰列巡洋艦是最後一批編列出預算、制訂正式建造計劃的戰艦。而作為非正式的計劃,德國曾於1918年2月、3月考慮建造裝備有420毫米巨炮的戰列巡洋艦。關於其主炮數量,德國海軍共考慮了4座、6座、8座三種方案,最終選擇裝備6座主炮。該級艦的排水量定為49200噸,主機功率為22萬馬力,航速為32節,裝甲厚度達356毫米(與戰後英國「納爾遜」號戰列艦相同),但其甲板防禦能力仍有待提高。除此之外,據說德國於1918年3月還制訂了建造類似英國海軍「暴怒」號的輕型戰列巡洋艦設計方案。其排水量為29500噸,裝備4座350毫米火炮,水線部裝甲厚100毫米,炮塔部裝甲厚203毫米,主機功率為20萬馬力,航速為34節。
薩米拉斯級戰列艦
雖然可以作為德國海軍未建成的戰列艦,但仍存有許多疑問。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德國漢堡的伏爾鏗船廠於1912年7月接到了希臘海軍的訂單,開始建造被稱為「薩拉米斯」號或「瓦塞來烏斯·格裡瓦斯」號的戰列艦。依計劃,其標準排水量為19500噸,裝備8座356毫米火炮,航速22節並定於1914年11月下水。此後德國海軍接收了該艦,並欲將德國軍艦加以運用。但由於其主炮塔、主炮、裝甲均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製造,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再也無法得到這些裝備。鑑於此,德國海軍最終放棄了該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海軍實力僅次於英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由於凡爾賽等條約的限制,20地紀30年代的德國海軍實力仍相對較弱。根據1935年的英德海軍協定),德國遊軍擺脫了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迅速發展艦艇,但除潛艇部隊外,其實力與美、英、日三國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
然而對於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來說,他還是希望擁有強大的海軍,因為他確信特來的某一個時候肯定會與英國交戰。
1938年9月,希特勒指示海軍方面制訂針對對英戰爭的長期造艦計劃。此後,海軍方面提交了兩份計劃大綱。第一個方案是組建以潛艇及裝甲艦為主的海軍,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有效實施對英破壞通商作戰;第二個方案是發展公海艦隊,雖然這需要漫長的時間和巨額的經費,但卻能夠帶來更大的成功。而這個方案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一旦戰爭提前爆發的話,仍有待提高實力的德國海軍根本無法作戰。
對此,希特勒向海軍方面宣稱在1946年之前不會對英發動戰爭,在此之前海軍不必為他的政治目的服務,從而指示海軍執行第二個方案,並要求制訂出具體計劃。
這樣,德國海軍於1939年1月制訂出大規模造艦計劃,並得到了希特勒的批准,這項計劃被命名為「Z計劃」。根據該項計劃,德國海軍將戰列艦與潛艇擺在了
最優先發展的位置,而且根據最終方案,除已經動工建造的戰艦外,到1948年為止將建造6艘戰列艦及10艘小型戰列艦(不久變更為戰列巡洋艦)。
但希特勒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z計劃」制訂的當年—1939年9月就早早地爆發了。對於入侵波蘭的戰爭,希特勒原本天真地認為英國即便提出強烈抗議也不會發展到發動戰爭的地步,但英國卻無法漠視希特勒發動的赤裸裸的侵略戰爭,最終決定對德宣戰。
這樣、制訂「Z計劃」的前提條件已經不復存在,與陸、空軍相比,德國海軍在最不充分的情況下就投入了戰爭。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曾經這樣說過:德國海軍的艦艇除了勇敢地表示知道自身將滅亡以外什麼都幹不了。
戰爭爆發時,德國海軍的一線戰列艦隻有兩艘標準排水量為35400噸、裝3座280毫米火炮的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而標準排水量為45050噸、裝備8門380毫米火炮的「伸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超無畏艦仍然在建,其他戰列艦計劃則因為德國軍法定優先發展潛提而無法實現了。
H級計劃(興登堡級戰列艦)
「Z計劃」所包括的6般戰列艦均為一級,其標準排水量為60900噸,裝備8門406毫米火炮,航速為30節。關於建造代號,自從德國海軍將「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建造代號定為「A」以後,德國裝甲艦及戰列艦的建造序號均按照這個順序延續下米,因而「H」則代表著第八位的意思。實際建造的頁有H級和J級,據說H級應該被命名為「腓特烈大帝」級,J級被命名為「大德意志」級。它們分別於1939年7月、8月動工,但由於不久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方面於同年10月便停止了建造工作。1940年,它們在船臺上被解體拆毀了。而如果沒有戰爭的話,它們將在動工後4年半至5年內完工。
H級戰列艦在世界戰列艦史上是十分罕見的。其主發動機全部採用柴油機,共為12臺,並將每4臺柴油機編為1組,它可以驅動3軸的螺旋槳,這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船舶經常採用的多重聯合系統。其每臺柴油機的功率為13750馬力,總功率達到了165000馬力,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國在這方面充滿了自信。將柴油機作為主發動機的理由不用說就是要確保戰艦擁有強大的續航能力,而這種戰艦主要負責在浩瀚的大西洋上進行破壞通商作戰以及對小型破壞通商艦進行支援。它可以搭載1萬噸重油,在航速為19節的情況下可以連續航行16000海裡,在航速為16節的情況下可以連續航行19000海裡,續航能力之強由此可見一斑。雖然說該級艦主要實施破壞通商作戰,但考慮到在必要的情況下也能夠與英國戰列艦進行正面作戰,德國海軍為其安裝了能夠抵禦381毫米炮彈的裝甲。防禦甲板採用的是150毫米的克虜伯鋼,水線部及炮塔部分別採用的是320毫米和385毫米(均是最厚部的數值)的KC鋼,可以說防禦能力十分強大。該級艦安裝了4座406毫米背負式火炮,首尾部分別安裝了兩座。其搭載的6架水上偵察機停放於第二根煙滷和第三座炮塔間的機庫中,由於鋼軌通過了後甲板上的彈射器(與中心線成直角地嵌入甲板中),因此水上偵察機可以從那裡起飛。
O級戰列巡洋艦
O級戰列巡洋艦是以破壞通商作此為目的而建造的,其標準排水量為器33200噸:裝備6座380毫米三聯裝火炮,防禦甲板採用的是110毫米的克內伯鋼,水線部及炮塔部分別採用的是180毫米和210毫米(均是最厚部的數值)的KC鋼,防禦能力明顯下降;但其航速達到了33.5節,比戰列艦要快得多。其巡航時使用柴油機(兩軸11萬馬力,每軸4臺,共8臺),航速可以達到25節;高速航行時與蒸汽輪機(6萬馬力)同時使用,而這些方式只有輕型巡洋艦採用過。在鍋爐方面,其採用的是德國海軍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廣泛裝備的高壓型鍋爐,這方面也體現出了德國高超的技術水平,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也頻繁出現故障。該級艦設計了兩根煙囪,第一根用於柴油機排氣,第二根用於鍋爐。在兩根煙之間還設計了可以容納4架水上偵察機的機庫和彈射器。在「Z計劃」中,該級艦也是需要儘快完工的戰艦。
其工期為兩年半左右。雖然造船廠也決定建造,但最終還是1艘都未動工。可以將O級戰列巡洋艦作為袖珍戰列艦的放大版
H41H43H44計劃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中止了「z計劃」中戰列艦的建造工作。此後,德國海軍制訂了未來戰列艦的設計方案。H42表示1942年設計的H級戰列艦,以後又分別改為H43和H44。但可以說,只要戰爭不以德國的勝利而告終,那麼這些戰列艦就不可能動工建造。
該級戰列艦裝備兩座508毫米四聯裝火炮,主發動機採用了與H級相同的柴油機,但採用了4軸推進方式,總功率達到了275000馬力。在裝甲方面,H44的防禦甲板厚130毫米,水線部厚380毫米。在滿載排水量方面,H42為9萬噸,H43為11萬噸,H44為141500噸,逐漸有所增加,船體也不斷呈現出大型化趨勢。由於主機功率未變,其航速由H42的32.2節降低到了H44的30節。可以說該級艦將戰列艦發展到了極致,可以與美國海軍的「蒙大拿」級戰列艦以及日本海軍計劃建造的798號艦相媲美。
上圖是原計劃安裝於H級戰列艦上的406毫米主炮。H級計劃取消之後安裝到了挪威的炮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