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如何思考》:警惕越俎代庖,三招教你提高孩子學習主動性

2021-01-14 沐希書閣

我對於自然科學的喜愛熱烈而持久。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有很強烈的願望,去了解、去解釋我看到的一切,並將他們納入自然法則之中——達爾文《自傳》。

前段時間在熱播劇《安家》中有一個片段,令我記憶深刻,頗為觸動。蘇天培媽媽對孩子照顧地無微不至,尤其是學習上更是嘔心瀝血操碎了心。可惜孩子的成績卻非常地差,一度考到了全班倒數,令她非常失望難過。

在同情這個母親遭遇的同時,我也不禁反思:到底是孩子消極怠慢不願意學,還是家長的教育方式真的出現了問題?答案顯然是後者。

一味的「填鴨式」教育,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跟意願去安排他的學習與生活,完全不考慮孩子的真實意願與想法;試問,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能培養出出類拔萃,某方面成績優異的孩子嗎?很難。

反觀《銀河補習班》,出獄後的鄧超(馬皓文),在看到孩子要被學校開除的糟糕學業成績時,沒有指責沒有埋怨。反而是,想辦法用自己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滿滿的愛,鼓勵兒子嘗試培養自己克服困難的勇氣,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並總是給予兒子自由成長空間。

他更多的像是一個陪伴者,協助者,鼓勵著者;在孩子前行的路上,願意相信他,陪伴他,激勵他,讓他自己有能力獨立而努力地追尋自己的目標和夢想。

最終,馬飛不但在一場洪水中,自己想到自救辦法,把床單做成漂浮筏,逃出生天;更是通過自己優異成績和不懈努力,成為一名偉大航天員,並在危機時刻修好宇宙飛船在急轉直下的危機中成功脫險轉危為安。

為什麼兩個孩子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表現,一個成績倒數,一個獨立優秀?是否能主動學習,獨立思考,自己克服並解決困難是關鍵;而父母培養方式,也在其中起到了很大阻礙或助推作用。

在讀到《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這本書時,我更是對這一點深信不疑。從小就痴迷於對昆蟲及動植物進行觀察與研究的達爾文,雖然在一心希望孩子能有遠大前程父親看來有些顯得「沒出息」,但他卻依然堅持自我,繼續探索大自然。

好在達爾文的父親,雖然對他要求很高,但仍然是比較慈祥的家長。而達爾文,也在自我堅持中不斷進行著對自然界的觀察與思考,即使在選擇大學方面,也是以能夠修習自己熱愛的自然科學才接受了父親建議。

從貝格爾號上的5年,到1839年《達爾文日記》出版,1859年《物種起源》出版,再到1862年《蘭花的傳粉》出版,1872年《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出版,最後到1880年《植物的運動本領》出版,及1881年《植物壤土和蚯蚓》出版。達爾文開始了他一生的真正研究,並將一生追求獻給了科學。

讀完這本書,掩卷深思,感慨頗多。雖然這是一本比較薄的童書,且配以許多生動有趣的漫畫,沒多大一會兒就能讀完。但這本書引發的,對於教育孩子的問題使我深思,具體到生活實踐中來說,我們的現行教育或許並不完美,甚至還有諸多龐雜混亂。

有多少家長,就像安家中的蘇天培媽媽那樣多加幹涉;有多少家長,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揠苗助長;有多少孩子,在本應自己佔據主體的學習中,喪失興趣失去主動性。

下面我將就本書出發,以「孩子(重點研究兒童)該如何才能學好為核心」,從真正了解孩子的世界為開始,分析「為什麼你的孩子總學不好」這一問題背後的原因,探究我們該如何改變,通過什麼方式讓孩子學得更好這一現實問題。

01【你根本就不了解兒童的世界】成人方式理解孩子徒勞無益,以愛為基,學會理解孩子重新認識孩子

從沙溢陪孩子到老師家上課,沒位置坐寧可蹲樓道;李湘女兒從小就跳舞、畫畫;田亮女兒田雨橙從小學習遊泳,小提琴…我們看到的不是孩子需要什麼,而是家長需要孩子做什麼。

廣大家長們,真的有了解自己的孩子嗎?「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種殷殷期盼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本性,了解孩子的行為嗎?

美國著名教育家約翰·霍特,將一生都奉獻在觀察與分析兒童的學習行為。他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認為,充分調動孩子自主學習積極性才是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

這也就提醒我們,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去了解並認識孩子,給予他們信任和時間,讓他們自己主動去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而踏出這一步,讓我們先從認識並理解孩子的世界開始:

孩子認為世界是完整的,他們需要把世界切割成無數個體比如說,我們想教孩子去學會一項新的技能,學會滑滑梯。可能我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未必如此。

當時我在離家附近的商場,為2歲的女兒辦了桔子樂園的兒童樂園卡,然後抱著她跟其他小孩一起在滑梯上排隊,準備陪她往下滑走,教她自己試試(兒童滑梯很短,下面也有很多泡泡球,還有安全墊)。

一開始抱著她滑幾次,她都表現的非常興奮、開心覺得刺激,看到身邊差不多大的孩子已經可以獨立往下滑,然後她開始想要自己去嘗試。當我把她放在滑梯口時,她一下下變得緊張不已,根本不敢往下看。

在她的內心裡從滑梯口到滑下去之後,到躺在安全墊與泡泡球之間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但他還沒有做好將滑梯與泡泡球安全點分割開的準備。因此她無法確認他滑下滑梯這一段是否安全,所以產生恐懼。而這種心靈上的切割需要時間,也需要更多的經驗才能達成。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站在自己的視角去看問題,想當然認為有些事情孩子可以做到;甚至有些問題即使孩子表達出她覺得自己可以做到,她也未必是真的可以做到。

將完整世界逐步分割對孩子而言是一個複雜認知過程,需要時間。隨著孩子的成長,逐漸積累下許多經驗,這種分割將變得越來越容易。

孩子尚不能夠很好理解他人,也缺乏完整表達真實自己的能力從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孩子開始面對一個新奇的世界,一開始他們因為各種技能的不完善,並不能很好的理解身邊人的行為與態度,同時也沒辦法很完整地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這種情況可能要持續到孩子能夠獨立掌握語言行動等具體技能之後,才會逐漸有所改善。即便是孩子的年齡在逐漸增長,孩子的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也並沒有完全達到巔峰,他們仍然會在有些情況下表現的幼稚,在大人眼裡始終像孩子。

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各項技能的習得與發展都需要很多的時間。我們應當了解,孩子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應在這個了解與陪伴的過程中,正視他們沒有天才般的速度這一事實,充分理解,盡力協助就好。

孩子還在成長發育階段,能力還未達到完善,會時常犯錯生活中兒童可能經常會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而有些家長則會對此大發雷霆。我們必須要認識到孩子的許多技能還沒有完善,所以他們還在一個成長發育的過程中,因此時常犯錯是正常的,我們要以平和代替惱怒。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接納容忍孩子的一些小缺點,小毛病,小錯誤,鼓勵他們,讚賞他們,陪伴他們。陪伴並鼓勵他們成長,給予他們時間去進步與完善,付出愛與溫柔去了解與成全,才是我們為人父母應該做的事。

其實兒童對於世界的認知與技能還尚未完善,他們還在犯錯但同時也在成長。我們不應當以成人方式去理解孩子,我們應當嘗試去了解孩子內心世界,以愛為出發點而不是一定要達成什麼目標,真正學會理解孩子重新認識孩子。

02【為什麼你的孩子總學不好】身為家長我們有不可推卸之責任,認識孩子學習困境,警惕錯誤教養方式

世界最頂尖的兒童教育專家與發展心理學大師艾莉森·戈普尼克,在她《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

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為人父母,是園丁種花,本質是愛;這種愛的目的,是給予他們成長所需要的一個安全、溫暖、自由的環境,使孩子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從她這番話中可以看出,雖然父母關愛孩子非常重要,但不一定因此就要把孩子塑造成某種特定樣子,我們要尊重孩子,愛孩子。

我們應該充分尊重孩子天性,使他們積極發揮想像力,在自我探索與愛的包容中更充分發育大腦功能,從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善於學習能力並學會應對環境的諸多變化,最終成長為一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因為過度擔心孩子而越俎代庖,將自己認為是正確的事情強加給孩子,卻從來不了解孩子面臨的真實困境和需要。從胎教、早教到報許多補習班,父母忙得不可開交,孩子卻可能只是累得焦頭爛額。

1.兒童學習中難免遇到的學習困境

知識是陌生的,熟悉後容易忘記大名鼎鼎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我們學到的很多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遺忘,如果不及時進行複習很可能會消失到只有很少的比例還能記得。

對於兒童而言也是如此,他們去學習知識的時候,可能比我們成年人感到更加困難。新知識的灌輸是他們要去接受一些新鮮的事物,但卻在短時間學會的情況下很快又發生不少遺忘。

這容易使孩子產生自我懷疑感,更容易使部分家長認為怪孩子不夠努力,對學習沒有用心,做事情不夠認真。其實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識記並保持後,再現時出現遺忘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是,面對孩子學過的知識總是遺忘,考試成績不佳等情況,家長卻無法做到淡定,容易情緒憤怒,常常引發對孩子的指責和攻擊。

剛做過的題,你怎麼又忘了?你去上學,到底有沒有帶著腦子去?這都講過多少遍了,你怎麼還寫錯?別人家孩子都會,就你不會。我說的話,你都記不住是吧?

遺忘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我們大人學到過的知識也會經常出現遺忘。為什麼我們能容忍自己犯錯,卻不能容忍孩子犯錯呢?我們必須正視這一點,孩子把學過的知識遺忘,這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境,需要我們去給予幫助與支持。

所以,在面對孩子學業成績不佳時,我們應該積極尋找問題,幫他們克服困難;我們應該設身處地,理解接納孩子現在的不足;我們應該嘗試去寬容理解修復,而不是指責謾罵破壞。

信息並非充足,而是信息不足舉個學英語的例子來看,我們在學校學會音標,學會單詞,學會做題。但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語言環境去應用我們所學到的這門語言。

所以最後我們變成了「啞巴式英語」,不少人可能像我一樣,雖然英語的筆試成績會表現不錯,但是口語能力卻非常捉襟見肘。

就在前幾天的研究生複試考試中,英語口語這一項目磕磕巴巴的英語口語表達,使我真正認識到學習這個事情,如果只注重理論脫離了環境而言,我們會以為自己學會了,但是卻在真正要去運用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不足。

對於兒童的培養也是如此,當我們告訴孩子音節告訴他們單詞,卻很少告訴他們說話的語境和每句話的作用,孩子的往往是是什麼,卻缺乏為什麼和怎麼去用。這種情況下我們給予孩子的信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們應當學會以正確的方式給予孩子充足的信息。

2.警惕家長常見幾種錯誤教育行為

強迫式的教育行為,容易使孩子喪失主動性《小別離》裡面的臺詞「進不了重點高中,你就進不了重點大學,進不了重點大學,你等於這輩子完了」一度讓人扎心。

有無數父母內心中的真實想法,其實也是如此: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同齡人節奏,他們擔心自己的孩子沒有遠大前程。

所以許多父母選擇強迫自己的孩子去報一堆的課外班興趣班,多方位培養孩子,以為可以讓孩子變得像自己想像的那麼優秀。

可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是,讓孩子生活在一種壓抑與牴觸中,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甚至對外界失去好奇心。

糾正的教育行為,使孩子產生自卑喪失自糾很多父母的口頭禪是這樣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正確的應該是…」「你怎麼又…你應該這樣這樣…」

父母以為孩子的錯誤習慣如果不能及時得到糾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可他們關心則亂,忽略了孩子其實有他們自己的糾正能力。

而在家長盲目對孩子進行糾正的過程中,很容易傷害到孩子自信心,而他們本身可以通過內心而進行自我糾正的能力,也逐漸消失殆盡。

設定學習時間表,一概而論揠苗助長有很多家長,總是幹涉孩子學習進程,主動給自己孩子制定學習計劃表,讓他按照自己的規定去實施,從而成為一個有成績優異的孩子。

可這些事無巨細的安排,真的能帶給孩子幫助與進步嗎?不見得。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每個孩子的興趣也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學習速度也不一樣,沒有一個很好的標準來進行衡量。因材施教,注重個體情況,按照孩子自己自身情況出發,讓孩子自己決定家長從旁協助,這才是恰當方式。

作為家長,我們必須去思考「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學不好」是不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學習困境需要我們去發現並幫助他們;同時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反思,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我們是否使用了不恰當的教養方式並及時調整。

03【如何去做才能使孩子學得更好】尊重天性,發揮孩子主動學習能力,家長重塑對孩子教養方式的認知

在前面的部分我們了解了我們其實並沒有很好認識並了解自己的孩子,也了解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是學不好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如何去做才能使我們的孩子學得更好。

1.尊重天性,發揮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

培養孩子探索知識的好奇心有一天,達爾文看到兩隻不一樣的金龜子。正當他兩手各抓住一隻時,第三隻金龜子進入了它的視線:絕不能讓它逃掉!於是達爾文決定將其中一隻含在嘴裡。哎呀!這隻小昆蟲噴出一股酸液,燒傷了達爾文的舌頭!太疼了,達爾文只好放走了三隻金龜子。

對於未知事物,達爾文總是有很深的樂趣沉迷其中,這是他一生中能夠達到很大成就的一個基礎。他從對一切生物都感興趣,變成一名狂熱的愛好者,在後來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學家。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對知識探索的好奇心,達爾文的父親雖然不支持他如此「不務正業」,但卻對孩子痴迷的事情沒有橫加阻攔。所以小達爾文才能在很小的時候,隨心所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以此為開始,開始一生的有趣探索。

尊重孩子進行的理解和表達哪怕是再小的孩子,腦海裡也有理解別人和表達自己的欲望,他們想要知道大人在說什麼,同時又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

可是有些父母卻很少與自己的孩子進行真正的心靈溝通,他們覺得孩子只是個孩子,現在孩子想要跟父母進行溝通,表達的時候被父母強行打斷,晾在一邊。久而久之,孩子內心中會害怕跟父母進行溝通,變得壓抑而自卑,性格內向。

比如,有的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明明想要跟自己的父母求助卻被對方說我很忙而推開,時間久了孩子就不再向父母求助,也不敢輕易在父母面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我們發現,與父母相處融洽的孩子能夠很好的融入到家庭的溫馨氛圍中,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能夠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有些在冷漠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則選擇沉默。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理解孩子,尊重他們表達溝通的權利,認真的對待而不是忽視,這不但影響他們的學習,也影響他們的個性發展。

鼓勵孩子努力,並勇於證明自己比如,在教女兒畫畫的時候,當我能夠很成功的畫出一隻佩奇,而她卻畫出的歪曲而難看的時候,她就會非常傷心失望,扔掉畫板。

孩子的心靈是非常敏感的,當他們看到父母可以做到一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可能也會去學習模仿學習(以仿效榜樣的行為方式為特徵的一種學習模式)。

但如果他們發現自己沒辦法做到像父母那樣,他們就很可能會感到失敗與受傷,如果長期如此的話,很有可能會養成習得性無助(是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照顧到孩子的自卑感跟虛榮心,在他們進行模仿學習的時候,適當示弱,使孩子能夠在一次次的成功中,被父母不斷鼓勵,不斷積累經驗獲得持續進步。

2.家長方面,重塑對孩子教養方式的認知

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學會欣賞《銀河補習班》中鄧超飾演的馬皓文對自己的兒子馬飛就是如此,他不相信別人對兒子的評判,他認為兒子一定可以學好。

在兒子面前,他就像一個大小孩一樣,陪著兒子不斷成長,幫助兒子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兒子學會戰勝困難走出坎坷,他欣賞他,肯定他,鼓勵他。

他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溫柔以待,懂得欣賞孩子,最終使孩子逐步獲得成功。在他身上所反映出來的這些,也同樣值得我們其他父母去進行學習。

充分了解孩子,多觀察孩子情況他是一個很棒的父親,與孩子很親密,很寬容,孩子們都很喜歡他。

達爾文不但是一個優秀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個稱職的父親。一個孩子出生開始,他就每天記錄他的行為和發育,堅持三年之久。

他從觀察孩子最初的反應,打哈欠,打噴嚏,伸懶腰,打嗝等,到測試孩子們對聲音光線顏色的不同反應,再到孩子如何表達憤怒,高興,害怕等情緒以及交流方式。

作為父親的他,不斷在觀察並思考孩子的各種行為中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並總結更好育兒的經驗,將幾個孩子都養育得很優秀。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父母學習的。

尊重孩子,從孩子具體情況出發海倫·凱勒從小殘疾,聽不到看不到,甚至連說話都說不清楚,但她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嫌棄他,反而是通過很多的方式去幫助她。

7歲的時候為她請來家庭教師,不但學會了手語,而且在不斷的學習與努力中逐漸精通多國語言,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作家與慈善家。

這與她的父母對她的尊重,和對她具體情況的接納是分不開的。她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選擇了寬容接納與因材施教,才成就了海倫凱勒一生的偉大成就。

協助孩子,避免對他們強迫教育從《虎爸貓媽》,《小歡喜》再到《安家》,都反映出現實生活中,我們許多家長在對孩子教育的問題上選擇了強迫式的教育。

他們像直升機父母般,時刻盯著孩子的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幹涉改正。但這恰恰恰是錯的,我們應該做的是協助孩子,而不是主導他們。

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而我們家長只是協助者。只有認清這一點,我們才能對孩子教育做出正確而明智的抉擇。

相信孩子,認可他獨特的學習方式達爾文的父親,最終在自己的意願與孩子的興趣間,選擇了支持孩子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達爾文也不負眾望,在5年的航海過程中收集到了大量的標本和化石,為科學發展的向前推進貢獻了不小力量。

達爾文的父親,在對兒子的長期觀察中,被他的努力與認真打動,選擇相信孩子,認可孩子自身選定的獨特學習方式,而事實證明,這一選擇的確是正確的。

達爾文後來的一系列成就也都說明,主動學習比被動學習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如果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學習方式,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去鼓勵,去相信孩子。

將以孩子為中心與學校教育相結合以上我們主要分析了應該以孩子為中心,而不是以家長為中心來對孩子展開教養,那麼,再將其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將會取得更好的成果。

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基礎上,作為父母我們應該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協助孩子並選擇相信孩子。以認可孩子學習方式為基礎,我們應欣賞孩子,從孩子的具體情況出發,這樣,再加上學校老師的教導,孩子的成績應該有所保障。

小結

《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一書雖然講述的是科學家達爾文從小對自然界的熱愛與後來的探索之旅,以及他一生的人生軌跡與偉大成就。而從達爾文作為一個稱職的父親對自己的孩子寬容的教育中,我們廣大家長也應對「兒童如何才能學得更好」這一問題引發深刻反思。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站在孩子角度充分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情況;我們應當透過孩子的學習困境審視我們的教養方式,去分析孩子為什麼學得不好的原因;我們應當尊重孩子天性,欣賞孩子,在重塑我們對於教養孩子方式新認知的過程中,警惕「越俎代庖」,認清孩子才是學習的主體,學會認可孩子學習方式,鼓勵孩子發揮出他的學習主動性,從而逐步擁有一個更好的學習成績。

相關焦點

  • 學習有方法,而如何提高孩子學習主動性?4點家長可以了解
    第一步:苦思痛並不難理解,也就是說,當你遇到問題、處境、問題等時,首先要深入思考如何解決問題,設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你努力思考卻沒有結果,你可以進入下一步。第二步:藉助於書中各種數據,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線索甚至答案。如果最終解決不了問題,也可以藉助外援;第三步:找人。這一步是尋求外援。
  • 小學生不會組詞造句,語文老師教你三招搞定,家長不用再當搬運工
    導語:小學生不會組詞造句,語文老師教你三招搞定,家長不用再當搬運工 快樂學習,一起成長 在小學低年級的語文中,小學生在學習上有一大難點,這個難點就是組詞造句。
  • 高效學習四步曲|教你如何成為學習高手
    持久高效的學習能力,正是成就這一切的根本。如何成為學習高手?如何將學習能力落地?如何利用學習力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今天湛廬君為你精心挑選了四本書,從大腦的學習原理和機制說起,教給你高效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通過不斷挑戰你的固有認知,直線升級你的思維水平,最後讓你不光能想到更有能力做到。
  • 語文基礎差,上課如何聽講?提高學習效率,我們需教給孩子3件事
    可是成績差,學習習慣也差,心有餘力不足,學生會認為,語文課沒啥意思,老師也不喜歡我,到底怎麼聽講呢?反正我也聽不懂。家長每天強調,要認真聽講,聽老師的話,上課別開小差。可是怎樣的聽講才叫認真聽講呢?上課不說話,不做小動作,老師讓畫線就畫線,讓朗讀課文就朗讀,這樣是認真聽講嗎?小島老師想說,這也不是認真聽講,學會聽課,是要動腦筋,思考問題。語文基礎差,學習習慣也不好的同學,上課該如何聽講呢?
  • 《這樣讀書就夠了》:3招教你告別心浮氣躁,提高學習力
    在了解了這五大學習公理之後,你就會發現,如果你的學習方式越接近它們,學到的知識在你的腦海裡留下的影響也就越深。如何將「五大公理」拆為己用?因為如果要教別人一個知識,你需要提前設計課程,把學習者能想到的問題都想一遍,在課後也會總結評估這次教學;在教導的過程中,會認清自己的水平,批判性地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在師生互動、討論時,簡單的知識不再是死板的理念,而是可以應用的實踐;精心安排活躍教學氣氛的遊戲、故事和視頻等,讓學習者調動多個感官參與學習,有助於其理解、思考和記憶。
  • 世界「記憶大師」獲得者,教你最好的記憶方法,幫助孩子提高成績!
    在記者參訪中透露出自己的記憶方法,並發現對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今天在這裡就要分享給大家。1. 培養對事物感興趣與喜愛的能力想要充分刺激大腦的功能,必須抱著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的積極態度,培養出凡事都想嘗試的主動性和樂觀、開朗的個性,這樣一來,接觸新信息時就會產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會喜歡的想法。另一個重點就是:去喜歡學校老師這類指導者。
  •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英語學習水平?
    問:「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提高孩子的英語水平?」答:絕大多數家長都是不知道到底該如何真正有效地幫小孩提高英語的。同時因為還有大量的其它學科,導致學習英語的時間極少,而真正有效的聽說讀寫能力練習則少之又少。語言是一門實踐學科。從幼兒開始學習語言,必須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逐字逐句地教,逐字逐句地練,逐字逐句的感知,逐字逐句的糾正,經歷漫長的時間,通過大量的練習,幼兒慢慢建立起母語的思維,建立起母語的詞庫。
  • 如何調動孩子學少兒英語積極性
    要想讓孩子聽老師的話,聽老師的教導;在教孩子的時候,先讓孩子來給老師分享,展示孩子的個性。讓老師了解孩子,和孩子打成一片,參與互動和交流中。孩子有了參與感,就能激發其主動性。這個時候老師教孩子的時候,就會比較輕鬆,學習主動性和專注力都會提升。
  • 孩子拖拉成癮?教你幾招輕鬆搞定
    孩子拖拉成癮?教你幾招輕鬆搞定 在平時生活中,你的孩子有沒有經常出現做事拖拉的情況呢?不少家長反應,孩子總愛拖延:作業量不是很多,卻常常熬到半夜;假期快結束,才開始補作業;早上在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中,慢悠悠地起床等等。
  • 學習是比較違反人性的事,學習是需要主動性的!
    但是現在很多家長沒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輔導孩子做作業,造成了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家長就想出了額外給孩子布置一些作業的辦法,殊不知,這樣會使孩子更加厭煩學習,也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影響,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多彩的。當你的孩子陷入掙扎、遇到困難、遇到挑戰、遇到困惑,請不要去扮演「我是超級英雄」的遊戲,父母什麼事情都幫著孩子著想的態度就是在加劇孩子「我不能做到/好」的態度。
  • 孩子學習沒主動性,家長只能幹著急?三種「學習動力」幫你找好了
    你的孩子是否總在「游離」狀態?說沒學習吧,作業也都做了,但是始終成績都不溫不火,心思似乎總是飄離在外面。每天埋在各種作業裡,每天學到半夜才能睡覺,既辛苦又痛苦,卻幾乎看不到效果。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有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但是這不是靠父母苦口婆心的嘮叨「要考個好高中、好大學」就能達到的。只有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可目標,並希望達成目標,才能激發他的內在動力,讓孩子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主動的投入學習。
  • 如何讓孩子崇拜科學家,而不是崇拜明星?
    」這是不爭的事實,沒有聽說「明星是第一生產力」,如何引導,需要多方努力。所以,引導孩子的科學思維,作為父母不能偷懶,你要做到:帶孩子參觀科技館,博物館,而且不是去一次就完事,每個年齡段去的目的是不同的,更小的時候是為了培養興趣,再大點是去了解原理,或者是親身參與。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如何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讀完有答案了
    如今,這些老師把閱讀思考匯聚成《百千大閱讀》系列讀本,把海量閱讀探索落實到紙面上。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序言裡說:「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以為一本教材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的話,那麼他不可能把這門課教好,學生也不可能把語文學好。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
  • 警惕道館頒發假跆拳道證書,跆拳道刀刀教你一招查詢證書真假
    警惕道館頒發假跆拳道證書,跆拳道刀刀教你一招查詢證書真假!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件事,之前看到一則新聞,講敘的是:一位家長的孩子5歲開始參加跆拳道培訓,後繼通過跆拳道考級取得了相應的6張級位證書。但是後來這位家長查詢發現,最新的兩張證書似乎存在問題。這位家長在中國跆拳道官方網站查詢時,輸入級位證書編號查詢發現18年和19年的兩張證書根本詢不到。
  • 三年級現象太可怕!如何化解?班裡前3孩子的父母都做了這5件事
    你還真是錯怪孩子們了。其實小學可以分三個階段:1~2年級小低依賴父母階段,5~6年級小高自主學習階段,3~4年級則是過渡期,成為拉開差距的分水嶺。所以3年級對於孩子不是升了一級,而是跨越了一個全新階段。
  • 3~7歲孩子「思考力的培養」 自主學習之費曼學習法
    幫助孩子培養和提高思考力是父母的責任和使命,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要儘早,二要盡力。要儘早,是指儘早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因為思考力的養成像任何習慣一樣,需要時間來不斷實踐和提高。要盡力,是指父母要儘自己所能為孩子營造一個環境。培養思考力需要一定的環境。家庭是小環境,父母可以做主。
  • 2021年,開始教孩子學習心理學|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和運用三種自我...
    徐老師: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引導孩子認識、察覺和運用伯恩的人格三自我的話題! 通過前面很多期的學習,可以確定,如果家長能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覺知和適當轉換自己的人格三自我狀態,就能獲得很好的人際和諧。
  • 一個普通父親是如何啟蒙兒子成為超級科學家的?
    之前常爸在公眾號中介紹過費曼推崇的學習法——費曼學習法。即你越是能把深奧的知識給一個外行、無任何背景知識的人講明白,就意味著你對這個知識懂得越透徹。可是,你知道費曼是如何想到這麼簡單又高效的學習方法的嗎?其實這跟小時候父親對他的引導啟發不無關係。
  • 初中生如何提高成績?有什麼具體的學習方法?看完你會受到啟發
    文/明明說教育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每名家長都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學習上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成績,突飛猛進。 但在初中階段的孩子,正處於青春期,家長在孩子學習上稍有不注意他們就有可能成績下滑。
  • 孩子特別黏人?多半是缺乏安全感,教你4招擺脫「黏黏蟲」
    有時候在家裡也是這樣,我只是去廚房裡做飯,孩子一沒看到我就開始在哭著要媽媽。小林還問我我家的孩子也是這樣嗎?在了解了小林的情況之後,我馬上就回答:「其實小孩子小的時候還是非常依賴父母的,但是父母要學著如何讓孩子學會獨立,不要總想著依賴父母。」小林也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就是不知道為什麼孩子會這麼粘著自己,這種次數一多就覺得有點煩人,不知道如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