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乃身之寶
每個人都渴望安全感和愛,那是人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但有些人的自我比較虛弱,沒辦法做到自給自足,於是極力向外求,結果卻適得其反。
比如,討好型的人,他們希望愛與被愛,需要安全感,但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外在的,且不穩定的人,最後極有可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那麼,討好型的人格是怎樣形成的呢?他們又該怎樣走出習慣討好的怪圈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說說。
1.習慣討好的人,內心是虛弱的
討好者的內心是虛弱,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於是選擇委屈求全,時刻照顧好對方的感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有恐懼。
恐懼之一,如果自己表現不好,沒讓對方滿意,自己會受到懲罰;
恐懼之二,如果自己不能讓對方開心,對方很可能會離開,害怕被拋棄,害怕孤獨。
懲罰和孤獨,是討好者無法忍受的,也是自己沒有能力應對的。
就像日本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的松子,她就是典型的討好者。
松子剛剛擔任教師的時候,在一次休學旅行中,學生偷了旅行社的錢,松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輕易相信自己班上的學生,準備用自己的錢來補償旅店老闆,但老闆不希望這件事就此結束,想讓警察來處理,這時的松子害怕學生受到懲罰,進而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只好謊稱自己偷錢,更重要的是,償還旅店的錢不夠,松子竟然私自拿了同一房間同事的錢,最後旅店老闆把這件事告訴了學校,松子被當作小偷,被學校開除。
這裡我們看到了松子的軟弱和無原則,而她的無原則就源於她的討好性格。為了討好學生,她可以替學生頂罪;為了討好旅店老闆,她可以偷拿同事的錢;為了討好學校領導,她可以無底線出賣自己的身體,只是這樣的討好,沒有得到對方的認同,學生不領情、旅店老闆也不買帳、學校領導更是無恥,反咬一口,把責任推給松子。
松子從此以後,便開始了不可遏制的沉淪之路。
可見,討好者一直在付出,不相信自己能夠被愛,更無法安靜地和自己相處,他們努力討好別人,希望別人心情好一點,以不拿走對他微弱的愛,只是這樣討來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無法長久。
2.習慣討好的人,和小時候的生活經歷有關
雖說原生家庭決定論太武斷,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正如心理學家阿德勒說的:"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可以說,影片中的松子就是一個不幸的人,因為她一直在治癒缺愛的童年。
松子從小缺少父愛,而父愛對一個孩子來說是重要的,因為那是安全感、自信、自尊的重要來源。松子的妹妹體弱多病,父親幾乎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上面,進而忽視了松子。
松子為了得到父親的關注,學會了做鬼臉逗父親開心,以致後來落下後遺症,一緊張就會做鬼臉,經常讓自己尷尬不已,只是她的討好,並沒有得到父親的愛。
被學校開除後,松子搬離的那個讓自己感受不到溫暖和愛的家,但她的內心一直在渴望著愛,於是她開始討好她的歷任男友,比如作家男友讓她做浴室女郎,她也心甘情願,被家暴,也不肯離開;遇到那個當年偷錢的學生,只因一句"我愛你"就二話不說和對方在一起,以及後來被騙、入獄等等,都和她討好型人格有關。
討好者因自己不夠強大,無法完成自我保護、自我獲得愛的任務,就把這些寄托在他人身上,但他人是一個極不穩定的個體,過度依賴,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討好的人要自己覺醒才行,認識到再怎麼討好別人,還是無法滿足自己缺少的愛和安全感。
3.習慣討好的人,只需要解除封印
前面說了,原生家庭對的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重要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童年的不幸經歷是無法超越的,換句話說,很多人之所以因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過著不幸的生活,主要是因為他們選擇了這樣的不幸。
就像阿德勒說的:"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對於松子來說,她之所以過完了無聊的一生,覺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就是因為她選擇了這樣的生活。
那麼,習慣討好的人,該怎樣走出來呢?
關鍵是解除封印。
首先,意識到自己的討好,並不能滿足自己缺少的愛和安全感。
有時候,意識到問題,就是改變的開始。
其次,解除封印,意味著明白了,現在的自己和當年無力的自己是不一樣的,自己已經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有能力照顧自己了。
雖然這個過程很慢,也很漫長,但只要開始,就不晚,路很長,我們慢慢走,每走一步,就是一個新的自己。
再次,真正行動起來,開始嘗試做這兩件事:
其一,每當自己害怕別人不高興的時候,就問問自己,在怕什麼,別人不高興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其二,假如自己沒有讓對方開心,對方真的不高興了,這樣的後果自己能不能面對,又該怎樣去面對。
這麼做的目的是把想像出來的恐懼,放進現實生活中,這樣才能檢驗出自己的真實能力。因為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會特別害怕別人生氣,結果別人真的憤怒了,卻發現自己也是可以應對的。
想像出來的害怕場景,多數不會發生。更何況,即使真的發生了,自己也不是真的無能為力。
寫在最後:
當習慣討好者能夠解除封印,意識到自己並非軟弱無能,就會逐漸自信起來,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到那時,討好者就會明白,"你喜歡我固然很好,但是你不喜歡我了,我也可以活下去",而這就形成了一種平等的關係,而不是依附關係。
討好者,需要的是發展出自己的力量。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依賴他人,而是想說,當我們自己內心強大了,就會知道什麼時候該去討好,什麼時候不必再去討好了,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本文完
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