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篇為付費內容。
松山戰役,又名十戰松山。
它是日本軍國主義眼中的「玉碎之戰」,更是中國遠徵軍以血肉之軀奪取勝利的代名詞。
此戰,中國遠徵軍全殲駐守松山的日本侵略者,打通了滇緬公路,使抗日戰爭由此進入反攻階段。
但這次勝利是以極其慘烈的代價換來的。
在此次戰役中,24375名中國遠徵軍在百天之內,先後十次向日軍的1300人精銳發起進攻,最終傷亡7763人。
以6:1的戰損比取得了悲壯的勝利。
在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描述日軍要塞堅固完善難以攻克的「南天門」之戰,原型便是松山戰役。
在真正的戰場上,戰鬥更加慘烈。
為了掃清奪取陣地的障礙,遠徵軍戰士身背炸藥包衝進日軍堡壘,與敵人同歸於盡;
嗓音還沒變的少年兵,在陣前嚇得大哭不止,被日軍誘降後卻又被殺害,推下了懸崖;
日本慰安婦為了效忠自己的國家,向遠徵軍投擲手榴彈,卻連同手榴彈一起滾下了山坡;
日軍敢死隊員們為了顯示出「敢死」的決心,胸前纏著包裹骨灰盒的白布,但瞬間就被機槍和火焰噴射器消滅了。
戰爭的殘酷,是在和平年代出生長大的人無法想像的。
松山戰役的經過究竟是怎樣的?為什麼遠徵軍的戰損比如此之高?
現在,我們就來還原當年的史實,走進一段很多中國人不敢去觸碰的回憶。
怒江天塹
1942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軍為掠奪東南亞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入侵了東南亞半島。
在緬甸戰場上,曾經輝煌無比的大英帝國軍隊抵擋不住日軍的凌厲攻勢,節節敗退。
英國政府向中國國民政府提出了入緬作戰的請求。
此時中國的正面抗日戰場,東南沿海重要港口盡失,唯有南起緬甸曼德勒港,北至中國雲南昆明的「滇緬公路」成為中國國民政府賴以維繫的戰略援助通道。
根據《中英共同防衛滇緬公路協定》,保衛「滇緬公路」。
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同意組織10萬人規模的中國遠徵軍,進行第一次入緬作戰。
在馳援英國的同時,保衛自己。
但由於英國軍隊屢次配合不力,遠徵軍自身指揮系統混亂等原因,導致作戰失利,遠徵軍殘部無奈向國內潰逃。
日軍第56師團乘勝追擊,利用汽車裝載步兵的方式組成了一支快速部隊,一路尾隨遠徵軍,沿著滇緬公路攻入了中國雲南,並在5月初到達怒江西岸,隔著惠通橋與東岸的遠徵軍展開了跨越怒江的拉鋸戰。
原本遠徵軍並沒有把尾隨而來的日軍放在眼裡,以為這只是一支兩三千人的快速部隊。
但沒出一個月,遠徵軍在一次戰鬥中繳獲了一份日軍作戰計劃,這才知道,以兇悍聞名的日軍第56師團已經全部進入了滇西,大約有將近2萬人,到達怒江西岸的只是一小部分。
這一情況即刻上報給了國民政府的高層。
早就被日本鬼子打怕了的蔣介石於5月31日下達緊急命令:停止進攻,主力撤回怒江東岸,只將少量部隊留在西岸與日軍打遊擊。
自此,日本侵略者與中國遠徵軍以怒江為界,展開了長達兩年的對峙。
在這兩年裡,東岸的遠徵軍一直按兵不動,而在西岸的日軍可沒閒著,他們馬上就發現了自己所在這片山區的地理優勢,立即著手構築半永久性的工事。
這片山區的制高點就是海拔2200米的松山,也是這場戰役名稱的由來。
可以說,日軍獲得了一個絕佳的天然橋頭堡,因為松山與周圍其他大山形成了巧妙的地勢。
遠徵軍想要攻打松山主峰,從怒江岸邊直接上山是不可能的,因為站在山頂向下俯瞰,奔湧向南的怒江就像一條遺落在山谷之中的銀色帶子,可見這座山又高又陡。
所以只能從南邊的竹子坡和臘勐寨經過,然後北上經過陰登山,才能到達松山。
站在松山頂上向怒江東岸望去,這裡與對面大山的直線距離只有8000多米。但是如果想到對岸去,實際路程則要遠上將近10倍,這條路就是滇緬公路。
而滇緬公路在怒江西岸有幾十公裡都要圍繞著松山上下盤旋,所以松山始終是個躲不開的地方。
日軍佔領松山,不但掐斷了滇緬公路,同時也增加了遠徵軍向怒江西岸反攻的難度。
為了修築工事與防禦遠徵軍,日軍從第56師團中抽調出了步兵第113聯隊主力、一個野炮大隊,以及輜重兵、衛生隊、防疫給水部,總共3000人,還有1670名從各佔領區抓來的民夫。
只是這些民夫在工事修築好之後全部被日軍殺害,一個活口也沒有留下。
而那3000名日本官兵,取了松山腳下臘勐寨的諧音,被稱為「拉孟守備隊」。
就此,日軍在松山修築的陣地更加易守難攻。
首戰松山
為什麼中國遠徵軍在兩年的時間裡按兵不動?
其一,蔣介石對英國人一直存有戒心。早在中國遠徵軍第一次入緬作戰時,英國人就多次表現出不配合,關鍵時刻掉鏈子,導致遠徵軍吃了很多敗仗。
所以在這兩年裡,雖然英美兩國多次敦促國民政府組織反攻,但蔣介石害怕英國人再次言而無信不配合,導致遠徵軍獨自面對日軍。
其二,蔣介石準備保存實力,待二戰結束後對付共產黨。所以滇西反攻的計劃被他一拖再拖。
這一拖,就為日軍拉孟守備隊提供了構築堡壘的充足時間。
轉眼之間,時間到了1944年3月。
在印度東部的戰場上,英國軍隊再次抵抗不住日軍的猛烈進攻,幾天的時間就有三個師被日軍擊潰。
英軍一面調集援軍,一面緊急向中國政府求援,請求儘快對日軍發起滇西反攻,以減輕印度方面英國軍隊的壓力。
同時,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將軍指揮中國駐印軍,準備向緬北重鎮—密支那發起攻擊。
一方面是為在印度的英軍解圍,另一方面,如果能奪取密支那的機場,從印度起飛的運輸機就可以降低高度先飛到密支那,補充油料後再飛往中國,從而避開危險的「駝峰航線」。
這個計劃同樣需要中國遠徵軍發起滇西反攻作為策應。
最終,在美國使出了停止對華援助物資的殺手鐧之後,蔣介石才不得不下令向怒江西岸發起反攻。
1944年4月14日,中華民國軍事委員參謀總長何應欽,在蔣介石的授意下簽署了「怒江攻勢命令」,電令中國遠徵軍司令長官衛立煌準備反攻出擊。
遠徵軍的計劃是:由第20集團軍與第11集團軍參加此次反攻作戰。在渡過怒江之後,由第20集團軍負責重點進攻松山西北方向的騰衝,以便日後繼續西進與中國駐印軍會師;由第11集團軍對偏西南的松山和龍陵方向採取策應佯攻,以便牽制日軍的兵力。
5月11日夜裡,第20集團軍各部開始渡江。整個渡江過程異常平靜,夜幕裡的山峰高聳入雲,沒有任何槍響,遠徵軍的士兵們都長籲了一口氣,但是他們不知道死神已經向他們敞開了懷抱。
因為日軍已經將精銳布置在各個山頭隘口,子彈已經上膛。
原來,日軍早就得到了遠徵軍的作戰計劃!
就在兩個月前,一架中國軍用飛機在大霧中迷航,迫降在被日軍佔領的騰衝,機上一名少校隨身攜帶的遠徵軍最新密碼本和人員編制表被日軍繳獲,所有往來密電以及作戰計劃都被日軍成功譯出。
就這樣,向騰衝進攻的第20集團軍剛一過怒江,就進入了日軍布置好的陷阱裡,遭受了巨大的傷亡。
所幸的是,5天後,負責牽制佯攻的第11集團軍在一次戰鬥中繳獲了日軍的作戰計劃,這才知道已經洩密,原來日軍早就做好了充足的應對準備。
然而這份計劃送到衛立煌手裡已經是一周之後了,可見遠徵軍對於情報工作的怠慢。
衛立煌不得不臨時變更作戰計劃,命令原本佯攻的第11集團軍開始全力進攻松山和龍陵。
現在來看,此次洩密事件導致人力不足的日軍不得不從拉孟守備隊抽調兵力去支援騰衝,也算是給日後遠徵軍攻打松山減輕了一些壓力。
5月12日凌晨,也就是遠徵軍第20集團軍開始渡江的同時,拉孟守備隊的隊長松井秀治大佐奉命帶人支援騰衝,只在松山一帶留下最低限度的守備兵力,使駐守松山的3000名日軍減少到了1000人。
松井秀治在臨走時,任命炮兵軍官出身的金光惠次郎少佐為拉孟守備隊長。
後來,松井秀治又派自己的副官真鍋邦人大尉帶領300多名傷兵回到松山幫助防禦,就是這1300人一直頑抗到了最後時刻。
開始反攻
當時遠徵軍第11集團總司令為宋希濂認為,駐守松山的只有三四百的日本守軍,外加幾挺機槍,幾門小炮。
如此輕敵的情況下,宋希濂只派出作戰能力較弱的新28師的兩個團:82團和83團,總共2000多人來攻打松山。
從6月1日開始,位於怒江東岸的遠徵軍司令部重炮指揮部下轄的重炮10團、重炮7團、迫擊炮2團開始對松山的日軍進行炮擊。
日軍為了鼓舞士氣,儘管擁有的火炮數量不多,也進行了還擊。
6月2日,新28師第82、83團順利完成渡江,整個過程中,日軍都沒有抵抗,再次印證了日軍兵力不足。
3日上午11時,東岸的遠徵軍又開始了一輪炮擊,這次炮彈的落點又刁又準,幾乎都命中了堡壘。
這是自「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在炮火上佔據優勢。
不少遠徵軍的士兵們看著松山上沖天而起的硝煙,興奮地對身邊的人說:「小鬼子就算是鐵打的也能給他們烤化了!」
4日一早,已經渡江的新28師82團在東岸炮兵的配合下開始進攻松山南部外圍的竹子坡和臘勐街,松山戰役正式打響。
竹子坡,日軍稱之為原口山,位於松山南側約4公裡,由於這裡距離主陣地比較遠,日軍派了一個中隊在這裡駐守。
在遠徵軍猛烈炮火的攻擊下,日軍放棄竹子坡陣地退守到了臘勐街,第82團在當天下午佔領了竹子坡。
松山主峰上的日軍不甘心,向竹子坡上的遠徵軍進行炮擊,馬上就遭到了東岸遠徵軍的炮火壓制,日軍的火炮在片刻之後就陷入了沉默。
竹子坡上的遠徵軍看到松山主峰上的團團火光,都感到信心倍增,準備好了第二天進攻山下的臘勐街。
半夜,大約四五十名日軍摸到了團指揮所附近,被夜巡的遠徵軍士兵及時發現。原來,日軍想利用黑夜的掩護和苦練的白刃戰術發動逆襲。
但是現在他們面對的早已不是抗戰初期的那支手拿漢陽造,身背大片刀的中國軍隊了。
遠徵軍手中的湯姆森衝鋒鎗完全不給日軍近身的機會,幾梭子子彈過去之後,沒被打死的日軍全部倉皇逃走了。
第二天中午,第82團順利拿下了臘勐街,殘存的日軍全部撤到了北面的陰登山上。
當天下午,遠徵軍開始衝擊陰登山,這是遠徵軍首次攻堅日軍堡壘。
連續十幾天的炮擊,遠徵軍士兵認為日軍的堡壘早已摧毀大半,然而當82團先以兩個連的兵力在重機槍和迫擊炮的掩護下,向陰登山頂日軍主陣地發起攻擊時,災難降臨了。
就在戰士們爬上山坡,接近山頂的日軍陣地時,突然從南、北、西三個方向同時傳來了機槍掃射的聲音,無數子彈向衝鋒的遠徵軍們飛來,幾十名官兵瞬間就像被收割的麥子一樣倒在了地上。
跟在後面的士兵不敢再向前衝,只能等著炮火再次掩護。
隨後,遠徵軍再度用東岸和已經抵達竹子坡的山炮營,對陰登山的日軍堡壘進行炮擊,但是當天步兵三次衝擊山頂均未奏效,前後傷亡近百人。
死去的人與受傷的人橫七豎八地倒在早已被日軍砍光了樹木的陣地上,擔架隊想搶救傷員都不得靠近,剛一露頭就會招來日軍的掃射,只能硬著頭皮聽著還有一口氣在的弟兄們在山頂上哀嚎。
就在82團在陰登山上浴血奮戰時,83團從臘勐街南面迂迴,破壞了通往龍陵的公路和橋梁,佔領了公路兩側高地,切斷了松山守敵的增援通道。
從此,日軍拉孟守備隊失去了得到增援的機會,開始孤軍作戰。
遠徵軍本以為能夠簡單利索的消滅這支不足1300人的日軍了,卻沒想到這只是一個開始,更慘烈的戰役還在後面,整整持續了3個月。
更想不到的是,在重炮轟炸下,足足十次攻擊才消滅了這支日軍,這就是十戰松山的來歷。
因為這支日軍是打不死的「地老鼠」!
打不死的「地老鼠」
1000多名日軍之所以能與遠徵軍持久抗衡,靠的就是堅固的工事與日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執念。
按照倖存日軍自己的話說:「正是自己付出了大量汗水的工事,才讓我們有了不敗的信念。」
日軍的工事做的有多強呢?
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中,「南天門」要塞的建設主要歸功於從事土木工程專業的聯隊長竹內連山,而真實的松山要塞則要歸功於來自福岡、佐賀、長崎等地的普通士兵。
他們中的很多人在入伍前是礦工,他們挖掘的洞穴不但隱蔽,而且內部空間大。來到松山之後,這種技能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日軍的地堡上下大致分為三層,第一層用於射擊和觀測;第二層用於睡覺,也留有射擊孔;第三層囤積糧食和彈藥。有的地堡還有第四層,修築有多個地下室,由坑道相連。
地堡之間相互連接,四通八達,堅固程度在當時也令人嘆為觀止。
地堡表面用粗大的原木和鋼板等堅固的材料做防護,外圍還堆著裝滿砂石的汽油桶,稀缺的水泥則用於構築電話交換所。
地堡修築好之後,日軍特意進行了炮擊實驗。數枚重型炸彈直接命中後,堡壘內部仍然完好。
此時,日本人注重細節的精神得到了體現,他們不僅構築了遠超中國人想像的堅固的堡壘群,還給松山陣地上引來了水源,把汽車發動機改裝成了發電機,讓士兵們洗上了熱水澡,用上了電燈。
有了如此完備的堡壘群,遠徵軍的官兵們付出巨大傷亡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他們當時並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是多麼難啃的一塊骨頭。
當82團在陰登山上受阻之後,團長黃文徽祭出了手中的大殺器-「巴祖卡」火箭筒和M2火焰噴射器。
6月6日拂曉,依靠這兩樣美國援助的先進武器和數十挺輕重機槍,82團的步兵衝上了敵軍陣地,第一次佔領了陰登山頂部。
但是片刻之後,敵人的各種炮火榴彈從陰登山反斜面和北面的松山等幾個山頭傾瀉而來,遠徵軍立刻跳入敵人的交通壕進行反擊,由於敵人火力密集,陣地上的遠徵軍無法有效還擊,炮術精湛的日軍更是將炮彈和榴彈打進了交通壕裡,造成了重大的傷亡。
打又打不著,躲又沒地方躲,無奈遠徵軍撤出已經佔領的陣地,退回到了陰登山下。
從6月8日起,遠徵軍不分白天黑夜,發起了多次進攻,或因日軍發現,或因踩響地雷,均在日軍輕重機槍彈雨攔阻下,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由於傷亡慘重,遠徵軍又補充進來了一個團的新力量,開始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直到6月20日,連日作戰的日軍終於也到了極限,在遠徵軍的一次偷襲中抵抗不住,向松山主峰撤退。
打了半個月的陰登山終於被遠徵軍完全佔領。
但是,松山之戰並沒有結束,戰爭中的悲慘狀態出現了。
6月中旬起,處於熱帶的松山開始進入雨季,敵我雙方戰死的屍體沒有辦法及時撤下,就在原地慢慢腐爛發臭,生蛆膨脹。
每當夜幕降臨之時,伴隨著落下的雨點,以及無處不在的屍臭味,還有受傷士兵無法得到救治的哀嚎聲,整個松林都撒發著異常的詭異與恐怖。
此時,新28師的三個主力團已經消耗得沒有戰鬥力了,雖然佔領了竹子坡、陰登山、臘勐街等松山外圍陣地,但是與敵人的傷亡比例接近3:1,這種慘烈完全出乎遠徵軍司令部的預料。
7月1日,第8軍軍長何紹周奉命帶領部隊抵達松山,接管了松山戰場。
至此,「一戰松山」結束。
第8軍
7月3日,正當日軍拉孟守備隊隊長金光惠次郎,拿著望遠鏡向陰登山上瞭望時,一個身材微胖的中國將領出現在了他的視野中。
那就是第8軍軍長,何應欽的侄子,何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