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

2020-12-24 歷史知事Pro

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掀起了一場為國民黨反動派翻案的歪風。這些人靠著一知半解的歷史資料和主觀臆斷,哄騙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以至於很多人說起新四軍抗日,能想到的只有"黃橋戰役"這一件事。

今天,歷史知事就來好好廓清一下黃橋戰役的真相,揭開國民黨反動派的真面目。

黃橋戰役,也叫黃橋兵變,是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集中3萬兵力圍攻新四軍江北根據地黃橋的一場戰役。最終,韓德勤被殲滅了1.1萬人,新四軍取得大獲全勝。這一戰為開端,粟裕的軍事才能開始嶄露頭角,為後來他成為我國大兵團作戰專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很多無良公知和無知群眾眼裡,黃橋戰役的"真相"是這樣的:陳毅粟裕帶兵打了韓德勤,國民黨惱羞成怒才集中力量滅了新四軍軍部,造成了皖南事變。

事情真的如此嗎?真的是黃橋兵變造成皖南事變嗎?

先別急,讓我從新四軍的成立開始說起。

新四軍是原來的南方八省遊擊隊,這些遊擊隊在紅軍主力長徵走後,長達三年時間裡都處在絕境之中,很多人與國民黨軍隊結下了不死不休的深仇大恨。1938年,新四軍建立,這些遊擊隊放下階級仇恨,與國民黨握手言和,共同一致對外打擊日寇。可是,國民黨明裡一套暗裡一套,表面上合作,背地裡卻一直想著如何剿滅這支軍隊。

相對八路軍而言,新四軍的生存境地明顯更難一些。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當局,認為南方八省是他們的地盤,紅軍不能染指,成立新四軍,就是要將他們聚而殲之。但是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也不敢做的太過分,畢竟,找不到藉口,很容易招致國內輿論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但是,在暗地裡的角落裡,國民黨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了。

這裡簡單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竹溝慘案,一個是虹橋機場案件。

先說竹溝慘案,也叫確山慘案。確山縣竹溝是新四軍第八團的駐地。當時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被錯殺,第八團工作千頭萬緒,劉少奇作為中原局書記,要求新四軍以竹溝為依據,向東發展根據地。可是,國民黨第五戰區竟密令河南第八區行政專員:"將中原局組織部長兼豫鄂邊區黨委書記朱理治拿獲法辦。"

於是,當年11月1日,信陽國軍100多人打入竹溝附近,殺害我地方工作人員6人。11月11日,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31集團軍少將參謀、確山人耿明軒任指揮,武裝進攻竹溝。我軍經過兩天一夜的防禦戰,一天的追擊戰和阻擊戰,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但是戰鬥中,留守處參謀穆學禮等以下20餘人英勇犧牲,20餘人負傷,醫院中的療養員、中原局印刷廠副科長張潮音以下20餘人慘遭殺害。後勤機關醫務人員、掉隊人員30餘人被俘虜。竹溝地區我許多抗日的進步群眾被殺害,上百人被綁架;群眾的財產被搜掠,青壯年被逮捕。

虹橋機場案件,發生在1939年春,當時新四軍第一支隊執行東進計劃,派出第六團團長葉飛向東挺近,建立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葉飛帶領江抗襲擊日軍虹橋機場,殲滅日軍20多人,燒毀車站,炸毀鐵路,燒毀敵機4架。但是,任誰也想不到,就在葉飛帶兵襲擊日軍虹橋機場的時候,國民黨領導的"忠義救國軍"竟然襲擊葉飛江抗後方,造成了很大損失。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新四軍的抗戰和發展,危及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國民黨當局一面密令國民黨第三十二集團軍和"忠義救國軍"對"江抗"進行"剿辦",企圖在東路地區孤立並消滅"江抗"部隊。為顧全大局,"江抗"已決定在1939年10月西移,轉而挺進蘇北。可是,在西移就要開始的1939年9月21日,"江抗"主力在江陰縣顧山南麓遭遇到了"忠義救國軍"第五、第六支隊和第十支隊部隊的瘋狂圍剿襲擊。

忠義救國軍就是特務頭子戴笠和黑社會頭子杜月笙建立起的一支"抗日武裝"。忠義救國軍和江抗的鬥爭,在著名現代戲《沙家浜》裡面有比較形象的敘述。

在國民黨看來,新四軍越過規定防區去打擊日寇,是違法行為要被嚴懲的。可是,國民黨第三戰區給新四軍江南部隊劃定的戰區,只有長江邊上窄窄的一條,一旦日軍圍剿或者國民黨軍隊突襲,根本無法抵抗。

為了改變江南抗日的危險情況,新四軍決定"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開闢江北抗日根據地。

恰好此時,韓德勤集中7個旅攻擊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半塔集。新四軍第五支隊,就是由前文所述的第八團擴編而來,信陽的根據地被端了,如今在皖西的根據地也要不保,這可不行,只能發起自衛反擊戰。

葉飛秘密渡江,幫助半塔集解了圍。可是,葉飛原來的駐地吳家橋卻被日偽軍給佔了去。葉飛所部到哪裡去呢?葉飛找到了李明揚和李長江,像他們接一個村子當做駐地。這個村子就是"郭村"。當時的情況是,葉飛部隊掌握渡江秘密通道,有自己的運輸線,曾經幫李明揚李長江運輸物資,如今"借荊州"也是友好合作的題中之義。

但是,韓德勤看不得新四軍在蘇北有抗日根據地,就強令李明揚李長江攻擊葉飛。葉飛所部在郭村展開保衛戰,粟裕帶兵趕到,解了圍,還追擊李明陽李長江一直到泰州城下。

為了與泰州二李重修舊好,陳毅粟裕主動釋放了被俘人員、歸還部分槍械,讓出了郭村等地。

黃橋原來是地下黨員陳玉生駐守的,但是國民黨招安的土匪何克謙部,南通城被日軍佔了,就跑到黃橋禍害老百姓。當時老百姓們說"黃橋是人間的地獄,何克謙是殺人的魔王"。新四軍一個攻擊下來,何克謙就跑了,如今丟了軍隊何克謙跑到興化也被韓德勤殺了。

經過黃橋爭奪,陳泰運也見識到了新四軍的厲害,也表示會在與韓德勤的鬥爭中保持中立。

從此,新四軍以黃橋為據點,連續多次打擊日寇,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抗日根據地。一開始,韓德勤還派人與新四軍談判,規定新四軍駐黃橋、蔣垛、營溪不北上,韓駐海安、曲塘、姜堰不南下。但是,韓德勤很快食言自肥,趁著日軍掃蕩新四軍之時南下發動進攻。即便如此,中央依然命令,顧全大局,向韓德勤讓出部分地區。

為了進一步團結韓德勤,陳毅請了李明揚、韓國鈞等辛亥元老、民主人士出面說和,但韓德勤得寸進尺,進攻我軍後勤部門所在的古溪。新四軍只能奮起反擊,殲滅敵人2個團,但依然是俘虜全部釋放。

韓德勤軟硬不吃,妥協退讓他打你,奮起反擊他還打你。當韓德勤發現黃橋地區是新四軍主力,就保安第九旅進駐姜堰,切斷黃橋的糧道。保安第九旅的旅長是張少華,這個人兩面三刀曾經投降日寇。如今新四軍的糧食被搶,卻被暗中輸送到了日寇手裡。

更重要的是,新四軍釋放了韓德勤的俘虜,韓德勤手下的張少華卻殺害了新四軍被俘戰士。所以,新四軍打張少華,攻佔姜堰,一方面是自己脫困,另一方面也是響應抗日群眾號召。

新四軍拿下姜堰,再度聯合江蘇社會名流,要求停止摩擦。新四軍、泰州二李、陳泰運都派了代表,握手言和,但韓德勤沒來,還放話說,"想要和平,先還姜堰!"

陳毅當即表示,新四軍只求抗日有地,所以姜堰可以讓給國軍。

於是,新四軍退出姜堰,把整個糧食稅收重地交給了國民黨。當然,肯定不能交給韓德勤這個壞皮,而是交給了泰州二李和稅警總團陳泰運。

新四軍放棄姜堰,表達了自己無意於韓德勤一爭高下的心情,在輿論上佔據了制高點。於是,江蘇民主人士紛紛向中央發電,譴責韓德勤破壞和平破壞抗日。

蔣介石,自然不肯放過新四軍,嚴令韓德勤打到底。韓德勤有了蔣介石撐腰,自然膽子大了,於是打出了"把新四軍趕下長江餵魚"的口號,帶領3萬人圍攻黃橋。

當時新四軍在黃橋的部隊只有7000人,其中作戰部隊僅有5000人、可是韓德勤手下名義上的總兵力卻有16萬人。如此懸殊的兵力條件下,新四軍也實在沒有挑釁韓德勤的實力和動機。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新四軍堅守黃橋,一點問題都沒有。那些譴責新四軍黃橋戰役大敗國軍的人,恐怕是心理陰暗到不想讓新四軍存在吧?

韓德勤的3萬兵力,包含了主力第八十九軍、獨立第六旅等11個團1.5萬餘人,李明揚、陳泰運部1.2萬餘人為右路軍,另外5個保安旅7000餘人為左路軍。所以,如果不算李明揚陳泰運所部,韓德勤的總兵力實際上是2萬多。

黃橋戰役的戰役背景,很像楚漢之爭中的"背水一戰"。粟裕讓少數兵力堅守黃橋,主力則是在野外截擊韓德勤主力部隊。最終,野戰勝利,我軍的塔也守住了。

理論上說,新四軍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韓德勤主力被全殲,如果趁他病要他命,直接進攻興化,韓德勤就要被趕出江蘇省了。但是,為了抗日大局,新四軍沒有繼續打韓德勤,而是召開和平大會,要求維持現狀,保持和平。

但是,大家也知道,韓德勤和他背後的第三戰區顧祝同、國民黨軍委會蔣介石一樣,都是軟硬不吃的人。你對他軟,他會覺得你好欺負;你對他硬,他正好以"違抗軍令"等藉口集中大批軍隊前來圍攻。

所以,黃橋決戰這件事,從本質來說就是國民黨反動派逼出來的。新四軍在江南被國軍擠兌的活不下去,到江北抗日也要被韓德勤打,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陳毅作為新四軍的優秀領導人,一直在向江蘇的父老鄉親解釋,新四軍只求抗日有地,抗日有份。但是,韓德勤、冷欣、李品仙為代表的國民黨軍官,就是不同意,就是要置新四軍於死地,難道不奮起反抗,反而要坐以待斃嗎?

黃橋戰役中,老百姓都是堅決支持新四軍打韓德勤的。戰鬥中非常兇險,但是黃橋鎮當地百姓冒著敵人炮火給新四軍送燒餅。新四軍是為老百姓打仗,是人民子弟兵,自然戰鬥力比韓德勤這些老爺兵少爺兵們厲害得多。

大家不妨看看黃橋戰役期間老百姓創作的《黃橋燒餅歌》來體會一下新四軍在黃橋一帶多麼受歡迎:

黃橋燒餅圓又圓,圓圓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把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得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所以,總的來說,不管有沒有黃橋戰役,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剿滅新四軍的既定戰略是不會改變的。有了黃橋兵變,只是產生了一個效果——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建立起來,給新四軍留了一個備份。如果沒有黃橋兵變,皖南事變之後的新四軍重建工作恐怕會很難很難。

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江蘇抗戰的歷史,就會發現,韓德勤為代表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後期反作用更大。

江蘇的三股國軍勢力,韓德勤一直在阻撓新四軍發展和抗日,最後被新四軍團滅;李明揚李長江所部,在日寇誘惑下分裂,李長江叛國投敵,李明揚黯然離場;陳泰運的稅警總團,竟然在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投降日軍,據傳言說是收到了重慶密令,與日軍合夥打壓新四軍。

黃橋戰役後,陳毅粟裕所帶領的新四軍,在江北算是有了穩固的根據地,但是遠遠達不到消滅韓德勤成為江蘇老大的層次,所以,陳毅再次要求和平,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此時的國民黨在做什麼呢?蔣介石竟然繼續向江蘇增兵,把東北軍第112師調到蘇北來,打擊新四軍陳毅所部。

恰好此時,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被全殲,國民黨和蔣介石受到了國內輿論和國際盟友的一致譴責。112師進入江蘇攻擊新四軍的計劃,這才作罷。

這就是黃橋戰役的真相。對黃橋戰役,我只能說一句,也許是老天爺保佑新四軍,保佑江蘇人民,讓粟裕在此抗戰保住了新四軍的血脈,讓新四軍能夠發展壯大,扛起江蘇抗戰的大旗。

相關焦點

  • 黃橋戰役粟裕一戰成名,主席對秘書說: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1940年,黃橋戰役爆發,這一場戰役對我軍來說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如果贏了,就能夠順利實現黨組織的戰略意圖,在此基礎上成功奪取蘇北抗日的領導權,但如果輸了,陳帥和粟裕部隊就會被趕到長江那邊去,我軍的整個境況也會變得更加危險。
  • 這次戰役,粟裕僅用7000人打敗了30000敵人,不得不服
    粟裕在作戰會議上發言,這次的戰役不同以往,我們要從全局有充分的認識,從戰略和戰役出發,這次和敵人的戰鬥要求我們必須以少勝多,針對敵我力量的權衡,粟裕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縝密的行動方案,根據敵方的戰役部署情況,是要對我們形成合圍,我們要做的就是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挨打和等待救援,我們應該充分利用黃橋的地理優勢,利用我軍的優勢,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以達到消滅敵人的部署
  • 蘇中戰役:國軍4倍兵力為何圍不住粟裕,反而連敗七陣,損兵5萬
    蘇中戰役是1946年7月到8月,我華中野戰陣在江蘇戰場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這場戰役有幾個反常現象:1.敵我兵力比例4:1,粟裕以3萬主力對抗國軍12萬,最後居然殲滅5萬多人。2.在靠近南京國統區心臟的蘇中、蘇南一帶,粟裕居然來去自如。
  • 粟裕大膽發起宣泰戰役,以六倍兵力優勢攻擊蔣軍美械嫡系部隊
    1946年7月10日,在獲悉當面蔣軍即將兵分四路進攻我華中解放區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考慮到敵我總兵力對比為12萬對3萬,力量對比懸殊,當機立斷決定首先發起反擊,打亂敵人的部署。有人質疑首先攻擊是不是不道德,粟裕直接懟道,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其他地方早已開打,華中我軍再不行動就說不過去了。粟裕選擇的攻擊目標是盤踞在泰興和宣家堡的蔣軍整編第83師19旅的兩個團。整編第83師由抗戰末期的蔣軍嫡系第100軍改編而來,全套美系輕武器裝備,師長是抗日名將李天霞,自以為解放軍不敢首先攻擊他們,因此連日來有些怠慢,忽視了外圍警戒工作。
  • 戰神粟裕成名之戰,主席對秘書說: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在黃橋戰役中,粟裕將軍領導軍隊指揮作戰,贏得了「戰神」一稱。縱觀粟裕的一生,雖然沒有在正規的軍校參與學習,但是他的作戰能力和軍事才能是十分的突出的。就連主席都說:「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這一戰,粟裕將軍究竟做了什麼讓主席如此的誇讚呢?1940年10月黃橋戰役爆發了。熟悉近代史的人都知道,黃橋戰役是一場關鍵的戰爭,是為保衛蘇中抗日革命根據地,對國民黨的力量實施反擊的戰役,它的勝敗決定著我黨是否能成功的奪取蘇北抗日的領導權。
  • 粟裕大將用兵有多精妙?看完他這2次戰役,你就懂了!
    粟裕,開國十大將之首,他用兵如神,屢建奇功,就連他的對手張靈甫都曾無奈地說:「此人用兵,狡猾異常,常常在你想不到的地方、想不到的時候狠狠地咬你一口。」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後,中央指示讓粟裕負責戰役的指揮,可想而知對粟裕軍事謀略能力的信任,那麼粟裕的指揮天賦到底有多高呢?
  • 3萬打12萬,七戰七捷粟裕打得黃埔名將找不著北
    粟裕作為我國開國十大大將之首,戎馬一生,打過很多經典戰役。其中最經典的戰役要數蘇中戰役的七戰七捷。對手:黃埔名將李默庵蘇中戰役中,粟裕的對手是黃埔名將李默庵。當時我軍在蘇中地區兵力為2個師加2個縱隊,共3萬人;而李默庵手下就有5個師,兩個旅,加上兩個警察總隊,有12萬人之多。加上李默庵部隊裝備優良,國民黨軍上下對蘇中戰役都展現出很強的信心,認為勝利是手到擒來之事。但是理想總是和現實有一定差距的,很快李默庵就在和粟裕的交鋒中吃夠了苦頭。
  • 從抗戰到解放戰爭,慣於奇襲,敢於決戰,粟裕十大經典戰役
    二、黃橋戰役時間:1940年10月4日至10月6日。參戰兵力:我軍:約7000人。國軍:1.5萬餘人。同時準備了彈藥、器材、糧秣、野戰醫療、運輸等後方勤務工作,動員群眾支援前線,徵集了大批船工和船隻,組織群眾及時配合戰時勤務,戰後平毀敵人據點工事,並進行了作戰培訓,敵情偵查等工作。戰役過程依舊採取夜間長途奔襲,凌晨進攻,半天全殲駐守偽軍。其後兩天,阻擊各路增援日軍,徹底解決車橋日軍殘部。各部新四軍乘勝擴張戰果,至13日相繼收復涇口、曹甸鎮等據點10餘處。
  • 粟裕一仗打得敵人眼冒金星,國軍:聽到野戰軍的衝鋒號就渾身顫抖
    而從當時的形勢來判斷,李默庵斷定粟裕絕不可能從兵力集中的正面核心區西進,只能從北面繞路前往邵伯,而這就導致行軍路線變長,將會耗費大量時間,即便繞路趕到了邵伯,以黃百韜的優勢兵力屆時早已拿下了邵伯地區。這是李默庵的如意算盤。可粟裕不是李默庵,他斷然不會被敵人牽著鼻子走,更不會被李默庵的思維軌跡所左右。
  • 孟良崮戰役真相:解放戰爭最孤注一擲的豪賭
    但1947年5月間的孟良崮戰役,卻是一場雙方的戰略意圖及戰術方案都已互相明明白白的硬仗,雙方的主將也都是指揮高手,沒有哪一方是糊塗蟲。而從整體兵力上看,當時,國軍有24個整編師共45萬人,比在山東的解放軍多十幾萬人,且裝備精良彈藥充足,還有坦克與飛機助陣。但,孟良崮一役,國軍卻仍敗於解放軍,其精銳之師整編第七十四師遭全軍覆沒。
  • 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
    在戰役籌劃、進行過程中,粟裕最先提出舉行「準海戰役」,最先提出淮海戰場華野、中野統一指揮,第一個明確提出在徐州地區殲滅劉峙集團主力。粟裕在籌劃、組織淮海戰役時,鑑於豫東戰役後期因阻援、鉗制兵力不足,在已將黃伯韜兵團合圍情況下又不得不撤圍的事實,深感此次在淮海、徐州地區作戰,敵重兵集結,戰役規模會越打越大,兄弟野戰軍必將由配合作戰發展成協同作戰。
  • 車橋戰役大捷,日軍誇粟裕了不起,沒成想卻遭到了上級的批評
    而面對日軍的瘋狂掃蕩,駐防江南作戰的新四軍大部都嚴謹遵守全線被動防禦的方案,只有時任新四軍師長的粟裕大將在作戰會議上鬥膽直陳,力排眾議的明確指出被動挨打戰法的不可取,直言:日軍現在的精銳兵力都已經南下搶修公路,已經沒有再支撐大規模「掃蕩」的兵力,我們應該適時捕捉戰機,將被動防禦推進到戰略主攻的軍事層面上去。
  • 決戰孟良崮,粟裕為何偏偏打戰鬥力最強的74師?一共有4個理由
    決戰孟良崮,粟裕為何偏偏打戰鬥力最強的74師?一共有4個理由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實現獨裁統治,進而對解放軍發起猛攻,由此,解放戰爭爆發。孟良崮戰役之時,粟裕為何偏偏要打國民黨精銳整編74師?等到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東移完成後,此時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粟裕曾思考過兩個殲敵方案:1,如果國民黨軍放膽前進,即適時集中主力,擇其一路殲滅之;2,如果敵人仍然密集靠攏,步步為營,我則再後退一步,以攻取濰縣為餌,誘殲援敵於運動之中
  • 粟裕和徐海東都是大將,差別不只是資歷,還有軍事指揮能力
    東徵回來後,因為一軍團打仗繳獲比較多,主席要求分一批繳獲物資給十五軍團,一軍團領導人不同意,被批評為本位主義,軍團長之後調任紅軍學校當校長,軍團長由左權擔任了一段時間。可見當時中央極為重視一軍團與十五軍團之間的團結問題。後來評銜時主席說徐海東對革命有大功,其實主要就是這段時間雪中送炭之功。
  • 魯南戰役——粟裕反常規用兵,先打強敵,後打弱敵
    陳誠和薛嶽得出結論:蘇北失守後,陳毅的山東野戰軍勢麼要死守山東。而國民黨軍完全可以採取「攻其所必守」的戰略,與我山東野戰決戰。陳毅和粟裕發現:敵整編七十四師與桂軍第7軍、整編十一師合兵一處正向沭陽進攻,企圖夾擊我軍。
  • 孟良崮戰役:粟裕百萬軍取上將首級,全殲了國軍王牌整編第74師
    孟良崮戰役,粟裕指揮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全殲了國民黨軍五大王牌中堪稱頭號主力的整編第74 師(實際上就是一個軍的編制擁有3.3萬餘人的龐大兵力),沉重打擊了國民黨的重點進攻我山東解放區的囂張氣焰,不僅鼓舞了其他戰場上我軍廣大指戰員的戰鬥士氣,而且讓我軍高層看到了未來戰勝強大的蔣介石集團的希望。
  • 王牌對王牌:粟裕與王耀武的三次巔峰對決
    粟裕大將的戎馬生涯中鮮有敗績,因此被譽為我軍的「戰神」,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後,粟裕橫掃國民黨將領,僅在淮海戰役中就殲滅了黃維、黃百韜、邱清泉、李彌和杜聿明所帶領的精英兵團。粟裕但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粟裕只對兩名國民黨將領做出過極高的評價,一位是抗日名將薛嶽將軍,另一位就是被稱為「黃埔十大名將」之一的王耀武,而粟裕曾和王耀武有過三次的精彩對決,其中就包括了粟裕大將鮮有的一次敗績。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粟裕自然成了指揮解放臺灣戰役的最佳人選。 1949年5月下旬,中央軍委就責成華東野戰軍進行解放臺灣的準備。華東野戰軍在追殲殘敵、分兵剿匪的同時,抽出野戰軍主力第9兵團的4個軍進行攻臺的訓練,同時擔任上海地區警備任務。1949年6月1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給粟裕、參謀長張震和副參謀長周駿鳴的電報,第一次明確提出攻臺作戰問題。
  • 粟裕大將在解放戰爭中的三次重大建議,深謀遠慮,居功至偉
    7月中旬,國民黨軍以4倍於我的兵力進攻蘇中解放區,隨著形勢的急劇變化,中央軍委對原定戰略計劃進行了調整,於7月13日電示蘇中、蘇北各部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粟裕、譚震林集中主力18個團3萬3千人,於當日發起蘇中戰役,連續七戰七捷。這次戰役歷時一個半月,共殲敵6個半旅5個交警大隊,計5萬3千餘人。
  • 從帶四五百人打遊擊,到解放戰爭七戰七捷,粟裕:天才不問出處
    南昌起義時,粟裕只是一個普通的班長,後來南昌起義部隊南下轉移,粟裕頭部中槍被丟在路邊,還下了槍。在當時,連長早已經這個傷員當成死人了。令人想不到的是,粟裕居然在一個多月後憑著堅強的毅力克服艱難險阻躲過白軍追兵趕上了部隊。朱德和陳毅,作為紅軍高層領導,也只是對這個堅強的展示表示讚賞,並沒有特別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