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橋戰役真相:粟裕抗日有功,卻遭5倍兵力圍攻,反殺後群眾叫好
不知從何時起,網絡上掀起了一場為國民黨反動派翻案的歪風。這些人靠著一知半解的歷史資料和主觀臆斷,哄騙了不少不明真相的群眾,以至於很多人說起新四軍抗日,能想到的只有"黃橋戰役"這一件事。
今天,歷史知事就來好好廓清一下黃橋戰役的真相,揭開國民黨反動派的真面目。
黃橋戰役,也叫黃橋兵變,是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集中3萬兵力圍攻新四軍江北根據地黃橋的一場戰役。最終,韓德勤被殲滅了1.1萬人,新四軍取得大獲全勝。這一戰為開端,粟裕的軍事才能開始嶄露頭角,為後來他成為我國大兵團作戰專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很多無良公知和無知群眾眼裡,黃橋戰役的"真相"是這樣的:陳毅粟裕帶兵打了韓德勤,國民黨惱羞成怒才集中力量滅了新四軍軍部,造成了皖南事變。
事情真的如此嗎?真的是黃橋兵變造成皖南事變嗎?
先別急,讓我從新四軍的成立開始說起。
新四軍是原來的南方八省遊擊隊,這些遊擊隊在紅軍主力長徵走後,長達三年時間裡都處在絕境之中,很多人與國民黨軍隊結下了不死不休的深仇大恨。1938年,新四軍建立,這些遊擊隊放下階級仇恨,與國民黨握手言和,共同一致對外打擊日寇。可是,國民黨明裡一套暗裡一套,表面上合作,背地裡卻一直想著如何剿滅這支軍隊。
相對八路軍而言,新四軍的生存境地明顯更難一些。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當局,認為南方八省是他們的地盤,紅軍不能染指,成立新四軍,就是要將他們聚而殲之。但是抗戰初期,國民黨軍隊也不敢做的太過分,畢竟,找不到藉口,很容易招致國內輿論和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但是,在暗地裡的角落裡,國民黨就沒有那麼多顧忌了。
這裡簡單舉兩個例子,一個是竹溝慘案,一個是虹橋機場案件。
先說竹溝慘案,也叫確山慘案。確山縣竹溝是新四軍第八團的駐地。當時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被錯殺,第八團工作千頭萬緒,劉少奇作為中原局書記,要求新四軍以竹溝為依據,向東發展根據地。可是,國民黨第五戰區竟密令河南第八區行政專員:"將中原局組織部長兼豫鄂邊區黨委書記朱理治拿獲法辦。"
於是,當年11月1日,信陽國軍100多人打入竹溝附近,殺害我地方工作人員6人。11月11日,國民黨軍隊2000多人31集團軍少將參謀、確山人耿明軒任指揮,武裝進攻竹溝。我軍經過兩天一夜的防禦戰,一天的追擊戰和阻擊戰,粉碎了敵人的陰謀,但是戰鬥中,留守處參謀穆學禮等以下20餘人英勇犧牲,20餘人負傷,醫院中的療養員、中原局印刷廠副科長張潮音以下20餘人慘遭殺害。後勤機關醫務人員、掉隊人員30餘人被俘虜。竹溝地區我許多抗日的進步群眾被殺害,上百人被綁架;群眾的財產被搜掠,青壯年被逮捕。
虹橋機場案件,發生在1939年春,當時新四軍第一支隊執行東進計劃,派出第六團團長葉飛向東挺近,建立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葉飛帶領江抗襲擊日軍虹橋機場,殲滅日軍20多人,燒毀車站,炸毀鐵路,燒毀敵機4架。但是,任誰也想不到,就在葉飛帶兵襲擊日軍虹橋機場的時候,國民黨領導的"忠義救國軍"竟然襲擊葉飛江抗後方,造成了很大損失。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新四軍的抗戰和發展,危及到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國民黨當局一面密令國民黨第三十二集團軍和"忠義救國軍"對"江抗"進行"剿辦",企圖在東路地區孤立並消滅"江抗"部隊。為顧全大局,"江抗"已決定在1939年10月西移,轉而挺進蘇北。可是,在西移就要開始的1939年9月21日,"江抗"主力在江陰縣顧山南麓遭遇到了"忠義救國軍"第五、第六支隊和第十支隊部隊的瘋狂圍剿襲擊。
忠義救國軍就是特務頭子戴笠和黑社會頭子杜月笙建立起的一支"抗日武裝"。忠義救國軍和江抗的鬥爭,在著名現代戲《沙家浜》裡面有比較形象的敘述。
在國民黨看來,新四軍越過規定防區去打擊日寇,是違法行為要被嚴懲的。可是,國民黨第三戰區給新四軍江南部隊劃定的戰區,只有長江邊上窄窄的一條,一旦日軍圍剿或者國民黨軍隊突襲,根本無法抵抗。
為了改變江南抗日的危險情況,新四軍決定"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開闢江北抗日根據地。
恰好此時,韓德勤集中7個旅攻擊新四軍第五支隊司令部所在地半塔集。新四軍第五支隊,就是由前文所述的第八團擴編而來,信陽的根據地被端了,如今在皖西的根據地也要不保,這可不行,只能發起自衛反擊戰。
葉飛秘密渡江,幫助半塔集解了圍。可是,葉飛原來的駐地吳家橋卻被日偽軍給佔了去。葉飛所部到哪裡去呢?葉飛找到了李明揚和李長江,像他們接一個村子當做駐地。這個村子就是"郭村"。當時的情況是,葉飛部隊掌握渡江秘密通道,有自己的運輸線,曾經幫李明揚李長江運輸物資,如今"借荊州"也是友好合作的題中之義。
但是,韓德勤看不得新四軍在蘇北有抗日根據地,就強令李明揚李長江攻擊葉飛。葉飛所部在郭村展開保衛戰,粟裕帶兵趕到,解了圍,還追擊李明陽李長江一直到泰州城下。
為了與泰州二李重修舊好,陳毅粟裕主動釋放了被俘人員、歸還部分槍械,讓出了郭村等地。
黃橋原來是地下黨員陳玉生駐守的,但是國民黨招安的土匪何克謙部,南通城被日軍佔了,就跑到黃橋禍害老百姓。當時老百姓們說"黃橋是人間的地獄,何克謙是殺人的魔王"。新四軍一個攻擊下來,何克謙就跑了,如今丟了軍隊何克謙跑到興化也被韓德勤殺了。
經過黃橋爭奪,陳泰運也見識到了新四軍的厲害,也表示會在與韓德勤的鬥爭中保持中立。
從此,新四軍以黃橋為據點,連續多次打擊日寇,建立了比較穩固的抗日根據地。一開始,韓德勤還派人與新四軍談判,規定新四軍駐黃橋、蔣垛、營溪不北上,韓駐海安、曲塘、姜堰不南下。但是,韓德勤很快食言自肥,趁著日軍掃蕩新四軍之時南下發動進攻。即便如此,中央依然命令,顧全大局,向韓德勤讓出部分地區。
為了進一步團結韓德勤,陳毅請了李明揚、韓國鈞等辛亥元老、民主人士出面說和,但韓德勤得寸進尺,進攻我軍後勤部門所在的古溪。新四軍只能奮起反擊,殲滅敵人2個團,但依然是俘虜全部釋放。
韓德勤軟硬不吃,妥協退讓他打你,奮起反擊他還打你。當韓德勤發現黃橋地區是新四軍主力,就保安第九旅進駐姜堰,切斷黃橋的糧道。保安第九旅的旅長是張少華,這個人兩面三刀曾經投降日寇。如今新四軍的糧食被搶,卻被暗中輸送到了日寇手裡。
更重要的是,新四軍釋放了韓德勤的俘虜,韓德勤手下的張少華卻殺害了新四軍被俘戰士。所以,新四軍打張少華,攻佔姜堰,一方面是自己脫困,另一方面也是響應抗日群眾號召。
新四軍拿下姜堰,再度聯合江蘇社會名流,要求停止摩擦。新四軍、泰州二李、陳泰運都派了代表,握手言和,但韓德勤沒來,還放話說,"想要和平,先還姜堰!"
陳毅當即表示,新四軍只求抗日有地,所以姜堰可以讓給國軍。
於是,新四軍退出姜堰,把整個糧食稅收重地交給了國民黨。當然,肯定不能交給韓德勤這個壞皮,而是交給了泰州二李和稅警總團陳泰運。
新四軍放棄姜堰,表達了自己無意於韓德勤一爭高下的心情,在輿論上佔據了制高點。於是,江蘇民主人士紛紛向中央發電,譴責韓德勤破壞和平破壞抗日。
蔣介石,自然不肯放過新四軍,嚴令韓德勤打到底。韓德勤有了蔣介石撐腰,自然膽子大了,於是打出了"把新四軍趕下長江餵魚"的口號,帶領3萬人圍攻黃橋。
當時新四軍在黃橋的部隊只有7000人,其中作戰部隊僅有5000人、可是韓德勤手下名義上的總兵力卻有16萬人。如此懸殊的兵力條件下,新四軍也實在沒有挑釁韓德勤的實力和動機。
不管從哪個角度看,新四軍堅守黃橋,一點問題都沒有。那些譴責新四軍黃橋戰役大敗國軍的人,恐怕是心理陰暗到不想讓新四軍存在吧?
韓德勤的3萬兵力,包含了主力第八十九軍、獨立第六旅等11個團1.5萬餘人,李明揚、陳泰運部1.2萬餘人為右路軍,另外5個保安旅7000餘人為左路軍。所以,如果不算李明揚陳泰運所部,韓德勤的總兵力實際上是2萬多。
黃橋戰役的戰役背景,很像楚漢之爭中的"背水一戰"。粟裕讓少數兵力堅守黃橋,主力則是在野外截擊韓德勤主力部隊。最終,野戰勝利,我軍的塔也守住了。
理論上說,新四軍取得黃橋戰役的勝利,韓德勤主力被全殲,如果趁他病要他命,直接進攻興化,韓德勤就要被趕出江蘇省了。但是,為了抗日大局,新四軍沒有繼續打韓德勤,而是召開和平大會,要求維持現狀,保持和平。
但是,大家也知道,韓德勤和他背後的第三戰區顧祝同、國民黨軍委會蔣介石一樣,都是軟硬不吃的人。你對他軟,他會覺得你好欺負;你對他硬,他正好以"違抗軍令"等藉口集中大批軍隊前來圍攻。
所以,黃橋決戰這件事,從本質來說就是國民黨反動派逼出來的。新四軍在江南被國軍擠兌的活不下去,到江北抗日也要被韓德勤打,世界上哪有這樣的道理?
陳毅作為新四軍的優秀領導人,一直在向江蘇的父老鄉親解釋,新四軍只求抗日有地,抗日有份。但是,韓德勤、冷欣、李品仙為代表的國民黨軍官,就是不同意,就是要置新四軍於死地,難道不奮起反抗,反而要坐以待斃嗎?
黃橋戰役中,老百姓都是堅決支持新四軍打韓德勤的。戰鬥中非常兇險,但是黃橋鎮當地百姓冒著敵人炮火給新四軍送燒餅。新四軍是為老百姓打仗,是人民子弟兵,自然戰鬥力比韓德勤這些老爺兵少爺兵們厲害得多。
大家不妨看看黃橋戰役期間老百姓創作的《黃橋燒餅歌》來體會一下新四軍在黃橋一帶多麼受歡迎:
黃橋燒餅圓又圓,圓圓燒餅慰勞忙。燒餅要用熱火烤,軍隊要把百姓幫。同志們呀吃得飽,多打勝仗多繳槍。
所以,總的來說,不管有沒有黃橋戰役,蔣介石的國民黨軍隊剿滅新四軍的既定戰略是不會改變的。有了黃橋兵變,只是產生了一個效果——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建立起來,給新四軍留了一個備份。如果沒有黃橋兵變,皖南事變之後的新四軍重建工作恐怕會很難很難。
我們今天的眼光去看江蘇抗戰的歷史,就會發現,韓德勤為代表的國民黨軍隊,在抗戰中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後期反作用更大。
江蘇的三股國軍勢力,韓德勤一直在阻撓新四軍發展和抗日,最後被新四軍團滅;李明揚李長江所部,在日寇誘惑下分裂,李長江叛國投敵,李明揚黯然離場;陳泰運的稅警總團,竟然在1944年抗日戰爭勝利的前夜投降日軍,據傳言說是收到了重慶密令,與日軍合夥打壓新四軍。
黃橋戰役後,陳毅粟裕所帶領的新四軍,在江北算是有了穩固的根據地,但是遠遠達不到消滅韓德勤成為江蘇老大的層次,所以,陳毅再次要求和平,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此時的國民黨在做什麼呢?蔣介石竟然繼續向江蘇增兵,把東北軍第112師調到蘇北來,打擊新四軍陳毅所部。
恰好此時,新四軍在皖南事變中被全殲,國民黨和蔣介石受到了國內輿論和國際盟友的一致譴責。112師進入江蘇攻擊新四軍的計劃,這才作罷。
這就是黃橋戰役的真相。對黃橋戰役,我只能說一句,也許是老天爺保佑新四軍,保佑江蘇人民,讓粟裕在此抗戰保住了新四軍的血脈,讓新四軍能夠發展壯大,扛起江蘇抗戰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