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戰到解放戰爭,慣於奇襲,敢於決戰,粟裕十大經典戰役

2020-12-15 天地史話V

一個參加南昌起義的士兵,一生多次負傷,兩次腦部中彈,歷經了懷玉山兵敗,熬過了3年遊擊作戰,成長為我軍一代戰神。

紅軍時期,粟裕歷經連長、營長、團長、師長。1929年到1934年,他又歷任紅四軍參謀長,紅十一軍參謀長,紅七軍團參謀長、閩浙贛軍區參謀長、紅軍第十軍團參謀長等職位。參謀長是負責軍事,說明了他的指揮能力。紅軍時期,粟裕沒有擔任過獨立部隊的軍事正職,也就沒有機會展現軍事才能。抗戰時期,他終於開始爆發。

一、奇襲官陡門

時間:1939年1月18日至1月21日。

參戰兵力:

我軍:新四軍二支隊三團。

敵軍:駐官陡門據點日偽軍300多人。

戰役成果:

日偽軍死亡200餘人,被俘57人。我軍僅司號員負傷。

戰役過程:

採用長途奔襲,出其不意。1月18日已經接近過年,而且是最冷的冬季,粟裕率第3團冒雨出發,經過連續行軍,於21日凌晨4時逼近據點前沿。

日偽軍沿著河兩岸都有據點,我軍兵分兩路,凌晨同時攻擊,僅20分鐘就結束戰鬥。

二、黃橋戰役

時間:1940年10月4日至10月6日。

參戰兵力:

我軍:約7000人。

國軍:1.5萬餘人。

戰役成果:

我軍傷亡900餘人,國軍傷亡1.1萬餘人。

戰役過程:

採用誘敵深入,分割包圍戰法。少部分兵力守衛,引誘敵人分路出擊,拉開空擋。

其後,主力伏擊行進中的獨立第6旅,3個小時將其殲滅。

再後,我軍三個縱隊同時出擊,將敵主力89軍分割包圍,切斷退路。最終敵人潰敗,紛紛繳械投降。

三、車橋戰役

時間:1944年3月5日至3月13日。

參戰兵力:

我軍:5個團,約7000多人。

日軍:守軍偽軍1個大隊600餘人,日軍一個小隊40餘人。

援軍曹甸鎮日偽軍100餘人,日軍第65師第72旅山澤大隊700餘人。

戰役成果:

殲滅日軍大佐以下465人(俘虜24人)、偽軍483人(生俘168人)。

新四軍犧牲54人,138人負傷。

戰役過程:

1943年,粟裕利用到軍部開會等時機,沿途對日偽軍據點進行偵查。1944年,我軍作戰選擇了涇口和車橋兩個據點,最終確定深入敵佔區,先打工事堅固又有日軍駐守的車橋。

戰前對部隊進行編組,共編為三個縱隊、一個總預備隊。同時準備了彈藥、器材、糧秣、野戰醫療、運輸等後方勤務工作,動員群眾支援前線,徵集了大批船工和船隻,組織群眾及時配合戰時勤務,戰後平毀敵人據點工事,並進行了作戰培訓,敵情偵查等工作。

戰役過程依舊採取夜間長途奔襲,凌晨進攻,半天全殲駐守偽軍。其後兩天,阻擊各路增援日軍,徹底解決車橋日軍殘部。各部新四軍乘勝擴張戰果,至13日相繼收復涇口、曹甸鎮等據點10餘處。

四、七戰七捷

時間: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

參戰兵力:

我軍:陶勇第1師6個團、王必成第6師6個團,管文蔚第7縱隊、謝祥軍第10縱隊、特務團、炮兵團等,9個團,3.3萬人。

國軍:5個整編師(軍)、2個旅,2個交通警察總隊,12萬人。

戰役成果:

國軍被殲6個旅、5個交警大隊,共53000餘人。

我軍犧牲3000餘人,傷1.3萬餘人。

戰役過程:

抗戰後期開始,他已經在培養野戰部隊,打造出1師、6師等鐵拳頭。抗戰勝利後殲滅日偽軍擴大實力,擴展主力部隊,做好了充分準備。

我軍搶在對手前面開戰,劣勢兵力主動進攻,每一戰都是出其不意發動,每一戰中形成局部兵力優勢,速戰速決。

一戰宣泰,打掉驕兵繳美械;

二戰如南,長途奔襲出敵意;

三戰海安,敵我傷亡15:1;

四戰李堡,趁敵交接「包餃子」:

五戰丁林,殲敵「袖珍王牌軍」;

六戰黃橋,「攻魏救趙」創新版;

七戰邵伯,水網地帶陣地固。

45天時間內連續作戰,殲滅了比自己還多的敵軍,毛主席親自發電報要各戰略區學習。

五、宿北戰役

時間:1946年12月13日至12月19日。

參戰兵力:

我軍:山東1縱、2縱、9縱、8師、5旅,共計10萬多人。

國軍:整編第69師率領第60旅、第92旅1個團,整編第57師預備第3旅、整編第26師第41旅為左翼;整編第11師為右翼。共計5萬人。

戰役成果:

國軍被殲滅21530人,被俘13360人,斃傷8170人。

我軍傷亡8766人,其中陣亡2191人、負傷6350人。

戰役過程:

1946年9月,兩淮戰役失利後,華東戰場處於被動局面。陳毅建議下,粟裕只帶了警衛人員星夜北上指揮作戰。這一仗,他面臨指揮部不熟悉、參戰部隊不熟悉、山東淮海地區地形不熟悉、敵人不熟悉四大困難。然而,這一仗是我軍擺脫被動,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一仗,他只能打勝,不能打敗。

整69師可算是中央軍中的「魚腩」部隊,下屬的整92旅和整99旅此前分別被殲滅過,原師長被撤換,換上了蔣經國的心腹戴之奇。整69師原部隊只剩了一個多旅,其餘是預備部隊和偽軍。

作戰中,我軍引誘整69師突出,與整11師出現空擋。葉飛率山野第一縱隊不顧敵人飛機轟炸,勇猛穿插,第三旅九團一直攻至距整11師師部僅300米處。山野第八師經徹夜激戰,在16日拂曉佔領峰山,使第六十九師在人和圩地區陷入重圍,全軍覆沒。

六、魯南戰役

時間:1947年1月2日至1月20日。

參戰兵力:

我軍:山野第8師、9師、10師等12個團,山野第1縱隊,華中第1師共15個團,共計8萬多人。我軍24個團7萬多人,在蘇北負責阻擊。

國軍:兩個整編師,一個快速縱隊,共計6萬人。

戰役成果:

俘敵36030人,斃傷17500人,共計53530人。

我軍傷亡8766人,其中陣亡2191人、負傷6350人。

繳獲坦克24輛,105毫米榴彈炮48門,其餘火炮近200門,汽車474輛。不久,我軍就組建了自己的特種兵縱隊。

戰役過程:

國軍26 師配備了快速縱隊,擁有美式中型、輕型坦克 36 輛,還有大量榴彈炮,全部是美械裝備。前一段我軍對該部隊坦克作戰失利,該部隊帶著一股傲氣,根本不把土裡土氣的共軍放在眼裡。

元旦時,我軍有意推遲進攻時間,該部隊進行元旦慶祝活動,其後師長馬勵武脫離部隊到後方。2日,雨雪天氣中我軍突然發起攻擊,很快將敵人打亂。4日,敵人後撤時,被我軍包圍在一片窪地,幾天的雨雪使道路泥濘,大量坦克和汽車陷入泥沼,步兵穿行卡車、坦克之間,擁擠不堪,完全陷入混亂。

我軍擴大戰果,乘勝向嶧縣、棗莊進攻,又殲滅整編第51師 。

七、萊蕪戰役

時間:1947年1月中旬至2月23日。

參戰兵力:

我軍:第1、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縱隊,共計19萬人。

國軍:23個整編師,共計30多萬人。

戰役成果:

殲敵2個軍、7個師,共5.6萬餘人

我軍傷亡6000餘人。

戰役過程:

陳誠採用南北夾擊計劃,南線是重點,北線配合牽制。我軍放棄解放區首府臨沂,2月10日起主力北上,戰略轉移。同時做出假象,在臨沂以南構築了三條陣地,積極阻擊敵人。在運河上架設浮橋,在黃河邊籌集船隻,聲言與晉察冀豫野戰軍會合。

這些假象,讓對手先是以為我軍固守根據地,後來又錯誤地判斷我將放棄山東,西渡黃河。而此時,我軍經過10天行軍,已經包圍了北線敵人。

20日敵人被包圍,23日棄城北撤,第46軍率先陷入混亂之中。從萊蕪至吐絲口鎮只有15公裡,但左右地域狹窄,地形平坦低洼,無險可守。李仙洲兵團的人員、火炮、車輛、輜重都擠在一起,隊形亂糟糟的。

李仙洲兵團離開堅城頓成困虜,越走越亂,被壓縮在萊蕪以北南北不過20裡,東西不過5、6裡的狹小地域內,遭到華野各縱隊的猛烈突擊,潰不成軍,完全喪失了鬥志,只能四散奔逃。戰鬥僅僅打了3個多小時,這一大坨子國軍就被全部殲滅。

八、孟良崮戰役

時間:1947年3月下旬至5月16日。

參戰兵力:

我軍:9個步兵縱隊和一個特種兵縱隊,約27萬餘人。

國軍:24個師、60個旅共約45萬人。

戰役成果:

殲敵共計32680人,其中俘虜19680人。

我軍犧牲約2043人、負傷約9300人、其它減員約846人,合計12189人。

戰役過程:

經過前面三戰失利,國軍不斷增兵,部隊數量佔壓倒優勢,精銳主力整編第74師、第5軍、整編第11師為骨幹,分別編成三個機動兵團,擔任主要突擊任務。4月上旬,國民黨軍以一部兵力打通了津浦鐵路徐州至濟南段和臨沂至兗州的公路,佔領魯南解放區後,三個兵團分別由臨沂、泰安、泗水向魯中山區發起全線進攻。

從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一個多月的時間裡,華東野戰軍主動出擊,與敵進行了幾次接觸和作戰,敵人抱團,找不到合適機會。 5月初,毛主席接連給陳、粟發來兩電,對華野的作戰提出了重要指導意見。接到電報後,我軍於5月上旬調整部署,將主力東移,後撤一步,引誘敵人進犯;另一方面,將第2、第7縱隊隱蔽集結於莒縣地區,第6縱隊隱蔽在平邑附近地區,等待機會。

華野主力東移後, 使蔣介石、陳誠產生了錯誤判斷,誤認為華野「攻勢疲憊」,可能繼續向東北方向的淄川、博山方向撤退。5月10日,蔣介石命令各部兼程前進,跟蹤追剿,以實現在魯中山區與華野主力決戰之目的。國軍第1兵團三個整編師改變原定的穩紮穩打戰法,不待第2、第3兵團統行動,自垛莊、桃墟地區進攻坦埠,企圖乘隙佔領沂水至蒙陰公路。

第1兵團中的領頭整74師冒進,戰機終於出現,我軍將它分割,埋伏的6縱切斷敵人退路。經過5天強攻,全殲敵人。

九、豫東戰役

時間:1948年6月至7月。

參戰兵力:

我軍:華東野戰軍8個縱隊、中原野戰軍2個縱隊、冀魯豫軍區和豫皖蘇軍區部隊,共20萬人。

國軍:12個整編師、3個快速縱隊,以及特種兵部隊、保安部隊,共25萬人。

戰役成果:

殲滅國民黨軍9萬餘人(主戰場)。

我軍傷亡在4萬人左右。

戰役過程:

經過兩年戰爭,國軍兵力收縮,組建野戰兵團,守衛津浦鐵路(京滬鐵路江北段)、平漢鐵路(京廣鐵路江北段),隴海鐵路組成的交通網,另外有13個整編師(30個旅)守備重點城市。

為了打破僵局,粟裕率領華野1、4、6縱隊、特種兵(炮兵)縱隊和兩廣縱隊進軍河南省,山東兵團和蘇北兵團也相繼出擊,中原野戰軍三個縱隊開始逼近襄樊。在中原地區,雙方展開一場大廝殺。

華東野戰軍3、8縱隊首先攻克開封,隨後放棄開封,全軍主力迅速東進,正面對決中吃掉區壽年兵團。各部隊於7月6日晚撤出戰鬥,戰役結束。

這是一場牽動全局的大戰,華野的主戰場後期留下不少遺憾。其他戰場上,兗州戰役、襄樊戰役、隴海路東段作戰、漣水之戰都取得很大戰果,解放了蘇北、魯西、湖北北部等不少城市,其他幾個戰場取得殲敵10萬的勝利。

這是一場讓國軍膽寒的正面對決,平原地區,地形平坦,天氣晴朗,不影響機械化運動;大軍雲集,精銳畢至;粟裕外線作戰,國軍內線作戰,我軍沒有內線作戰的加成;友軍沒有不動如山,邱、黃、胡等人都盡了全力。經此一役,國軍的鐵路交通網不再牢固,再不敢發動大規模攻勢作戰。

十、淮海戰役

時間: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

參戰兵力:

我軍:華野16個縱隊,中野7個縱隊,共約60萬,另外40萬民兵。

國軍:邱清泉第2兵團:轄5軍,70軍,74軍,12軍 。總兵力10萬多人。

黃百韜第7兵團:轄44軍,25軍,63軍,64軍,44軍,100軍 。兵力近12萬人。

黃維第12兵團:轄10軍,14軍,18軍,85軍以及1個快速縱隊 。兵力10萬左右。

李彌第13兵團:轄8軍,9軍 。兵力約6萬人。

孫元良第16兵團:轄41軍,47軍,99軍 。兵力5萬人左右。

馮治安第3綏靖區:轄59軍,77軍。

劉汝明第4綏靖區:轄55軍,68軍。

直屬部隊:72軍,107軍,115軍。

前後總計34個軍,近80萬人。

戰役成果:

殲敵555099人,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

戰役過程:

1948年9月濟南攻克後,菏澤、臨沂、煙臺等地國軍紛紛棄城,山東境內只剩除青島等少數據點 ,華野後方穩固,南下作戰再無負擔。中野佔領鄭州,開封,河南與山西、山東連成一片,後方也沒有了負擔。兩支野戰軍分別進行準備,乘勝南下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海州國軍。

這一時期,國軍決心全力一搏,5個最強的兵團,還有多個綏靖區等長江以北的所有力量集中在一起,而且還從別的戰區抽調兵力增援。不過,在指揮官人選上,國軍卻幾度難產。白崇禧、杜聿明、劉峙幾經選擇。

這一仗,依然是我軍隱蔽夜行,突然開戰,國軍被動接招。這場大戰歷時60多天,分為三個階段,與國內東北、華北、西北等戰場協作進行。戰役後期,國軍倉皇撤退,放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

從戰時期,最初是韋崗伏擊日軍這樣的小仗,其後戰鬥規模不斷升級,抗戰末期一次殲滅日偽2萬人。解放戰爭,從一次殲敵一個旅起步,其後一個整編師,多個整編師,一個兵團,一次一次刷新我軍的殲敵記錄。從蘇北的局部戰爭,到山東兩軍對決,最後馳騁中原,決戰徐州。

從1938年到1949年,粟裕10多年時間內連創佳績,最後以中原屠龍打敗了對手,完美收官。

相關焦點

  • 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表現
    粟裕是在戰場上逐漸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他在解放戰爭中創造了很多奇蹟。1955年授銜時,粟裕排在大將第一位。有人說他應該授銜元帥,關於這個問題,我在《粟裕未能評元帥的原因,資歷、戰功兩項,都達不到元帥級別》這篇文章中做了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淮海戰役是表現粟裕優秀軍事才能的代表作。
  • 從帶四五百人打遊擊,到解放戰爭七戰七捷,粟裕:天才不問出處
    粟裕在韋崗伏擊戰之前,長期不被人看好,甚至被認為早已犧牲。從韋崗伏擊戰開始,粟裕走上了名將之路,從韋崗戰鬥指揮數百人,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指揮幾十萬人,粟裕幾乎是瞬間爆發的天才。粟裕沒有上過軍校,只是在葉挺師的教導隊當了幾個月班長,隨後就參加了南昌起義。
  • 共和國將帥成名戰,粟裕將軍與淮海戰役
    粟裕,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也是軍迷們公認的中國革命軍事五傑(林彪、粟裕、徐向前、彭德懷、劉伯承)之一。曾先後組織指揮過1944年的春節攻勢作戰、車橋戰役、南坎戰役等對日軍和日偽軍的作戰。解放戰爭期間,粟裕歷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華東野戰軍副司令、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等職,先後指揮了高郵戰役、隴海線徐海段戰役、蘇中戰役、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
  • 解放戰爭十大經典戰役,我軍五大軍事家,分別指揮了哪些?
    戰役亮點:1、西北野戰軍最精彩一戰;2、圍城打援,雙獲豐收;3、西野從一次殲敵1個旅飛躍到5個旅;4、西北戰場從內線作戰到主動出擊轉折一戰。戰役亮點:1.解放戰爭初期,劉帥痛快淋漓的一戰;2.這一仗我軍強渡黃河,主動攻擊,採取「攻敵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的戰法;3.這一仗殲敵數量創了記錄,我軍也犧牲很大。
  • 決戰孟良崮,粟裕為何偏偏打戰鬥力最強的74師?一共有4個理由
    決戰孟良崮,粟裕為何偏偏打戰鬥力最強的74師?一共有4個理由抗戰勝利之後,國民黨反動派為了實現獨裁統治,進而對解放軍發起猛攻,由此,解放戰爭爆發。孟良崮戰役之時,粟裕為何偏偏要打國民黨精銳整編74師?等到華東野戰軍主力部隊東移完成後,此時負責戰役指揮的副司令員粟裕曾思考過兩個殲敵方案:1,如果國民黨軍放膽前進,即適時集中主力,擇其一路殲滅之;2,如果敵人仍然密集靠攏,步步為營,我則再後退一步,以攻取濰縣為餌,誘殲援敵於運動之中
  • 粟裕大將在解放戰爭中的三次重大建議,深謀遠慮,居功至偉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粟裕、譚震林集中主力18個團3萬3千人,於當日發起蘇中戰役,連續七戰七捷。這次戰役歷時一個半月,共殲敵6個半旅5個交警大隊,計5萬3千餘人。是解放戰爭初期,具有重大影響的戰役。毛澤東主席在西柏坡接見華野特種兵司令陳銳霆時,談到豫東戰役興奮地說:「解放戰爭好象爬山,現在我們已經過了山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階段已經過去了。」
  • 戰神粟裕麾下的「華野三虎」,若是沒他們,粟裕很難做到百戰百勝
    在我國革命的道路上,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作戰部隊,其中華東野戰軍的名字,相信不少讀過歷史的朋友都聽過,它可以說是四大野戰部隊中名聲最響亮的一個,因為它的司令員是後來被稱為戰神的十大大將之一粟裕。他的輝煌戰績甚至不下林、彭兩位老總,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的表現尤為驚人,昔日國民黨的名將王耀武就是敗在粟裕手上。但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粟裕大將能夠百戰百勝,與他手下野戰部隊過人的軍事實力不無關係,當時粟裕手下有不少優秀將領,其中最厲害的莫過於華野三虎,他們分別是葉飛、王必成、陶勇。粟裕所指揮的經典戰役,大多都有他們的身影。
  • 粟裕大將蘇中七戰七捷,解放戰爭中的經典之戰
    粟裕大將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早就清醒的認識到蔣介石的陰謀,1946年五月,粟裕就到達蘇中解放區負責整備部隊,粟裕將華中野戰軍第一、六師與第七縱隊累計19個團集中到蘇中的海安、如皋一帶進行戰略集結。對部隊進行戰鬥訓練,加強政治工作,做足了戰前準備。
  • 粟裕將軍戰功赫赫,1955年,為何不是元帥,而被授予大將?
    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
  •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我軍是如何,取得解放戰爭勝利的
    在抗戰勝利後,作民國主宰者蔣介石,是當時實力最強的人物。擁有陸海空三軍,手中的兵力達到四五百萬,麾下能徵善戰之將眾多。正是擁有如此多的優勢,蔣介石最終發動了內戰。史稱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其實,在解放戰爭初期,雙方的實力處於,國強共弱。
  • 《大決戰》三部曲已經成為解放戰爭電影無法超越的經典
    不過,戰爭片的影迷,如果也被《八佰》戰士們中的英勇所感動,也可以回顧八一電影工作室製作的解放戰爭系列電影《大決戰》。雖然沒有現代的拍攝技術,但並不妨礙電影英勇中的戰士們。遼瀋戰役決戰這部電影拍攝於是該系列的第一部電影,由李俊、楊光聯合執導。在日本投降之後,中國迎來了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時刻。
  • 改變解放戰爭命運的四場戰役,都是哪位將帥指揮的
    在革命戰爭進行到解放戰爭時期,是最艱苦,也是最重要的時期,因為此時兩黨之間剛剛經歷了八年抗戰,雙方無論是人數,還是作戰經驗,以及武器裝備都比之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因此也導致了在解放戰爭時期,一場戰役打下來損失人數都是幾萬幾萬。
  • 粟裕指揮的奇襲官陡門,到底有多厲害?看傷亡數字就知道了
    1939年,侵華日軍企圖通過增加兵力部署,進一步威脅新四軍在江南的活動範圍為了打擊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粟裕開始醞釀一場對侵華日軍的戰役打擊行動這次戰役就是著名的「奇襲官陡門」之戰,這次戰鬥以極小的代價取得勝利,極大的鼓勵了官兵和江南人民的抗日士氣。
  • 1946年,粟裕打了「大敗仗」,林帥卻驚呼:粟裕真乃一代「戰神」
    10年內戰、4年解放戰爭、14年抗戰,加之大大小小的軍閥之間不計其數的戰爭。中國在戰火紛飛的一百多年裡,百姓流離失所,災民餓殍遍野。無數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賣兒鬻女、易子而食;軍閥魚肉、草菅人命,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性命就猶如一顆無根浮萍任憑掌權者的踐踏,能否活著見到明天的太陽都是一個未知數,人間煉獄莫過於此。
  • 此戰雖不及三大戰役,卻堪稱解放戰爭的轉折
    但遼瀋戰役並非是解放戰爭中最關鍵的一場戰役,在此之前有一場戰役被譽為是解放戰爭中的轉折點,這場戰役就是豫東戰役。豫東戰役也被稱為是開封睢杞戰役,指揮官就是我軍的戰神粟裕,而參戰部隊包括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兩大野戰軍。
  • 蘇中戰役:國軍4倍兵力為何圍不住粟裕,反而連敗七陣,損兵5萬
    蘇中戰役是1946年7月到8月,我華中野戰陣在江蘇戰場進行的一系列戰役的總稱。這場戰役有幾個反常現象:1.敵我兵力比例4:1,粟裕以3萬主力對抗國軍12萬,最後居然殲滅5萬多人。2.在靠近南京國統區心臟的蘇中、蘇南一帶,粟裕居然來去自如。
  • 黃橋戰役粟裕一戰成名,主席對秘書說:此人了不得,必成大器
    粟裕,有著戰神之稱,儘管他沒有讀過正式的軍校,但指揮作戰的能力卻十分突出,立下赫赫戰功。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粟裕將軍更是大放異彩,深得偉人的稱讚,在一場戰役中,偉人曾誇獎粟裕說:「此人了不起,必成大器。」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來講講這次戰役中,粟裕將軍的出色表現。
  • 抗美援朝開戰在即,為何主席屬意粟裕掛帥,最後卻是彭帥?
    因此,這場戰役的指揮官一定是能夠掌控大局、臨危不懼的,為了選好領頭人,毛主席也是思前想後、反覆斟酌。能夠擔此重任的人選很多,不論是十大將還是十大元帥,他們都是有實際作戰經驗的,而且都非常具有指揮才能。在當時,毛主席原本比較中意十大將之一的粟裕,但是在最後還是選擇了彭德懷作為總指揮,這又是為什麼呢?
  • 戰神粟裕:開國第一大將,為何沒有位列十大元帥?
    解放戰場上的粟裕將軍彷佛諸葛亮再世,以少勝多,打了一場場神仙仗。在數十年的軍旅生涯中,粟裕屢立重大戰功,深得偉人喜愛。1955年解放軍進行授銜儀式的時候,偉人感嘆:「論功勞,論才能,論品德,粟裕足以領元帥銜,整個解放戰爭中,誰人不知道華東的粟裕啊?」可就是這樣一個戰功卓越,用兵如神的當世軍神,為何沒能評得上元帥呢?
  • 粟裕大膽發起宣泰戰役,以六倍兵力優勢攻擊蔣軍美械嫡系部隊
    1946年7月10日,在獲悉當面蔣軍即將兵分四路進攻我華中解放區後,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考慮到敵我總兵力對比為12萬對3萬,力量對比懸殊,當機立斷決定首先發起反擊,打亂敵人的部署。有人質疑首先攻擊是不是不道德,粟裕直接懟道,全面內戰已經爆發,其他地方早已開打,華中我軍再不行動就說不過去了。粟裕選擇的攻擊目標是盤踞在泰興和宣家堡的蔣軍整編第83師19旅的兩個團。整編第83師由抗戰末期的蔣軍嫡系第100軍改編而來,全套美系輕武器裝備,師長是抗日名將李天霞,自以為解放軍不敢首先攻擊他們,因此連日來有些怠慢,忽視了外圍警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