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將是一位戰功赫赫的將領,先後指揮領導了多次戰役。關於這些戰役,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一直以來,關於粟裕大將的軍銜問題,一直被大家所熱議。因為很多人認為從戰功來說,粟裕大將已經足以授予元帥軍銜,因為在萊蕪戰役、淮海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中,粟裕大將的表現是非常突出的。甚至在50年代之初,毛主席起初想讓粟裕帶兵出徵。那麼,1955年的授銜中,粟裕大將為何沒有被授予元帥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1955年評選元帥、大將等軍銜的標準。1955年2月,毛主席籤署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按照條例的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元帥軍銜。」如果上溯到八路軍時代和紅軍時代,基本上是紅軍時代的軍團級、八路軍時代的師級幹部,才有可能授予元帥軍銜。如果按照這些標準,年輕的粟裕大將,確實資歷略有不足。
我們看一下條例中的描述,首先是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立有卓越功勳,基本上屬於紅軍時代的主要將領了。
1927年,紅軍逐步建立、成熟的時候,朱德元帥已經是團長了。正是朱德元帥帶領部隊與毛主席在井岡山會師,逐步形成了紅軍的主力部隊。在朱德元帥的部隊中,還包括了陳毅元帥(團級)和林彪元帥(連級,非常年輕)。
賀龍元帥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還領導了桑植起義,屬於紅軍第2軍團的主要締造者。聶榮臻元帥也是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此外,還領導了廣州起義。葉劍英元帥和徐向前元帥,都參與領導了廣州起義。
彭德懷元帥是平江起義,並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羅榮桓則參加了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由於戴著厚厚的近視眼鏡,被毛主席親切的稱呼「羅眼鏡。」
由此可見,1955年的10位元帥,在紅軍建立之初,已經參加了革命,並且處於領導層為主。進入30年代以後,紅軍部隊越打越壯,在各地陸續建立了大片的根據地。
當時,10位元帥基本上都處於最高領導層,最低也是軍團長的職位。例如:朱德元帥是紅軍總司令、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是紅1方面軍總指揮、紅3軍團軍團長。林彪元帥和羅榮桓元帥,分別是紅1軍團的軍團長和軍團政治部主任,聶榮臻元帥則是紅1軍團的政務。劉伯承元帥和葉劍英元帥,先後擔任了紅軍總參謀長。賀龍元帥和徐向前元帥,並不在江西,而是在其他的根據地,分別擔任了紅2方面軍總指揮和紅4方面軍總指揮。至於陳毅元帥,當時是江西軍區的總指揮。
粟裕大將在紅軍時代迅速崛起,先後擔任了班長、營長、團長、師長、軍參謀長和軍團參謀長。不過與10位元帥相比,資歷上還是差了一線。
1937年,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我國開始了全面抗戰的艱苦歷程。當時,為了團結一起力量抗戰,各地紅軍的各個部隊,開始接受改編。起初,改編為第八路軍和新四軍。起著,北方的紅軍部隊被改編為八路軍,南方的紅軍部隊被改編為新四軍。到了1937年12月,第八路軍又改為了第18集團軍。八路軍剛剛建立的時候,下轄了115師、120師和129師。每個師擁有1萬多官兵,3個師的總兵力為4萬多人。再加上駐守陝北的陝甘寧留守兵團(7000多人),整個八路軍的兵力為5萬餘人,這就是八路軍建立初期的家底。新四軍下轄了4個支隊,總計1萬餘兵力。
請注意,新四軍的軍級,相當於八路軍的師級,支隊相當於八路軍的旅。在抗戰時期,粟裕大將先後擔任了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支隊改編為師以後,擔任了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蘇浙軍區司令員、華中軍區副司令員、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務。
我們看一下抗戰時期10位元帥的職位,當時,朱德元帥為八路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為八路軍副總司令(同時兼任前敵總指揮)。朱老總和彭老總的稱呼,就是這麼來的。葉劍英元帥為八路軍參謀長,林彪元帥為115師師長、羅榮桓元帥為115師政委、聶榮臻元帥先後擔任了115師的副師長和政委。劉伯承元帥為129師師長、徐向前元帥為129師副師長,賀龍元帥為120師師長,陳毅元帥為新四軍的軍長(粟裕大將一直稱呼陳毅元帥為『軍長』)。
也許大家發現了這個問題,其實在抗戰時期,十大元帥的地位已經大體上確立了。雖然後來出現了變化,但基本上達不到這個層級。
當然,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大將堪稱是大放異彩、叱吒風雲、氣吞山河,先後指揮了蘇中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崗戰役、沙土集戰役、像東戰役、濟南戰役等一系列戰役,並且參與了至關重要的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由於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過於突出,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等職務。
在1955年的授銜過程中,對於各級將領的等級,已經進行了各方面的考慮。最終,粟裕被授予大將軍銜,而且是十大將之首。大家看一下十位大將的名單: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肖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從資歷上說,部分大將的資歷還高於粟裕大將。粟裕大將過於年輕,因此在紅軍組建階段,錯過了很多關鍵節點,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